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你過去知道的太少了!

2021-02-22 創意盒子touchbox

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2000多年來,從最初祛病驅毒的採藥浴蘭、到懷念屈原的食粽競渡,從皇家威嚴的龍舟射柳到民間的小兒鬥草,端午節的內涵不斷豐富,民俗日益多樣化,在中國人的節日生活中影響深遠,在歷代文獻、詩歌和繪畫中留下了眾多的佳作。

今天,我們精選一些經典的端午詩詞和古畫,以簡潔易懂的文字和編排呈現給Touchbox的大小朋友們,希望與大家一起感受東方式的節日美感與幸福,那是自然風物中的清新,歷史悲愴中的凝重,以及世俗歡愉中端午節的安康。

「端午臨中夏,明清日復長」,這句詩出自唐玄宗李隆基筆下,意思是端午節的時候,接近夏天的中間,白天的時間越來越長,娓娓道出端午節的時間和自然特點。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與自然和時節的關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端午節,則體現為與植物的緊密關聯與淵源。這一天,從早到晚離不開植物:人們用蘆葦、箬竹葉包粽子,用芳香植物葉泡水沐浴,在門楣懸艾葉掛菖蒲驅邪,用植物蘸雄黃酒灑庭院,還有在牆角和庭院悄然綻放的蜀葵和石榴花……

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宋 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豔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
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樽共。
葉裡黃鸝時一弄,
猶瞢忪,
等閒驚破紗窗夢。

歐陽修的這首詞,上片寫「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的標誌性風物,下片寫端午節人們沐浴更衣、飲下雄黃酒驅邪的風俗。初讀下來,即使意思不是完全明白,但植物清新明麗的色彩已躍然眼前,芳香的氣息也仿佛撲鼻而來。讓我們帶著初讀端午詩歌的這份感覺,一起在探訪屬於端午節的自然風物。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你贈與我了一枝艾草。死者看不見,新結交的知己在萬裡之外。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髮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三湘相隔太遠。南宋文天祥所寫的這首詩,在詩中端午節歡愉的背後暗含著作者的一絲無奈,但是即使在這種境況中,他在內心深處仍然滿懷著「丹心照夙昔」的壯志。

詩中第一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這裡的「艾」,是具有避瘟驅毒功效的艾草。而五月初五插艾草,正是端午節的習俗,民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

為什麼端午節要使用艾草呢?原來,農曆五月在古時民間稱為「惡日」或「毒日」。由於夏至到來,氣溫陡升,蟲虐恣肆,各種病菌衍生繁殖,婦女兒童以及體弱者容易染疾。人們為捱過這段難熬的日子,便想出懸艾人,掛菖蒲,佩香囊等多種方式,大量使用具有驅蟲解毒功效的植物,祛病驅邪。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草是一種香味特殊,具有驅蚊蟲功效的植物。每至端午節,人們將新採的艾條插於門楣上,或將艾草綑紮為似人似虎的形狀,稱為「艾人」、「艾虎」,懸掛在屋簷下,或置於屋中,以驅蟲避邪。


這幅《懸艾人》是清代《端陽故事圖冊》全套八幅之一,描繪的正是端午節門口掛艾草的情景。一個紅衣衫的小朋友,手握蒲扇,旁邊兩個身著夏衣的大人,似乎在教小朋友指認剛剛掛好的艾人,畫面非常生動。

與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艾葉,闢邪驅痛。

不要小看了菖蒲,它在植物界可是紅了2000多年,從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菖蒲與蘭花、菊花、水仙並稱為「花草四雅」。《詩經》裡就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賣菖蒲草 《太平歡樂圖》清 方薰

屈原就是菖蒲的愛好者。《離騷》中有「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蓀壁兮紫壇」的說法。這裡的荃、蓀就是指菖蒲。蘇東坡也是個菖蒲擁躉。相傳為了養菖蒲,他專門從蓬萊閣下千丈石壁中取數百枚「彈子渦石」;他還在《石菖蒲贊》中歌頌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

端午節那天,除了在門上插菖蒲外,講究些的人家還要喝菖蒲酒。上邊提到的歐陽修的詞中「菖蒲酒美清尊共」,和下面詩中的「但祈蒲酒話昇平」,都是輔以菖蒲葉泡製而成的端午酒。

端午日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為了清除「惡月」的影響,採藥草成為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早於包粽子觀龍舟的習俗形成。在詩人陸遊的這首端午詩中,「舊俗方儲藥」一句,正是依照舊俗儲藥、配藥的意思。

乙卯重五詩

 宋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位「當年萬裡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詩人,融入了節日的閒適氣氛之中。瞧,他先吃了兩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著艾枝。然後又按照依舊俗,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忙完這些事情,微笑著喝起酒來了。

《採藥草 端陽故事圖》 清 徐揚

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的詩人陸遊,由於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實現,只能像辛棄疾那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節日的歡樂中暗藏著多少傷感,鄉村隱居中流露出多少無奈啊!

