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利:政治的本質,說白了就是權力鬥爭

2020-12-23 讀書廣記

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將道德置於核心的地位,而把政治學僅僅視為一種附庸,例如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墨子鼓吹「兼相愛,交相利」,西方的亞里斯多德也說城邦所追求的是美德與至善。他們的政治學說雖有遠見卓識,卻也難免過於理想化的毛病。

東周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在「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的現實背景下,道德化的政治學說逐漸被廢棄。作為權力鬥爭理論的法家、兵家和縱橫家日居主流,商鞅把政治學變成富國強兵以及馭民、弱民的權術,韓非子則將法家系統化為「法術」的思想,變成一套君人南面之術。政治學的這種轉型是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自從法家在戰國居於主流地位後,政治學也就從道德倫理的附庸轉變為權力鬥爭的學說了。法家用它來處理國君與大臣、官僚與平民、本國與敵國之間的矛盾,變成權力鬥爭的法則。

在西方,政治學的這種轉型要遠晚於法家。政治先是做了道德的附庸,之後又做了神學的附庸,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有人「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這個人就是馬基雅維利

馬基雅維利

01道德觀念對於政治來說是次要的

在馬基雅維利看來,君主進行統治的工具是法律武力而不是道德,因為他所要統治的對象是兇狠的豺狼式官員以及邪惡的民眾,對於他們來說,道德是無效的。

韓非子在《備內篇》中就說過君主的周圍全是敵人,他的妻子受到寵愛就會依順,一被冷漠就會嫉妒;他的兒子期盼他早日死去以便繼承王位;他的臣子們則日夜窺覘,渴望多瓜分一些權力。因此,朝野上下,從利益關係來看,大部分人都利於君主的死亡。這不是說人性就多麼惡劣,而是由社會組織結構和「權勢」決定的。所謂「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這種「權勢」總是利用人之常情,誘導他們去弒殺君主。如果君主丟棄法律和武力不用,只去講道德,那是不足以自保的。

對此,馬基雅維利也有類似的思想,在講到君主是受人愛戴好還是讓人畏懼好時,他說最好是兩者兼備,但如果非要選其一的話,那麼與其受人愛戴不如令人畏懼,後者會讓你更安全些。因為人性是邪惡的,那些今天愛戴過你的人,很可能明天就會成為殺害你的兇手;而那些畏懼於你的人,則無法傷害到你半點。對於人性之惡,馬基雅維利說:

「人類一般具有這樣的特點:他們忘恩負義、容易變心,是偽善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險、追逐利益的。」

要想受人愛戴,那就得一直給人恩惠,但誰也無法保證這種恩惠能夠持續贈與,一當它出現中斷,那些愛戴你的人就會馬上翻臉,進而忘恩負義,投靠到你的敵人那邊去;令人畏懼則無需如此,只要恐懼在心中,人們就不會輕易選擇背叛。

受人愛戴的就是美德,令人畏懼則是法律和武力。政治學就是要研究怎樣用法律和武力來維持統治,而不是用美德來感化人心。

要先當「強人」,然後才能當「偉人」

02

當我們為一個城邦制定法律、出臺政策時,首先要討論的就是原則。一般來說,這個原則是城邦的集體利益,而利益又分為暫時的以及長遠的,熱衷於功利者關心當前的迫切問題,講究道德的則著眼於長遠的利益。利益被當作政治學的普遍原則。

可是,當利益與倫理道德相衝突時,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例如白起為了秦國的利益,坑死了四十萬趙國降卒,短期內,解決了當前的隱患,從長期來看又大大地削弱了敵國的力量,避免今後再次出現這種大規模傷亡的戰役。如果只從利益的原則來看,白起對於秦國無可厚非;但從道德來看,他不僅背信棄義,而且坑殺已經放下武器的俘虜,實乃反人類。他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認為降軍可能會造反,便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殺人,過於輕率了。白起在自殺前也懺悔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搞政治不需要道德底線

面對政治中這種道德與利益衝突的難題,馬基雅維利認為要儘量少做不義的事,但在現實需要面前,決不能為了道德而放棄利益。要按「現實」來辦事,而不是根據「應當」,有時候道德也就是一種「應當」。

對於白起來說,接受趙軍的投降並善待俘虜就是「應當」。可是現實情況卻不允許如此,趙軍被圍困在長平已經斷糧四十六天了,他們互相殘害、彼此分食,秦人沒有能力安置他們。而且趙人心存反覆,「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誰也無法保證善待俘虜會不會反而被俘虜所殺害。在這種現實權勢的壓迫下,白起不願意冒這個險,只得下令坑殺降卒。如果換做馬基雅維利的話,他也會做出相同的選擇,而且不會像白起一樣懺悔。因為他認為政治的原則是「現實的權勢」而不是「道德的應當」,他說:

