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走進波洛克、奧斯汀的故居,看個人空間與藝術創作

2020-12-22 澎湃新聞
藝術家的故居和工作室與歷史上的藝術運動、當下社會形態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本文通過探訪多數已成為歷史遺蹟的美國歷史上七位已故知名藝術家的故居工作室,試圖探討藝術家的個人空間以及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形態與他們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

比如,穿過威爾農場(Weir Farm),到達美國印象派先驅朱利安·奧爾登·威爾 (Julian Alden Weir)的家。也可以在紐約東漢普頓(East Hampton)房子雜亂的地板上探索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和妻子李·克拉斯納( Lee Krasner)的工作室……

縱觀歷史,人們總在衝突時期轉向藝術。美國風景畫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的晚期作品被認為是對他在南北戰爭期間所目睹的一切的反應。攝影師愛麗絲·奧斯汀(Alice Austen) 創作了一系列19世紀90年代進入紐約的移民,他們在進入埃利斯島(Ellis Island)之前被隔離。當然,隨著冠狀病毒街頭藝術和紀念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壁畫在世界各地興起,這一點在當前尤為明顯。

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和妻子李·克拉斯納( Lee Krasner)的工作室

「在這樣的時代,人們確實會轉向這些人類的公共表達。《藝術家故居和工作室指南》(Guide to Historic Artists' Homes & Studios)的作者瓦萊麗·巴林特(Valerie Balint)說。這本書是美國國家歷史保護基金會「藝術家故居和工作室」計劃中44家博物館的新指南。「當人類在其他方面受到挑戰時,人們期待著可以發出創造性的聲音。同時藝術家的創作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

威爾農場國家歷史遺蹟

巴林特的書提供了歷史上美國藝術家的居所和工作室的內部視圖。讀者可以想像自己穿過威爾農場(Weir Farm)的起居室,威爾農場是美國印象派先驅朱利安·奧爾登·威爾 (Julian Alden Weir)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他們可以在紐約東漢普頓(East Hampton)房子雜亂的地板上探索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和妻子李·克拉斯納( Lee Krasner)的工作室,他們從1945年開始生活於此,直到1956年和1984年二人分別去世。讀者可以在賓夕法尼亞州 (Pennsylvania)道爾斯敦 (Doylestown) 的亨利·查普曼·默瑟(Henry Chapman Mercer)的方特希爾城堡(Fonthill)裡看到襯砌牆壁的數千塊瓷磚。或者參觀伊莉莎白·內伊(Elisabet Ney)在德克薩斯州 (Texas)首府奧斯汀( Austin)自行設計的雕塑工作室的雕像。

通過這本書,顯而易見的是這些藝術家的個人空間如何影響到了他們的工作,也潛移默化地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即如何打造我們自己的空間,畢竟家是我們所處最久的空間。

藝術家工作室

巴林特說:」當我們在家的時候,我們與私人空間發生交流,這是多年來我們都忽略去做的事情。」「在這個時候,去研究美國一些重要的藝術工作者的私人空間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研究一下他們是如何選擇房子的位置、想要的房子類型、空間類型,什麼東西環繞在他們周圍,以及這一切都如何培育和產生了那些影響我們至今的偉大的藝術作品和藝術運動。看看風景如何影響藝術作品,或者藝術家們如何超越局限,將藝術創作延伸到建築和風景實踐中。讓我們記住,創造精神是無限的,創造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託馬斯·哈特·本頓 州立歷史遺址  密蘇裡州堪薩斯城

美國畫家和壁畫家託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和他的家人住在這所石灰巖房子裡,直到他1975年去世。這所建築是由建築師喬治·馬修斯(George Mathews)於1903年建造的。本頓的工作室在房子後面的馬車棚,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裡畫畫。在這裡,他創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密蘇裡州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he State of Missouri),現懸掛於密蘇裡州議會大廈。本頓最後是在他的工作室裡去世的。他總是會回家同家人一起晚餐,一天晚上,他回到工作室籤署他的最新(也是最後)的作品。但在他完成之前就倒下死去了。他的妻子麗塔·本頓(Rita Benton)在他去世11周後也去世了,按照她的遺願,房子和工作室一直保持原樣。

託馬斯·哈特·本頓工作室

巴林特說:「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在鋼琴上演奏出叮噹作響的音樂,或在餐廳吧檯的手推車上取一杯飲料飲用。」「但是當你在工作室時,你會看到製作一幅真正大型壁畫所需的所有不同部分。由於是那麼得碎屑,你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多麼複雜的過程。」

