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成,字樂天、璽潤,號中原布衣、又號雪竹堂主。1950年生於河南新鄉,中國書法家,現住北京,任中國釣魚臺書畫院常務院長、中國甲骨文研究會理事、中國書畫藝術家研究院秘書長等職。張喜成先生一生酷愛書法、數十年筆耕不輟,師法王鐸,廣涉唐宋,書藝漸臻成熟,復追二王,又著意魏晉,搜羅先古,精誠研習,真行草隸鹹能,金文甲骨蝕通,終至大成。
近些年,張喜書風愈顯老辣蒼勁,古樸沉鬱,觀之如臨川海,揣摩似古松仰月。其作品先後到美國、韓國、日本、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展出;部分作品被周恩來紀念館、軍事博物館等處進行收藏;作品受廣大群眾和書者所喜愛,被眾多收藏家的青睞。
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張喜成生活照
張喜成先生書寫內容多自撰詩聯,甲骨文書法空靈簡古、爽朗雋逸,形成了自己挺勁而又蘊藉的甲骨書風。甲骨文表現著獨特的審視、深入的思考和超乎尋常的表現技巧。他擅用行書筆法,用筆快捷洗鍊,線條似乎沒有表面上的挺直和剛勁,全以『柔毫』為之,但卻是外露柔閒,中含挺勁。既體現出甲骨文的『刀筆』特色,又有毛筆書寫的筆情墨趣。結體巧妙地將甲骨文的結構部件進行恰如其分的移位、變形、誇張,甚至適當地採用了裝飾性手段,使甲骨文的造型挺拔而又生動、活潑、凝練,通篇透露著舉重若輕的瀟灑。落實於宣紙,則憑藉著駕馭筆、墨、紙的功力,掩飾不住的空靈飄逸,在書法界獨樹一幟。
臺灣甲骨文學者董玉京認為,甲骨文書法大致分為四種藝術風格。第一,以羅振玉、商承祚為代表人物的古典風格書派。特徵是,以較為深厚的篆書與鐘鼎文基礎,把甲骨文寫成篆書模樣。第二,以董作賓、嚴一萍為代表人物的原始風格書派。具有將中國畫線條美直接摹寫出來的特徵,寫出像畫一樣美的象形字。第三,以魏峰先生為代表人物的以筆代刀風格書派,畫意成字,筆力雄強剛健,蒼實拙樸,高古率意的甲骨書風被譽為現代甲骨文研究的領軍人物。在魏峰先生的感召下,喚起一大批甲骨文實踐者追隨。第四,以張喜成為代表人物的創新風格書派,以行書的筆意特徵融入甲骨文書法創作,表現出靈活多變、灑脫大氣的特徵。非常具有學術代表性!
張喜成受邀將參加2021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
對接活動:
一、鑑於張喜成先生多年來在公益事業方面做出的先進事跡,在甲骨文書法研究與文化挖掘方面對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及在書畫藝術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經公眾綜合評價和對社會公益的貢獻度,經提名推薦、評委會審議,他被評選為「我和我的祖國」國際中國公益最具特色書畫家,並受邀參加「2021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活動,頒獎禮將於2021年1月18日-20日在北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演播大廳隆重召開。
二、2020年1月11日書畫家張喜成應邀參加國務院中央辦公廳舉辦的活動
三、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以甲骨文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結合當代社會實踐,推廣符合當代的傳統文化理念以及思想。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2020年初,舉國抗疫期間,書法家張喜成先生居家不賦閒,他埋頭在幹一件事,就是將習近平總書記多年來的講話用典用甲骨文書法藝術表現出來,以此激勵大家不忘初心,奮勇向前。
附:
習近平用典——張喜成甲骨文書法作品部分展示: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張喜成深有感觸地說。
在學習習主席用典的過程中,張喜成充分認識到只有多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從中汲取營養,才會有所發展和創造。為了表現習主席用典的內涵,他用最古老的書體甲骨文來表現,從而使古典的文字和古老的典故相結合,使我中華智慧得以升華。為此張喜成投入大量精力翻閱大量資料、查找多個字典、拜訪諸多甲骨學者老師,最終採取以甲骨文藝術體來創作,以甲骨文書法藝術體展現在世人面前。
他這次創作元素的依據是:
(一)、以現有公認可識的一千四百字內的字為集字。
(二)、以大篆、竹筒、陶文、璽文最簡最接近甲骨體形的文字做借用。
(三)、少用些同形、同音的古文別字為替代。
(四)、以字根為依據類推出原始甲骨文的雛形。
(五)、用一些甲骨文形的零部件作拼合。(以日本瀨西惠編甲骨文字典為依據)
這批作品出品之前張喜成先生諸字皆審,慎之又慎,以期達到至臻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