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展「石之天成」,看壽山石雕刻的文房與雅玩

2020-12-23 澎湃新聞

壽山石產於福建福州市晉安區壽山村,作為中國四大名石之首,其雕刻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藝術發展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澎湃新聞獲悉,7月24日,「石之天成——壽山石雕刻展」在常熟博物館開幕,展覽分「嶄露頭角」、「東成西就」、「東西合璧」三個部分,共展出壽山石雕刻作品95件/套。其中第一部分介紹了壽山石的概況及其雕刻藝術發展脈絡,第二部分呈現了「西門派」和「東門派」的雕刻風格以及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則展現了兩派相互借鑑實現了在壽山石雕刻藝術上的「東西合璧」。據悉,展期至10月8日。

展覽海報

嶄露頭角

壽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與連江、羅源交界的地帶,以壽山村為中心,北至黨洋,南至月洋,東至連江,西至旗山,方圓不過二三十裡。壽山石的品種有一百多個,以產地來劃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田坑石按其顏色可分為田黃、田紅、田黑等品種。田坑石中的極品田黃石,素有「石中之王」和「石帝」等美稱。田黃石雕刻的壽山石雕精品,明清時期就已上供朝廷,為皇帝和統治階級層所把玩和收藏,因此民間很早就有「一兩田黃十兩金」的說法。

壽山石雕刻始於南北朝,歷經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元代前,印章多以銅、鐵、玉為材。明代,壽山石的鈕飾藝術得到長足發展,雕刻藝人在繼承古代玉璽、銅印等鈕飾的基礎上,加之造詣很高、風格獨特的印鈕藝術,壽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們的心愛書物、珍藏書寶。

清 壽山白高山石百壽章

清 壽山石筆筒

現代 壽山荔枝洞石花鳥

東成西就

壽山石雕刻盛於清,在清雍正年間,福州壽山石石雕的銷售已納入官府的徵稅範圍。此時壽山石雕的作品種類開始增多,一些雕刻名家的作品,被社會各界廣泛收藏。尤其是一些田黃精品,多為宮廷皇帝貴族和海內外收藏機構及私人收藏家爭相收藏。

「西門」是福州區域的方位名稱,由於「西門派」的鼻祖潘玉茂是福州西門外鳳尾村人,他的弟子們又多集中在這一帶,所以就稱為「西門派」。其雕法以「薄意」為主,又稱為「薄意派」。作品以印章和小品為主,其風格清新俊雅,書香氣很濃,專供收藏家、鑑賞家、書畫家收藏、玩賞和使用。在傳承上,「西門派」沿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襲,或是師徒相傳。

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緻、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於一體,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

清 田黃凍石山水人物薄意

民國 田黃凍石王雷霆薄意

王雷霆(1919-1983),中國雕刻家。號依媄,福州雁塔村人。自幼受雕刻藝術薰陶,先習木雕,後學刻印,又師於薄意大師林清卿。善於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刀法圓熟,層次分明;還擅長用薄意深刻的手法薄雕,作品構圖多採取中國畫散點透視進行布局,流麗自然,山水、樹木多依石勢、石紋而成。王雷霆與王炎銓、江依霖等人繼續弘揚林清卿的薄意雕法,形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西門薄意派」。

「東門派」也稱「圓雕流派」,是壽山石雕刻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流派。它以清同治、道光年間的林謙培為鼻祖,主要散居在福州東門後嶼及其毗鄰的橫嶼、樟林、壽嶺等幾個村。「東門派」雕刻作品內容廣泛,除製作印章外,更多的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態與色澤,雕刻各種人物、動物和花鳥等觀賞性陳設品。作品主要雕刻技法是圓雕,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瓏,矯健華麗,作品雕鏤結合,追求裝飾效果。

