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簡史一

2021-02-07 銀杏學會

道教簡史一

道教,又名道家、黃老、老氏與玄門等,由張道陵張天師於東漢時期創立,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固有宗教,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而《道經》上則記載道教起源於盤古開天闢地,元始立教說法,傳至世間,創始於黃帝崆峒問道、鑄鼎煉丹,闡揚於老子柱下傳經、西出函谷,故以黃帝為紀元,已有道歷4700多年的歷史。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兩大教派,奉老子為祖師,尊稱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

尊「道」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時也「貴德」,道教的「道」與「德」一起,共同構成其教理的核心內容。道教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歷史

【發端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鹹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道派。早於五鬥米道的創立近300年。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鬥米道(天師道),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發展成熟】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層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364年,上清祖師楊羲得南嶽夫人魏華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經》等天書玉冊,傳承上清派;同時期,葛巢甫傳承靈寶派,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而得名。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區五鬥米道繼續發展,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得到天師道首領範長生的支持;江南地區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師道。

北魏太武帝時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天師——寇謙之,稱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張偽法」(張陵、張衡、張魯)和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道教成為北魏國教,所以北朝歷代皇帝都得臨壇受道家法籙,老氏之教大行於天下;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南天師道進行改造。寇謙之和陸靜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規教戒、齋醮儀範基本定型,各種規章制度全面系統。南朝梁時期,茅山大宗師陶弘景繼續充實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煉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廣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為今後的道門正統。

佛教初來中土時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術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義理與道教方術,而後在北魏僧人曇鸞亦曾從道教真人陶弘景學習「長生術」,唐代佛教禪宗思想的確立,也受到當時皇室推崇道教——老莊思想盛行的社會背景的影響。

南北朝時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在北朝表現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在南朝只是《夷夏論》、《三破論》等義理爭辯。同時佛道之間也相互交流,借鑑對方的教義理論。

【繁榮興盛】

隋朝實行佛道並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詞「開皇」作為開國年號,蘇元朗開啟了內丹學說,隋朝是道教發展的轉折時期。

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積極推動道教內部改革,讓道教回想黃老的輝煌時代,剔除天師道巫術迷信色彩。發展道家義理,使道教在偏離道家之後,再次對道家的回歸。如果說寇謙之對道教改革未完成與徹底,那麼唐玄宗時期基本已經完成,道教發展到全盛,社會上的崇道之風發展到極致。盛唐高道輩出,孫思邈的《千金方》推動了醫藥學的發展,李淳風的《乙巳佔》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成玄英、李榮和王玄覽的重玄學說發展了道教理論建設,茅山派宗師司馬承禎、吳筠、杜光庭的《坐忘論》、《天隱子》、《玄綱論》、《神仙可學論》、《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經廣聖義》等提出的修煉方法成為內丹學先驅,道教學者對教義、修煉、齋醮及科學技術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此時的道派在理論教義和法術科儀上相互融合,以終南山少陽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為道教主流。

中晚唐和五代時期,由於戰亂兵禍道教相對低迷,中晚唐的統治者延續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國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後周世宗尊道最為突出,同時也採取了廢除佛教的政策。此時一些道教學者為維護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對老學研究、神仙學說作了總結,修訂完善了齋醮科儀;全真祖師鍾離權和呂洞賓的《鍾呂傳道集》促進了內丹學說的興起;著名高道還有彭曉、譚峭、羅隱和韓國人金可記等。北宋統治者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為此奠定了基礎。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北宋時期符籙道法興盛,以高道眾多的茅山宗實力最強盛。內丹學經過全真教的陳摶、張伯端等真人的發揚而流行,陳摶在易學、黃老、內丹三方面都頗有建樹,全真道南宗祖師張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煉術上一部承先啟後的重要經典。