蘭草,是端午節盛行的採摘草藥,人們以蘭草湯沐浴、除毒。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這個習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沐蘭之月」。

浣溪沙·端午

宋代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這首詞是蘇東坡寫給侍妾朝雲的,描寫了即將開始的端午節浴蘭的場景,以及女性祈福驅毒的姣好妝扮,更寄託了詩人一份天長地久的心願。全詞充滿了濃鬱的古老民俗氣息,是呈現出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一幕。

人們群出郊外採藥,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觀兒戲》描繪了詩人觀看兒童玩耍嬉戲時的感慨,其中「鬥草」正是端午盛行的遊戲。

觀兒戲

 唐 白居易

髫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弄塵復鬥草,盡日樂嬉嬉。

堂上長年客,鬢間新有絲。

一看竹馬戲,每憶童騃時。

童騃饒戲樂,老大多憂悲。

靜念彼與此,不知誰是痴。

雖然人們一直將艾草和菖蒲作為端午節的代表植物,但其實端午節也有屬於自己的花——蜀葵和石榴花。

這兩種花,開花時節正值端午前後,是端午節的時令之花、祥瑞之花。在江西、安徽、河南、廣東的部分地區,端午時節人們習慣在門前懸掛石榴花,而非艾草、菖蒲。」

前邊所提到的歐陽修的《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和下面這首詞所提到的榴花和戌葵都描繪了端午花的明麗,為詞作整體鋪墊了環境和氣氛。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宋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

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

戌葵凝笑牆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在清代,人們把這些端午的時令植物半點為家居的日常擺設。《清嘉錄》中記載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婦女簪艾葉、榴花,號為『端五景』。

清代任頤的《端午圖》,則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地面上擺放的枇杷、蒜頭為輔。將與端午習俗有關的常見植物,以新穎構圖表現出來,用筆用色講究韻味和富有文人趣味。

郎世寧的《午瑞圖》,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託盤裡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非常近似歐洲靜物畫。

《午瑞圖》清  郎世寧

從魏晉時期,端午開始和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不朽詩篇。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陳洪綬《屈原像》中的屈原造型是以他在《涉江》裡的自我描寫為根據:「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並且表現《漁父》中形容的「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五月五日 

宋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哪裡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反而追尋他死後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和中國歷史上眾多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一樣,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寫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發他的「不遇」情懷。

屈原投汨羅江後,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最後逐漸演變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保護屈原的屍體,後來也就演變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龍舟競渡和包粽子,這兩項最重要的端午民俗,體現了人們對屈原節操和人格的認同,是對屈原的紀念,也成為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

「粽子」古稱「角黍」,歷來都是端午節的重頭戲。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這幅《裹角黍》是清代畫家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全套八幅之一,描繪了端午節期間的艾葉裹粽,彩線捆粽的場面。

前邊我們介紹的陸遊的端午詩中: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非常具體描繪出是一種形為兩角的角粽。而歐陽修的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並沒具體告之我們粽子的包法,但手託著鍍金的盤子,盛著五彩新絲線紮成三角或多角粽,去分送給親朋,一手搖著繪有鳳凰圖案的絲織團扇,是一幅多麼美好而閒適的端陽居家圖。

所謂「觀競渡」,即觀看龍舟比賽,也是是清代畫家徐揚的《端陽故事圖冊》全套八幅之一。

和端午 

宋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作者從端午競渡紀念屈原的千載冤魂說起,忠烈之魂一去千載不能還加,國破身死的屈原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

明代 鄭重 《龍舟競渡圖》

與上一首的直抒胸意的感慨悲憤不同,明代邊貢的《午日觀競渡》沉穩平淡,風格樸質,包含著詩人對愛國民眾英雄的崇敬心情。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閒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閒愁。

午日觀競渡 

 明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遊,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首聯是寫端午節人們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表現了端午節時期熱鬧的場面。頷聯全面描寫了龍舟的裝飾,賽龍舟的熱鬧場面。頸聯進而轉向了對屈原的思念。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祭念屈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風俗至今仍然存在。尾聯直接抒情,誦讀《離騷》,吐露了詩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以至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各地民間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王,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

競渡詩 

唐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詩中表面描繪龍舟競渡的場面,實則諷刺阿諛奉承的小人。萬事都有改變的可能,開始風光的不一定始終風光,做人不能見風使舵,而要腳踏實地。

從唐朝開始,端午節成為法定假期。唐代人很重視端午節,這一天「公務員」會放假。明清兩代每逢五月端午都不舉行朝會,放假一日,宮廷內部也沉浸在過節的氣氛中。原來有特定意義的節日風俗活動,演變為舉國節日的娛樂活動。「惡日」已不惡,逢兇化吉,充滿了節日的歡樂,除了競渡之風尤為鼎盛,還發展了更多的皇家和民間娛樂活動。

