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十四五」系列報導』核電累計裝機1億千瓦是小目標?

2020-12-18 國際能源網

核電在能源類型裡存在感並不高。它既沒有煤電般有著基石一樣的地位,也不如風電、光伏那般得到國家器重。自從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後,全球核電發展進入低迷期,我國在2019年之前連續三年未批准新的核電機組。

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內容顯示,到2020年我國核電在運機組達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約3000萬千瓦以上,預計核電佔比達5%-7%。

實際上國際能源網記者調查發現,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8臺,總裝機容量只有4988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14臺,總裝機容量1553萬千瓦。從目前核電發展的狀態看,「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恐怕大概率是無法如期完成的。那麼,在30、60目標下,「十四五」的核電 是否會迎來轉機?

核電該如何選擇

與煤電不同,核電本身是清潔能源的一員,它與風電、光伏、水電、地熱能、氫能都同屬於清潔能源。但因為人們對核電並不了解,這也導致核電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阻礙。

核電的優勢有多個方面,一是它可以解決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資源不足以支撐足夠發電的能源短缺問題;

二是它跟煤電相比,具有明顯的減排效果;一臺百萬千瓦的核電機組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600萬噸,二氧化硫2.6萬噸,氮氧化物1.4萬噸,清潔優勢明顯。從全壽命周期來看,核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風電相當。一座核電廠全壽命周期的常規廢物排放量,只相當於同等規模火電廠的0.5%至4.0%之間;

三是核電具有極高能量密度。一座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平均每年只需補充約25噸的核燃料,幾輛卡車即可滿足運輸需求,而同樣規模的燃煤火電站每年耗煤約300萬噸,每天需要供煤近萬噸,給運輸帶來沉重的負擔;

四是核電目前單機容量都比較大,適合作為滿足電力基本負荷運行的存在,或許是補充和替代煤電的一種選擇。

雖然核電有諸多優勢,但其安全問題一直處在爭議中,我國雖然已經對核電安全進行了立法,但是人們對核事故的擔心、對核乏料處理的難題依然是「十四五」期間核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核電「十四五」國家應該怎樣定調?

由於核電的安全性問題,其基本不具備調峰能力,核電最好的選擇就是成為基荷能源替代或者補充部分煤電,因其清潔能源的屬性,可以滿足我國早日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同時又不會因大量壓縮火電而導致能源供應緊張。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統計,近年來,核能發電佔比較高的法國、韓國、美國的核電機組年負荷因子平均約為75%、85%及90%。上述國家基本以核電作為保障電力負荷需求的基荷能源。

內陸核電重啟可行否

我國核電在「十三五」期間並未得到更好的發展,因為福島核事故,國內曾經批准的一些核電項目也未能如期開工。國際能源網記者了解到,湖南桃花江、江西彭澤、湖北大畈三大內陸核電站在福島核電站事故後被叫停。

以湖南桃花江核電站為例,按照規劃,桃花江核電項目總投資約670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是益陽市最大的投資項目,也是湖南省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個工程。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桃花江核電站在主體工程開工前,前期投入已近40億元人民幣,目前因為設備維護、留守員工工資等支出一直在持續增加。其停工造成的土地閒置、經濟下滑、就業安置等間接損失更難估算。

其他兩個已經獲準的內陸核電站前期投資也非常巨大,但一直未能獲準開工,給當地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關於核電人才的培養支出也非常巨大,因為幾個核電站何時復工遙遙無期,很多優秀人才已離開崗位,甚至離開了核電行業,給核電行業未來的發展蒙上陰影。

那麼「十四五」期間到底要不要重啟內陸核電?對於已核准的內陸核電能否許可其復產、復工?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趙成昆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趙成昆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內陸核電廠在國際範圍來講不是個特別的問題,像美國的核電有超過60%建在內陸,法國比例更高。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法國的塞納河上,都建了大量核電廠。從安全標準等方面,內陸與沿海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現在國家格外重視內陸的環境,那麼內陸核電廠放射性廢水處理後排放的標準可以提到更高,比如沿海要求的放射性活度是低於1000Bq/L,那麼到內陸就低於100Bq/L。如需要可以做到基本零排放,技術上都沒問題。」