【分化合流】

十二世紀中原地區,不願與金朝統治者合作的漢族士人在山東、河北建立了新道教:輔極帝君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繼承了鍾呂二人的金丹法脈,並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特點,並逐漸包容合併了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和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南宋統治者對待道教的態度與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積極推廣勸善書《太上感應篇》。張繼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國之君宋徽宗的寵幸。另外,此時還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時中的天心派、黃舜申的清微派、寧全真的東華派和何真公的淨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發展了內丹修煉,創立了先命後性、性命雙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以74歲的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裡,在中亞機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過尹志平、李志長相繼掌教,全真道進入鼎盛期,道門興旺,宮觀遍地。元朝統一全國後,全真道南下傳教,並與金丹南宗交流丹道。兩派有著共同的內丹理論淵源,陳致虛提出的「五祖七真」傳承系統得到共識,元惠宗時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併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冊封張陵及其歷代子孫為「天師」,命張宗演「領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等符籙道派繼續發展,宣揚「儒道合一」「忠孝淨明」的淨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韃子元成宗扶植張與材為「正一教主」,標誌著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走向世俗】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丰及其門派極為尊崇;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並正式罷黜元朝授予龍虎山張氏子孫為「天師」的稱號,分全真、正一兩種分別管理,標誌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劃為全真道、正一道兩層次的道教。全真派隱仙張三丰強調「三教歸一」,提出了築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

張宇初效仿全真宣揚「三教合一」,申明道統源流、整頓不良道風,竭力將內丹與符籙統為一體,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漢真人」在民間橫行霸道,魚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張元吉,據《明史》記載:「素兇頑,至僭用乘輿器服,擅易制書。奪良家子女,逼取人財物。家置獄,前後殺四十餘人,有一家三人者。事聞,憲宗怒,械元吉至京,會百官廷訊,論處死刑。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點是世俗化和民間化。陸西星、伍守陽發展了內丹學說,使丹道修煉走向民間。羅夢鴻融通佛道創立羅教(無為教),提出「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受其影響的各種民間宗教雨後春筍般出現。民間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來,道教思想教義、神仙譜系、丹道法術為其吸收。道教對王陽明的心學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響,儒者林兆恩借鑑道教創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藝領域,出現了大量以神仙鬼怪為主題的神魔小說和戲曲劇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倫理道德、科儀方術深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關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宮觀祠廟星羅棋布於城鎮街巷、鄉村田野。

【邁向近代】

清朝統一全國後接受了佛教,對道教採取了嚴格的防範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順治、康熙、雍正從籠絡漢人的角度出發,抑制程度較為寬鬆,雍正是唯一優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傳佛教為國教.,將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為五品,以後的清朝皇帝對正一派限制不斷加強。鴉片戰爭後,國家落後衰弱,西方思潮入侵,正一道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其中婁近垣是唯一能以著述流傳後世者。

全真龍門派方丈大律師王常月祖師,提出了「戒行精嚴」的修道思想,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甦。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有閔一得、劉一明、李西月、柳華陽等學者。清朝中後期,呂祖、媽祖、關帝、文昌、財神等各類民間信仰盛行,各種民間宗教也延續了明末的熱潮,義和團、黃天教、紅陽教、混元教等教派層出不窮。中華民國建立後,取消了正一真人封號和財政支持,新文化運動使道教思想受到極大衝擊,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祠廢存標準又沉重打擊了張天師,正一教衰落得無以復加。解放戰爭勝利前夕,張陵第63代傳人張恩溥遺棄正一祖庭龍虎山,隨蔣至臺灣。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道教學者是全真龍門派居士陳攖寧,他提出了獨樹一幟的「神仙學」理論,意在促進道教與時俱進。

【重獲新生】

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統一的全國性組織。「文革」時期,道教遭受極大的破壞。1980年中國道教協會重新恢復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續,全真道「傳戒」法統有所恢復,宮觀得到修建,齋醮、慈善活動開展,道教重獲新生。根據2010年零點公司所做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大約1.73億人自稱信奉道教,其中大約1200萬人是明確的道教徒;還有大約2億多人信奉祖宗神靈,大約1.41億人信奉道教財神,大約2億人信奉海神;大約1.45億人相信風水堪輿,大約3.62億人相信命理相學。根據2011年南嶽國際道教論壇上的介紹,大陸正規的全真住觀道士有近3萬多人,散居道士約6萬多人,登記備案的道教活動場所3萬多座,其中道教宮觀約9000座,還有數不勝數、難以計數的民間信仰祠廟。道教的創立史載黃帝一邊打仗一邊學仙,道教所用的道歷,就是從黃帝紀年開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歷4711年。老子著《道德經》,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

廣泛傳播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臺灣。日佔時期,道教備受打壓,道觀必須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臺灣出現「佛道一家」的景象。臺灣道教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道士分為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注重齋醮科儀。臺灣當局主張民間宗教公開化,納入道教範疇以便於管理,根據2012年臺灣內政部公布的數據,臺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佔78.3%,約有1.2萬座,臺灣的道教(含一貫道和民間信仰)信眾超過1000萬人。