默瑟博物館和方特希爾城堡  賓夕法尼亞州道爾斯敦

亨利·查普曼·默瑟(Henry Chapman Mercer)的混凝土住宅和工作室建於1908年至1912年,是由考古學家自己設計的。儘管這座建築的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年輕時在旅行中見到的歐洲建築,但它又完全顛覆了當時標準的建造方法。

亨利·查普曼·默瑟的方特希爾城堡

「他只是想按照他想要的形象來建造一座混凝土城堡,這意味著他創造了一種使用這種建築材料的新方法,」巴林特說。「他完全拋棄了任何典型的建築空間的規劃方式。實際上,他只是做了一些房間的小模型,然後把它們粘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它的外觀看起來非常奇怪和不規則。

在建築學中,人們通常會更多地考慮建築外部。但默瑟真正關心的是不同的房間之間如何相互關聯,而這一切如何在外部結合在一起,對他來說並不重要。」

亨利·查普曼·默瑟的方特希爾城堡內部裝飾

亨利·查普曼·默瑟的方特希爾城堡內部裝飾

亨利·查普曼·默瑟的方特希爾城堡內部裝飾

在房子內部,他用數千塊瓷磚來裝飾牆壁、天花板和地板,顯示出建築內部設計的紛亂特性。默瑟為特定主題的房間專門定製瓷磚,比如在哥倫布主題的房間中運用粉色和藍色瓷磚,以反映哥倫布的航行和他登陸地的原住民。這座擁有44個房間的城堡內還陳列著默瑟大量的圖書和陶瓷收藏。

愛麗絲·奧斯汀故居 紐約斯塔滕島

攝影師艾麗斯·奧斯汀過著優越的生活,但這種生活方式並不符合現代。她是美國最早、最多產的女攝影師之一。她以紀實攝影聞名,同時也是具有較強的審美情趣的藝術家。在她生活的年代,攝影並不被認為是一個適合女性的職業。然而,她的家庭足夠富裕,她不需要依靠自己的收入為生。她身著緊身胸衣,騎著自行車進入紐約市捕捉那裡的生活圖景,從擦皮鞋的男孩到被隔離的移民,並時常引起社會的震旦。她和她的同性伴侶格特魯德·泰特(Gertrude Tate)生活在一起,儘管雙方的家人都不贊成他們的關係。

愛麗絲·奧斯汀故居

巴林特說:「愛麗絲·奧斯汀故居為該社區的成員提供了一個試驗場所,通過它人們得以了解一個人的創作實踐,她試圖突破她那個時代的藩籬,在因循的社會習俗和藝術習俗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創作出了有趣而獨特的作品。」

愛麗絲·奧斯汀 1888年6月

奧斯汀故居是一座典型的18世紀荷蘭小屋,她的祖父在1844年又混雜進去維多利亞和哥德式元素。在1929年的股市大震蕩中,奧斯汀失去了她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房子。之後她的家人不允許她與泰特同居,因此,她故意維持貧困,並搬進了當地的貧民窟居住,泰特經常去那裡找她。1952年,奧斯汀去世,她想和泰特合葬的遺願再次被否決——她被埋葬在家族墓地,而不是和她的伴侶在一起。

愛麗絲·奧斯丁在柵欄上 1900年

愛麗絲·奧斯丁(Alice Austen)一生中拍攝了8,000多張照片。 1945年愛麗絲(Alice)失去家園時,這些收藏散布在多個地方。

1893年夏季的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婦女乘船 1895 愛麗絲·奧斯丁故居收藏

愛麗絲·奧斯汀的故居於1970年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1971年被列為紐約市地標。1975年,房屋被紐約市購買並且對外開放,1993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故居內收藏和展示了愛麗絲·奧斯丁所拍攝的各種照片,如她拍攝的房屋、教堂、城堡、動物、船隻、四輪馬車、軍艦、市場、孩子、婦女、自行車和各種比賽的服飾,讓人們可以對她的生活和當時的生活環境有所了解。

伊莉莎白·內伊博物館 德克薩斯州 奧斯汀

1892年,雕塑家伊莉莎白·內伊(Elisabet Ney)建造了她的石灰巖城堡住宅和工作室——這是德克薩斯州第一個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博物館。她當時50多歲,已經多次改變自己的生活。她的職業生涯始於德國精英階層,在德國皇家工作室工作,結交的都是皇室成員和戰爭英雄。1871年,她和丈夫埃德蒙·蒙哥馬利(Edmund Montgomery)來到美國,為躲避政治動蕩,也為蒙哥馬利治病。他們最初住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棉花種植園裡,為了經營這個種植園,內伊放棄了雕刻,撫養著她的兩個孩子,成為德州女權運動的領袖。