對於「十四五」期間,暫停的內陸核電是否可以開工,趙成昆分析說:「我認為『十四五』期間,內陸地區的核電項目應該爭取開工。特別是原來說的『兩湖一江』的廠址條件比較好,滿足安全要求。我去過幾次,當地民眾也問什麼時候開工,看得出公眾接受的條件也比較好,加上現在的『華龍一號』或者AP1000技術上完全能夠滿足要求,而且當地電力需求也較為迫切。已經核准的三個內陸核電廠址差不多已投入一百四五十億元,所以我想國家應該做出明確的決策。目前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通過大量論證工作,提出推進華中地區『十四五』核電發展的建議。」

小微堆和高溫氣冷堆或成新寵

核電技術在不斷發展進步中,對於核電的堆型和技術路線的升級也有了不同的要求。曾幾何時,核電裝機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千瓦,其建設周期長、投資額度大、成本回收速度慢等問題一直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因素。

因此有業內專家建議,調整核電堆型,大力發展小堆、微堆,或許是「十四五」期間的一個新的選擇。據了解,2020年代中期的微堆,指10MW或更小的核反應堆,其造價只有美國或歐洲大型核反應堆造價的1/4,比中國或韓國大型核反應堆的造價還低。它基本不受成本約束,沒有施工期長的成本利息和風險。

全國首個核能供熱項目落地山東海陽

微堆運行溫度約為800,是熱-電聯產、工業供熱的最佳溫度。這將使核反應堆不僅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供暖。因為其堆型較小,其建設周期也比較短,新的技術甚至可以將其施工周期壓縮在幾個月的時間。目前該技術深得美國政府重視,據美國相關專家介紹:「這種堆的規模是典型商用堆的2000到3000分之一,能夠給2000多個家庭供電,比正在試驗的下一代研究堆還會更小。」

美國前能源部長、著名核物理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歐內斯特˙莫尼茲表示:我認為,小微堆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向,因為建造一座 50 兆瓦的核電廠與一座 1200 兆瓦的核電廠相比,資金投入會更少,風險會更低,融資也會變得更容易,顯然整個項目會更易於推進。

而小堆和微堆未來如果可以規模化、分散式發展,其成本下降空間巨大,將成為我國北方冬季採暖、邊遠地區離網供電的最佳模式。

另一種核電技術新寵就是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因堆芯出口溫度很高,通常可達到850℃-1000℃或以上,且用氦氣作冷卻劑而得名,被稱為「具有第四代核電系統特徵」的先進堆型。

華能石島高溫氣冷堆項目或將在2021年投運

高溫氣冷堆具有固有安全特性,設有阻止放射性釋放的多重屏障,發生事故不需專設的冷卻系統,且能夠自主停堆,不會發生堆芯融化、大量放射性釋放事故。清華大學核研院院長、高溫氣冷堆專項總師張作義介紹說:「山東石島高溫氣冷堆示範項目從設備製造國產化情況看,示範工程國產化率已達93.4%,遠超重大專項預設目標,是目前國產化率最高的核電項目。另外,氦氣閥門和電磁軸承國產化研究已取得基礎性進展,核級石墨國產化也在積極研究推進。」由此可見,該項技術值得在「十四五」期間得以推廣和發展。

1個億的小目標

國家已經為風電、光伏未來發展定下12億的目標,那麼核電在「十四五」期間應該新增多少裝機呢?

