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連續四次欣賞了四首關於杭州西湖的詩,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有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還有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及上次的林升的《題臨安邸》。杭州除了西湖,還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景觀,就是錢塘江海潮。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描寫錢塘江海潮的詩。
浪淘沙九首·其七
唐:劉禹錫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
上面這首詩是劉禹錫《浪淘沙》組詩中的一首,這組詩一共九首,這是其中的第七首。其中第八首估計大家應該比較熟悉,「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尤其最後一句經常被用來勉勵自己或他人。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下關於錢塘江海潮,錢塘江位於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海潮到來前,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轉眼間變成了一縷銀線,並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白線翻滾而至。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洶湧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潮峰高達3—5米,後浪趕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帶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勢。不同的地段,可賞到不同的潮景:塔旁觀"一線潮",八堡看"匯合潮",老鹽倉可賞"回頭潮"。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曆8月18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南宋朝廷曾經規定,這一天在錢塘江上校閱水師,以後相沿成習,八月十八逐漸成為觀潮節。
關於錢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大家可以下面的視頻,苗苗媽媽擔心講不清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那我們來具體欣賞一下這首詩。這首詩詞義非常易懂,八月的濤聲如萬馬奔騰驚天吼地而來,數丈高的浪頭衝向岸邊的山石又被撞回。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回歸大海,它所捲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
此詩的首句「」八月濤聲吼地來」,寫潮來之勢,「頭高數丈觸山回」寫潮勢達到頂點的壯觀場面。我們腦補一下這個場面,湍急的潮頭,丈高的身軀,撞擊兩岸的山崖,夾雜著濤聲怒吼,多麼震撼的場面。「吼地來」「觸山回」相對照,描寫出潮漲潮退的全過程。「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須臾」,片刻,很短的時間,從「動」轉「靜」的描寫,海潮退去,留下座座沙堆。海潮的力量,通過「吼地來」「觸山回」「卷沙堆」呈現無遺。
這首詩就欣賞完了,陪娃一起讀詩,記得打卡籤到,讓孩子能看到堅持努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