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劉墉是很多70後、80後心目中的人生導師,他的很多書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被稱為「溝通青少年心靈的專業作家」。
此外,他還是畫家,演講家,還在幾個名校執教,才華橫溢。不過,他最迷人的還是父親的身份,養出了一對非常優秀的兒女。他的家教方法被譽為「華人家教典範」。
劉墉的兩個孩子相差17歲。老大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還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當過音樂製作人,主持人,還在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二季拿了總冠軍,和父親一樣,是個才子。
劉軒參加《我是演說家》
女兒劉倚帆,14歲獲得美國「總統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畢業工作3年後,又考入沃頓商學院,後來成為企業高管。
這麼優秀的一雙兒女,劉墉是怎麼教育的?他說:
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是陪伴,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01,每個孩子不一樣,因材施教
劉墉說他的兩個孩子相差很大,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陪伴他們時做法不一樣。
兒子劉軒5歲時,劉墉去往美國打拼,3年後一家人才團聚。劉軒初到美國時很不適應,經常受到周圍小孩的嘲笑,他變得內向,加上從小由奶奶和媽媽帶,比較嬌慣,很叛逆。
對此,劉墉採取中國式強權教育,教兒子皮實一點,儘快獨立起來。比如他常帶兒子到野外玩,一起抓蟲子,還帶他一起種菜,讓他做扛土這樣的體力活。
有了這些親身體驗,劉墉再教兒子把這些經歷寫進作文裡。劉軒寫得妙趣橫生,得到老師好評,這讓他變得自信起來,和同學的交流也更多了。
另外,劉墉還經常和劉軒玩跳遠、跑步、投球等男孩子玩的體育項目,經常和他比賽,輸了不許他哭、撒嬌、生氣。教他遇到困難不要氣餒,要永不服輸。
陪兒子,劉墉是典型的「中國式父親」,說一不二,但在女兒面前就成「女兒奴」了,溫柔又民主。
他會給女兒化妝,和女兒一起玩過家家,給娃娃吹頭髮;女兒練小提琴,他就當樂譜架舉著樂譜;培養女兒學習的興趣,就帶女兒一起做科學實驗。
女兒從小成績就好。她能趴在地毯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劉墉說,「她有本事這樣每科照樣拿A,我有什麼話可說呢?」所以對女兒,他主要是放養,給她自由。
兒子面前是「虎爸」,女兒面前是「貓爸」,兩副面孔,是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02,陪伴也講規則,從小培養孩子好習慣
劉墉對兒子「強權」並不是不講道理,毫無章法。如果錯怪了兒子他也會道歉,還會賠償兒子精神損失費。訓斥了兒子還會留時間讓他爭辯,給他發言權。
學習方面,劉墉也非常關心。劉軒小學時成績還不錯,但劉墉認為他基礎不牢,於是讓他留了一級,打牢基礎再往前走。
對待女兒雖然溫柔,但也有界限,從不溺愛。劉墉和太太一般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兩人相互配合著教育女兒。他也用教兒子的方式教女兒打球,不會謙讓她,要她輸得起。
學習方面,必修課從不讓女兒隨意。比如教女兒學中文,女兒不好好讀書,嘻嘻哈哈,劉墉就會板起臉,責令她一遍遍讀,不讀好了不準吃飯。
劉墉說,
「強權」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會被他們忘掉的。但思考與行事習慣一旦培養成功後,便用不著藉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就能在他們的人生中發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規則的手段,強化孩子良好的思考與行事的習慣。
確實如此,規矩只是外在形式,思維和習慣才是內核。習慣要趁孩子小時就養好,讓好習慣在還沒太多自主意識時就「長」在身體裡。
03,孩子上初中後,陪伴也不可少
孩子進入青春期,兩個問題是我們最擔心的,一是叛逆不學習,二是和異性的交往。
對於叛逆,劉墉的看法是,孩子叛逆,有時候只是他們自己的心理與生理狀況在作戰。身體已經長大,覺得有力量離開父母了,但經濟上依然要依附於父母,必須留下。兩種力量經常打架,叛逆就產生了。叛逆不是孩子沒良心,更像是一種掙扎。
劉軒上初中後也很叛逆。他迷上賽手舒馬赫,變得不愛學習,成績永遠是C,還驕傲地說,「舒馬赫還考過零分呢」。
劉墉劍走偏鋒,順著兒子的意思和他打賭,說他能考零分才是真厲害,前提是不交白卷,所有題都要做完。
所有題都要做錯,選擇題就得避開正確答案,那就要先知道正確答案。為了零分,劉軒開始認真學習了,努力一年後,終於完美避開正確答案,得到零分。
這時他才恍然大悟,這是父親的套路,如此能考零分,同樣也能得到A,他已經是優秀學生了。
朋友交往方面,劉墉也嚴格監督。一次,一個穿著奇怪、舉止另類的女孩到家裡找劉軒玩。劉墉看不順眼,把女孩趕走了,並嚴厲地告訴兒子絕不能和這個女孩交往。劉墉的判斷是對的,後來那個女孩被學校開除了。
劉墉說,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尊重他們的隱私,不能翻看他們的日記,隨意搜查他們的房間等,但要告訴孩子交朋友是有原則的。
如果一個朋友讓自己更積極樂觀了,成績更好了,這個朋友可以交;如果他總讓自己唉聲嘆氣,成績一落千丈,這樣的朋友就不能來往。
可以看到,劉墉陪伴孩子非常用心,從小學到初中,教育有張有弛,從不怠慢。他說,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也成長。
小學,是孩子性格和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需要我們耐心教導;初中進入青春期,很多重要價值觀孩子還沒有正確認識,同樣需要我們輔佐。
但在這漫長的12年裡,如果缺乏整體的認識和規劃,沒有具體的方法論指導,我們就會很迷茫。如何做到心中有數呢?
這裡推薦《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和《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這套書。作者是高級教師于敏,她有2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在多年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法。
在書裡,于敏老師從孩子的成長規律出發,從孩子的角度,向我們講述各個年級孩子的養育重點。
如《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分10個主題,分別介紹六個年級要注意的問題,如專注力、閱讀習慣、三年級「滑坡」、小升初等,另外還有假期規劃,性格品德培養等,都有詳細解讀。
書中還有大量真實案例,讓我們更清楚方法論怎麼用。這本書是小學教育的指路明燈,建議家有小學生的父母好好讀一讀。原價35元,現在活動價29.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下單。
《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同樣也是先幫助我們了解初中的孩子,清楚把握孩子初中三年每一年的特點和煩惱,再有針對性地給出解決辦法。
于敏老師指出,初中是孩子一生中問題最多的時期,家長一定要重視。如初一順利度過小升初;初二走過是學習上的分水嶺;初三保持良好心態,坦然迎接中考。
書中還詳細講解了各科學習的重點,傳授學習方法。
針對初中孩子的典型問題,也有大量真實案例,幫助我們從容面對。
初中三年,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一場巨大考驗,成功跨越,高中三年將省心不少。這本書原價35元,活動價同樣29.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下單。
父母的教育裡,藏著孩子未來20年的樣子。只要育兒有方,成長就可期,願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