清 芙蓉石古獸方章

清 壽山石套章

東西合璧

「西門派」與「東門派」沿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襲,或是師徒相傳。其中「東門派」中受「西門派」林清卿影響的也大有人在。如被譽為「東門清」的林友清,以自家技法雕刻薄意,別出風格。此外還有「東門派」的林壽煁、郭懋介等人都爭相向「西門派」學習,特別是「西門派」薄意,他們汲取其藝術精華,與自己的雕刻技法相融,最終實現壽山石雕刻藝術上的「東西合璧」。

上世紀50年代初,「東門派」的十六位藝人成立了石刻生產小組,這是壽山石雕歷史上首個以非師徒、非親族關係組成的團體作業形式的雕刻小組。成員分別是:郭功森、周寶庭、林友清、馮久和、林元康、馮志霖、周則斌、林發述、林壽煁、郭功祺、陳景貴、陳敬祥、陳敬祺、阮文釗、黃恆頌和林元慶。小組成員在完善傳統雕刻技藝同時,創造出各種新技法與新的藝術造型,將壽山石雕刻藝術推向新的高度。後人將小組的十六位成員尊稱為「十六羅漢」。

林元康,男,別名依坤,1925年4月出生,福州市鼓山鎮後嶼村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工藝美術一級名藝人。早年跟隨堂兄林元慶學習石雕,後又拜名家林友竹、周寶庭、郭功森為師,以壽山石雕人物、山水圓雕見長,以藝術處理簡潔著稱。他的作品,構圖飽滿,以傳統八仙題材最富特色,表現革命聖地的山水獨樹一幟。

現代 壽山峨嵋石童子拾稻穗擺件

林壽煁(1920-1986),字煁寶,福州鼓山後嶼村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省分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會員。林壽煁為壽山石雕「東門流派」的傳人,自幼受祖父林元珠、父親林友清的薰陶,熱愛壽山石雕,長成後又吸取「西門流派」的薄意技藝,融「東」、「西」流派於一爐,自創一格。林壽煁工薄意、浮雕,善刻松竹、花鳥等石雕作品善作多層次布局,意境縱深。

現代 壽山峨嵋石松鶴延年擺件

周寶庭(1907-1989年),號依臂,福建福州人。早年拜「東門派」第二代傳人林友琛為師,後又入鄭仁蛟門下。雕刻技法融東、西兩派之長於一體,匯古代藝術之精髓,兼收並蓄,獨樹一幟,尤以印鈕、古獸和仕女為最。1955年加入福州市郊區壽山石刻生產小組。1988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現代 峨嵋石五子彌陀擺件

林亨雲(1930- ),男,福建福州人,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壽山石雕刻大師。自幼跟隨舅父陳發坦學習木雕,由塑造佛像進而從事木雕、牙雕、壽山石雕的創作研究,在木雕人物與動物方面有較深的造詣。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傾心於壽山石雕的創作。林亨雲在石雕工藝上尤其擅長刻熊,作品有著強烈的空間感和生命力,給觀者以強烈震撼力。他創作了眾多雕塑作品,題材以動物為主。他多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等國進行學術交流,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省級獎勵。雖然已至耄耋之年,仍孜孜創作。代表作品木雕《熊》、壽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魚》、《北極熊》等。《海底世界》、《寒冬一霸》等獲得全國金獎。

