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重午節、端陽節,「端」是開始的意思,與「初」同義。而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日正是「午日」,古人常把五月寫成「午月」,初五寫成端午,五月五日是兩個五的重複,所以也叫「重五」,又因為古人把「午時」當做陽辰,於是端午又說成「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但最流行的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楚國貴族。由於才學淵博善於辭令,又懂得治理國家,所以很受楚懷王的重用,在他二十七歲時,就擔任了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擔負起處理國家大事的重任。他在任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動,融犯了一些貴族的利益,也遭到了上官大夫新尚等人的反對,並進饞言陷害他。懷王信以為真,將屈原貶為三間大夫,流放漢北。
屈原眼見楚國國勢日衰,異常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表達了自己優國憂民的心情。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下了楚國首都郢都,屈原感到理想破滅了,在寫了絕命詩《懷沙》之後,於農曆五月初五日,抱著一塊石頭,投淚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這天把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去吃屈原的屍體。
關於端午節來歷的第二個說法是為紀念戰國時期的大將伍子胥。伍子胥是吳王夫差的大將,曾扶佐吳王攻楚滅郢,屢建奇功,為人所妒。有人向吳王屢進讒言,吳王相信讒言,將伍子胥殺害,裝進皮革做的袋子裡,扔入錢塘江。從那時起錢塘江便常常掀起怒潮,常衝入越國境內,五月五日這天最兇,人們說是伍君顯靈。伍子背的後代子女,便在五月日這一天駕舟迎潮,拜見父親。人們也出於對伍子胥的尊敬,相華駕舟,後來就發展成為端午節的競舟活動。
端年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大約有四五千年之久。在這一天,民間有吃棕子、賽龍舟、插艾蒿、掛葫蘆、喝雄黃酒的習俗。
編輯: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