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編纂的通與斷

2020-12-22 澎湃新聞

傳統史書編纂以紀傳體正史為主體,紀傳體正史編修自《史記》《漢書》以來分為通史、斷代兩途。後世學者比較《史記》《漢書》,論司馬遷、班固優劣,或主通史,或持斷代。主通史者,優《史記》而崇司馬遷;持斷代者,宗《漢書》而褒班固。兩派各持一端,爭論不斷。

通史與斷代史爭端不斷

在這其中,最為典型者為唐代史家劉知幾與南宋史家鄭樵。劉知幾主張斷代為史,推崇《漢書》「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練,事甚該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邇迄今,無改斯道」。(《史通·六家》)在《史通》一書中,每論及《史記》《漢書》,處處流露出「甲班乙馬」的傾向。鄭樵倡導通史,他說:「百川異趨,必會於海……萬國殊途,必通諸夏。」(《通志·總序》)「且天下之理,不可以不會;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會通之義大矣哉!」

鄭樵主張以「會通」的意識撰寫通史,反對斷代為史,說:「史家據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書而修,不能會天下之書而修,故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鄭樵文集》卷三《上宰相書》)不僅如此,他還批評班固《漢書》割斷歷史之前後聯繫,「自班固以斷代為史,無復相因之義,雖有仲尼之聖,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失矣。語其同也,則紀而復紀,一帝而有數紀;傳而復傳,一人而有數傳。天文者,千古不易之象,而世世作《天文志》;《洪範》五行者,一家之書,而世世序《五行傳》。如此之類,豈勝繁文!語其異者,則前王不列於後王,後事不接於前事。郡縣各為區域,而昧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殊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綆!」(《通志·總序》)元、明、清學人又圍繞劉知幾、鄭樵之論,各呈己見,仁智難一,歸根結底都是圍繞通史與斷代史的爭論。

通史與斷代史並非對立

歷史紛繁複雜,史書編纂不可能是一種體例與模式,即使紀傳體史書撰寫也不應固守單一範式,通史與斷代不可偏廢。

民國時期,張舜徽撰《史通平議》,評劉知幾論《漢書》,曰:「知幾斯語,但就《漢書》中紀、傳言之耳!若夫十志所敘,貫通古今,何嘗專明一代!後之斷代為書者,述及典章制度,靡不溯厥來源,窮搜遠紹。良以因革損益,非綜述不能明。以此見斷代為書之窮,而通史之體,究不可廢。」

當代歷史學家劉家和先生慧眼博識,撰《論斷代史〈漢書〉中的通史精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他直接求問班固,探尋其撰書宗旨,由《漢書·敘傳》所記班固自己的話,揭明《漢書》的通史精神。班固說:「凡《漢書》,敘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統陰陽,闡元極,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道綱。總百氏,贊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學林。」綜括漢代歷史,且又不局限於漢代,牢籠天地,博及古今,並不像劉知幾所說的「究西都之首末……包舉一代」。劉家和先生按照班固的話,精讀《漢書》,考察班固如何以「羅萬象,貫古今」的氣勢撰著西漢一代之史,深入開掘《漢書》「八表」「十志」所蘊涵的通史精神。班固撰《漢書》,是如何把通史精神貫徹其中的呢?班氏本人並沒有說明,我們無法得到當事人的「口供」,只能根據事物之理「定讞」了。

劉家和先生借用了郭象的一句話,直擊班固心靈。《莊子·天運第十四》記老子與子貢論三皇五帝之治不同。郭象注曰:「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劉家和先生將這句話解釋為「通史精神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班固撰著《漢書》,正是本乎「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把時代精神與通史精神結合起來,使《漢書》成為「中國歷史和史學的連續性傳統」中的重要鏈環。從形式上看,《漢書》是一部斷代史,從其內容和精神上看,又是整個中國通史中前後連接、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符合《漢書》的實際,也是班固撰史的初心期許。

