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玉:甲骨書法第一人

2021-02-07 東方書畫網站



羅振玉(1865-1940)   初名寶鈺,後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蘊、叔言,號雪堂,永豐鄉人,晚號貞松老人、松翁。生於江蘇淮安,祖籍浙江上虞。清光緒二十二年與蔣斧等在上海創立農學社,開辦農報館。二十四年創辦東文學社。二十六年應鄂督張之洞之邀,任湖北農務局總監兼農務學堂監督。三十年受江蘇巡撫端方委任,創辦江蘇師範學堂,任監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宣統元年(1909)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農科監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與王國維等避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19年歸國,住天津,1921年,參與發起組織「敦煌經籍輯存會。1924年奉溥儀之召,入值南書房。1928年遷居旅順。九一八事變後,參與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並任多種偽職。1937年退休,死於旅順。



宣統元年,他來到北京的伯希和處,看到伯希和所獲敦煌寫卷,並得知藏經洞仍有數千卷文書,乃力促學部電令甘督查封石室,將所餘遺書悉數解送京師。使這批寶藏於宣統二年秋,運抵北京,最後入藏於京師圖書館。對於流散的敦煌文也留心購存,所得文書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鳴沙石室佚書》、《鳴沙石室古籍叢殘》、《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錄補》、《敦煌石室遺書》等書中。還和王國維將斯坦因在敦煌、羅布泊等地發現的漢晉木簡照片匯為《流沙墜簡》並做考釋。撰有《雪堂校刊群書敘錄》二卷、《補唐書張義潮傳》、《殷虛書契》、《三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羅雪堂先生全集》。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成型文字,然而又是被發現最遲的文字。所以它作為一種書體被欣賞,其實不過百年。而這種以毛筆創作的甲骨文書法,其最初的實踐者或許就連現在寫書法的人也記不得他了,那就是著名學者、金石文字學家羅振玉先生。


羅振玉,號雪堂、貞松老人等,是我國較早研究甲骨學的學者。他一生致力於學術文字,於金石考古、簡犢版本、彝器古玩等都是一流的專家。他自己也收藏宏富,眼界寬、眼力精,所以當他在劉鵲(號鐵雲,即《老殘遊記》作者)家中第一次見到了甲骨拓片時,即大為驚嘆!並認定此乃漢以來諸小學家所未見之奇特文字。於是叢力就劉氏舊藏編印了《鐵雲藏龜》,公之於世。從此,羅振玉則與甲骨文結下不解之緣,終身從事甲骨的搜集、整理、著錄和考釋工作,對我國甲骨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學術界素來對甲骨文卜辭研究領域有「四堂」之稱,如「雪堂(羅振玉)導乎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觀史;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表辭例」,表明了我國甲骨文研究的先驅學者以不同的角度開創了自己的學術道路。所謂「導乎先路」,則是指羅振玉對甲骨的搜求、對文字的考釋以及開創甲骨文書法的貢獻,乃有第路藍縷、開啟山林之功。羅氏曾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經多方搜求竟得甲骨三萬片以上,以此為基礎,他先後編印了《殷墟書契》、《殷墟書契青華》、《鐵雲藏龜之餘》等重要甲骨文資料,並出版《殷商貞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和《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等著作,將自己甲骨文的研究成果流布於世,嘉惠後人。難怪郭沫若就曾評價羅說:「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傳、考釋,實是中國近三十年來文化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件。」



粗略了解了這樣一位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大家,我們再回頭來談談羅振玉的書法,便知道寫字不過是他著述考釋之餘「小菜一碟」的微末之事而已。而且羅振玉本來就精於書法,真、行、篆、隸無所不擅,他於《石鼓文》、《秦詔銘》、《張遷碑》、《石門頌》、《孔宙碑》、《顏勤禮碑》、《化度寺碑》等都下過極深的工夫。自中年後見到殷墟契文,興味大增,於是師法為之一變,由篆而人甲骨,不斷臨寫揣摩,終於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甲骨文書法。並以考釋的甲骨文字編集楹聯,遂有《集殷墟文字楹聯》問世。羅於跋中寫道:「自客津沽,人事旁午,讀書之日幾輟其半。去冬,奔走南北,甸甸娠災,四閱月間,益無寸晷。昨小憩塵勞,取殷契文字可識者,集成偶語,三日夕得百聯。存之巾筒,用佐臨池。辭之工拙非所計也。辛酉二月,雪翁記」。此「辛酉」,即一九二一年。這一年,羅氏五十六歲,正是其書藝進人爐火純青的創作階段,也是他開始熱衷於商卜文字人書之時。其文孫史學家羅繼祖先生曾回憶說:「辛西年我八歲已能記事,舟見公為人寫楹巾佔總是集契文,大小篆倒反而少寫。以)舀也常常如此,如果人家不指明要那一體的話,就統以契文應之。」



