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睜眼看世界的「草根」第一人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報名出洋的幼童,幾乎沒有一個是世家權貴子弟,大多和容閎一樣出身寒微。也許只有這樣的人家才「豁得出去」,送孩子出洋一搏。這與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

近日,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位中國留學生發表畢業演講時稱「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中國學生留洋的傳統始於晚清,其中容閎作為中國最早的留美大學生,曾領航120名幼童出洋,為中國開闢了精神新大陸,培育了一批棟梁之才。

其實容閎的傳奇之處不止於此。他曾探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訪曾國藩幕府,向李鴻章、張之洞諫言,與康有為、梁啓超、孫中山結忘年交……近代史教科書上出現的關鍵人物,大多曾與他風雲際會。容閎接受過完整的西方高等教育,且出身草根,沒有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包袱,因此他具有同時代精英所缺乏的自我變革勇氣。從農民起義、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到武裝革命,容閎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沿。

1912年4月21日,在中華民國元年的春天,容閎結束了坎坷曲折但死而無憾的一生。在他逝世一百年後,探詢他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仿佛從一個獨特的切面,重讀近代中國社會的思想進化史。

 

1828年11月,容閎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南屏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香山縣雖小,但大多數國人對這個地名耳熟能詳,因為香山翠亨村誕生了國父孫中山。與香山不遠的南海和新會縣,後來走出了康有為和梁啓超。方圓百裡輩出變革先驅並非偶然,19世紀中期,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珠江三角洲首當其衝。容閎的家鄉南屏小村,與被葡萄牙殖民者佔領的澳門一水之隔,相距不到4英裡。

容閎的哥哥進了私塾走「正途」,家裡實在沒錢再供容閎,只好送7歲的他去學雜費全免的澳門洋學堂。令人感嘆的是,容閎上的教會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英國大鴉片販子、戰爭煽動者顛地和查頓募資興建,1840年,容閎還因鴉片戰爭爆發一度輟學。這就是容閎成長環境的矛盾之處,老家村民既痛恨「紅毛番」橫行鄉裡,也感激他們帶來的醫療、教育、慈善事業。容閎的父親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心想孩子學會「番話」,和洋人做生意,說不定能發財。他抱的是「賭一把」的心態,絕不會料到兒子能開一代風氣之先。

18歲那年,教會學校的布朗校長因身體原因要回美國,臨行前他在班上說,想帶走幾名學生赴美深造,如果有願意的就站起來。當時是1846年,美國立國僅僅70年,如此年輕的異邦,遠在大洋彼岸,十幾歲的孩子哪敢未經父母同意去「送死」?良久的沉默之後,容閎站了起來。他想親眼看看書本上那個精彩的新世界。

1850年,容閎在美國慈善組織資助下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四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他是耶魯大學乃至所有美國大學裡第一個中國畢業生,其畫像至今懸掛在耶魯校園中。近代史學者雷頤評價,如果說林則徐、魏源是近代中國「精英」階層「睜眼看世界」的先驅,那麼容閎這個農家窮小子,就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草根」。

容閎1854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學士學位像

1855年,容閎學成回國,船在香港靠岸時,美國船主想請容閎擔任翻譯,問領港人哪裡有暗礁。少小離家的容閎竟然一時語塞,想不起「暗礁」怎麼用中文表達。他窘得滿臉通紅。這一幕似乎預言了容閎後半生的尷尬。他自幼讀教會學校,雖然也學過四書五經,但不可避免地缺乏傳統文化素養,更不通中國特色的人情世故。作為一個擁有美國國籍的中國人,他難以融入上層集團,報國策略不受採納,且他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往往不適應中國國情。

回國初期,容閎在外國人駐華機構就職,結果從廣州到香港再到上海,不到一年時間跳了三次槽,皆因不能忍受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即使他是耶魯高材生也不能例外。在香港,容閎結識了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農民家庭出身使容閎對洪氏起義抱有天然的同情和支持,他甚至曾經想要投奔太平天國。1860年11月,容閎欣然前往「天京」,與洪仁玕一見面,就提出了七條建議,主要是針對教育:設立武備學校,海軍學校,實業學校,頒定各級學校教育制度,以《聖經》列為主課等。這些建議與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但太平天國傳統帝王式的統治制度豈能接受這些傷筋動骨的變革。當時天國政權已風雨飄搖,領導集團腐化墮落,血腥內訌,將領在外頻繁徵戰,自保不暇,無心求變。洪仁玕出於相惜之情,給容閎封了太平天國的「四等爵位」,但他把官印原樣奉還。一路察訪,容閎發現太平天國遠不是自己想像的理想國,他認為太平軍素質低下,領導人貪圖享樂,這些人不能推翻清王朝,更不能實現他的教育理念。他大失所望,落魄離開。

