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拳種之一。俗稱洪拳,系清代民間秘密結社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洪門相傳創於清康熙十三(公元1674年)。另傳起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明將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臺山」,該組織以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的「洪」字立門,故稱洪門。推行與從事洪拳練習,以倡習武藝為名發展組織,宣傳反清復明思想。洪拳,相傳已有3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廣東流行甚廣,是廣東「洪、劉、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其流傳區域亦廣,如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山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洲、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雜,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龍拳、虎拳、豹拳、獅拳、象拳、馬拳、猴拳、鶴拳、蛇拳、彪拳、虎鶴雙形拳、五形拳、十形拳、鐵線拳、洪門拳、青龍手、武鬆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主要器械套路有:單頭棍、雙頭棍、鐵包金棍、七點半棍、十點半棍、八卦棍、二十四槍頭棍、海底藏針棍、十七連槍棍、十八連棍、平西棍、飛龍棍、橋梁棍、中欄棍、洪家伏虎凳、青龍刀、洪家二龍刀、大斬四門刀、關刀、大刀、雙龍拐、洪家雙刀、雪花蓋頂雙刀等。主要對練套路有:十二連拳、六合棍對練、棒對練、棒對凳等。
該拳要求身正步穩,下盤沉實。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鶴頂手等,手法有沉橋、圈橋、封橋、衝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馬為主,還有三角馬、子午馬、吊馬和麒麟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斂臀、沉肩、垂肘、沉橋坐步。發力時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轉腰,先蓄後發,猛力出擊。有時還因勢發聲,以聲助威。
洪拳是以龍、虎、獅、豹、蛇、鶴、象、馬、猴的象形與特性結合武術技法創編而成。有單形拳術,如龍拳、虎拳等;亦有混合形拳術,如虎鶴雙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其風格特點是:手法豐富,腿法較少,步穩勢烈,硬橋硬馬,剛勁有力,以氣催力,以聲助威。湖北洪門拳勁剛勢猛,故有「洪門一頭牛,打死不回頭」之說。四川洪門拳還有南北兩派之分。南派要求形、意、氣、力、聲的高度統一,主張以力服人、以威取勝,硬打直上,勁透過身,剛勁有力;北派拳勢舒展,招式清晰,四平大馬,扁側進擊,閃展靈活,發勁含蓄,拳勢威猛,剛勁有力。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是南派拳術代表之一,與劉、李、蔡、莫合稱廣東五大名拳。關於其起源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種說法是清康熙年間由南少林俗家弟子洪熙官始創。
其中第一種說法廣為接受。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臺灣洪門由鄭成功在臺灣創立的"金臺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
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8年5月,洪拳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洪拳三寶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鐵線拳及虎鶴雙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傳說是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路線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橋手、橋馬與氣息內勁。特色在於氣勢雄壯,剛勁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勁貫骨髓,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使達到"氣吼山河動,舉步風雲起。"的神態和氣概。
鐵線拳 為洪拳的內功拳術,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傳武功,動作大開大合、長橋大馬。特色在於以身調氣、以氣催力。以開合吞吐,配合十二橋手訣,剛柔互用,再加上五臟六腑的調息鍛鍊,使達到"內練一口氣"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說法,指鐵線拳為廣東十虎之一的鐵橋三所傳。乃屬短橋窄馬近身貼戰的武術,特色為以喜、怒、哀、樂調五臟六腑,可達健身、強身的效果。
虎鶴雙形傳說乃洪熙官與方詠春武術交流後所創的一套武藝。主要取自虎之威猛與鶴之輕巧靈敏,達到"虎鶴合一、天下無敵"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為洪拳橋手、步法、身法的綜合變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剛猛及鶴形拳的巧勁,使之成為一套實用、多變化的高級套路。此三套拳術之所以稱三寶,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橋手、橋馬及內功基礎,尤其它的手法及橋馬、勁法可奠定學習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為母形拳,所以稱為洪拳的代表套路;鐵線拳主扎內功,乃洪拳名言"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的實踐套路,故稱為洪拳至寶;虎鶴雙形則為洪拳之表演及應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補互用之特點。
武宗主·推薦閱讀⊙ 掃碼↑加宗主微信
邀你入微信群
1.多年習武者交流群
2.老江湖者比較多
3.分傳武·中醫·買賣群
⊙ 愛好者掃碼入QQ群
群號:813497505
1.年輕武術愛好者多
2.群共享資料也好多
3.傳武交流·武術買賣群
《武宗kungfu》的願景是「智者不匹夫,武者無懦夫」,使命是「以武學打開世界」,價值觀是「愛國、強身、正義、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華武學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之道,包括易學、中醫、兵法、儒釋道之學等普世的民族文化。武有大小,大者衛國,小者衛民。武學不僅是大道、哲學,訓練人的智、信、仁、勇、能,提高人整個生命的身心健康和質量,更是術學,掌握真正的武術技擊能力是武術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