確實,羅振玉先生在晚年,創作了大量的甲什文集聯書法,繼《集殷墟文字楹聯》後,又寫了續集《集殷墟文字楹帖彙編》。《彙編》共收甲骨文集聯四百二十副,其中羅振玉集了一百七十七副,其餘由老友章鈕.高德馨和王季烈集成。但全部的集聯均由羅振玉以甲骨文書寫,同時旁註楷書釋文。聯句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和十言等不同形式分別編次,由簡人繁,查閱方便。全書所用甲骨文字雖不足千字,但卻組成近五千字的聯語,可謂極變化之能事,創了甲骨文書法之奇觀也。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羅振玉在許多甲骨文集聯書法的落款上,都會寫上「貞松羅振玉」幾字,這些作品均為羅氏五十九歲後所書。因為一九二四年,羅振玉得遜帝溥儀賜匾「貞心古松」四字,從此便以「貞松老人」自號,晚年作書一律不忘署「貞松』二字。



羅振玉書寫的甲骨文書法,並不真的以龜甲獸骨上的鍥刻線條為模仿,纖細且每每以出鋒書之,而是參以中鋒篆法,圓勁雋秀,緊密工穩,端莊嚴整。深厚的書學功力以及博大的學問根底,使得羅氏由篆隸向契文書法轉型時似乎顯得遊刃有餘。今天我們觀其開創的甲骨文書法作品,既有濃厚的金石韻味,又有風格清雅、淳正的書卷氣,其線條多方折、簡約,然不失一種古樸的裝飾美感,實在無愧於「甲骨書法第一人」的稱譽。