 洪仁玕

1863年,鬱郁不得志的容閎突然接到老友張斯桂寄自安徽安慶的信。張斯桂曾任中國第一艘進口炮艦的統帶,後來入了曾國藩幕府。他寄這封信,是轉達曾督之意,邀容閎至安慶。容閎知道曾國藩靠圍剿太平天國起家,攻下安慶駐紮大營,難不成是因為自己去過「匪區」已經上了通緝名單?他嚇得趕緊回信婉拒。但很快他又收到老友李善蘭的信。容閎在耶魯上學時,微積分是最頭大的課程,所以他對翻譯微積分著作的李善蘭格外佩服。讀信得知,老友李善蘭和徐壽、華蘅芳都已投曾國藩麾下,剛剛籌建了安慶軍械所的曾國藩聽他們說起容閎留美八年,正是自己急需的人才。盛情難卻,1863年秋,容閎到安慶拜見了曾國藩。

相見第一面,容閎就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國藩成了容閎一生最崇拜的人。「文正已年逾花甲,精神奕然……目雖不巨,而光極銳利,眸子作榛色,口闊唇薄,是皆足為其有宗旨有決斷之表徵。」如今「曾國藩相人術」屢次被編寫成職場實用書籍,在容閎的記述中,可以看到曾國藩考察下屬確實獨有一套。好幾分鐘,他一言不發,從頭到腳打量容閎,最後雙目炯炯盯住容閎的眼睛看。受西式教育長大的容閎被如此直視也難免坐立不安,好在還能保持鎮定。良久,曾國藩斷言:「以汝目光威稜,望而知為有膽識之人」。

很快,曾國藩正式任命容閎為出洋委員,赴美國購買機器籌辦機器製造廠。他還授予容閎五品軍功銜頭,並請賜戴藍翎,此銜頭只在國家用兵時封贈從軍有功之人,文職賞戴花翎,必由皇帝賜予,由此可見曾國藩對他特別器重,為他專門向朝廷請封。往返歷時將近兩年,容閎採買的機器安全抵達上海,充實了曾國藩規劃、李鴻章負責的江南製造局。曾國藩大悅,保奏容閎為五品實官,領高薪,命他協助管理江南製造局。

 

容閎早年立志要促成的官派留學生計劃,終於有了位高權重者支持。他向曾國藩陳述他的計劃,果然獲得首肯。曾國藩與李鴻章幾次聯名上奏同治皇帝,1872年春得到批覆後,任命容閎為出洋副委員,主抓幼童選派和監督事務。

1872至1875年間,一共有四批共120名幼童出洋。費用全部由政府負擔,回國安排工作,現在看來簡直是做夢也難得的美事,但當時沒有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洋鬼子的「野蠻番邦」,並且一去就是15年。容閎這個「招生辦主任」,從自己的老家香山和周邊村縣入手,挨家挨戶動員,想起哪個熟人家有適齡兒童,甭管多少年沒聯繫了,直接登門遊說。報名的幼童幾乎沒有一個是世家權貴之弟,大多出身寒微,也許只有這樣的人家才「豁得出去」。這與今天的情形正好相反。

容閎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為中國學童設辦的學堂的介紹圖畫。上排中間是容閎的畫像,其餘五張描繪了中國幼童在美國學習的場景

幼童一到美國就如魚得水,以驚人的速度克服語言障礙,成為各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充分釋放天性,在體育方面出盡風頭,全然不像「東亞病夫」的後代。容閎採用了前衛的「homestay」管理方式,讓幼童兩人一組分散居住在志願報名的當地家庭,使孩子們感受到家庭溫暖,並且更加迅速地融入美國社會。

中美之間巨大的文明落差必然導致孩子們做出「大逆不道」之舉:他們幾乎都脫了長袍馬褂穿西裝,個別膽子大的剪了辮子,跟主人去教堂受洗信「異教」,見了清廷留學生長官不行三跪九叩之禮。留學監督陳蘭彬、吳嘉善對此大為焦慮,屢次和容閎激烈爭論,還寫信給李鴻章告狀。李鴻章看在先師曾國藩的面子上,對容閎保留信任,把這些批評意見轉給他,讓他注意。容閎當時就不能淡定,又氣又急地回信。他常年留美,很不熟悉官場規則和中文書信的遣詞謀篇,信中沒說清留美學生學業如何精進,日後如何能為國家擔當重任,倒用了很多情緒化的刻薄言辭還擊。說舉報者挾私恨欲破壞有益於國之事,甚至罵陳蘭彬「膽小如鼠」,吳嘉善「喪心病狂」,應該送到「瘋人院或廢病院」。李鴻章不免生氣地對人說容閎「漢文未深,又不甚知大體」,把他的信棄置一旁。朝中保守派聽說幼童在美被容閎縱容得「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惡習」,紛紛主張撤回留學生。