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純陽派三大派別,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黃大仙、呂祖、媽祖、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眾超過200萬人。1999年澳門道教協會成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道教對少數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區。道教在少數民族採取將道教信仰與本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民族工作者統計,我國的少數民族信仰道教為主的有壯、瑤、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納西等二十餘個,信眾超過1000萬人。道教全真派也傳入日韓朝、東南亞、歐美等國,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眾,全真教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道教主流。

玄門經典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臺」,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布道於世間民眾。

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煉法術、齋醮科儀和傳道弘道等各方面內容。

【基本經典】

四大基本經典:《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周易》

道教四子真經:《南華真經》《通玄真經》《衝虛真經》《洞靈真經》

【重要經典】

早期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上清大洞真經》《正一經》《靈寶經》

修煉經典:《黃庭經》《心印經》《坐忘論》《悟真篇》《化書》

度人經典:《度人經》《玉皇經》《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北鬥經》《玉樞經》

法術經典:《黃帝內經》《奇門遁甲》《皇極經世書》《麻衣神相》《果老星宗》

宗師著作:《文始真經》《抱樸子》《重陽立教十五論》《邱祖全書》《龍門心法》

勸善經書:《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呂祖說三世因果經》《功過格》《陰騭文》

相關經典:《黃帝四經》《六韜》《鬼谷子》《墨子》《河圖洛書》《淮南子》《孝經》《般若心經》《呂氏春秋》《清靜經》《護命妙經》《度厄真經》《心印經》《八大神咒》

早晚功課:《諸真寶誥》《靈官咒》《邱祖懺文》《土地咒》《祝壽文》《三皈依》

晚壇功課:《救苦妙經》《得道真經》《拔罪妙經》《諸真寶誥》《報恩寶誥》《十二願》《結經偈》

【歷代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

歷代著名的道藏有:唐玄宗時期,搜訪天下道經彙編的《開元道藏》;宋真宗時期,張君房主編的《大宋天宮寶藏》(《雲笈七籤》為其精編版);宋徽宗時期,元妙宗、王道堅主編的《萬壽道藏》;金章宗時期,孫明道主編的《大金玄都寶藏》;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卷。這些《道藏》 歷經兵火和元代的焚經,早已不存。留存下來的有明朝時期,永樂至正統年間編修的《正統道藏》,萬曆年間編輯的《萬曆續道藏》。

陸靜修的《三洞經書目錄》為道教經典的編纂創立了三洞、四輔、十二部的體例和原則,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書,載有哲學、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學、歷史、藝術、醫學、化學、天文、地理、數學、技術各方面的豐富的內容。1996至2004年,張繼禹等百位專家學者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編纂成了49冊的《中華道藏》。

神仙譜系

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紛繁複雜,神祇數量極多。「道」無形無象,而又生育天地萬物。道教主要有四大神系:正統道教神系,民間信仰神系,上古神話神系,神魔小說神系(基本無用)。在道教中,「神」指先天自然化生之聖,「仙」指後天修煉得道之人。

人們通常將神、仙二詞合用或混用。正統道教之神稱為「尊神」,民間信仰之神稱為「俗神」,神魔小說中虛構的神仙一般不列在道教供奉範疇之內。

【三清】

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與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三清三位一體,是「道」的化身。《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元始天尊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的「無極」狀態,靈寶天尊象徵「混沌始判,陰陽初分」的「太極」狀態,道德天尊象徵「衝氣為和,萬物化生」的「衝和」狀態。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為龍漢祖劫玉清教主;靈寶天尊度化萬物,為赤明中劫上清教主;道德天尊教化世人,為開皇末劫太清教主。道德天尊亦稱為「太上老君」,聖人老子是他的第十八個化身。

【玉帝】

玉皇赦罪天尊是眾神之帝,全稱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歷御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玉帝統御所有仙佛神聖、人龍獸異、妖魔鬼怪,總管三界、四生、六道、十方的一切生老病死、興衰成敗、吉兇禍福。玉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昊天上帝,還是中國民間信仰的最高神——天,民間尊稱為上天、蒼天、昊天、皇天、天帝、天公、老天爺等。