這是一種唐代宮廷端午遊戲。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小弓射粉團,粉團滑膩而難射中,射粉團成了宮中盛行的遊戲。

《射粉團   端陽故事圖》 清 徐揚

鴝鵒(qúyù)其實就是俗稱的鸚鵡。古人發現了野生的鴝鵒有模仿人語的能力,於是將其捕來有意地調教馴化,而這個調教的最好時間據說就在每年的端午。

從漢武帝開始,端午賜梟羹給百官食用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梟被認為是一種惡鳥,在端午節這一天賜大臣梟羹,其政治象徵意義是驅逐惡人、奸臣。


《賜梟羹 端陽故事圖》 清 徐揚

漢族端午節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除吸收一些漢族風俗外,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從金代起,射柳與端午節正式「捆綁」在一起,開始成為端午節的常規「節目」。

作為端午之戲之一,打馬球在明代仍然流行。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有一個片段就形象地描繪了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園觀賞勇士們騎馬擊鞠的場景。

明《宣宗行樂圖》長卷

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非常形象而有畫面感。

《馬球圖》

端午節的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趁孩子熟睡之時,在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彩縷。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端午節戴的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而這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就可以,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後的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也有一種說法說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衝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帶來一年的好運。

《端陽故事圖冊》中的這幅《系採絲》描繪的正是系五彩絲線的情景。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六么令·天中節》,有了上面從詩畫中了解到的關於端午節的歷史與風俗,這首詞讀起來也不再陌生。

六么令·天中節

宋 蘇軾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裡,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上片,是撲面而來的民俗風景:童之臂、門之艾、菖蒲之劍、風箏漫舞、對酒當歌、龍舟競發、誦君之賦;再看下片,懷王之昏、秦之吞楚、異客垂涕、新亭對泣、汨羅江渚.從慶祝端午,到感懷屈原悲苦仇怨,詠今嘆古,這首詞的意境一唱三嘆,如同神來之筆。

希望今天的古詩畫精選,能帶給大家一份與古人的心意相通,一份文化與歷史傳承和共鳴。

端午安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讓孩子像Touchbox一樣有創造力麼?