 留美幼童組織了一支「東方人棒球隊」,在美國戰績卓著。後排左起 :一壘手蔡紹基(後任北洋大學校長),遊擊手鍾俊成(後任職美國駐華使館),左外場手吳仲賢(後任駐朝鮮領事,袁世凱小站練兵時任軍火處長),接手詹天佑(鐵路專家),二壘手黃開甲(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任中國館副監督)。前排左起 :三壘手陳鉅溶(在福州船政學堂早逝),中外場手李桂攀(召回後返回紐約完成學業,早逝於紐約),投手梁敦彥(民國初年任交通總長),右外場手鄺詠鍾(馬尾海戰中犧牲) 

第一批幼童眼看就要大學畢業,現在撤回功虧一簣。幾盡絕望的容閎在美國文化界、政界奔走求助。母校耶魯大學的校長波特親自起草信件致清政府總理衙門,希望留學生繼續學業;容閎的一位牧師朋友通過大文豪馬克·吐溫引領,謁見美國前總統格蘭特,格蘭特立即修書給李鴻章請求力挽狂瀾。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李鴻章本心並不想斷送留學項目,但保守派的強勢意見使他左右為難。恰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李鴻章對美國氣不打一處來,容閎失去了最後一根稻草。1881年6月,奕訢列舉留學生四大罪狀,上奏光緒撤回學生。當年8月,近百名「幼童」灑淚登船。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獲得耶魯學位,其餘皆半途而廢。

這些留學生回國初期因「奇裝異服」「不識禮儀」,飽受排擠和譴責,被隨意發配到與所學專業根本不搭邊的行業。所幸他們在外收穫真才實學,且互相照應提攜,若干年後,他們成長為轉型中國的中堅力量。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民國開國總理唐紹儀,交通總長梁敦彥,外交家歐陽庚……還有多名加入海軍,在甲午戰爭中殉國。容閎送出去的學生,歸來後無論才幹、見識、人品,都堪稱一世俊傑。

「畢生志願,既橫被摧殘。同命之人,復無端夭折。」容閎在美期間,與留美幼童的家庭輔導老師瑪麗·克洛小姐結婚。當時容閎已經47歲,比克洛小姐年長一倍。容閎青年回國後在各地奔走,耽誤了結婚,而且他對中國女人也確實不感興趣。40歲時,他的科學家朋友徐壽幫他介紹了一個江南女子,但結婚沒多久容閎帶幼童出洋,與之脫離了關係。直到遇見克洛小姐,容閎才覺得這是他終身伴侶。可惜留學項目中斷不久,愛妻就薄命早逝,留下兩個不滿十歲的兒子。

雙重打擊並沒有使容閎的愛國熱情減退。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分裂為兩派:慈禧太后與李鴻章為代表的主和派,光緒皇帝與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以容閎之耿直單純,自然贊成力戰,他因此獲得李鴻章政敵張之洞的好感。1895年初夏,容閎面見張之洞,慷慨陳詞,主張全盤西化,引進西方外交、財政、海軍、陸軍人才,實行政治人才大換血,輸入資本主義管理模式。對這樣的意見,張之洞當然不可能贊同,用容閎的話說,張像塊「已幹之海綿」,只能吸水而不能吐出來任何東西。幾十年來,每當容閎在政要面前受挫,他都會深深懷念曾文正公。他覺得李鴻章「作為一個管理國家的官員,其才能遠不及曾國藩;作為一個愛國者和政治家而論,他的品德更是經不起公正無私的歷史的檢驗。」而面前的張之洞氣質韜略更遠遜於曾,工於心計,詭計多端,「不若曾文正之磊落光明」。容閎與張之洞在沉默中互相失望,這次會晤尷尬收場。