伊莉莎白·內伊博物館

當她的孩子長大離家後,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重新開始了雕塑家的職業生涯。她最初的一些委託作品是為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創作的雕塑,她的傑作《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正在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

伊莉莎白·內伊 《麥克白夫人》

巴林特說:」這是一個經歷了九次生命的女人。""她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她會在湖邊舉辦工作室沙龍。奧斯汀是一個以藝術著稱的社區,她的工作室是奧斯汀藝術社區的代表,她幫助塑造了這個社區。"

波洛克-克拉斯納之家和研究中心 紐約東漢普頓

1945年結婚後大約一周半,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搬進了一座建於1879年的幽靜的雪松木屋。最初,波洛克在樓上的臥室裡作畫,而克拉斯納則在後面的客廳裡工作。但波洛克最終將他的工作室搬到了穀倉,在那裡,他創作作品留下的滴彩痕跡至今仍散落在地板上。1956年波洛克去世後,克拉斯納搬進了穀倉工作室,時至今日,牆壁上仍留下了他們畫作中的痕跡。他們在穀倉裡作畫時留下的材料和碎屑使建築本身就像步入波洛克和克拉斯納共同創作的繪畫。

波洛克-克拉斯納之家和研究中心

巴林特說:」很少有地方能讓你了解藝術家創作過程。「房子很樸素,工作室也很樸素,還能看到美麗的田園風光、沼澤地和小溪。波洛克和克拉斯納都表示,身處的周邊環境給他們帶來靈感。然後當你走進工作室,往下看地板,往上看牆壁,你對這個過程的物質性的理解會通過這種體驗而改變。」

波洛克-克拉斯納之家和研究中心內景波洛克-克拉斯納之家和研究中心內景

溫斯洛·霍默之家 緬因州 斯卡伯勒

1883年,畫家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因在《哈珀周刊》(Harper s Weekly)上發表油畫、水彩畫和內戰插圖而聲名鵲起,之後他放棄了紐約市的城市生活,搬到了緬因州的一處海濱休養地,在一座兩層樓高的鵝卵石風格的馬車棚裡建立了自己的家和工作室。在這裡,霍默的作品也發生了戲劇性地改變,從描繪詳細的插圖到改而創作反映他生活和工作環境的作品。

溫斯洛·霍默工作室

溫斯洛·霍默工作室

「霍默的作品能夠喚起人們的某種情感,」巴林特說。「當你站在家中,你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你看著其中一幅畫的時候。你會突然明白為什麼這種類型的畫會引起反應。你可以看到,特定的景色和特定的環境是如何吸引一個人的靈魂,以及他們想要以某種方式為他人捕捉到這種感覺的欲望。"

溫斯洛·霍默  《Weatherbeaten》

霍默在緬因州過著簡樸的生活,儘管他經常抽時間去旅行。他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只能靠壁爐取暖。他的主要目標是專注於自己的作品和周圍的環境,這讓他創作了很多傑作,比如1894年創作的一幅飽經風霜的海洋風景畫,現在在波特蘭藝術博物館展出。

威爾農場國家歷史遺蹟 康乃狄克州威爾頓鎮

威爾農場是一處由印象派先驅朱利安·奧爾登·威爾(J. Alden Weir )於1882年購買的住宅和工作室。在這個佔地153英畝的農場裡,三代人都在這裡從事印象派作品的創作,不僅有威爾,還有他的女兒Dorothy Weir Young和她的丈夫、雕塑家Mahonri Mackintosh Young。今天,這個農場及其風景如畫的紅色建築仍是歷史上美國印象派的三個主要景點之一。

威爾農場國家歷史遺蹟

「因為它是多代人的,所以工作室也是多樣性的,你會看到它既是畫家需要和想要的那種工作室,又是雕塑家需要的那種那種大型工作室。」巴林特說,「你會以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了解不同類型的藝術實踐的需求。威爾農場(Weir Farm)是美國人的代表,當我們想到我們與土地的聯繫——開始於一個家庭農場和這片美麗的牧場,然後所有這些有趣的事情聚集在一起,關於我們如何在我們的文化中看待土地。」