【四御】

四御是輔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后土娘娘)。統御萬天的昊天玉皇上帝、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祇、統御萬類的東極太乙天尊青玄上帝、統御萬雷的西極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統御萬靈的南極長生大帝、統御萬星的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合稱為六御(六合),代表宇宙廣袤無限的空間。

此外還有東王公、五方五老、三十二天帝等天帝。

【諸星曜神】

鬥姆元君:北鬥眾星之母,接引眾生,超離諸苦

四方之神: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南鬥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祿星君,延壽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

北鬥七星君:貪狼星君,巨門星君,祿存星君,文曲星君,廉貞星君,武曲星君,破軍星君

九曜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瓊臺女神】

王母娘娘:女仙領袖,理宇宙之陰氣,養育天地

碧霞元君:泰山女神,掌管人間善惡,普濟群生

媽祖娘娘:中華海神,保護航運,尊稱天妃天后

九天玄女,百花仙子,送子娘娘,慈航真人,三霄娘娘,驪山老母,紫虛元君,眼光娘娘

【文化之神】

文昌帝君:掌管功名利祿,護佑文風昌盛;

大魁星君:司職考試功名,庇護獨佔鰲頭;

天樞上相:姜子牙,張良,諸葛亮,魏徵,文天祥,劉基;

中華十聖:酒聖杜康,文聖孔子,史聖司馬遷,醫聖張仲景,武聖關羽,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畫聖吳道子,詩聖杜甫,茶聖陸羽;

儒家四聖: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諸子聖人:孫子,墨子,魯班,鄒衍,荀子,韓非子,董仲舒,顏廷利,韓愈,包拯,朱熹,王陽明。

【忠武戰神】

真武大帝:道教戰神之首,滌蕩宇內妖魔,明朝保護神;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雷祖,統領雷部諸將,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關聖帝君:神武善戰,協天護國,扶正保民,驅邪除惡;

護法四帥:趙玄壇,關帝君,馬靈官,溫元帥;

王靈官:道教第一護法神;二郎神,託塔天王,三壇海會大神;

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水神,火神;

中華名將:伍子胥,項羽,韓信,衛青,霍去病,張飛,冉閔,秦瓊,尉遲恭,嶽飛,徐達,戚繼光。

【財富之神】

正財神趙公明: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宜利和合,無不如意;

文財神比幹:無偏無私,辦事公道,買賣公平,童叟無欺;

武財神關羽:善於理財,信義俱全,庇佑創業,護航經營;

五路財神:玄壇真君和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

準財神:財帛星君,五顯神,劉海蟾,沈萬三,儒商始祖子貢,道商始祖範蠡。

【吉祥之神】

三官大帝: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八仙:呂洞賓,何仙姑,張果老,韓湘子,鍾離權,曹國舅,藍採和,鐵拐李;

福祿壽三星,和合二仙,石敢當,喜神,月老,彭祖,麻姑。

【醫藥之神】

醫神華佗,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保生大帝吳夲;

十大神醫: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朱丹溪,李時珍,葉天士。

【行業祖師】

各行各業的祖師爺多是道教神仙人物,如金屬業李老君、金融界趙公明、戲曲界李隆基、紡織業黃道婆、豆腐坊劉安等。

【守護之神】

祖宗神靈:祖先蔭庇子孫後代,敬天法祖慎終追遠;

十二生肖,六十太歲;

灶王,門神,床神,廁神,井神。

【地方俗神】

五嶽大帝,城隍神,土地公,山神,水神,

地方特有俗神:東北五大仙,,蘭州金花仙姑,皖南汪公大帝,鎮江三茅真君,蘇州張吳王,溫州楊府爺,福州臨水夫人,漳州開漳聖王,潮汕三山國王,臺灣國姓爺,河南冉閔天王,海南冼夫人,香港黃大仙、南安廣澤尊王、惠澤尊王等。

【上古諸神】

盤古大帝:開天闢地之祖,創造萬事萬物,元始天尊的化身;

女媧娘娘:大地之母,鍊石補天,捏土造人,上古第一女神;

三皇五帝:軒轅黃帝,伏羲,炎帝,少昊,顓頊;

創世之神:天吳,畢方,據比,豎亥,燭陰;

四方天帝:昊天玉皇大帝,紫微太皇大帝,勾陳天皇大帝,真武蕩魔大帝;