「一個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發誓以善良自持,那麼,他定會遭到毀滅。因為他身處於許多不善良的人當中......假如不運用那些惡行,就無法挽救自己國家的話,那麼他沒有必要因為這些惡行被責難而心懷不安。」

在馬基雅維利看來,不坑殺趙卒,必然會被他們反殺,因為人性本惡,我們只能做出不道德的選擇。

03政治學的基礎是權力而非道德

把政治學從道德倫理中分離出來,這是理論上的一大進步。在中國,這一步是由法家完成的,而在西方則是馬基雅維利的貢獻。馬克思就曾評價說:

「馬基雅維利在書中的闡述使政治的理論觀點擺脫了道德,而把權力作為法的基礎,從而將政治學的基礎由道德轉向了權力。」

在《君主論》裡,道德退居次要地位,權力成為了原則,當道德與權力發生衝突時,總是要維護權力而放棄道德。所以「馬基雅維利主義」被視為反道德的理論,是玩陰謀、搞權術的象徵,而馬基雅維利本人也被稱為「現代罪惡的導師、政治權術的化身」。在莎士比亞的《奧賽羅》中,有一個專門挑撥離間的壞人,名叫伊阿古,他的原型便是馬基雅維利。

其實,馬基雅維利並沒有反道德,他認為君主要少做不良的事情以免被人痛恨,只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不為道德所制,可以不擇手段。馬基雅維利只是把道德原則從至高無上的地位挪了下來,更強調權力原則的意義。

其次,馬基雅維利並不同於法家,他是基於現實權勢才肯定君主制的意義,認為只有強有力的君主才能使義大利擺脫四分五裂的蠻族統治。這是現實的需要,卻不是他的理想,他更為認可的是共和制而非君主制。差不多在寫作《君主論》的同時,他還寫了一本《論李維羅馬史》,書中緬懷古羅馬的共和制度,主張「政治權威來自人民的同意」,這是文藝復興的特色。

如果說《君主論》是基於現實而給出的方案,那麼《論李維羅馬史》才是馬基雅維利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要避免權力鬥爭,就應當制約限制權力

04從權力鬥爭發展為啟蒙運動的限權學說

馬基雅維的奉獻在於使政治學脫離了道德倫理,提出「獨立地研究政治的主張」。但是,僅從權力的角度來研究政治,只會使政治學變成膚淺的權謀、詭詐之術。並且掌握權力的僅僅是一些國王、貴族和大臣,平民則被政治學家們排除在外了,這樣政治學便成了官僚們的權力理論,走上了彎路。

到了啟蒙運動時,洛克與孟德斯鳩不再像馬基雅維利那樣,僅從執政官、元老院和保民官的權力鬥爭去研究共和國的政治;而是將各種權力分為立法、外交(司法)和行政三種,並論述他們的分立與制衡關係。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並不關心選舉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全民的,還是部分的;他只關心法律對最高權力的限制是否有效,並據此將政體分為共和制、君主制和專制三種。君主是世襲而來的,獨裁官是選舉產生的,但他們的權力都不受限制,所以本質上都是專制。

盧梭與霍爾巴赫則討論了權力的起源,盧梭認為每個參與社會契約的人都享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他們將部分權利轉移給主權者,這才產生了主權的權力。而政府部門只是這些權力的代理人,它的一切權力都來自於人民所轉讓出去的權利。霍爾巴赫則在《自然政治論》中說:

「治人者的權力只能建築在人民由於統治者的才幹、關懷和美德而獲得的福利上面。」

這樣,政治學就由研究權力的鬥爭轉向了研究權力的起源,並通過啟蒙,讓人們發覺自己所擁有的個人權利,促成了權利意識的覺醒。

道德倫理原則發展到權力鬥爭原則再進步到限制權力原則,乃至於變成最新的尊重個體權利原則,這就是政治學發展的脈絡,政治活動也就從古代的「聖人」擴展為「君主」和「大臣」,再推廣到了現在的「人民」。