威爾農場國家歷史遺址中朱利安·奧爾登·威爾( J. Alden Weir)工作室內景

(本文編譯自Smithsonian magazine)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波洛克 ▎在滴濺的顏料中燃燒生命
    他與傳奇的藝術贊助巨頭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有著微妙的關係,他的嚴重酗酒、縱慾導致晚期的脾氣暴躁甚至神智不清。然而無可爭議的是,他的創作是傳奇,是個人的榮耀,也是美國當代藝術的轉折點。
  • 波洛克作品將閃耀蘇富比當代藝術之夜
    這件不朽的布面油畫(84英寸*56英寸/213.4釐米*142.1釐米),創作于波洛克藝術生涯中很關鍵的一年,也就是1946年,這一年之後,該藝術家創造了著名的點畫法。波洛克是在其著名的長島穀倉工作室中完成的這件作品。當年,為了逃離紐約市藝術圈的種種壓力,波洛克和他的妻子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在搬到了東漢普頓的第一年建造了這個工作室。
  • 波洛克20餘年創作全梳理 50幅經典作品亮相MoMA
    波洛克代表作品紐約當地時間2015年11月22日,美國藝術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大型回顧展(Jackson Pollock: A Collection Survey,1934–1954)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 評展|從畫布看波洛克「滴畫法」,從波普角度看「造星時代」
    本期評點的展覽有上海藝倉美術館的「羅素•楊之造星時代」,以波譜藝術的展出來反映美國的文化發展史;北京今日美術館的「妮基·聖法勒」展呈現了藝術家探求獨特的藝術形式以及女性的解放,以及從生命創傷的治療到自由精神的釋放;羅馬維託裡亞諾博物館的「波洛克」展則呈現了波洛克和紐約畫派的故事。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
  • 藝術課堂 | 走近波洛克的童畫世界
    在我們的美術課上,創作就是用生活化的繪畫材料,在畫紙上隨性玩。玩既是創作,也能單獨成為一張作品:準備一張紙、一些五顏六色的水粉顏料,我們通過噴、滾、拖、滴等方法,在紙上留下的痕跡,色彩斑斕,內容豐富,自然產生的點線面充滿了肌理美和構成美。偶然的發現,能給我們帶來創新的靈感。
  • 她的藝術生涯一直被丈夫波洛克所遮蔽,倫敦展克拉斯納作品
    5月,克拉斯納於1960年創作的全景畫以1170萬美元的價格在拍賣會上出售,這也是該藝術家的紀錄。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展覽現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展覽「李·克拉斯納:生活色彩」上看到她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依舊是很少見的。
  • 意外』傑克遜•波洛克的收藏價值
    這些藝術史上的經典,毋庸置疑,但是蘋果都出土豪金了,我們的收藏思維也該變一變了。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這個叫傑克遜·波洛克畫家,到底是憑什麼傲視了各大拍場、徵服了各大藏家!         在美國藝術家中,傑克遜·波洛克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一位畫家。他的創作是沒有草稿的,都是一系列即興創作,憑執著和經驗來作畫。他發明了自由奔放的「滴畫」。
  • 波洛克:不是我亂塗亂畫,是你看不懂而已!
    對波洛克而言  創作過程的意義遠超過作品本身  他將滿鋪帆布的地面隨意潑濺顏料  有意識地喚起韻律的創作行為  具有難以忘懷的自然品質  被稱為  Stenographic Figure, 1942  1943年波洛克舉行個人展覽  得到美國藝術收藏大亨古根海姆的資助  在美國和西歐名噪一時
  • 波洛克,顛覆傳統的滴畫
    1930年波洛克跟隨他的哥哥移居紐約,在託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引導下的藝術學生聯盟學習,但他對託馬斯·哈特·本頓的美國鄉土寫實風格毫無興趣,而是被20世紀初波瀾壯闊的現代藝術深深吸引,在這一時期,波洛克試驗了一系列帶有表現主義、象徵主義、抽象主義風格的作品,並最終發展了一個在帆布上噴塗和滴顏料的繪畫技術。
  • 波洛克身後的女人:李·克拉斯納
    抽象表現主義是20世紀中期男性佔據統治地位的藝術運動,而克拉斯納是這個男性世界的女人。因為有一位著名、甚至被神化的丈夫,她被忽視了很久——更不用說,在她丈夫1956年去世後,她是唯一的遺產執行人。當波洛克還活著的時候,克拉斯納大多被忽視,在他去世後還被邊緣化了將近十年。
  • 走進藝術大師|傑克遜·波洛克的抽象世界
    ——傑克遜·波洛克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國現代抽象藝術大師,他獨創的繪畫技法和作品所具有的奇特視覺效果對50年代的美國藝術界造成極大地震動。他從1947年開始用「滴畫法」進行創作。