此後兩年,容閎試圖實業救國。當時清政府根本不知道銀行為何物,容閎託人給光緒遞上條陳,詳加說明銀行的資金來源、權責、國家資本與商股關係、鈔幣發行控制、財務清算,甚至連債券、銀票的樣式都隨有草圖。這是一套完整、系統且可行的方案。「帝師」翁同龢專門召見了容閎,計劃得到光緒批准,容閎立即著手操辦起來。孰料洋務重臣盛宣懷也一直伺機辦銀行,他攜重金赴京上下打點,搶來了這個既得名聲又有大利可圖的項目。容閎草根出身,又留洋多年,對官場潛規則基本一竅不通,他忿然總結:「究國家銀行計劃失敗之原因,亦不外夫中國行政機關之腐敗而已,尊自太后,賤及吏胥,自上至下,無一不以賄賂造成。」

 

1898年,容閎已經是70歲的老人,但維新變法讓他重燃豪情。他積極參加維新派各種學會活動,康有為、梁啓超都對這位改良先驅很看重,尊稱他為「純公」、「純老」(容閎號純甫)。容閎把自己在北京東安門的寓所提供給維新黨領袖作會場,容閎家便成了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變法開展三個月,遭到慈禧太后等保守派扼殺,維新派鋌而走險,由譚嗣同於9月18日深夜訪袁世凱求他武裝「勤王」。當夜,梁啓超、康有為等人先後來到容閎家,緊張地等待著譚嗣同帶回消息。

結局並未如願。北京城開始全面捕殺維新黨人,容閎也上了通緝名單。他潛逃出京,經上海租界遷至香港。經此劇變,容閎的思想更加激進,他在新加坡與康有為重逢,商量在長江流域和廣東地區起義營救光緒帝。1900年9月,容閎化裝成商人,冠假名泰西登上赴日本的輪船。幾乎同時,策反李鴻章反清失敗的孫逸仙也匆匆登上這艘輪船逃亡,他化名「中山樵」。容閎與孫中山這對香山老鄉曾經於1896年在倫敦匆匆一晤,這一次同舟共濟使他們得以徹夜暢談。孫中山主張推翻清廷掃除封建塵土,這是容閎此前沒有想過的。他一生為報國上下求索不得其門,如今恍然意識到腐朽的專制制度是根本障礙,容閎的思想發生本質改變。

容閎晚年流亡香港,住在皇后飯店,他在香港的房間又成為革命黨人聚會場所。他一度熱心溝通孫中山與康有為,希望維新與革命派能夠聯手反清。但康有為堅持保皇,且其私吞華僑捐款的醜聞被容閎知曉,容閎與他公開決裂,徹底加入革命黨陣營,幫助孫中山籌集起義軍費,支持他武裝革命。

 1910年左右,晚年的容閎 

1911年5月,83歲高齡的容閎在美國家中中風。當年10月,他接到了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激動地趴在床上寫了三封信給革命黨老朋友們,祝賀革命成功。

孫中山回信,懇請容閎回來共建民國,但容閎的身體每況愈下,還沒來得及啟程,就於1912年4月21日客死異鄉。他一生碰壁無數,但從未被時代拋棄,逝世前看到中國走向共和,可謂「功德圓滿」。葬禮上,牧師講了這樣一段悼詞:「假如他還沒有老,他一定會親自參加革命,他的與生俱來的、熱愛效忠中國的光焰,絢麗燃燒,直到他生命的盡頭。」

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鬥》背後有哪些真實歷史:胡傳魁、阿慶嫂有沒有原型?刁德一到底姓蔣還是姓汪?

《人民的名義》開播以來,侯亮平唱了三次《沙家浜·智鬥》,阿慶嫂到底怎麼不尋常?刁德一到底姓蔣還是姓汪?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查看所有往期雜誌