《漢書》之微言大義經劉家和先生這樣的表發,又啟發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通史與斷代史並非對立物,都是記述歷史的形式,只是時間斷限不同,其精神是一致的。通史「通古今之變」,斷代史「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其目的都在於「通變」。通史將古今貫通,觀察歷史變化;斷代史專就某時代,考察其變化及前後沿承關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變通久」是通史與斷代史編纂的共同追求。

無論是劉知幾還是鄭樵都昧於斯理,並未真正體悟到司馬遷、班固撰著史書的初心,過分注重編纂形式,亦可曰為「史法」,而忽視了《史記》《漢書》所蘊涵的精神,所以才各持一端,憑藉己意「編織」斷代史、通史「套路」,迷惑、網彀學人。後世學人往往受他們的影響,依通史、斷代站邊列隊,將通史與斷代史對立起來。劉家和先生讀《漢書》,首先看看班固怎麼說,再去看看劉知幾怎麼說,外人後人說終究不如本人說。他由班固本人說得見其著述之初心,進而窺得《漢書》之精神,既破除了劉知幾設下的「圈套」,又破除了鄭樵對《漢書》的猜度。其實鄭樵也有冤屈,他讀《漢書》,不讀班固而讀劉知幾,上了《史通》的「當」。自劉家和先生鴻文出世,劉知幾布下的千年迷霧,一朝被掃落乾淨。

從「通變」出發撰寫史書

既然我們明白了通史與斷代史的關係及其「通變」的道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我們首先應該明白歷史是有靈魂、有精神的,正是精神與靈魂賦予了歷史生命。因此,我們說歷史是活的,不是死的。無論寫通史還是撰斷代史,通變求理是歷史不竭的活力源泉。古代史家如此,當今史家也應如此。

第二,通史「通古今之變」,須依朝代遞興或將歷史分成不同時期,逐代逐段梳理考察,然後再會通起來,歸納、總結古今變化及興衰成敗之理,求得歷史發展中的某些規律。通史編纂離不開斷代史研究,因為通史的體系與內容框架都是在融貫斷代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沒有斷代史在資料、內容與學術等方面的積累,就很難編寫出高水平的通史。通史是斷代史的集成、總結與升華。

第三,斷代史撰寫,求一代之變,須秉持通史精神與時代精神。一時代有一時代之精神,揭示時代精神主要依靠對這一時代的歷史特徵的總結,然而就某一時代的歷史總結,須作前後比較,才能有較準確的把握。這就要求史家在寫斷代史時,必須有宏觀的視野,具備通史的訓練與素養,能夠做到由博通而專約,厚積薄發。其撰寫的斷代史,才能真正達到「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

第四,思想、學術、文化、制度、名物等為歷史學基本內涵,這些內容多具沿承性而通貫古今。思想意識的進步引導制度、名物等方面的變化。如秦漢至明清,各代均依據天象規劃宮城,由於古人對天象的認識不斷進步,宮城布置各代均有變化。如果只看到宮城的變化,而看不到宮城背後制度和思想意識的進步與完善,就很難通古今之變,也無法把握某一朝代的變化。

這就告訴我們,不管是治通史,還是做斷代史研究,思想、學術、制度等方面的基礎應當具備,這樣才有可能達到「窮變通久」的境界。所謂「考古不考三代以下」「書不讀漢以後」,只能是自己把自己捆綁起來。我曾經常聽到一些學者論清朝皇帝「御門聽政」沿承明代,殊不知「聽政於路寢」在漢代就已經形成制度了。馮友蘭強調治清學須通漢學,其實漢學、唐代之學、宋學都必須通,才能弄明白清學,這就又回到郭象那句注言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通史與斷代史是「通變」的兩種不同的歷史編纂形式,通史會通古今而求變,斷代史承古會今而求變。編纂通史或斷代史,二者要相互觀照,而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應根據「通變」的要求,把握二者的主次輕重,循道各有張弛,方能編纂出成功的史書。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