來源:中國書法家論壇

相關焦點

  • 羅振玉 | 飽受爭議的甲骨文書法第一人
    >微信:國風藝術在線     ID:guofengshengyun國際藝術微刊 · 最受歡迎公眾號國內外藝術名家·繪畫·攝影·書法羅振玉聽說要焚毀檔案,就請求將檔案轉移到學部,以便將來存放在圖書館中。張之洞同意後,派員辦理,並讓羅振玉協助。羅振玉看到整理人員只將書籍揀選出來,其他公文奏摺卻準備焚毀,而公文奏摺裡面有很多重要的史料,於是請示張之洞,因為已經奏準焚毀,張之洞只能讓羅振玉將這些史料秘密運回學部。在和財務人員商量運輸和保存的經費時,財務人員認為,光盛放檔案的木箱就得五六千個。
  • 羅振玉書法欣賞
    羅振玉在甲骨文和敦煌寫卷研究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甲骨四堂之一。他的四個兒子羅福成、羅福萇、羅福葆和羅福頤都是成就卓著的語言學家和歷史學家。  羅振玉《甲骨文左尊甘雨八言聯》紙本 129×20cm×2 常州博物館藏釋文:左尊右俎,朋來晏喜,甘雨和風,歲其樂康。 款署:樹聲先生屬,集商契文於魯詩堂。
  • 令人唏噓的羅振玉藏書樓大雲書庫 尋訪旅順的羅振玉遺存
    在學術上他集甲骨金石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農學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敦煌學家、歷史檔案學家、書法家及書法史家於一身。在諸多學術領域中有著開創之功和奠基之勞,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1928年,羅振玉從天津遷居旅順,1940年病逝。今年是羅振玉誕辰150周年,「大連文化眼」特邀旅順地方史志研究者李華家與羅振玉的後人交談、走訪旅順知情的老人,在昨日再現了舊時羅公館裡發生的那些事兒。
  • 羅振玉的種種標籤
    他是大收藏家,中國檔案史上的「四大重要發現」—— — 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大內檔案都與他密切相關;他又是清朝遺老,畢生追隨末代皇帝溥儀,九一八事變後,在溥儀潛逃東北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參與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並曾任偽滿參議府參議,偽滿監察院院長及「滿日文化協會」會長等職,這也是他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張瑞珊、羅振玉、王國維、劉鶚(從左到右),1906年在北京合影。
  • 一代甲骨文大師
    甲骨學家 古史學家 董作賓是「甲骨四堂」之一, 羅振玉(號雪堂) 1922 年前往北京, 經人介紹到北京大學以抄寫講義為業, 業餘時間對羅振玉的《殷墟書契前編》等文字著作 進行臨寫摹印、研究文字的歷代演變。
  • 發現甲骨文第一人的傳奇人生
    後來消息傳出,甲骨便成了古董商搜求的對象。另一種說法是在庚子年(1899)有位叫範維卿的古董商人,在河南小屯收購到一些甲骨,便帶了十二片甲骨到北京給收藏古董、精通金石聞名的王懿榮看,王懿榮見之大喜,便以優厚的價格購買之。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夜半洋兵攻東安門,他徘徊於庭院,身為清朝大臣,念兩宮之驚擾卻不能入衛。翌日清晨他書絕命詞一紙曰:「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 當年,日軍在榨油廠留下一大鐵箱,裡面是1000多甲骨,後來怎麼樣
    羅振玉喜研文史,自1908年得知河南有甲骨之時起,就親自去安陽收集甲骨,在數年時間裡他親自收集了三萬多片甲骨,根據研究並指出卜辭源於殷商時代,是王室遺物;判斷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殷墟甲骨現世120年簡史
    1899年秋,山東濰縣範姓古董商人(有範維卿、範壽軒、範春清等說,無法確定是否為一人多名,或是親友,或為化名,但之後範維卿出場較多)攜甲骨至王懿榮府上請求鑑定,王懿榮發現刻契甲骨很有價值後,以每片2兩的價格買下甲骨12片,並向範維卿求購更多帶字甲骨。37.9劉鶚和《鐵雲藏龜》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王懿榮通過古董商範維卿、趙執齋、王緝等人收購甲骨約1500片。
  • 文化漫談:甲骨記憶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羅振玉在劉鶚家中初見甲骨實物時的一句話,很能說明今日願為甲骨學坐冷板凳、伏案研究數十載的學者之心境:「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你一定聽過「甲骨文」三個字。有人以此命名公司,有人用來命名書籍,你的手機裡或許還有甲骨文表情包,而我們寫下的每一筆漢字,都與甲骨文有著某種聯繫。它離我們這麼近,卻又那麼遠。
  • 國學大師羅振玉之子,畢生致力於古璽印研究-著名學者羅福頤
    這個家族便是以"甲骨四堂"之一的羅振玉為首的羅氏家族(甲骨四堂: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羅振玉和他的長子羅福成、三子羅福萇、四子羅福葆、五子羅福頤都是成就巨大的古文字家和金石學家。今天中藝匯為大家介紹的是羅振玉的第五子、著名學者羅福頤。出生於文化名門的羅福頤受其父羅振玉薰陶,從小習古器物文字之學,兼摹古印。
  • 末代皇帝溥儀的七位老師,個個書法高手!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溥儀老師的書法!陸潤庠同治十三年,殿試中陸潤庠一舉奪魁,成為大清王朝第一百零一名狀元,辛亥後,留清宮,任遜位末代皇帝溥儀之師。陸潤庠溫和平易近人,接物無崖岸,雖貴為大臣但服用簡樸。能書法,擅行楷,早年致力於唐人手禮,尤鍾情於歐陽詢、虞世南尺牘,古人語其妙,虞結在肺腑,歐結在肢節,大不侔也。
  • 甲骨筆筆書商周,松煤字字寫中華——記中國當代最具特色書畫家張喜成
    張喜成先生一生酷愛書法、數十年筆耕不輟,師法王鐸,廣涉唐宋,書藝漸臻成熟,復追二王,又著意魏晉,搜羅先古,精誠研習,真行草隸鹹能,金文甲骨蝕通,終至大成。 近些年,張喜書風愈顯老辣蒼勁,古樸沉鬱,觀之如臨川海,揣摩似古松仰月。
  • 一個偶然:甲骨文橫空出世
    後來,王懿榮不斷高價收購帶字的甲骨,這種骨頭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注意,於是便誕生了一些販賣及炒作龍骨的商人,致使價格水漲船高。但是,出於利益考慮,這些商人從不透露「龍骨」的來源。直到10年後,在另一位同樣對甲骨文產生濃厚興趣的文學家羅振玉的多方打探下,才得知了出土甲骨文的地方,即河南安陽一個叫作小屯村的地方。經過,羅振玉對甲骨文細緻的釋譯,證實了小屯村便是商朝都城遺址。
  • 盤點那些「默默無聞」的古人,他們的書法完勝當今許多「書法家」
    王國維書法 羅振玉 羅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〇),字叔蘊、叔言,晚年號雪堂、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於古器物學、考古學、金石學、甲骨學、農學等方面皆有成就。
  •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
    顧紹驊編輯 中國書法知識普及版 第二篇 甲骨文【甲骨的傳說】關於甲骨的發現過程,有一種說法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秋天,我國清末著名金石學家、任國子監祭酒的山東人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甲骨文,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有人認為,中國的書法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但甲骨文並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經存在。考古研究發現殷商甲骨文極有可能源自9500年前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的賈湖契刻符號。
  • 末代皇帝溥儀的七位老師,都是書法高手!
    溥儀的老師有七八位:陸潤庠、陳寶琛、羅振玉、王國維、朱益藩、梁鼎芬、袁勵準等,這些人裡,不是狀元就是翰林出身,學術造詣非凡。
  • 甲骨文上的輝煌(九)——那些遺失海外的殷商甲骨
    殷墟甲骨自1899年發現後,先後出土15餘萬片刻辭甲骨,其中僅有約 5萬片為科學發掘所得,其他甲骨屢遭破壞或流失海外。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2個國家的文博館收藏了中國殷墟甲骨約2.67萬片,佔全部出土甲骨的近兩成。
  • 甲骨箋免費送!
    寫字就用甲骨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