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亞聖公孟子畫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亞聖孟子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四月初二日,鄒國人。東周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號於漢代以前之古書無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子展等不同字號,此可能為後人附會而未必可信。
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據說孟子為魯桓公庶長子孟慶父之後代,孟慶父之子孟孫敖另立一族,為孟孫氏,或稱仲孫氏、孟氏。魯穆公八年(西元前408年),齊國攻破孟孫氏之食邑郕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開來。孟子之祖先即自魯國遷居至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如此孟子遂成鄒國人。相傳其父名為激,字公宜;其母親之姓氏亦有仉氏與李氏之說。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撫養其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杼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於十五、六歲時至魯國之後,一說拜孔子之孫子思為師,但據史書考證,子思去世時距孟子出生尚早幾十年,故還是如《史記》中所載,受業於子思門人之說法較為可信。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尊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七篇傳世,其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醜》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為「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為科舉必考內容。孟子之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辯論。
孟子之思想
我國人性論史上,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論者。他認為,人性為善,正如水往低處流,此為不爭之事實。人生來都有最基本之共同天賦本性,即「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抑或對他人之憐憫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裡去),都會驚懼並產生同情心理。此種同情心,並非為討好孩子之父母,亦非欲於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亦非厭惡見死不救之名聲,而完全自人天生之本性中發出,此即為「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亦稱「惻隱之心」,此外尚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亦稱「四端」或「四德」﹚,即孟子論述人性本善之根據。孟子認為,人與禽獸之差別很微小,僅僅在於人有此「心」。若無此「心」,則不能算作人。如果為人而不善,不是本性之問題,而是由於捨棄或未保持住本性,絕非其本無此「善」之本性。因此,人若生不善之思想與行為,應閉門思過,反省是否放棄此天賦之「心」,努力將此「心」尋回,以恢復人之本性。此即是孟子所謂「求其放心」,後世稱為「復性」。若反省自己,一切都合乎天賦之道德觀念,則為最大之快樂,此即孟子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孟子之性善論對傳統思想影響極大,成為後世儒家之正統觀念。宋代以後流傳之《三字經》首句即「人之初,性本善。」
先秦儒家中,以荀子為代表人物之一派,反對孟子之性善論,而主張性惡論。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生來之本性為:餓則思吃飽,冷則欲穿暖,累則思休息,此為人之本性真實表露。在他看來,「好利」、「疾惡」、「好聲色」等,皆人之自然情慾,亦人性惡之表現。而善之道德意識為後天人為加工之結果。此後天人為之加工即稱「偽」。
荀子針對孟子性善論,首次運用「性」與「偽」之範疇來說明人之自然本性與社會道德之關係,反對將人之自然屬性道德化,強調「性偽之分」,認為人之自然本性為基於生理機能而產生之物質生活慾求,社會道德規範對此慾求加以限制、調節,二者之關係既對立又統一,「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意思是說,無自然本性,社會道德之人為加工則無從施加;無人為加工,人性則無法由惡變善。聖人之作用在於將「性」與「偽」作結合與統一。
荀子較全面論述「性」與「偽」之關係,並著重強調對人性之改造,提出了「化性起偽」、「塗之人可以為禹」等觀點,認為人皆具改變本性、成為聖人之可能。荀子性惡論對法家影響甚大,但未能成為儒家觀念之主流。傅斯年認為荀子之說法與孔子相近,反而孔子與孟子對性的看法迥不相同,而此差異「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
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即孟子之民本思想(部份人士以此認為孟子為民主之先驅)。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民眾有權將其顛覆。孟子認為取得政權須愛民之心與有合法手段。若上位者之德行、為政不為百姓所接受,則上位者將喪失其繼續秉政之資格。孟子並引用尚書太誓篇「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之言,告誡人君重視民心。正是因此,《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置於「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未得到應有之地位。
至五代十國之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即包括《孟子》,可能此為《孟子》入「經」之始。至南宋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之地位遂達高峰。
孟子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之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家人,到愛護國民,即是仁政。推行仁政之具體措施為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百姓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
關於孟子究竟是主張王道還是德道,學術界意見不一。「王道」思想當為「內聖外王思想」之簡稱,而內聖外王思想出於道家《莊子·天下》篇。從馬王堆帛書和郭店簡思孟學派代表作《五行》看來,孟子主張善道與德道。《五行》:「仁義禮智四行全,善道也;仁義禮智聖五行全,德道也。善道,人道也;德道,天道也。」《童子問易》總結由《易經》而來之德道謂:所謂德道,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文明、和諧,革故、鼎新,民主、法治之德性與德行。
孟子所受封贈
● 齊宣王封孟子為稷下學宮第一任上大夫。
● 宋元豐六年(1083),升鄒國公。
● 元至順元年(1330),加贈為鄒國亞聖公。
● 明景泰二年(1452),孟子嫡派後裔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子孫世襲。
● 明嘉靖九年(1530),奉為亞聖,罷公爵。
● 民國三年(1914),第73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孟慶棠改封奉祀官。
● 民國24年(1935),改稱亞聖奉祀官。
後世對孟子之評價
《漢書·楚元王傳贊》:「自孔子歿,綴文之士眾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但孟子之地位於宋代以前並不很高,甚至有打油詩諷刺孟子:「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有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之人物,自此出現孟子「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之地位逐漸上升,取代顏回成為「亞聖」。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官方追封首次孟子為「鄒國公」,翌年配享孔廟。而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明代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部分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朱元璋曾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
越南學者張漢超在文章中說:「為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本文綜合改寫自維基百科「孟子」詞條。
相關文章:
邵燕祥 | 朱元璋刪《孟子》,刪了哪些話?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國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