原來,政治學並不是「聖人」的道德治國學說,也不是「君主」與「大臣」的權力鬥爭理論,而是人民認識個體權利,並進行社會治理和增進社會福利的科學。

相關焦點

  • 馬基雅維利《論李維》摘要
    【64】這讓人想起伯利克裡最後演講中為帝國策略辯護時的語調,不過在馬基雅維利這裡似乎更指向了現代氣質。另外,說貴族與平民的紛爭維繫了自由的論點,很有政治科學的味道,李普塞特的《政治人》或許可以回溯到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的作品是其在佛羅倫斯的政治實踐經驗和文藝復興精神的奇特混合:前者使得馬基雅維利具有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後者穿透冷酷的政治揭示出馬基雅維利的一抹柔情和盼望。
  •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是道德淪喪還是精忠報國?歷史自有評說
    於是捲入謀叛美第奇家族陰謀,遭受酷刑的馬基雅維利,獲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寫出了《君主論》,渾身政治細胞的他想靠著《君主論》一書重獲新統治階級的重視,從而實現他的政治報復。《君主論》於1532年由羅馬教皇親自批准出版,在此後的20年內該書重版了25次,影響深遠,卻於1559年,在歐洲被列為禁書,持續到19世紀,才得以恢復名譽。
  • 權力的遊戲——清廷高層政治鬥爭視角下的總理衙門
    作為新生部門的總理衙門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捲入了清廷高層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梳理這段歷史,我們不僅可以一窺清廷各股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也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晚清時期的政局走向及其邏輯。同樣,總理衙門直接接收地方洋務奏報,會削弱軍機處和禮部的外事權力。這幾點,是鹹豐極力提防的。簡而言之,鹹豐對總理衙門的定位,就是一個新增的具體辦事機構而已,絕不能破壞清廷當前的權力結構。
  • 【書評】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
    《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書籍封面。作者:戴維·布倫納(David Brenner)2019年10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關係講師戴維·布倫納出版了一本《反叛政治——緬甸邊境地區武裝鬥爭的政治社會學》的新書。
  • 警匪片《寒戰2》:完美演繹高智商犯罪,高潮迭起的權力鬥爭
    警匪片《寒戰2》完美演繹了高智商犯罪,以及高潮迭起的權力鬥爭,講述了警察內部權力鬥爭,到整個香港政治體系的故事。從宏觀的角度來講述了香港電影警匪世界人物不再對抗命運,而是順應命運找到最好的歸屬。也體現了香港法律制度從漏洞百出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展現了香港警隊人員的崇高職業操守,反映了香港社會民族平等,團結一致的和諧。
  • 《君主論》:背負著不理解前行的馬基雅維利,所做都是為了義大利
    這個時期湧現出許多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政治家……我們熟知的達文西就是在文藝復興中發出璀璨的光芒。但是達文西的好朋友馬基雅維利就沒那麼幸運,他有「近代政治學之父」之稱,在著作《論李維》、《君主論》中提出一系列讓民眾接受不了的觀點。
  • 王慶民 | 民族、經濟、權力鬥爭、地緣政治——烏克蘭的今昔與未來
    (三)權力鬥爭與地緣政治博弈:烏克蘭的內政外交之困  (1)骯髒的政治鬥爭與「橙色革命」的爆發    不止經濟,在權力分配與鬥爭方面,烏克蘭也於葉爾欽時代的俄羅斯頗為相似,但也有其「烏國特色」。   當這三位政治人物進入政壇後,烏克蘭的政治鬥爭變得尖銳而複雜。庫奇馬和親俄勢力先後將季莫申科和尤先科踢出內閣,只是一個開始。緊接著,雙方利用法律、輿論,及其他更狠毒的手段,展開了激烈的權力攻防戰。季莫申科在被解職後不久就被以「偽造海關文件和走私天然氣」被捕,雖後來證據不足被釋放,但還是幹擾了她從政之路。再後來,她還從一場疑似謀殺的車禍中倖存,並陷於其他法律糾紛而官司纏身。
  • 《錫安長老議定書》對《馬基雅維利與孟德斯鳩地獄裡的對話》抄襲
    在這方面,政治利益、民族意識、宗教信仰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從這意義上來說,人們永遠是選擇性的。而《議定書》恰恰正是這樣一部被選擇的陰謀論的代表作。第九章裡有一半以上是從《馬基雅維利與孟德斯鳩地獄裡的對話》(下面簡稱為「地獄裡的對話」)裡搬過來的,第七章幾乎是全文照搬,總計有四分之三的內容都是建立在該《地獄裡的對話》的基礎之上。有一點必須著重指出:它們兩者之間有一個極大的區別,那就是《地獄裡的對話》是在政治上諷刺拿破崙三世的法國政府,隻字沒提猶太人。作者後來被政府判了15個月(也有18個月之說)的監禁。