四大帝王:唐堯,虞舜,大禹,商湯。

【高道真人】

道祖門下四大真人:南華真人,衝虛真人,通玄真人,洞靈真人;

文始真人關尹子,王禪老祖鬼谷子,

北極真人安期生,純陽真人呂洞賓,

純佑帝君劉海蟾,陳摶老祖扶搖子,

紫陽真人張伯端,輔極帝君王重陽,

長春真人丘處機,顯化真人張三丰。

【幽冥鬼神】

太乙天尊:東方長樂世界大慈仁者,尋聲救苦,超度幽冥鬼魂;

酆都大帝:幽冥界最高神,主宰酆都地獄,考校群鬼陰魂;

東嶽大帝:統治泰山地獄,注死錄生,掌握人間生死大權;

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轉輪王;

鍾馗天師:打鬼驅邪,斬妖除魔,賜福鎮宅。

仙家人物

【史上十大崇道皇帝】

皇帝     名諱   主要事跡 

 

秦始皇 , 嬴政  畢生致力於派遣方士於東海尋仙 ,五次大規模東巡求長生仙藥 。

漢武帝 , 劉徹  封禪五嶽,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動。

唐太宗 , 李世民  實行道家無為治國政策,晚年熱衷長生、方術 , 喜好服食丹藥。 

唐高宗 , 李治  尊聖祖老子為「太上, 玄元皇帝 」,並尊奉《道德經》為上經。  

唐玄宗李隆基  掀起老君崇拜熱潮,規定玄學道舉制度,編纂《開元道藏》。 

宋真宗 , 趙恆  尊奉趙公明為聖祖,熱衷天書祥瑞,冊封東嶽大帝,碧霞元君。  

宋徽宗 , 趙佶  自號「道君皇帝 」,加封玉皇大帝,首開冊封關公,媽祖之先河。 

宋理宗 , 趙昀  崇奉三山符籙,積極推廣勸善書《太上感應篇》。  

明成祖 , 朱棣  自詡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張三丰,建設宮觀,大興武當山。  

明世宗 , 朱厚熜  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徒方士,熱愛齋醮乩仙,迷戀丹,藥方,術。

