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個步驟,就能讓你快速上手形意拳

2020-08-30 太極那些事

拳實際上無內外家之分,能把丹田氣養出來,就是內家拳,否則就是外家拳。對形意拳的練習,初期並不了解其中真意,在練習的過程中經常犯心中努力的弊病,如盼望著一千個劈拳儘快打完,其結果造成了身體及內心不能鬆弛有秩,阻礙了氣血的運行,練完有勞累和嗜睡感。


經過十餘年的潛心練習,結合師門前輩的教誨,逐漸認識到了形意拳的內涵無非是內氣中和,舍此不過是形式及皮毛而已。於是練拳風格起到了顛覆以往的變化。

形意拳練習之道,在於肩胯鬆開,如此才能形成熊膀(兩肩下垂),龍身(三折之勢),在站三體式時才能符合規矩,做到松胯,塌腰,含胸,扣肩。如此站三體式才能達到周身肌肉掛在骨骼上(骨肉分離),如此站下去,氣血湧動,呼吸深長,丹田之氣充實如注,兩手膨脹異常。

三體式達到了以上境界,在劈拳練習中只要稍稍放鬆身心,瞬間即周身融合,氣血通暢,舒適無比,此時便是周身之力(肌肉力,即後天血氣之力,拙力)便是卸空了。練到這一步才能白什麼是祛除拙力,什麼是內家真旨!

當你把周身之力卸掉以後,自然氣沉丹田,之後行拳全靠胯部主導,胯部以上不用一絲一毫的肌肉力量,上肢動作輕柔,而足下沉實有力,整個過程自然和順,毫無氣血阻礙之弊端,這也就複合了天地之道——上輕靈而下沉實。如此形意拳之道得矣!

拳術養氣之道,絕不在於如何刻苦,如何磨練意志。而在於找到感覺,順著這個感覺去慢慢的體驗,逐漸積蓄丹田之氣,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能產生急躁,更不能一曝十寒,也就是要以平常心來對待,如此內氣必定可以積蓄圓滿。



以三體式為例,它絕不是耗腿力的方式,而是以腰腹自然鬆弛,身體自然和順,呼吸神氣自然順暢為主。如果說三體式站著彆扭,就不能勉強站下去,否則拙力會越來越重,屬於南轅北轍,白白浪費時日。

劈拳練習也是如此,首先動作要自然,手臂自肩部放開,招式要橫平豎直,如寫楷書一般。練習過程中神意不能外洩,必須眼神專注於前手,呼吸不能有一絲牽強,要把氣息放鬆到腹部,心中不能用一絲力。如此氣血方可融合,腹腔內溫暖之感日盛,最終能使得周身精氣膨脹,有如充實的氣球一般。

練拳養氣,如水滴石穿,不在於有多大的力道,而在於積點滴之功,循序漸進,一日不可中斷,但不能違背人體體能,盲目用功,要以舒適自然為主,累了就休息,困了就睡覺。若違背人體自然,越是刻苦精氣便越是消耗,無法漸漸積蓄,那是耗而不是養。養氣之道,只有重視身體能力,不勉強,不做作,懂得適可而止,才能成就內家拳術!


「練拳容易得勁難,靈勁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難躲,遇敵好似弓斷弦。」描述了練習形意拳很容易,當然指的是在外形動作簡單易學。但是把形意拳的勁力練到身上卻是難上加難。市面上練習形意拳的人多如牛毛,可是以我幾年來得觀察,能達到勁力順達的人少之又少,至於明勁功夫就更不用提了。

形意拳的勁力如何練?下面簡單說一下。形意拳勁力的練習,首先要祛除拙力,也就是說把一個人通過成長過程中勞動練出來的肌肉力量徹底的去掉,如何去?當然是通過三體式了。在站三體式時要把周身的肌肉充分鬆弛開來,不能產生一絲一毫的僵緊,至於心臟也要鬆弛到極限,不可用一絲力。

在豎軸上,自百匯開始放大以至於湧泉穴都要放大。期間,筋骨要放開,注意是「放鬆的放,絕不是撐開。」如此便是三體式祛除拙力之法,你做到了舒適感馬上產生,氣血立時就有通暢感。要每天堅持這樣站,把這個狀態保持住,練到身上,之後才能學習劈拳。



在劈拳練習中也要遵循筋骨放開,肌肉鬆弛到家的要求。如此練習下去周身氣血通暢,腎氣才能慢慢積蓄圓滿,期間注意養腎水。當腎水和腎氣充盈時,我們的筋骨會變得強健。之後結合崩拳練習,把手足起落練習整齊,身形練習和順,此時新的力量就產生了,這個力量即是先天之力,是以丹田之氣為基礎的,周身相合的筋骨力。

我們叫它六合勁,也可以叫它明勁。就如詩中所描述的那樣,「靈勁上身天地翻」。當肌肉全部鬆弛,身體整合如一,我們的速度就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時發力輕鬆自然,如炮炸裂,這就是形意拳的真正勁力。