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赴石島核電項目調研

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核電有望達到1億千瓦規模,包括在運0.7億千瓦、在建0.3億千瓦,發展空間巨大。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核能發展藍皮書《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下稱《報告》)內容顯示:「十四五」期間及中長期,核能在我國清潔能源低碳系統中的定位將更加明確,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8臺持續穩步推進。核能是可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基荷能源,可以與風、光伏等清潔能源互為補充、協同發展。」

不過針對核電「十四五」的發展規劃,也有一部分專家認為應該更加謹慎對待,因為現在發展核電已經與西方國家發展核電尖峰時段的能源供需關係大不相同,西方一些核電發展規模較大的國家是因上世紀石油短缺、能源供應不足被動做出的選擇,而我們國家的風電、光伏技術進步日新月異,其發電成本已經明顯低於核電,而且不存在核乏料處理等棘手問題,因此我們是否有必要在「十四五」期間規劃新的核電項目仍有待商榷。

不同能源類型發電度電成本對比

綜上所述,國際能源網認為,核電是我國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能源供應本身,核電的發展涉及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我們必須要保持核電一定的發展速度和技術研發能力,以確保行業人才可以得到積累。

國際能源網認為,「十四五」期間,核電的發展速度應該高於「十三五」,但需保持在安全可靠的發展前提下。既不跨越式飛速增長,也不就此停滯不前。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通過調研的基礎上,按下核電發展啟動鍵,給核電發展一個合理的空間,共同疊加12億千瓦底線,協同致力碳中和目標提早實現。