  • 《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畫作引發的懸疑小說
    其以文叡作為筆名,以波洛克的滴畫為線索展開的藝術金融懸疑小說《消失的波洛克》在日前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並於11月14日下午,在上海中心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了分享讀書會。《消失的波洛克》書影《消失的波洛克》講述了一段曲折離奇、危機重重的探案故事。
  • 「文明實踐」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合視界」藝術展示空間啟用...
    11月21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合視界」藝術展示空間啟用儀式暨上合梓韻·丹青美魂——京開現代彩墨作品展舉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副社長賈德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錦秀,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姜青華,市政協副主席王天鴻參加作品展。
  • 往事|大蕭條時期波洛克等如何參與羅斯福新政藝術計劃
    約翰·坎寧(John Cunning), 《曼哈頓天際線》(PWAP項目作品)「他們創作的藝術相當保守,如今大多數評論家都不會看。」當時的他住在紐約市,從作品看,他似乎從未真正見過田間的棉花採摘者。厄爾·理查森,《黑人在農業上工作》(PWAP項目作品)當然,這是藝術創作,不是紀錄片。畫家有權根據自己的見識或想像作畫,目前史密森學會收藏了大約180幅PWAP時期創作的作品。其中也可以隱約看到當時的社會現實。
  • 「波洛克」式的中國傳統水墨畫
    傑克遜·波洛克(1912-1956),美國行動繪畫藝術的鼻祖、抽象表現主義的先驅,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因獨創了自由奔放的「滴畫(drip painting)」而著稱。滴畫,指在帆布上很隨意地潑濺顏料,灑出流線的技藝。他的繪畫已經完全替代了創作本身,是一種近似表演藝術的創作形式,在當時的藝術界可謂「前無古人」。
  • 紐約佳士得下月拍賣波洛克作品
    傑克遜·波洛克作品《第19號》 紐約佳士得[微博]拍賣行將於5月15日舉行的2013年春季當代藝術品拍賣之夜上推出一幅傑克遜·波洛克的名畫,這幅20世紀的波洛克傑作將是當夜拍賣會上的重中之重傑克遜·波洛克這幅名為《第19號》(Number 19, 1948年)的作品創作於藝術家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階段——1947年至1950年期間。在這幅作品中,波洛克使用了銀色、黑色和白色,並以充滿活力的紅色和綠色點綴其間,創造出了一副閃閃發光的畫面,這也是對他的標誌性的滴畫風格的紀念。
  • ...威廉·德·庫寧|弗朗西斯·培根|波洛克|巴勃羅·畢卡索|藝術作品
    點擊播放 GIF 0.2M油畫藝術作品,吸引了世界上每個藝術愛好者的目光。這些作品聞名世界,靠的是畫家筆下傳達的抽象信息還是色調?《吶喊》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07億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為1.199億美元創造了當時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這次拍賣在未開始之前已經被業內人士視為是最近10年最重要的拍賣之一蒙克總共創作了4個版本《吶喊》這次拍賣的是他1895年創作的版本由挪威商人
  • 作為美國藝術界神話,其貌不揚的波洛克到底拿什麼徵服了人類?
    創作中的波洛克傑克遜·波洛克的老師是託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1889-1975),在本頓那裡波洛克學習了歐洲傳統的繪畫技法,他喜歡文藝復興藝術大師的作品Lucifer,Jackson Pollock,1947首先是多種藝術傳統的融會貫通,他要創作一種藝術不僅代表美國戰後的新精神,還有各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相互聯結,體現當時美國是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國度
  • 【行動繪畫】波洛克:不可複製的線條
    其畫面效果有接近中國書法藝術的趣味和美感。波洛克在創作中二戰之後美國還有一位大藝術家叫波洛克,他創作的時候沒有草圖,通常只是憑藉一系列迅速的行動,依著直覺和經驗,在畫布上揮灑顏料,讓顏料隨意自由地流淌。
  • 我如何認識波洛克
    他們「威脅」架上繪畫的行為只有發展到波洛克,才變成一種「摧毀」。換言之,波洛克用滿幅繪畫的形式,動搖並瓦解了架上繪畫這一特殊媒介。滿幅繪畫因為擺脫了自文藝復興以來著重描繪的視錯覺空間,成為格林伯格眼中最先進、最具批判精神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