現代 壽山都成坑石年年有魚

此次展覽由常熟博物館和福建民俗博物館主辦。據主辦方介紹,近年來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福州壽山石的保護與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通過這樣的展覽,將福州的壽山石文化推向世界,為「一帶一路」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讓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重煥生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全景式晉京,揭亞洲文明新視角
    2019年5月9日上午10點,「禮讚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開幕式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近200件古今壽山石經典之作,完整地呈現了壽山石文化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歷史傳承中的重要事件,全景式的展現了八閩大地千年壽山石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外延。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作品亮相福建博物院
    ↑11月27日,參觀者在觀賞壽山石雕作品《國富延年》。當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領銜的馮氏三代人壽山石雕刻作品在福建博物院亮相。此次「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展出的雕刻作品近300件,呈現了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他們生長於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感悟著大自然無私饋贈的自然之美,激發出人天同構的藝術想像力,將靈動的刻刀舞出一片絢麗的色彩,從質樸走向成熟,為中華文明鑲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壽山石雕刻藝術就是這顆耀眼的明珠,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壽山石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符號傾倒了無數愛好者,其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是中華瑰寶,2003年被確定為「國石」。
  • |中國工藝美術|福建博物院|馮久和|展覽|匠心|壽山石
    憨態可掬的豬,展翅欲飛的鶴,青綠沁香的苦瓜……11月27日下午,"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開展。此次展覽薈萃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馮偉一家三代創作的壽山石雕精品近300件,見證壽山石界匠心傳承。馮偉發言開幕式現場當天下午3時開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隆重舉行。
  • 晉安區決出壽山石雕刻「十大新秀」
    經過2個多月的「石力」比拼,「十大新秀」結果水落石出。林運豔、林鴻等10人除了獲頒「十大新秀」榮譽證書及「福州市晉安區技術能手」證書,還將獲得7000元、5000元、3000元不等的獎金。「壽山石雕文化主題論壇」也同步啟動,論壇邀請壽山石界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壽山石雕刻技術傳承與創新人才培育交流分享觀點,為青年雕刻師答疑解惑。本次活動由晉安區委組織部、區委人才辦主辦,旨在通過比賽挖掘出一批優秀的壽山石雕刻人才,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 林一平 | 緣定壽山石
    在福州城的北郊山上,有一座青山碧水、風暴秀麗的村莊--壽山村,這裡的葉臘石晶瑩滋潤、色彩斑斕,人們稱之為壽山石。回顧壽山石的歷史,壽山石雕刻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問世了;唐太宗時期,佛教興盛,經濟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從而推動了壽山石雕的良好發展。
  • 鬼斧神工楊玉璇,壽山石雕刻界無法逾越的一座大山!
    楊玉璇一直被視為古代壽山石雕刻十分重要的代表,有著「絕代神鵰」的美譽,曾傳於康熙年間供奉內廷。而近年來在市場上能夠被確認為楊玉璇真品的雕刻件,成交價都在數百萬元,珍品價格更是超過千萬元。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楊玉璇及其在市場上的重要拍品。● 絕代神鵰 皇室賞識楊玉璇,又名玉璿、璇、璿、璣等。
  • 民間文藝新思路 | 古典印鈕創作與觀念之探尋者——陳為新壽山石雕刻印象
    2006年至2008年,我曾兼任《壽山石》雜誌主編,在雜誌上看到為新的壽山石印鈕作品,總覺得他的鈕雕的古獸栩栩如生,我最先品到的是傳統與執著的精神,以及厚積薄發的高古之氣。陳為新出身福建羅源,1992年時,不足20歲的陳為新來到福州投親。在前往叔叔在福州三角橋工作的工坊處探望時,他偶然接觸到了壽山石。
  • 大型壽山石雕 《吳哥之美》獻禮世界遺產大會
    大型壽山石雕《吳哥之美》 當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柬埔寨吳哥窟遇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刻技藝,會碰撞出什麼不一樣的文化火花呢? 《吳哥之美》為壽山石立體雙面雕刻作品,長2.9米、高2.17米、厚1.6米。 正面雕刻的是大吳哥較有代表性的頭像雕刻「高棉的微笑」、寺廟縮影、以及吳哥窟、甚至東南亞隨處可見的樹元素。 背面則用浮雕技法雕刻了小吳哥較有代表性的印度教民間神話《拔蛇》、《猴王出徵》。
  • 「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在京開幕 「以石為媒」促進文明互鑑
