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達:訓詁和文字、音韻的關係

2021-01-19 騰訊網

摘自陸宗達《訓詁簡論》

我們今天談到「訓詁」時,往往有兩個不同的涵義:一個是包含在古代注釋和訓詁專書中的文獻語言學的總稱。它的研究範圍還不甚明確:在內部,包括後來的文字、語言、詞彙、語法、修辭等,彼此並無分工;在外部,與文獻、校勘等學也未能劃清界限。另一個則是與文字學、音韻學互相併列的以研究語義為主要內容的傳統語言文字學的一個獨立的門類。

那麼,文字、音韻、訓詁這三個門類如何分工?他們各自研究的範圍是什麼?彼此又有怎樣的聯繫呢?

文字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它超越了口頭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起到了「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的作用。後代要研究前代的語言,必須通過文字,文字以它的形體,記錄了音(形式)、義(內容)結合的詞。而漢字有著區別於拼音文字的自身的特點,它是音節符號。古漢語大部分是單音節詞,因此是一字一詞。一般說來,原始的漢字是根據詞義來確定字形的,所以一股人稱它為「表意文字」(關於這一點還有不同的意見,這裡不準備討論)。傳統語言學的文字之學,著重在識別漢字的字形,從字形出發來辨明音、義,研究漢字形體的發展,從而達到歸納漢字造字法則的日的,古代所謂的「六書」之學、就是文字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

音韻學:

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從形、音、義這三要索看,形是屬於記錄符號的因素,對於語言來說,是外在的,而音、義才是語言本身的內在因素。要想通過文字來研究語言,如果摒棄了聲音而專從字形出發,勢必會將文字記錄語言的最本質的形式拋棄,或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或將二者絕對割裂,以致產生望形生義的弊病,走向謬誤,因此,語音問題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事實上,古今語言的嬗變、方言俗語的轉化、文字的通用和假借、語詞的分化……都必須涉及語音問題。傳統語言學中的音韻學,著重在研究不同時期漢語語音的體系和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語語音的變化。切韻、等韻、古韻之學,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訓詁學(狹義的):

語言所含的思想內容是它的核心,傳統的訓詁學著重研究詞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色彩、詞的意義系統和詞語之間分化派生的關係、詞的產生和發展變化。當語法學和修辭學還沒有獨立出來的時候,這兩個門類的內容,也是包含在訓詁學中的。

如果簡要地說,文字的研究偏重於形,音韻的研究偏重於音,而訓詁的研究則偏重於義。不過,這三個門類的研究雖有以上的分工和側重,但實際上又不能分開,必須相互聯繫和貫通。一方面,我們對古代語言文字的一切研究,都是為了通曉古書的內容,了解古人的思想,使古代文獻還其本來面貌,從而達到批判繼承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訓詁是我們研究的落腳點。另一方面,訓詁學在解釋語言的思想感情時,是不能脫離文字的基礎和語音的線索的,所以,歷代的訓詁學家都是緊密地結合文字學、音韻學來闡述訓詁。

作者簡介

陸宗達(1905~1988),訓詁學家。1928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受黃侃推薦,任上海暨南大學講師,後曾歷任北京大學預科講師、輔仁大學講師、中國大學講師、東北大學講師、民國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編委會委員等。陸宗達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音韻研究、訓詁學、《說文解字》 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等方面。其中尤以訓詁學和《說文解字》 研究為成就最突出。

