據國際諮詢機構預測,到2025年,全球智慧農業市值將達到683.89 億美元,發展最快的是亞太地區(中國),年複合增長率(CAGR)達到14.12%,主要應用包括大田精準農業、智慧畜牧業、智慧漁業、智能溫室等,主要技術包括遙感與傳感器系統、農業大數據與雲服務技術、智能化農業裝備(無人機、機器人)。
如此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眾多公司參與其中,從不同應用場景和細分領域切入,深圳睿海智即為其中的先行者之一,其從2014年開始涉足智慧農業領域,逐漸發展完善了以物聯網為核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和產品線。
近期,35鬥採訪了深圳市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尹武博士,他向我們介紹了睿海智智慧農業業務的成長曆程和對市場熱點議題的看法。
圖:尹武博士
(圖片來源: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初入農業,無知無畏
尹武博士畢業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無線通信專業,是廣東省通信類教授級高工,深圳市海外高層次B類人才,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同時為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國際糧農組織物聯網特聘專家。他曾在華為、中興通訊和光啟研究院等國際知名集團和研究院擔任研發部門負責人、項目經理,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省市重點項目。
尹武博士笑談進入物聯網領域的創業完全是因為無知和無畏,無知物聯網領域的競爭激烈,無畏技術上的艱難險阻。留英歸來的他在智能儀器、智能儀表領域研究頗深,而英國的電子通訊學習更是使尹武博士的綜合技術更上一層樓。物聯網領域是一個跨學科的高端技術行業,需要電子、自動化、通訊、計算機等高端技術綜合性人才。留英歸來的尹武博士放棄了政府的高薪工作,而是帶著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進入了物聯網行業的創業大軍。
物聯網行業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際上都是重點領域和高端技術產業,具有產業化和準入門檻高的行業特徵。就像網際網路在全球的發展趨勢,產業化趨勢是必然,在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之時,產業附加值高。而農業是中國政府和行業研究者的重點領域和突破關鍵,中國農業和國外差異巨大,不僅是產值和技術差距,還有國家政策扶持方面。因此農業特別是智慧農業是增值空間大、市場競爭小的國家戰略行業。睿海智的農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和項目是自身優勢和行業現狀的共同選擇。
物聯網智慧農業作為一個信息化高新技術集群產業對人才的要求門檻高、需求大。尹武博士表示整個農業物聯網領域首先是缺人才,人才的培養到產出價值耗費時間大,從上遊高校就缺乏物聯網人才的培養,不僅是教育師資力量的缺失,還有教材的編寫也缺乏。其次是缺乏物聯網技術的積累,高新技術的落地需要時間的沉澱,最後是缺乏成功的案例,有案例才有借鑑的資源,這對企業而言是重要的一環。
深圳市資源稟賦、創新型和技術型人才聚集,是各地高校人才匯聚地,為睿海智挑選人才和投資人才提供了重要戰略地優勢。深圳因為技術人才匯聚,產業鏈完整,針對上遊和下遊企業需求能夠儘快實現對接,達到效益的最大化。睿海智同時距離中國香港近,產品的設計、開發、加工、製造到調試都可以迅速找到對接企業,形成緊密的農業物聯網生態圈。
尹武博士表示,在農業物聯網領域對人才的培養投入大,並且成本高。一個農業物聯網項目的完成需要時間,在這期間其實就是人才在起作用,人才技術的積累才能使項目落地。一個正確的農業物聯網企業的商業運行模式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團隊的打磨,商業運行模式的成功是內部人員團隊結構的成功。尹武博士特別提到前期的虧損現象在農業物聯網這一領域是正常現象,做好質量管理和供應鏈保證以及人才的挖掘培養才是長期發展的關鍵。
作為多家物聯網高校的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導師的尹武博士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委託在國內率先出版一系列的農業網際網路教材,參與國家級教材和物聯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致力於物聯網人才的培養和人才質量的提升,目前已對接中國農業大學等知名高校,共同培養未來農業物聯網領域人才。
以物聯網為基礎,提供多場景解決方案
