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人在外,往往自稱「額四(我是)西安人」。
這並不是渭南人要沾西安的光,而是渭南名氣實在太小,鮮有知者。但你若追問一句「西安哪裡的」,渭南人便先訕訕地一笑,然後才告訴你:「其實,額四渭南滴!」
▲ 陝西富平縣,意寓「富庶太平」。攝影/張永鋒
說這句話時,渭南人雙眼放光——這座佔據了八百裡秦川最開闊地帶的地級市,值得他們驕傲:
渭南,因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而得名。這條黃河最壯闊的支流,孕育了周、秦、漢、唐四大強盛王朝;
▲ 渭河與黃河交匯處,圖中細長河流為渭河。 攝影/張永鋒這裡,屹立著中華民族的聖山之一、五嶽中海拔最高的西嶽華山,孕育了最早的「華夏」;
▲ 西嶽廟,遠處山巒為華山。攝影/李平安
這裡,是「天府之國」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坐擁最重要的潼關要塞,扼晉、陝、豫三省咽喉;
這裡,是史聖司馬遷的故鄉。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令世人肅然起敬;
▲ 龍門,位於韓城與河津之間。攝影/薛俊
這裡,每天都在為中國人民生活作息所依據的「北京時間」授時,14億人的分分秒秒,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 蒲城縣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日晷雕塑。攝影/視覺中國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渭南都是中國人無法繞過的地方。
河山聖地,最早的「華夏」
渭南位於陝西東部,是陝西的「東大門」。她東隔黃河與山西、河南相望;西接西安、鹹陽;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依秦嶺與商洛為鄰:
從空中俯瞰渭南,便能發現一條玉帶橫攬其身,這便是渭河。渭河自西向東浩蕩而來,在渭南境內衝積形成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最開闊的地帶,收納陝西最長的河流洛河(也叫北洛河)後繼續向東,匯入黃河。
縱橫的河流,為渭南帶來平緩廣闊的衝積平原,也為渭南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因此渭南自古便是陝西著名的「糧倉」,糧食產量位居西北各市之首,一市糧食產量便佔了陝西全省的四分之一。
▲ 潼關縣秦東鎮吊橋村平坦無際的麥田。 攝影/鄭年喜
以渭河為軸線,越過其兩岸的黃土臺塬,渭南南北兩端分別是秦嶺山脈和喬山山脈。重重山脈之中,久負盛名的便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最高峰之一華山。華山奇峰突兀、氣勢磅礴,古稱「西嶽」,自古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美譽。▲ 華山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不同的風情。 攝影/張永鋒河流眾多、土壤肥沃、地形多樣、氣候溫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渭南早在100多萬年前,就成為早期智人的活動中心,藍田人、大荔人等都曾在此留下過痕跡。這與魯迅的老師章太炎先生的考據不謀而合:章太炎認為:「我們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 就華山以定限 , 名其國土曰華 ……夏之名實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際,因水以名族……」據當代學者郭潤宇考證,夏河即是黃河。最早的「華夏」即是華山之下、夏河岸邊的地方。▲ 韓城市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芮國是西周時期的諸侯國,距今約3000年。 攝影/李文博
小渭南,如何改變大中國?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分布於蒲城、富平兩縣的10座唐代帝陵,如遙遠的星星,在渭南西部閃爍著神奇的亮光,將渭南的歷史徐徐道來:
西安做了多少朝古都,渭南就做了多少朝的京畿重地。一代代渭南人前赴後繼、各盡所能,將渭南書寫成了一部厚重的史書。據統計,歷史上從渭南走出過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將軍,至於文人墨客,更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三皇五帝時期,白水人倉頡首創文字,結束了中國結繩記事的歷史;戰國末年,富平人王翦、王賁父子英勇善戰,為秦王朝首次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西漢時,韓城人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一部《史記》首開中國紀傳體史書先河;華陰人楊堅更厲害,結束了中國近200年的分裂局面後,乾脆開創了一個新的朝代——隋,直接開啟了隋唐盛世……
當古代的王侯將相們在歷史的風雲中漸次退場後,當人們以為渭南即將褪去曾經的光彩時,渭南人再一次站到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舞臺上。
1936年12月12日,蒲城人楊虎城與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迫使國民政府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功結束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與此同時,著名政治活動家屈武、當代作家杜鵬程等,在政壇、作壇等不同領域,以錚錚風骨和矢志追求,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成為這塊土地永恆的驕傲。
普通渭南人民,也在這塊土地上創造著屬於自己的幸福:陝西第一家民營運輸公司、第一架由農民建造的黃河大橋,先後在渭南湧現。它們,從側面反映了渭南人的性格——敢為天下先。正是這種性格,塑造了今日渭南的樣貌。
▲ 韓城縣党家村,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攝影/李文博6%的陝西有多重要?
