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風靡老上海舞臺的「甜姐兒」,是《家》中的梅表姐,是《烏鴉與麻雀》裡的官僚太太,是趙丹患難與共的妻子,也是獲獎無數的報告文學作家。今晨,電影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遠行,讓無數影迷、讀者哀思連連。
黃宗英的最後一次銀幕亮相是在2017年拍攝、2018年上映,由彭小蓮執導的電影《請你記住我》;2017年,第六屆徐遲文學獎頒獎儀式上,黃宗英獲首個「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去年,黃宗英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2016年,四卷本《黃宗英文集》出版,12月31日,那一年的最後一個下午,「思南文學之家」被熱情的讀者擠得滿滿當當,很多人站著聽完全場講座。長期在華東醫院治療休養的黃宗英原本要來和喜愛她的讀者見面,遺憾的是,當時她突發疾病上了手術臺錯過了這次辭舊迎新的約會。
當時,導演胡雪樺回憶,前幾天看望黃宗英時,她的狀態還很好。「我給她看了焦晃、劉曉慶的照片。宗英老師評價說:焦晃老了,劉曉慶還這麼年輕漂亮。」
永葆一顆赤子的心
黃宗英當作家,有些無心插柳。她說當時劇團裡頭演出的幕間串聯詞沒人寫,她就自告奮勇來寫,後來她根據在農村的體會,寫出了報告文學《特別的姑娘》、《小丫扛大旗》和《新泮伯》,文章獲得了著名劇作家夏衍的好評,「他說宗英的散文寫得好,以後就別逼著她寫電影劇本,讓她一年交兩篇報告文學,這徹底把我解放了。」
在諸多報告文學裡,《小木屋》是最為人熟知的一篇,講述的是女科學家徐鳳翔致力於建設高原生態研究站的故事,由此改編拍攝的電視片還在美國獲得了國際獎。這部作品既為她贏得了榮譽,也給她帶來了無可逆轉的創傷。1994年,69歲的黃宗英第三次跟隨徐鳳翔入藏考察,不料發生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幾乎到鬼門關轉了一遭,也讓她此後飽受腦栓塞之苦。
黃宗英與徐鳳翔(1984年)
「缺氧之後,如果我當時就回來,大概不至於這麼厲害。5月1日昏過去,5月3日醒過來,後來我一直堅持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到6月1日,我才隨著大隊趕回,這20多天來,我一直帶病工作,所以血管的傷就難以挽回。」黃宗英曾這樣回憶。
「赤子情懷」是作家趙麗宏對黃宗英的評價。「那一年是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採訪團,去西藏採風,黃宗英是團長,帶著一批作家去採風,走了很多地方。回來時,好不容易買到飛機票要回北京了,黃宗英突然宣布,我不走了。她說,我要去採訪一個科學家,那便是徐鳳翔。留下時,黃宗英寫了三封信,分別給子女與哥哥黃宗江,信的內容竟是遺書。她是以那樣一種決絕的態度去採訪、去寫作的。後來,她與徐鳳翔同住在高原上的小棚子裡,一待三個月,寫成了3萬多字的報告文學《小木屋》。」
黃宗英在宿營地為徐鳳翔的考察隊做飯(1982年)
常有一雙好奇的眼
在許多同輩人眼裡,黃宗英是一個聰穎過人的才女。在作家李輝眼裡,她更是一個對生活和知識永遠充滿好奇的人。「每次見到她,她總是在閱讀。年過八十後,她每日仍在讀書,在寫日記。她告訴我,每天早上,她要聽半個小時的英語教學廣播,學英語,甚至還學中草藥學。她說,『我知道學不會了。我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黃宗英文集》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作為文集整理者,李輝說,這或許是冥冥中紀念黃宗英與深圳的一段緣分。「趙丹先生去世後,黃宗英離開上海去深圳創辦了一家文化公司和一間書店。那是1985年,宗英老師『下海』了,可以說是在文人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是,宗英老師哪裡懂生意經呢?書店沒開多久就結束了,她又回到了上海。但她就是這樣的性格,興致來了就去做,什麼都敢試,哪怕未必都做得好。」
黃宗英一生有過四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當時劇團裡的指揮郭元彤,藝名叫異方,他在兩人結婚後18天,就因為心臟病撒手人寰。1946年,21歲的黃宗英與對她照顧有加的程述堯結婚,這一年,她由舞臺走上了銀幕,主演了第一部電影《追》。次年,在電影《幸福狂想曲》中,黃宗英與年長她十歲的趙丹擦出了火花,與程述堯分開。後來,程述堯和上官雲珠結婚後,兩個家庭還始終保持著熱絡的往來。
1963年,於伶(左四)與上影劇團演員趙丹(右一)、張瑞芳(左三)、秦怡(右三)、上官雲珠(左二)、黃宗英(左一)等在文藝會堂座談。
程述堯和上官雲珠之子韋然回憶,那時,黃宗英常去他家做客,爸爸忙的時候,黃宗英家的保姆會去幼兒園把他一起帶回家,等他爸爸下班再去接走。「宗英阿姨和我媽媽都是上影演員,他們兩人的接觸更多一些。《黃宗英文集》第二冊中選入的報告文學《星》,就是為紀念我媽媽寫的,充滿了姐妹之情。」
「《星》發表在1977年,剛剛復刊的《人民文學》上,當時影響非常大。」趙麗宏說,黃宗英的《星》和巴金的《憶蕭珊》讓他受到相同程度的震撼,「這兩篇文章寫親情、友情最動人。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不僅需要才華、勇氣,也需要真摯的感情,這是人間最高貴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