尹武博士介紹,睿海智在智慧農業板塊的產品線主要分成三塊:智慧種植、智慧水產和智慧畜牧。在產品的構建中,睿海智主要注重生態鏈的建立和產業鏈的延長。
圖:睿海智智慧農業服務平臺
(圖片來源: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尹武博士告訴35鬥,在智慧種植方面,睿海智目前提供的應用主要集中於大棚種植、智能灌溉、智慧氣象、安全溯源方面。具體來看,可實現溫室大棚環境信息採集和控制,實時測量空氣、土壤的溼度、溼度等環境參數,並進行自動化調節,從而達到增加作物產量、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節水灌溉系統,利用傳感器感應土壤的水分,控制灌溉系統的閥門打開、關閉,從而達到自動節水灌溉的目的。農產品安全溯源應用,利用RFID和二維碼等技術對農產品進行標識和管理,監控和記錄所有產品流通環節,為政府執法人員、企業以及消費者提供溯源。
在智慧水產場景中,則提供傳感設備、傳輸網絡、智能應用等服務。智慧水產物聯網系統集養殖環境參數在線採集、智能組網、無線傳輸、智能處理、預警信息發布、決策支持、遠程與自動控制等功能於一體。
養殖技術人員在監控中心通過監控系統可以實時掌握養殖環境信息,及時獲取異常報警信息及預警信息,並可以根據環境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設備,實現養殖的科學管理,最終實現節能降耗、綠色環保、增產增收的目標。此外,集團用戶還可以通過網絡實時掌握分布在不同地點的養殖地點的環境信息和員工工作情況。
在智慧養殖細分領域,目前主要應用於豬肉生產加工運輸等環節。比如對規模化畜禽舍養殖環境進行數據採集,自動控制畜舍設備,對畜舍養殖環境進行監測和智能調節,以及對動物的發情、疾病、疫情等通過手機或PAD進行實時預報、預警等。
尹武博士表示,智慧種植、智慧水產、智慧畜牧等場景的產品線目前已經獲得了相關行業頭部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認可,比如溫氏股份、海大集團、湖北武農集團等,通過服務這些頭部企業,逐漸積累了產品和市場開發經驗,並擁有了穩定的業務收入。
同時,睿海智亦較為重視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環保問題,尹武博士表示,睿海智旗下有環保相關產品線,會涉及垃圾分類、水汙染治理、農村環境整治等業務,希望推動農業農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圖:睿海智汙染監測系統
(圖片來源:睿海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從「補短板」到「做引領」,技術重塑現代農業面貌
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文章指出,智慧農業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由於農業的生物特性,將工業信息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開展基於農業生物特性和農業問題的專題研究。由於缺乏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我國智慧農業技術整體上與發達國家差距在10年以上,特別是在農業傳感器、農業人工智慧、農業機器人等方面,差距更大。我國智慧農業技術不僅僅是「短板」問題,而是整體上的「短桶」問題。
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以信息為生產要素,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和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徵的智慧農業(農業4.0)時代。未來將實施一批智慧農業重大工程,在農業全產業鏈主要環節部署農業物聯網、農機車載監控應用終端,與農業遙感、農業無人機和傳統人工採集系統結合,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領域、全過程、全覆蓋的實施動態監測。
技術將重塑現代農業的面貌,這也是政府、資本大力投入農業的重要原因。以物聯網、智能硬體、決策分析系統為代表的智慧農業系統領域的投資佔行業總投資數的10%左右,科技已經成為行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因素。
將智慧農業作為重要的業務方向,睿海智亦獲得了國資背景的關注,此前在201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服務中心(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就對睿海智進行了注資。尹武博士表示,後續將繼續引入產業型資本,實現資本和業務的聯動,幫助睿海智更好地打磨產品和開發市場,建立競爭優勢並引領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