原標題:《論歷史編纂的通與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通史與斷代史編纂的兩項命題
    通史與斷代史編纂應如何推進和創新?探討這個課題,需要具備一種超越「慣性思維」的智慧。理由很明顯,通史和斷代史作為兩大領域,長期被區分開來對待,以至使人忽視了二者之間內在的聯繫。實則,既然通史與斷代史是最受讀者重視的兩種史著,那麼其著史的要領就絕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貫通、相輔相成。
  • 2014.2丨趙梅春:《金毓黻論通史編纂》
    金毓黻論通史編纂趙梅春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刊於《史學史研究》2014年第2期】摘   要:金毓黻指出,現代通史應概括地敘述歷史發展進程,貴在脈絡貫通而簡要有序,通古今之變為其必具之要義「《通史》之名,起於會通諸史,亦總輯而為一書之義,與今世之所謂『通史』,其名雖同,其實異矣。」仿《通史》而作的《通志》「所謂通者,不過通諸斷代史而為一書,而去其重複牴牾者耳。語其繁重,亦與斷代史等。故吾嘗稱《通志》為總輯之史,未嘗以通史許之也。」金毓黻認為,《通史》、《通志》與《史記》之區別在於,《史記》能「通古今之變」而它們則否。
  • 鄭樵《通志》編纂的史學貢獻
    其中較《史記》多出的載記,取法於唐代宰相房玄齡等主修的《晉書》體例,記載中原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歷史人物及其所建立的國家政權。編纂時間,上起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下止隋代。「二十略」中的典章制度涉及唐代。第一組為《職官》、《選舉》、《刑法》、《食貨》和《都邑》五略,主要探討歷代王朝的國家建制及其沿革,即行政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城市規劃等國家管理制度的歷史變遷。第二組為《禮》、《樂》、《諡》、《氏族》和《器服》五略,主要搜尋禮樂制度及其歷史遺蹟,即禮制、樂律、諡法、氏族淵源及其政治地位、器物服飾等社會文化現象及其歷史演變。
  • 歷史是如何寫成的②|中古時代文獻編纂的全景
    本組將圍繞職官書、地理書、類書的文本形態特徵及其成因展開討論,包括以下三篇報告:黃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齊職儀〉與官修政典的興起》、林昌丈(廈門大學歷史學系)《觀念、制度與文本編纂——論魏晉南北朝的「州記」》和付晨晨(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修文殿御覽〉編纂考——南朝類書的北傳與北朝類書的修撰》。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一方面,它作為普通歷史編纂學[1]的下屬學科,不得不遵循後者的一些範疇和法則;另一方面,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與歷史編纂學原則產生了矛盾,以致於動搖了它的本體論基礎。卡爾 · 達爾豪斯的《音樂史基礎》(1977年)寫於他在為《新音樂學手冊》[2]撰寫第6卷《十九世紀音樂》期間。
  • 三通館與清代「續三通」的編纂
    中國歷史上曾編纂十部通史式政書,俗稱「十通」,而其中的六部是在清代編纂的。乾隆時期設立的「三通館」,是直接負責編修「續三通」和「清代三通」的機構。三通館的設立與館址遷移乾隆帝即位伊始,就開啟了對正經、正史大規模的校勘和刻印。
  • 論我國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與路徑——以民法典編纂為參照
    不同路徑各有利弊,目前可先著手制定行政法通則或行政法總則,條件成熟時再編纂完整的行政法典。在這一歷史時點上正式啟動行政法法典化的工作,既是對過去法治政府建設成效和經驗的總結,更具有引領未來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意義。  (四)對於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動意義  行政法調整行政機關與私人之間的關係,行政機關與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監察機關之間的關係,以及行政機關之間的關係。
  •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評註相關
    有因的物權形式主義在技術和價值上較具有包容性,可作為現行法下較務實和穩妥的解釋論方案。該方案可融合「債權形式主義」的若干實質觀點,也有助於通說之形成。關鍵詞:物權行為;形式主義;區分原則;有因性;無因性引言在通往民法典的道路上,《物權法》無疑是一個重要裡程碑。
  • 民國辭書編纂與社會文化互動