【先秦人物】

伏羲  女媧  

炎帝  黃帝  堯帝  舜帝  大禹  

伊尹  周文王  姜子牙  周穆王  老子  

孔子  王子喬  文子  關尹子  庚桑楚  範蠡  

鬼谷子  墨子  孫武  列子  扁鵲  莊子  

孟子  環淵  田駢  慎到  宋妍  尹文  

鄒衍  荀子  安期生  呂不韋  魯班  李明  

【秦漢人物】

河上公  徐福  黃石公  張良  陸賈  劉安  

東方朔  董仲舒  李少君  司馬遷  

茅盈  茅固  茅衷  嚴遵  揚雄  陰長生  王方平  張修  

張道陵  于吉  左慈  華佗  魏伯陽  張角  

張魯  葛玄  許遜  魏華存  帛和  李八百  

【隋唐五代人物】

王遠知  蘇元朗  岐暉  孫思邈  袁天罡  李淳風  

魏徵  傅仁均  成玄英  李榮  王玄 ,覽  張果老  

李白  潘師正  葉法善  尹文操  司馬承禎  賀知章  

張萬福  李含光  吳筠  薛幽棲  李筌  趙歸真  

杜光庭  崔希範  彭曉  譚峭  羅隱  閭丘方遠  

聶師道  鍾離權  呂洞賓  韓湘子  施肩吾  何仙姑  

陳靖姑  劉海蟾  金可記  鐵拐李  曹國舅  藍採和  

【宋元人物】

陳摶  蘇澄隱  劉若拙  林默娘  張君房  張正 隨  張伯端  

石泰  劉永年  張無夢  陳景元  劉混康  賈善翔  饒洞天  

張繼先  林靈素  張虛白  王文卿  薩守堅  寧全真  吳夲  

王重陽  劉德仁  蕭抱珍  薛道光  陳楠  馬鈺  譚處端  

劉處玄  丘處機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趙道堅  尹志平  

張可大  雷時中  黃舜申  莫月鼎  杜道堅  李道純  林靈真  

張宗演  張留孫  劉玉  吳全節  張雨  陳致虛  趙宜真  

【明清人物】

張三丰  張正常  冷謙  張中  周顛  劉淵然  

張宇初  朱權  邵以正  羅夢鴻  邵元節  陶仲文  

張永緒  張國祥  陸西星  卓晚春  伍守陽  朱耷  

王常月  張清夜  婁近垣  劉一明  閔一得  傅金銓  

李西月  柳華陽      

【現代人物】

陳攖寧  阿炳  易心瑩  嶽崇岱  李理山  張恩溥  李約瑟  

黎遇航  傅圓天  閔智亭  江至霖  王嗣林  謝宗信  任法玖  

吳誠真  王全林  葉至明  黃信陽  陳蓮笙  許信友  任宗權  

相關焦點

  • 探訪武漢市唯一的道觀長春觀,解密信奉道德和神仙的本土宗教道教
    元朝時道教全真派著名代表人物丘處機在此進行過修煉和傳教,於是道觀就以丘處機的道號「長春子」進行了命名,叫「長春觀」。這長春觀的山門既然是「玄境」、「妙門」,那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先「入道」,只有入道了才能悟出這「玄境」究竟有多玄,這「妙門」究竟有多妙。在入道前,我整理了一份道教發展簡史,我們需要先來快速了解一下。
  • 李志鴻:中國民間宗教研究30年(一) | 道教玄宗,窺探天機
    中國民間宗教研究30年(一)中國民間宗教是不同於正統佛教、道教等宗教形態的另一種宗教形式。2005年該志書以《中國民間宗教簡史》為名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再版時,收入馬先生的新近文章兩篇,以及後記一篇。
  • 道教聖地清源山(一)
    現存完好的唐、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石室3處。還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以道教為主線,敘述其要者。泉州是我國東亞文化之都,著名僑鄉,閩南文化的基石,因此,清源山已成為東南亞以及全球閩南人的情感寄託。
  • 河南老君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嗎?道教和道家是一回事兒嗎?
    道教是中國本土傳統宗教,是中國流傳上千年的宗教,也是目前中國主要的宗教之一,在中國影響巨大。那麼,道教和道家是一回事兒嗎?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老君山在道教中的地位如何?後來,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揚棄,道教形成了完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新興道派滋生繁衍。並且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承認,這是才演變成為成熟的正統宗教。1.3、道教思想源於道家「道教」的宗教思想源於道家,尊崇和信仰道家思想。
  • 想真正讀懂宇宙萬物,《圖解時間簡史》《圖解萬物簡史》2本就夠了
    在這本並不是人人都能讀得懂的霍金著作中,霍金向我們解釋了宇宙的諸多理論: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我們的宇宙到底是什麼……從奇點大爆炸到宇宙大坍塌,薄薄的一本書,拓展了整個人類對宇宙的全新認知。在這個世界上,仰望星空的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浩瀚宇宙的探索,這本書便是人類跨越認知鴻溝的梯子。
  • 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一書,預言著下一個歷史我們要幹的三件大事
    在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一書中,預言著下一個歷史我們要幹的三件大事,那就是「追求永生,追求幸福和直接成神」。我們人類是愛幻想的高級動物,而且虛構的東西,還能讓人人都相信。佛祖,觀音,國家,金錢,企業,價值觀,人生觀,上帝,這些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
  • 看過「人類簡史,時間簡史,未來簡史」您可以看看「黑碳史」!
    萬物都有史,[人類簡史]、[時間簡史]、[未來簡史],而我們今天聊聊「碳纖維的那些史」。英國國家研究開發公司隨後將這一過程授權給勞斯萊斯、摩根萊特和考陶德。當時,勞斯萊斯已經開始生產碳纖維,這種新工藝使他們可以開始在噴氣發動機風扇組件的設計中使用碳纖維。隨後,他們帶著碳纖維壓氣機葉片的RB-211航空發動機打入美國市場。不幸的是,在遭遇鳥的撞擊後,暴露出壓氣機葉片強度不夠的問題,這導致了勞斯萊斯遭受重挫。最後,勞斯萊斯賣掉了他們的碳纖維工廠。
  • 中國道教神話—道教三清
    他們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分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這是道教上清派的觀點。 「元始」之名最早記載於南北朝所出的《元始上真眾仙記》(枕中書):開天闢地的盤古真人,是天地之精華,自號元始天王。天地構成之後,忽然在石澗積血之中生出太元玉女。太元玉女一出生便會說話,常遊玩於大地之上,仰吸元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兄弟十二人,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五帝是其後裔。