快來看看適合三歲以上孩子的藝術啟蒙課程吧

掃碼的那一刻

讓藝術走進生活


你若喜歡,給創意盒子點個在看 ↓↓

相關焦點

  • 今日端午: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
    端午,是中國各地最重要的傳統歲時節日之一。 在陰陽觀念的影響下,端午是陽極陰起的時刻,是地與天、陰與陽、汙與淨、死與生力量交織、抗衡、變動的時節。隨時而動,是人生在世的重要感受,世代相傳的習俗中積累起較多的生活經驗和應對智慧。
  • 【端午】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嗎?
    【端午】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這些端午習俗你知道嗎?> 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這些端午習俗你可知道
  • 今日端午: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那麼幾種說法,一起來看一下。一:紀念陳臨。陳臨是漢順帝時期的人,官做的很大,先是當蒼梧太守,後來又做了廷尉,相當於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為官清廉,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據說陳臨是五月初五去世的,所以有人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陳臨。北齊的文學家魏收曾寫過一首《午日詠嶺外風土》,詩中曾描述過這樣的情景:麥涼殊未畢,啁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雲。
  • 端午,不僅僅是粽子和龍舟!它也是端午標配,你知道嗎?
    端午,不僅僅是粽子和龍舟!它也是端午標配,你知道嗎?說到這個雄黃酒啊,大家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呢?驅蛇或者是壯膽?今天吶,給大家分享一下雄黃酒的相關知識。在屈原跳江死後,楚國的百姓們悲痛萬分,紛紛去汨羅江上憑弔屈原,在這途中,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向河中撒飯糰,雄黃酒,久而久之,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形成了端午節。雄黃酒有著一段神奇的來歷。據說在周朝有位叫做雄黃的行腳醫生,有一天他路過一個小村莊,恰好這天就黑了,於是只能向這個小村莊借宿。然後讓醫生很奇怪的是,這個小村莊,晚上都還要點著火把。
  • 端午節吃粽子,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導語:端午節吃粽子,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說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相信很多人知道的估計就只有端午節、春節、國慶節、清明節等這些法定節假日吧。畢竟在這些法定節假日裡面我們都可以休息,也算是對自己長久辛苦工作的一個「賞賜」。
  • 【養胸】關於乳暈變黑,你知道的還是太少了!
    乳暈跟肚臍一樣,那必須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男人可以肆意展示,但女人不可以。所以不要盲信某些奇怪的漂洗乳暈的產品,畢竟比起黑人女同胞,你的顏色絕對算好看的~所以乳暈顏色深,別自卑這只能說明你有女人味啊!所以對於女人來說,換一款讓你的胸部自由呼吸的文胸才是解決乳暈乾裂、變黑問題的正解~
  • 【端午節文案】2020朋友圈端午節文案說說怎麼寫?附祝福語文案
    關於【端午節文案】2020朋友圈端午節文案說說怎麼寫?附祝福語文案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文案】2020朋友圈端午節文案說說怎麼寫?
  • 端午節作文300字 關於快樂的端午節作文範文200字400字
    端午節作文300字 關於快樂的端午節作文範文200字400字  又是一年端午節,相信會有很多老師布置端午節的作文,過端午是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所以小朋友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過節,感受過節的氣氛,下面是一些端午節作文範文,可以參考。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甚至屈原都可能經歷過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為惡日,從大量端午習俗中也能看出。3.祭祀屈原眾所周知,古人在端午節祭祀屈原。這也是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廣泛的說法。關於屈原投江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這裡不做過多介紹。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屈原自沉之地汨羅,早在2009年9月30日,「汨羅江畔端午習俗」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著中國的端午節「申遺」成功。
  •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
    而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日正是「午日」,古人常把五月寫成「午月」,初五寫成端午,五月五日是兩個五的重複,所以也叫「重五」,又因為古人把「午時」當做陽辰,於是端午又說成「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但最流行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楚國貴族。
  • 關於端午飲雄黃酒的意義
    那麼大家知道端午飲雄黃酒的意義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端午飲雄黃酒的意義,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端午飲雄黃酒的意義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古人以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故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希望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
  • 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怎麼來的嗎,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一些知識
    2020年端午節到了,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怎麼來的嗎,端午節小知識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重要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是,你知道第一個粽子是怎麼來的嗎?據記載,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包黍米,做成牛角狀,稱為「角黍」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粽子。
  • 日本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端午節的,是誰傳過去的?你可能想不到
    日本也過端午節,他們的端午節,與中國有相同也有不同。他們也吃粽子,也會在家裡掛上菖蒲……日本端午節的內涵,與中國的端午節大不相同,究竟是哪裡不同,請聽我慢慢道來。
  • 「但凡有點常識,就知道端午不應該說快樂,應該說安康」
    你還在說端午節快樂?錯了,你應該說「端午安康」才對!端午節不應該說「快樂」而應該說「安康」,這個小知識點,我很早就知道了,但我一般也不會去說,因為我從來不在端午節發祝福。那為什麼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呢?這得從端午的由來開始說起……端午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才建立起來的一個節日,這一點大家要明白,最初的端午,是一個祭祀的節日,後來因為屈原在端午節投江自盡,才把端午看作是紀念屈原的節日。關於端午的來歷,還有一些別的說法,但大都是跟紀念某個人有關。
  • 『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
    關於『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最有名的端午節古詩』關於端午節的詩詞大全,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古詩,端午節詩詞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端午將至,你的家鄉還有什麼難忘的美食?網友說留下的都是回憶
    端午節就快到了,這是一個隆重的節日,至少對於某些地方是這樣,對於在南方長大的我來說,端午節、中秋節、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南方是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的起源地。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好幾種,我知道的大概就是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或者是伍子胥這兩個人物,不過,前者說法是最廣泛的,小時候,父母告訴們關於端午節的傳說也都是關於屈原的。關於端午節的記憶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離過節還有十來天,鎮上的龍舟隊就已經開始訓練,划龍舟是每年端午必備的節目。
  • 端午節五毒出沒,其中的禁忌你知道多少?
    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這天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除了不能互祝快樂之外,還有什麼習俗和禁忌呢?今天就來學習一下。在古人的觀念中,五月是「惡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惡中之惡,這一天被視為大兇的日子。因此在這天,未滿周歲的小孩要送到外婆家躲避災禍,俗稱「躲五」。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提到五月初五,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公曆五月五日也有一個節日,但有人會說這不是「端午節」,而是「兒童節」。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節日有什麼聯繫?日本是否有端午節呢?其實,日本最開始同我國一樣,會在農曆的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子、掛菖蒲、喝雄黃酒。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
    北方山東,河北,河南等省份大多是在端午節用艾草艾葉煮雞蛋用來食用。吃的小時候每到這天就可以放開量的吃,吃的越多越好!同粽子一樣,可以說雞蛋也是端午節的重要食品,南方現在蛋黃粽也是一個重要的品類。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用來改善生活(過去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比較匱乏)。
  • 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端午還有很多習俗,你知道多少?
    提起端午的習俗,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吃粽子和划龍舟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端午的習俗絕不僅僅只有這兩個。那麼端午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呢?這些習俗又是來源於哪些傳說呢?今天悠然就跟大家聊一聊端午的那些習俗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