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4日訊 12月24日上午,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濟南市城鄉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季孝在發布會上介紹說,「十四五」期間濟南市要堅持「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工作總基調,統籌「供、排、蓄、引、治、保、工、管」系統治水,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規劃新增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日
優化水資源配置,完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統籌黃河水、長江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各類水資源,規劃建設太平水庫、馬頭山水庫。完成楊家橫、武莊等水庫擴容增效工程,實施徒駭河、牟汶河等河道攔蓄工程。完成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連通、白雲—東湖—杜張—狼貓山東部城區四庫連通、玉清湖水庫至鵲華水廠調水等水源連通工程,謀劃雪野水庫與東部城區水源連通工程,逐步形成多水源聯合調度、覆蓋全域的全市大水網。建設大橋、臨空、白雲等水廠,完善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國際醫學科學中心、新東站片區等供水設施。「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增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日。繼續推進優質地下水直飲水工程。建立健全農村飲水安全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到2025年 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
打造全國節水典範城市。構建全域節水體系全面探索節水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加強農業、工業重點領域節水和城鎮節水,打造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高標準節水示範樣板。強化再生水利用,推進再生水廠、主幹管網配套建設工程,建設河湖景觀、園林綠化、城市保潔、工業冷卻用水等用水大戶供水管線,合理規劃再生水設施和取水站點。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21.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0%;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40%。
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 增強水災害防禦能力
增強水災害防禦能力,完善防洪除澇體系。完成小清河防洪綜合治理工程,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實施長清區北大沙河、萊蕪區瀛汶河等20餘條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以及丁泉、黑龍潭等100多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推進章丘區聖井山洪溝、南部山區外石河等山洪溝治理,完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提升山洪災害防治能力。繼續實施城區積水點改造工程,完成天橋區除澇泵站改造工程、二環南路等積水區域內澇消除工程。全市基本構建起以河道、水庫、堤防和蓄滯洪區為構架的水旱災害防禦工程體系,提升洪澇災害防禦能力和超標水洪水應對能力。
到2025年 城區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
打造幸福河湖,完善水系生態體系。完成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崔寨、創新谷等17座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中心城區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0萬噸以上。加快實施雨汙分流,基本完成市政道路混接點改造,小區院落雨汙分流全面推開。建成濟南市汙泥處置中心。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確保達到國家相關目標指標要求。
實施大汶河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大汶河綠色發展生態長廊。實施玉帶河、浪溪河、北大沙河、白雲湖美麗幸福示範河湖建設,完成臘山河、北太平河、工商河等河道有水工程。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實施雪野生態流域治理示範工程和南部山區、黃泛平原風沙區水土保持工程,治理面積310平方公裡。
加快推進《濟南市泉城文化景觀管理辦法》立法工作
推進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完善泉水保護和文化體系。按照濟南市「中優」戰略規劃,全力推進泉水申遺工作,開展89處遺產要素點綜合保護和修繕工程,建設泉水博物館;推進遺產監測系統和遺產展示系統建設;開展泉水要素環境整治提升,完成166處七十二名泉及周邊泉水的景觀提升。加快推進《濟南市泉城文化景觀管理辦法》立法工作。加快出版《泉城文庫》系列叢書,多角度、多形式解讀濟南泉城文化景觀遺產價值和文化內涵。加強泉水文化宣傳,講好泉水故事,讓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繼續舉辦好國際泉水文化景觀城市聯盟會議、「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學術研討會等,不斷提高泉城濟南國際首位度。
閃電新聞記者 段嘉琪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