相關焦點

  • 陸宗達、王寧先生:「時」、「待」同源說
    王引之還引《易緯坤靈圖》和《乾元序制記》的敘述作為此說的參考。王氏父子對《周易》這兩條的解釋是正確的。除此之外,「時」與「待」的關係,還可以提出以下佐證:《周易·蹇卦》「象傳」:「宜,待也。」張璠本「待」作「時」。《禮記·月令》:「毋發令而待。」《呂氏春秋》作「無發令而幹時。」《方言》:「萃、離,時也。」
  • 訓詁與說文之關係
    到漢朝,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書,說文是解決文字變化的問題。語言文字在漢朝皆大變,所以,漢儒對訓詁和文字學著力尤多,數百年之精神。中國文化,歷史甚久,學記論學,謂:古之人……至孔子刪述六經而大成,後世莫不守之。古人文字不發達,多有借字。並且皆是弟子記錄,倉促其間,無字或忘字,皆以別字代替。
  • 簡明音韻學(二十)《中原音韻》簡明音韻學(二十)《中原音韻》
    宋代的朱敦儒、明代的胡文煥都寫過「詞韻」方面的書,但都不被人重視和理睬。清代出現了大量的「詞韻」書。影響比較大的是仲恆的《詞韻》和戈載的《詞林正韻》,它們都是根據宋詞的用韻歸納整理出來的。《詞林正韻》成書於道光元年(1821)。這部書把詞韻分為十九部。這裡我們就不羅列了。這一講主要講《中原音韻》。
  • 【粵詞音韻】(一)前言:粵語聲調和音律之間
    許多人覺得粵語好聽,很大程度上因為粵語聲調比較豐富,廣東人香港人一說起粵語就自帶「旋律」,感覺就像在唱歌,這是因為粵語的聲調和音律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你想了解這種關係嗎?從現在開始,本公眾號(小小音樂人)將會開通「粵詞音韻」專欄,為廣大粵語學習者,粵語歌學習者講解粵語聲調和粵語歌的音韻知識,也歡迎廣大粵語愛好者和粵語傳播者提出意見和參與討論。
  • 整理自郭錫良北大講稿 王力親自審定,這本書是文字工作者的必要學養
    該叢書先有陸宗達《訓詁淺談》、王力《漢語淺談》等。但王力先生對自己弟子的這本書評價說:「內容講得很全面,也比較深入,不是淺談,書名宜改為『漢字知識』。」該著出版於1981年,首印67000冊。2002年,北京出版社檢點舊家底,基於「語文小叢書」等,又策劃了「大家小書」。自然,《漢字知識》的再版被提出來,它是名副其實的「大家小書」,是一位古漢語研究大家心懷知識普及的熱情,寫給大家的書。
  • 王小盾 | 一份音韻學初學筆記(下)
    《唐五代西北方音》採用《千字文》《佛說阿彌陀經》《大乘中字見解》《金剛經》《開蒙要訓》等敦煌寫本資料,利用其中的漢藏對譯和注音,研究了唐代西北地區的語音演變情況,是敦煌寫本校勘工作最重要的參考書。我硬著頭皮讀完羅先生這本書,產生了學習音韻學的願望。
  • 簡明音韻學(十一) 《切韻序》講解(1)
    簡明音韻學(十一)《切韻序》講解(1)       (原文用大字,注釋用小字)
  • 醫古文的訓詁原則舉隅
    其次,「泣」字和「澀」或「濇」字形懸殊,沒有通假的可能性,所以「泣」和「澀」、「濇」毫不相干。況在「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這一句中,「澀」(「脈盛大以澀」)與「泣」同時出現,若「泣」即「澀」,何苦不要麼「泣」字要麼「澀」字統一用?顯然,「泣」和「澀」毫不相干。
  • 文字和語言有什麼關係?這涉及到文字起源的秘密
    在中國有著「倉頡造字」的傳說,古人也很清楚,能造出來的是文字,而不是一種語言。這種傳說的細節也能驗證,語言是早於文字出現的。如果我們把眼界放得大一點,看看日文和韓文是如何誕生的,就能較為完整地知道這一過程。
  • 小馬寶莉:音韻公主完美沒黑點?她也有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整整九季《小馬寶莉》系列動畫中, 官方所描述的音韻公主表現樂於助人,充滿愛心,善良慈愛和堅強勇敢,幾乎小馬所有的優點都能在音韻公主身上體現出來,難道真的有這麼美好的人物角色嗎? 音韻公主是出生在遙遠的森林中的一個飛馬棄嬰,沒有任何皇家血統,被一對充滿愛和同情心的陸馬夫婦收養,因為改變了村中女巫的邪惡和嫉妒,拯救了全村的小馬,令宇宙公主認識到音韻公主美好善良的內心
  • 樂遊天下|鷹城音韻
    CCTV-15音樂頻道《鷹城音韻》9月14日21:49首播9月15日08:19重播應國故地,古韻沉雄;中原明珠,鷹擊長空。更多優美的風景、動聽的音樂、動人的故事,盡在今晚《樂遊天下》—「鷹城音韻」節目中,期待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