    清末,我國漢語語文辭書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澱後,在古今中外複雜因素的推動下開啟了現代化發展的歷程,現代漢語語文辭書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是在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模仿與完善的反覆調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近人辭書觀和辭書編纂實踐(方法、技術等)的變化與國家民族的發展和現代知識過載息息相關,其間蘊涵著複雜的歷史因素,梳理這段歷史有助於全面把握現代辭書發展的脈絡。
  • 話說民法典|這條路走了66年 民法典編纂的歷史沿革
    即日起,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開設「話說民法典」欄目,闡述編纂民法典的重大意義、民法典草案的主要內容等。民法典的歷史沿革、體系架構是什麼?它對我國立法體系和百姓生活將產生哪些重要影響?本網特別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民法室相關負責人、參與民法典草案專家建議稿起草的專家學者詳細解讀。
  • 斷代史要有「通」的精神
    斷代史要有「貫通」精神。「貫通」著眼於史事的時序,為上下之通、古今之通,學界或稱「縱通」。若把斷代史當作通史來看待,就必須賦予這種貫通精神。所謂斷代史之貫通的精神,最具象的是指不以年代為標誌作機械的斷代。
  • 從古羅馬,法國到德國,民法典的編纂進入中國時間|無訟專欄
    對一項法律制度的最好解釋常常藏身於其歷史而非它現在的運行中。——[德]伯恩哈德·格羅斯菲爾德民法典作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以其對市場經濟和家庭生活的全面調整,深入而持久地型構、塑造著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和人民鮮明的整體氣質。藉助民法典,大陸法系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社會生活的理性化。
  • 五卅運動95周年︱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的五卅運動史料編纂
    早在1962年3月,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就秉承中共上海市委的指示,開始組織力量編纂五卅運動的史料,3年間便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由於「文革」的影響,該工作停頓了十多年,直到1978年才重上軌道,並將成果陸續彙編出版。
  • 中華書局推出點校版《五禮通考》
    近日,中華書局推出了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  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由南京師範大學禮學專家方向東、王鍔點校整理,一是對全書加新式標點,並加專名線;二是對各個版本進行對校,訂正底本訛誤,補缺改正;三是對《五禮通考》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文獻,進行核對,訂正謬誤。
  • 論嘉靖朝在明史的歷史地位
    因此當張璁初議大禮時,世宗即興奮的大呼:「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1]嘉靖三年楊廷和致仕以後,大禮議出現轉折,以張璁等人為首的一派力量逐漸強大,並且嘉靖帝通過左順門事件成功的為父母上了尊號,此後到嘉靖十八年,嘉靖帝為父親上廟號,入太廟祭祀,大禮議最終以嘉靖帝的勝利而結束。縱觀嘉靖一朝,明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座「文化豐碑」的背後,是無數編纂者的堅守
    這部耗費近2000位編纂出版人員5年心血重新編修的辭書,成為一座嶄新的「文化豐碑」。「豐碑」如何建起?今天下午,《辭海》(第七版)出版座談會在京滬兩地召開,揭開不為人知的匠心故事。圖說:《辭海》(第七版)提到「對不對,查《辭海》」的說法,《辭海》(第七版)中國近代史分科主編熊月之深有感觸。
  • 首批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農場名單確定
    按照《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組織開展第一批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工作的通知》要求,經農場申請、省級農墾管理部門推薦、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審核並報部領導審定,以下51個農場成為第一批中國農墾農場志編纂農場,分別是:北京西郊農場、東風農場、雙橋農場,天津農墾海燕有限公司、渤海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海興農場、漢沽管理區,內蒙古上庫力農場、
  • [學術動態] 陝西省檔案館啟動西北聯大檔案史料編纂工作
    陝西省檔案館啟動西北聯大檔案史料編纂工作ZX-XBLD為進一步搶救陝西抗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