相關焦點

  • 不會接手,你用的哪門子形意拳
    姑且先不說他懂不懂接手,單單就以條件來論,你不具備接手的能力,你去動哪門子手?現在隨著傳統拳術動手能力的丟失,很多人以研究動手為噱頭。但是這些人所謂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以丟掉形意拳的某些大原則成就其功利性的。也就是說他們打著實用的目標,實際上卻丟掉了動手的某些原則,而用一種低劣的方式,或者是簡單的方式來取代曾經的技藝。使得你一學就上手,但是你永遠也打不了高手,也成不了高手。
  • 形意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與太極拳、八卦掌齊名,同屬內家拳。打法多直行直進,與八卦之橫走,太極之中定有顯著差別。形意拳,又稱行意拳。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知道形意拳是心意拳的增強版,而不是獨立出來的東西。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 馬保國輸了,形意拳不能打?錯!近代形意拳實戰如何高效速成的?
    後來,王慶民出來澄清,他不是業餘搏擊運動員,而是業餘形意拳愛好者。對付形意套路黨馬保國綽綽有餘!同為形意拳,一個能打,一個挨打。看來老馬練錯了。不是形意拳不能打,而是老馬沒練對頭!形意拳練習者現狀俗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拳一年打死人」。這句話就是說形意拳出功夫快,效率高。
  • 形意大成拳分力奧秘:孫祿堂彎弓射虎拳照解析
    形意大成拳分力奧秘:孫祿堂彎弓射虎拳照解析
  • 如何判斷一名形意拳選手的演練水平
    本人師承近代著名武術家、形意拳大家褚桂亭先生的流派,根據前輩們的傳授,並結合自己的心得,總結了對形意拳演練的八個方面要求,可作為評判一個形意拳選手演練水平的標準,即:氣勢足、外形整、發勁脆、腳步快、力度猛、步伐穩、全身活、氣息定。
  • 形意拳之精髓
    說是打拳不如說是「擺拳」,老師一個勢子一個勢子地「擺弄」你。慢得程度近似打太極拳,又像站「活樁」,極其枯燥,但很吃功夫。這種練法要求架子很大,很舒展,呼吸要求順暢自然。這個階段主要是練規範拳架,達到抻筋拔骨,通順經絡之目的。  有了形體的規範,下一步就是「摸勁」。這又有點像打太極了,不是外形的發力,主要是用意。
  • 形意拳實戰
    形意拳平時的站樁、打拳練就了三角形的穩定的人體站位形態,架子再低,更妙。至於運動不靈,這就是功夫了。平時下式子(就是低架子)打拳,習慣了這種形態,日久天長,動作一樣能快、能靈,功夫也就出來了。等你低式子能與高式子一樣靈活時,再去與高站位的人動手,大佔便宜。形意的功夫出在腿上,下式子打拳也是很主要的一項。不獨形意,其實好多傳統武術都有這個要求。
  • 別拿你的一知半解定義形意拳,你練的路數對嗎?你認為的是嗎?
    普天之下練形意拳的多如牛毛,可是練出東西的人少之又少。這是為什麼?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注意,正確的方法不等同於正確的要求。在同一個老師的教導下,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考上大學,這個是需要我們深思的地方,練拳也一樣,並不是每一個師傅教出來的徒弟都能有成就。除了個人原因,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練習的路數是不是正確。
  • 形意拳「九歌」與「八字」訣
    所以,在演練過程中,特別是與對手較技時,必須做到肩要松沉,肘要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臂的靈活和快速的變招,減少預兆,迷惑對手而出奇制勝。形意拳的拳理拳伸直,一但攻擊失敗,很容易被對手閃擊,同時也延長了兩臂回收的時間,給防守造成被動。所以,拳諺講:「左臂前伸,右臂在肋,似曲非曲,似直非直,過曲不遠,過直少力。」
  • 形意拳練習訣竅
    形意拳是以槍為拳,所以最先出來的勁是「槍勁」。馬上用大槍什麼勁?很容易意會成直勁。其實過去馬上用槍不是兩手端著去捅的,那個才多大勁?你可以試試,端著槍坐在馬上往前捅,看看得勁不?過去是兩馬對衝一個回合,其實就一下,捅上就贏了,打不著就再來。
  • 形意拳和心意拳的區別何在?
    看看心意拳譜的交手法就能感覺到一股霸氣撲面而來,幾乎都是一個照面解決對手的思路。而形意拳雖然沿用心意譜,但是實際思想要相對「軟」一點,就是更多考慮一個照面解決不了對手怎麼辦?特別是京津地區的形意,普遍受八卦掌的影響,一方面要考慮對方會不會採取走轉遊鬥的戰術,一方面也借鑑這種戰術,看看自己能不能贏的更省事。甚至還有些太極的技術因素在裡面。
  • 從傳統武學內家拳「形意刀」和「形意槍」淺談形意拳之「橫拳」
    這兩年,有些人標新立異,非要考證形意拳橫拳的「橫」是蠻橫不講理的「橫」!衲子要說,這完全是對於形意拳的誤解和曲解。形意拳心正、意正、氣正、形正,至正至剛,講求的是儒家的溫良恭儉讓,是道家的陰陽之「道」,是佛家的大慈悲心懷,怎麼又會出來一個什麼蠻橫不講理的「橫」?這簡直是對於形意拳的詆毀和污衊!橫拳屬土護脾,土生金而克水。
  • 練習形意拳的驚人反應——換勁
    劉殿琛老前輩在《形意拳術抉微》中曾說「餘初學技藝時頗學運氣,如肩垂、項豎、齒扣、舌頂內提等,如法習之,數日一作勢,漸覺氣可至於心間,然即周身倦怠,四肢無力,強習數日,則氣漸覺稍往下行,而又有周身倦怠之弊,如是者數次,而後始能一經作勢,氣即直達丹田,此即五行為五關之說。