    產於福州北郊的壽山石,位列我國「四大名石」之首,其質地瑩潤,色彩斑斕,既屬名貴彩石,又是珍貴藝術品,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內涵,被尊稱為「石中之王」「天遺瑰寶」。日前,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 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
    近日,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首開集團主辦,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承辦的「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在福建博物院舉辦,展覽將持續至12月20日。
  • 五月,壽山石韻北京綻放
    《羅漢尊者》壽山旗降石 林發述 作《獨霸寒冬》壽山焓紅石 林亨雲 作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為《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作序時指出:「壽山石獨居福建福州壽山之一隅,其質地之佳,色彩之豔,品種之多,開發之早,論著之豐,影響之廣,殊為難得。」 又提出:「要提高壽山石文化研究系統性,打好壽山石文化品牌,推動壽山石產業的發展。」
  • 雍正皇帝壽山石印章大全,一次看個夠!
    壽山石質地溫潤,富有光澤,是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而清宮印璽乃是清代壽山石雕刻的精華,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雍正皇帝的那些印璽吧。雍正畫像「圓明主人」璽壽山石「五福堂」璽鈐本「雍正尊親之寶」臥象雕刻細膩,身體各部位比例恰到好處,體態生動,象側置寶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親王交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鐫『雍正尊親之寶』。欽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繼祖各篆字樣二張,呈怡親王看。王諭:準袁景邵篆的三行樣式,但筆畫掩草,收拾好再照樣鐫刻。遵此。
  • 福建:第六屆「神藝杯」大賽暨中國「天工獎」入圍作品徵集展開幕
    當日,福建省第六屆「神藝杯」大賽暨中國「天工獎」入圍作品徵集展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大樓舉行,展出作品涵蓋壽山石雕、玉雕、印石篆刻等多個類目。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10月11日拍攝的用福州壽山石雕刻的作品《洞天福地》。 當日,福建省第六屆「神藝杯」大賽暨中國「天工獎」入圍作品徵集展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大樓舉行,展出作品涵蓋壽山石雕、玉雕、印石篆刻等多個類目。
  • 壽山石印章系列——引首章名品欣賞
    此田黃凍石蘿蔔紋排列清晰,紅筋隱約其中。引首章又稱「隨形章」,是根據畫面的需要,用於書畫作品題款起頭二三字的右側,故稱「引首」。引首章圓雕一眉開眼笑的漁翁,手持漁網,旁放魚簍,看他的神情,應是收穫甚豐。---
  • 中國美術館 見證新「石」代
    重磅消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禮讚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將和「似與不似:對話齊白石」、「紀念吳冠中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展」、「秋史金正喜與清代文人的對話」等展覽一同納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框架。
  • 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27日起亮相省博
    福州新聞網11月2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由福建博物院、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等單位主辦,福建省非遺保護中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承辦的「匠心·傳人——馮氏三代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展」27日下午將在福建博物院3號展廳開展,本次展覽聚集了馮久和、馮其瑞、吳美英
  • 中國四大國石之首壽山石鑑賞
    壽山石芙蓉石古獸印章,芙蓉凍石凝結脂潤、細膩純淨,按照凍石質地主要有:白芙蓉石、黃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紅芙蓉石、青芙蓉石、綠芙蓉石、竹頭窩芙蓉石、瓷白芙蓉等,產地主要是將軍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黃色壽山石汶洋石古獸印章。壽山石鰲龍印章。
  • 壽山石玩成這樣子,第一張就跪了
    賞壽山石重在「三看」 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壽山石雕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澤,雕刻出造型和色澤相適應的作品。其實《觀石錄》中對壽山石有一段描寫:「或雪中疊嶂,或雨後遙罔,或月淡無聲,湘江一色,或風強助勢,揚子層濤,或葡萄初熟,顆顆霜前,或蕉葉方肥,幡幡日下…...言夫奇幻,有不勝形,噫亦異矣!」  壽山石生於閩中,麗質天成,自清代始便為文人雅士所愛,其中上品更是作為貢品被納入宮中,成為帝王之寵。
  • 石善春秋—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作品展亮相三坊七巷
    ——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作品展」。《貴妃出浴》壽山善伯洞石 劉愛珠 作《張松獻圖》壽山奇降石 葉子賢 作中國壽山石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將繼續以國石為媒,搭建學術研究交流平臺,重塑壽山石文化,全力把中心辦成具有權威性、專業性、全國性的機構,打造壽山石文化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