相關焦點

  • 核電累計裝機1億千瓦是小目標?
    從目前核電發展的狀態看,「十三五」核電發展規劃恐怕大概率是無法如期完成的。那麼,在30、60目標下,「十四五」的核電 是否會迎來轉機?核電該如何選擇與煤電不同,核電本身是清潔能源的一員,它與風電、光伏、水電、地熱能、氫能都同屬於清潔能源。
  • 華能謀劃核電突破,「十四五」要打造千萬千瓦級三大核電基地
    華能集團副總工程師、華能核電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張濤表示。據界面新聞獲悉,截至目前,華能集團已形成山東石島灣、福建霞浦、海南昌江三大沿海核電基地。舒印彪透露,「十四五」期間,華能集團將全面開發上述三大核電基地,公司核電產業將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通過『十四五』努力,華能集團將打造千萬千瓦級的三大基地。」
  • 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94億千瓦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在各項目標中,非化石能源佔比25%為各經濟部門全面低碳化奠定了能源轉型的基礎;12億千瓦風光裝機則是對落實非化石能源佔比目標的堅實支持;碳強度指標65%以上是在經濟增速下降、消費提高的背景下提出,體現了應對挑戰的信心與擔當。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94億千瓦,同比增長9%。
  • 1.2億千瓦:明年裝機目標又調高了 風電光伏板塊已經嗨成一片
    來源:上海證券報原標題:1.2億千瓦!明年裝機目標又調高了 風電、光伏板塊已經嗨成一片 今天早盤,A股新能源板塊再度全面飄紅,風電、光伏類個股在漲幅榜上你追我趕。光伏板塊中,龍頭股隆基股份盤中報93.54元/股,刷新歷史新高,總市值超3400億元。
  • 資訊丨「中國能源電力『十三五』成就 與『十四五』展望」論壇在京...
    楊昆在致辭中指出,「十三五」以來,能源電力行業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發展改革各項事業取得新的偉大成就,預計2020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1.4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9.3億千瓦,佔比達43.7%;全社會用電量達7.4萬億千瓦時左右。
  • 怎麼看「2030年風、光裝機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截至2015年底,風、光累計裝機約為1.72億千瓦,到2019年底,這一數字已經則增長至約4.14億千瓦,折合年均新增風、光裝機60.5GW。這意味要達到習近平設定的2030年風、光裝機目標的最低值,未來10年年均新增風、光裝機規模都要遠超」十三五「期間。不過如果以最低值計算,未來10年年均新增風、光裝機75GW,遠遠低於行業預期。
  • 明年新增裝機目標1.2億千瓦,風電光伏迎景氣周期;① 據中國能源報...
    明年新增裝機目標1.2億千瓦,風電光伏迎景氣周期;① 據中國能源報報導,中國能源政策研究年會2020暨「中國電力圓桌」四季度會議22日在京召開。有代表在會上表示,國家能源局已經提出了「2021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1.2億千瓦」的目標;② 華創證券指出,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承諾,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11省「十四五」光伏發電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
    截止2020年6月底,四川的累計光伏裝機為189萬kW,在全國排第23名。三、河北:0.8GW項目即將招標近日,河北省發改委下發關於徵求《關於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科學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河北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要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其中風電裝機達到2080萬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700萬千瓦
  • 「十四五」風電光伏裝機規劃展望: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推動能源結構...
    根據《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到2020 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 億千瓦,年均增長5.5%;按照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的要求,到2020 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7億千瓦左右,佔比約39%,發電量佔比提高到31%;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1 億千瓦,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規模達到1.1 億千瓦。
  • 風電發展路線圖確定:劍指30億風能 「十四五」規劃應符合碳中和目標
    宣言保證,將年均新增風電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實際上這相當於風電行業給自己設定的一份路線圖。」一位央企內部研究員向記者表示,「這份宣言在制定時經過了相當仔細的計算,也是在中國首個明確的碳中和目標之下,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路線圖。」
  • 2020年中國核電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預測 有序穩妥推進核電建設
    核電行業發展現狀 核電站事故導致發展受限——核電電源工程投資基本建設投資規模波動下跌 但發電量穩健上升國家多項政策如《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等為我國核電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
  • 央企「十四五」新能源裝機目標明確!6大央企+8家光伏企業代表→新...
    國家電投牽頭搭建了能源工業網際網路,自主研發了百千瓦級氫燃料電池電堆,可實現續航600公裡,建設國內首座百千瓦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電站,在上海前灘等地推進300餘個綜合智慧能源項目落地。未來,國家電投提出了「2035一流戰略」,計劃到2025年,電力裝機達到2.2億千瓦,清潔能源裝機佔比超過60%,為落實巴黎協定貢獻國家電投的智慧和力量。
  • 「十三五」收官數據、「十四五」展望+五大發電「開局」規劃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即將起航。目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藍圖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為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國家能源局正在組織編制「十四五」能源規劃,各大電力央企也在謀劃「十四五」發展。
  • 敦本務實,核力前行——中國核電上市五周年
    五年前的6月10日, 「A股純核電概念第一股」中國核電成功上市,發行不超過38.91億股份,募集資金約為131.9億元,被市場稱為當年募集資金最高的「巨無霸」。回首五年,中國核電在公司業務、工程質量、公司治理及社會責任等方面多點開花,給市場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12億千瓦
    對此,習近平表示中方已經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並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瓜州爭取年內能源裝機規模超900萬千瓦!
    瓜州頂松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 曹文洪:「我們在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總產值有可能超過去年的1倍多,計劃可能實現達到2個億,利稅可能超過600多萬。」瓜州縣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光電等新能源產業,先後引進21家新能源開發企業、建成新能源發電場站37個,全縣風光電裝機規模達到667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50億千瓦時,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今年,將加快推進風電二期二批50萬千瓦項目建設,爭取年內能源裝機規模達900萬千瓦以上。
  • @風電人,你們想要的十四五風電「藏寶圖」來了!
    隨著「十四五」疊加平價時代的臨近,風電產業的發展預期也更加確定!在「30·60」碳目標指引下,今年秋季,202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0)上,全球400餘家風企聯合發布《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
  • 國新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我國單位GDP能耗累計...
    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煤炭仍是保障能源供應的基礎能源,2012年以來原煤年產量保持在34.1億至39.7億噸。電力供應能力持續增強,累計發電裝機容量20.1億千瓦,2019年發電量7.5萬億千瓦時,較2012年分別增長75%、50%。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 劉衛東:總投資7000億左右!華能將開發8000萬到1億千瓦的清潔能源
    「華能近年來致力於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前一周我們邀請了15位院士,包括杜院士,規劃我們華能集團『十四五』期間的能源轉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舒印彪提出,在『十四五』期間華能要幹8000萬到1億的清潔能源,我們初步估算新能源調整的投資力度在7000億人民幣左右,所以提出了『兩線兩化』的戰略布局,為祖國西北和東南兩線插上一雙綠色能源翅膀,突出基地化、規模化
  • 中國能源發展多個世界之最: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2月21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白皮書說,中國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根據白皮書,中國能源發展有多個世界之最: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快速擴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6593萬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全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達120萬處,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