  • 形意拳的說手與實戰
    >一是需要功力強勁;二是動手經驗豐富;這不是隨意練習一下套路就能做到的。 郭雲深大師為形意拳實戰派領軍人物,以半步崩拳打天下著稱,其實這就給了後人一個啟示,形意拳該如何實戰,那即是簡單直觀,形意拳裡面的招式不算太多,饒是如此五行十二形全部運用起來,沒有高出對手數十倍的功力,也是無法做到的;最簡單有效的就是精煉一兩種招式,反覆練習,直到形成信手拈來的本能,就如同張嘴吃飯一樣自然,再加上過人的功力,那就一定可以實用了
  • 形意拳的秘訣
    尚氏形意拳---通過力學原理指導實戰技擊,通過人體經絡感知身體勁力的節節貫穿,通過易經之理指導拳術之思想,正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但真正和人一搭手,渾身都是空的,所學的東西一件也用不上。這種情況自己總以為是功夫不夠,需多下功。後來又遇到一位名家。當時此老先生年紀己經很大。我將自己練的給他看。老師父講,你身子沒坐下去,勁還有身上綁著,看著勁大,實際不行。用不上。此言正中要害,我確實也為此苦惱。老師父對我講,你要把身子折曲起來勁才能拔上來,你現在身子是展的。都是稍節上的力氣,根本沒有根上的勁。
  • 告訴你真實的形意拳"雷音"
    形意心意的雷音現在都認為是叫聲,是的,在發力時以聲催力確實能加大腹壓而發出更大的力,尤其是南拳,但是該發出什麼聲音來加大力量呢?是不是發出越響亮的聲音就能獲得越大的力量呢?中國傳統養生術裡有一個鳴天鼓的功法很多人應該都做過,就是用兩手掩住兩耳廓一扇一扇地去震動腦後兩側,沒做過的試著做做看,是不是自已能聽到較大聲音而旁邊人一點也聽不到。那形意心意又是如何能讓自已聽到雷音的?做鳴天鼓時確實是聽到很響的聲音了,比骨響、肉響、咦響(把民工實際上人人都能做到的當成形意心意的雷音是有失兩拳身份或者強詞奪理的你練拳時叫雷音勞動就不叫雷音呢?)
  • 形意拳與站樁
    二、形意拳站樁的作用拳諺說:「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為此,形意拳特別重視站樁,以此來促進身體素質的均衡發展,提高套路的演練水平和技擊的實戰功力。通過站樁的鍛鍊,人體的經絡暢通了,氣血運行旺盛了,自然,臟腑的生理功能也將得到改善和提高,最終達到精固、氣足、神旺的健康之態,為練好形意拳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在形意拳的「五行」理論中,人體內在的五臟(心、肝、脾、肺、腎)與外在的五拳(劈、崩、鑽、炮、橫)相應。肺臟應劈拳(肺動沉雷聲),肝臟應崩拳(肝動火焰衝),腎臟應鑽拳(腎動快如風),心臟應炮拳(心動勇氣生),脾臟應橫拳(脾動大力攻)。
  • 聶楓:形意拳與意拳之比較
    姚宗勳先生講,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其實這些也都是形意拳練法中的要求。這個休息,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返先天。你逆反回真到了那個程度,接續了天地宇宙的精神,先天元氣自然是源源不斷而來,體質體能就會出現逆生長了。王薌齋先生講過自己的境界是與天地宇宙精神相往來,也就是如此。後人只知道站樁就能出功夫,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根本的原因在背後,也就是接續先天。
  • 尚雲祥的形意拳
    先生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享有"鐵腳佛"等美號。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播和演變,至今不論文字轉抄或頭授受,都有許多差異。這裡談談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有。因先生對形意一生為斷探索練習,故各個時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於篇幅,僅擇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來談談,或許有益於同好。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
  • 武術世錦賽項目科普:形意拳,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小體繼續為你帶來武術世錦賽比賽項目科普系列《形意拳》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什麼是形意拳?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的一個優秀拳種,它充分體現了中華傳統哲學、醫學、養生學等民族文化智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300多年來廣泛流行於我國的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北方各省。形意拳是一種特別強調外形與內在意識高度統一的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