特殊的地理區位、優越的自然條件、輝煌的歷史文化,使得渭南面積雖只佔陝西全省面積的6%,但在陝西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經濟、交通、文化還是在與普羅大眾生活最貼近的物產、美食上,渭南都有她不可替代的獨特性。
位於三省結合處的地理區位,使得渭南自古就是交通發達之地。
早在商代,渭南就以兩條交通幹道,分別加強與山西、河南的聯繫。春秋時期,黃河、洛河、渭河已經開始通航,水陸兼備的交通網,為古代渭南贏得了「三秦門戶,八省通衢」的美譽。
▲ 潼關縣。潼關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是東入中原、西進關中的重要關口。 攝影/鄭年喜1921年,馮玉祥主持修建了6條公路,全長約560多千米,揭開了渭南地區修築公路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渭南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1953年,隴海線全線建成通車後,渭南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成為關東中部與全國的交通樞紐,東府中心也隨之向渭南傾斜。
到了1990年,渭南已建成公路305條(段),其公路密度遠遠高於陝西省,接近全國先進水平。如今,渭南境內6條鐵路、7條省道縱橫交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已經實現縣縣通鐵路、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發達的交通,又進一步反哺了渭南的經濟。
由於渭南境內資源豐富,是我國十大煤炭產地之一,計劃經濟時期,陝西四個礦務局,有三個在渭南。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日,渭南又成為西北唯一屬於三大國家級經濟區(「關天經濟區」、「陝甘寧革命老區」、「晉陝豫黃河金三角」)的地級市。
在天時地利的加持下,2019年,渭南全市GDP佔到了陝西全省的7%,位列全省第五名。在黃河金三角區域,渭南是當之無愧的「領頭雁」。
「天賦異稟」的渭南,各種物產異常豐富,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物產:富平的柿子、大荔的西瓜、白水的蘋果、蒲城的貢梨、韓城的大紅袍花椒、合陽的烏鱧……
大量物產,確保了渭南人從古至今極少為「吃」這件事而發愁,他們唯一需要發愁的,就是「怎麼吃」。於是,時辰包子、水晶餅、水盆羊肉、羊肉餄餎等渭南美食,在陝西乃至全國各地都頗負盛名。
但大多數人品嘗到的第一口地道渭南美食,絕對是在去渭南的第一站——華山腳下吃到的鍘刀面。光是聽這個名字,就有了西風烈馬的江湖感,將「野渭南」的粗獷豪爽展現得淋漓盡致:一把至剛鍘刀切出的細長面,硬是在至柔的湯水裡成為了多數人的「渭南初印象」。
順著以鍘刀面為代表的渭南美食往深了探究,就會發現:渭南這座城市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她有極強的生命力。這種鮮活的生命力,集中體現在渭南的戲曲之中,作為中國戲曲之鄉,華縣皮影、華陰老腔、合陽提線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宮腔等,在這塊土地上被吼了上千年。
▲ 表演中的華縣皮影(上)與華陰老腔(下)。 上圖/視覺中國;下圖攝影/浩然視角,圖/圖蟲·創意2016年,當青年歌手譚維維帶著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登上春晚的舞臺時,全國人民都沸騰了。那鏗鏘有力的節奏、滄桑高亢的唱腔,只能產生於渭南,而「華陰老腔要一聲喊,喊得那巨靈劈華山,喊得那老龍出秦川……天河裡舀起一瓢水,灑得那星星掛滿了天……」這樣氣勢磅礴的詞句,也只有渭南人才寫得出來。這,是何等的氣魄。
只要華陰老腔還在渭南傳唱,渭南人就有不竭的動力來塑造渭南,使她變得更加美好。
▲ 燈火人間,渭南要更好。 攝影/黑白視界,圖/圖蟲·創意
- END -
文丨鄭禮
圖編| 王家樂
繪圖 | 沐野
地圖編輯 | F50BB
封圖 | 黑白視界,圖/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渭南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渭南地區志》 三秦出版社 1996
劉緒斌等主編 《河山聖地》 陝西人民出版社 , 2012
郭潤宇 《「華夏」 、「中華」 、「中國」源頭考——兼評章太炎先生的一段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