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當然,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每個節日和習俗都和地理環境息息相關。那端午節中又富含哪些地理知識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別樣賞端午吧~
粽葉品種繁多,有箬葉(ruò yè)、蘆葦葉、桂竹葉、月桃葉、芭蕉葉、荷葉、粽巴葉、竹筍殼等。南方一般以箬葉為主,北方以蘆葦葉為主。
南方箬葉:粽葉中數箬葉最為通用,市面上銷售的粽子,幾乎都是用的箬葉。箬葉原產於中國海南及臺灣島等地區,它性喜溫暖陰溼,耐貧瘠,不耐寒,喜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箬葉喜歡略微溼潤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其對溫度的要求更為苛刻,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便會停止生長,在霜凍出現時也不能安全越冬。這大概就是北方不常用箬葉的原因吧~
箬葉
北方蘆葦葉:蘆葦是多年水生或溼生的高大禾草,生長於池沼、河岸、河溪邊多水地區,常形成葦塘。在我國則廣布,其中以東北的遼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騰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額敏河谷,華北平原的白洋澱葦區,是大面積蘆葦集中的分布地區。蘆葦為全球廣泛分布的多型種,除森林生境不生長外,各種有水源的空曠地帶,常以其迅速擴展的繁殖能力,形成連片的蘆葦群落。
蘆葦分布圖
在端午節前後一個月,華南地區隔三差五就會下一場滂沱大雨,這種大而集中的降水即是「前汛期」,民間將此較大的降水過程稱為「龍舟水」。
(以下內容參考於中國天氣網~)
華南前汛期的降雨,主要是鋒面雨,是冷暖空氣「相互撕殺」的產物。每年4月上旬,來自海洋的夏季風開始發力,啟動它的「北伐」之旅。北方來的冷空氣雖不甘示弱,卻已有些力不從心,勉強翻越南嶺就迎頭碰上了夏季風。冷暖空氣交匯,雨水譁譁下,華南前汛期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其實,除了冷暖空氣這兩個「主角」外,還有一位大BOSS在幕後統籌汛期全局,這就是副熱帶高壓。這位大BOSS幾乎掌控了我國夏季的汛期進程,哪裡旱、哪裡澇幾乎全是它決定的。
副高是一個巨大的暖性高壓系統,副高控制區域之內,多高溫炎熱天氣。在夏半年,太陽在北半球的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副高也隨之增強並隨之北移。4月,副熱帶高壓從赤道附近北移至南海,副高北部邊緣正好位於華南沿海上空。冷空氣到達華南上空時,被副高擋住去路。由於副高太過強大,冷、暖空氣很難攻破其堡壘,只是被擋在副高外圍轉悠。於是,二者迎頭碰上,誰也不服誰,華南前汛期就此拉開大幕。
當然,端午的地理知識遠不止這些,期待您和我們一起探討!歡迎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