  • 日本權力的本質是什麼
    日本權力的本質是什麼文/徐瑾發於2021.1.11總第980期《中國新聞周刊》日本是否可以被理解?什麼是理解日本的最佳路徑?誰在掌握日本?要回答這三個問題,並不容易。理解一個國家本就很難,何況是日本這樣的曖昧而令人捉摸不透的國家。
  • 暴力是故事根本,虐待是權力本質 《權力的遊戲》中的性與暴力
    、血雨腥風的疆場廝殺、豐富飽滿的人物設定……人們有一千個理由解釋《權力的遊戲》所獲得的巨大成功,這場發生在虛幻遙遠的維斯特洛大陸及其以東的厄斯索斯大陸上的權力鬥爭,跨越過巨大的冰牆,寒冷的森林和寬廣的海洋,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 權力的本質是什麼?為何我們崇尚權力!
    編者按:權力是什麼呢?為何眾多的人都是那麼崇拜權力,攀附權貴,這要從權力的本質說起,權力如何形成,如何發展,如何在人類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小編對權力的本質進行簡單分析,與大家一起共享。字面意思理解權力繁體字的權從木從雚,指的是衡器。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由此可見,王振絕非一個單純的書呆子或者教書匠,他的身上一定有某種特質能夠得到明宣宗的欣賞,這裡……我想應該是懂政治!三是他的奪權之路充滿艱辛。上接前文,王振是一個有知識、懂政治的太監,那麼這就非常不一般了。由於其成為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啟蒙老師,所以他有機會與皇帝建立了極為特殊的關係,這就使得他在權力鬥爭當中具備了先天的優勢。
  • 韓國檢察官制度:是治癒貪腐的靈藥還是政治鬥爭的尖刀?
    信科技的時代,我們當然不該去相信什麼「風水」或「魔咒」說,導致韓國總統走向悲慘的也許是欲望,是野心與權力對界限的蔑視,也許是偏激的民族性格,是惡劣的地緣環境,或受美國控制的複雜政治環境……是不是政治鬥爭的一把刀?王娜:從特別檢察官制度運作來說,檢察官只是履行法定職責,與政治鬥爭無關;從特別檢察官制度產生來說,毫無疑問是政治鬥爭的產物,是國會約束總統的有效機制。等渡口的船:我知道韓國存在專門調查總統的特別檢察官制度,請問教授你認為這是好的制度麼?如果是,我國是否可以借鑑?
  • 政治博弈產生平民權益,「撤離運動」成為羅馬平民鬥爭貴族的利劍
    然而,在古代羅馬,當平民對貴族的獨裁政治不滿時,卻採取了一種非暴力的方法——撤離運動,來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利。「撤離運動」成為羅馬平民與貴族鬥爭時的一把利劍。執政官們再次發出招兵令,這一次,平民們因為自己的權力沒能實現,都拒絕為羅馬作戰,無一人應召。並且紛紛離開羅馬城,開赴位於羅馬五公裡外的阿芬丁山 ——聖山,宣稱如果不實現自己的要求,他們將脫離羅馬,建立自己的「平民邦」。
  • 平安時代貴族政治廝殺混亂,女院為何能在「權力爭奪戰」中「覺醒」?
    「院」以前作為一種稱號的時候,就是女子出嫁之後才有權力得到和更改的,而這也不是人人都能夠享有的稱號,只有地位尊貴的皇室女性成員,皇后一類的女性,或者是為國捐軀的將軍死後,其妻子在出家之後就可以享有這樣的稱號,但是不能享受與出家之前一樣的優待。
  • 權力鬥爭的鐵則:你敢奪我的權,我就要你的命!
    胡賽萌/文美國總統川普最近很惆悵,政治對手甚至揚言要罷免他。川普之所以被對手如此痛恨,有一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政治素人的他,打破了華盛頓的政治平衡。四年前,川普放出豪言,要「排乾沼澤」,對一切舊的政治勢力宣戰。動了別人的蛋糕,還如此高調,難免就要被人給忌恨和痛恨。中國有句俗話,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 金雀花王朝的血腥鬥爭,比《權力的遊戲》還刺激!
    戳下方,聽金雀花王朝的血腥鬥爭本期主題:金雀花王朝的血腥鬥爭,比《權力的遊戲》還刺激金雀花王朝統治了英國300多年,在最強盛的時期,它的領土覆蓋了英格蘭、愛爾蘭和法國一半的土地。亨利二世與埃莉諾 而亨利和埃莉諾生的4個兒子,也跟母親一樣渴望獲得權力。
  • 何進,政治鬥爭中的低能兒
    就是說他家是殺豬賣酒的人家,和張飛出身是很相似的。這樣的人家出身知識水平和文化程度是不會有多高的,張飛就是個明證。而且在東漢士族門閥大行其道的時代何進是不可能出人頭地的。但是,何進卻被封為大將軍,權傾朝野。為什麼?因為他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妹妹,就是何貴妃。何貴妃受到了漢靈帝的寵愛,還生了一個兒子——劉辯。
  • 政治媒介化的歷史考察——評馬建標《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馬建標教授的著作《權力與媒介: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傳播》(以下簡稱《權力與媒介》,引用只注頁碼)則注意到在近代中國權力鬥爭與思想文化變革背後,資訊傳播媒介所發揮的推動作用。,審視清末民初資訊技術及媒介發展所形塑的近代中國權力更迭與政治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