  • 道教文化|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微信號 :bwcx6220● 掃碼關注一玄子道長了解更多道教知識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
  • 諸真傳 | 道教始祖張道陵(一)
    與當時的太平道同屬道教的早期教派。後來因「黃巾之亂」,太平道被朝廷瓦解了,正一盟威道就成了中國道教的唯一源頭,張道陵也因此成為道教的開山鼻祖並為世代所景仰,鶴鳴山也因其為道教發源地而名載史籍,成為高道棲居、名士遊聚的勝地。
  • 今日好書推薦《人類簡史》
    "                 ——《人類簡史》·  正  ·  文  ·  來  ·  啦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種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臺為什麼只剩下我們自己?他的《人類簡史》一書讓他一舉成名,成為以色列超級暢銷書,目前這本書已授20多個國家版權,在歷史學之外,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領域的知識信手拈來,根據圖書改變的課程上傳YOUTUBE後風靡全球,擁有大批青年粉絲。寫書,視頻課程之外,他還開設有專欄。大約在135億年前,經過所謂的「大爆炸」(Big Bang)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和空間才成了現在的樣子。
  • 道教名山,風景這邊獨好,值得走一走,拜一拜!
    道教名山,往往是以優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跡並傳於世的。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上形成眾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許多。 一、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五嶽中之東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道教稱為第二小洞天,其神名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泰山主峰玉皇頂,上建有玉皇廟。另有碧霞祠、鬥姆宮、王母池、長春觀和岱廟等著名宮觀,岱廟主殿天貺殿有《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巨幅壁畫,聞名於世。
  • 佛教觀音菩薩和道教慈航真人是一回事嗎?
    一、神祇造像不同在大多數人看來,佛教的觀音菩薩造像和道教的慈航真人造像是差不多的。比如都手持楊柳枝和玉淨瓶,身邊都侍從童男童女。其實從宗教的教義來看,兩者在造像上還是有區別的。1、巾冠佛教的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補處佛,冠戴阿彌陀佛。道教的慈航真人,一般都帶有浩然巾。
  • 一圖丨中國佛教道教大數據
    至此,自2014年4月國宗局公布首批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以來,我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佛教道教活動場所的基本信息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後還將根據實際情況定期更新。公布佛教道教活動場所基本信息,對於全面掌握我國佛教道教的基本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所謂「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公眾對宗教活動場所最為關心的場所名稱、地址、負責人姓名、教派四項內容。
  • 【道教常識】道教起源、發展史
    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近年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西方世界的興趣,也使得道教獲得更多關注。
  • 13本簡史,讀懂我們生活其中的萬象世界
    《地圖簡史》徐永清 著「2019年度中國好書」著名地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作序推薦一本書說透地圖的歷史,通過地圖史了解人類探索與發現的科學精神地圖是國際公認的三大通用語言之一(其他兩種是音樂和繪畫)。讀懂地圖,如同多掌握了一門語言,多了一種改變世界的工具。
  • 奇書《人類簡史》,一本識古今,不可錯過的好書
    簫葉四篇文章,上萬字分享,為什麼是《人類簡史》這本「奇書」?《人類簡史》這本書是去年入手的,因為各種原因,前段時間剛剛看完。昨晚在瀏覽微博時,有個大V問如果就推薦一本書,20年看過的推薦哪本。有人說了《人類簡史》,我毫不猶豫反手就是一個贊!
  •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道家與道教的關係是十分複雜的,很難用涇渭分明的態度釐清它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與道教是混稱的。有時道家被稱作道教,而有時道教又被稱作道家。 雖然道教對道家的思想多有繼承,但是二者的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
  • 道教簡介
    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餘人。兩派有著共同的內丹理論淵源,陳致虛提出的「五祖七真」傳承系統得到共識,元惠宗時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併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冊封張陵及其歷代子孫為「天師」,命張宗演「領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等符籙道派繼續發展,宣揚「儒道合一」「忠孝淨明」的淨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韃子元成宗扶植張與材為「正一教主」,標誌著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 道教派別
    因後世道教徒尊張陵為天師(一說陵自稱天師),故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 漢靈帝時,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自稱大賢良師,以跪拜首過、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教徒數十萬,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於中平元年(184)發動起義;因起義者皆頭戴黃巾為標誌,故人稱「黃巾」。它和五鬥米道相呼應,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