相關焦點

  • 他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一生致力于振興中華 | 100年前的中國夢
    他歷經兩朝五帝,親身經歷清末榮辱興衰,並親身參與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等近代中國重大事件。與此同時,還設計和促成了晚清第一次官派留美幼童計劃。他的120個「幼童」活躍在晚清的各個領域,後來有我們熟悉的唐紹儀、詹天佑、梁誠…他就是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英文名為 Yung Wing),是我們不應遺忘的名字。
  •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學生,一生均在為科教興國而努力-容閎
    不經意決定,改變少年及國家的命運,這個少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赴美留學生容閎。寒門學子求學之路容閎182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一戶貧農家庭。此時的清王朝,依舊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顧世界局勢變化,一味閉關鎖國。廣州是清王朝對外開放唯一口岸,澳門早已被葡萄牙佔領,西方傳教士在此地活動。
  • 此人放棄美國優裕生活,回國開創中國兩個第一,被稱為留學生之父
    也就是在這一年,容閎放棄了美國優裕生活,踏上了歸國之路。開辦中國近代最大兵工廠回國後的容閎將自己建設中國的夢想寄托在了太平天國運動上。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思考,容閎漸漸對太平天國的好感破滅了,於是容閎走上了經商之路。1863年,曾國藩向容閎拋出了橄欖枝。曾國藩曾五次給容閎寫信,邀請他去安慶做賓客。
  •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學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後人
    世界一直在改變,沒有誰能永恆存在,永恆第一,包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近代以來,我們被西方國家所超越,被他們欺負,被他們搶奪資源……我們從第一、第二到被彈丸小國欺壓,主要還是因為西方工業革命的不斷開展,西方科技的進步和強大。
  • 148年前30名中國公派的赴美留學生僅2人順利畢業,4人病逝於美國
    清末的洋務運動中,在「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倡議下以及曾國藩、李鴻章等的支持下,清廷決定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學生分四批出國留學。容閎,原名光照,譜名達萌,號純甫,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他是廣東香山人,因此當他在上海招不到學生時,只好回到廣東招生,招的第一批30名學生中有13名是老家香山的,另外還有12名也是廣東籍,其餘5名則分別是江蘇嘉定的牛尚周和沙川的曹吉福,山東濟寧的石錦堂,福建同安的黃錫寶以及上海的錢文魁。
  • 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若不是慈禧極力阻攔,他早殺到日本了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落後就要挨打。其實這句話是從中國近現代史的屈辱現實故事中得出來的一個慘痛教訓,然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愚昧無知,而是有大批新知識代表,帶動著百姓們朝著新社會邁進。而在四川這個地方,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位歷史人物,被稱之為是四川省睜眼看世界的第1人,他就是宋育仁。1857年,宋育仁出生於中國四川,是中國早期的新思想代表者之一。
  • 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若不是慈禧極力阻攔,他早殺到日本本土了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落後就要挨打。其實這句話是從中國近現代史的屈辱現實故事中得出來的一個慘痛教訓,然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愚昧無知,而是有大批新知識代表,帶動著百姓們朝著新社會邁進。而在四川這個地方,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位歷史人物,被稱之為是四川省睜眼看世界的第1人,他就是宋育仁。
  • 「留學生」變為貶義詞?
    同時由於這些留學生的個人行為,讓「留學生」這個群體一時成為眾矢之的。為了讓我們能更加理智了解留學生這個群體,我們來談談留學生的由來。1846年,香港馬禮遜學堂美籍校長布朗博士因病回國修養,攜帶了廣東三位學生容閎、黃勝、黃寬前往美國留學。
  • 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有你不知道的傳奇故事
    於是,魏老爺子便到縣城裡請有文化的教書先生給自己的孩子教學,這孩子從此以後,便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本事,一路考試,都是頭名,也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為了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這個故事中的小孩子便是魏源魏夫子!雖然這些傳言無從考證它的真假,但確實在我們當有這樣子的故事流傳!
  • 留學:近代中國的五次浪潮
    如果說中國古代也有留學生,唐代「西天取經」的唐玄奘可以算一個。而大規模有系統地奔赴外國留學,在中國歷史上是從近代開始的,是近代歷史的一件大事。  1.  近代留學第一人容閎,通過民間渠道赴美  追根溯源,「留學生」一詞是由日本人創造的。遠在1300年前,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國來。
  • 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在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學位,人稱鐵路之父
    1872年,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洋學生,前往美國。和他一起的,還有29個孩子。到了美國後,他和另一位留學生歐陽賡一起,被安排居住在威斯康星州威士哈芬海濱男生學校校長諾索布先生的家裡,這家人負責他們倆人的飲食起居。通過日常生活,兩個孩子也能快速熟悉美國人的生活以及英語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
  • 中國第一個大學生是誰
    中國的近代是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後國家,所以在教育方面較西方國家,甚至東方的日本都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不光學生少,教育水平也較落後,因此我們中國外出留學的人非常多。所以咱們中國第一個大學生實際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走出中國的大學留學生;另一種是本土培養的大學生。一、第一種,即中國第一位留學生。
  • 國防部:希望美方睜眼看世界,理性看中國
    記者:據媒體報導,美海軍部長布雷思韋特近日稱,希望建立一支新的編號艦隊對抗中國的軍事野心。同時,美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稱,中國空軍是美在太平洋地區「首要對手」。請問對此有何評論? 任國強:我們注意到了美方有關言論。
  • 在中國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眼中美國是什麼?
    在中美關係日益惡化的情況下中,外國留學生也成了政治犧牲品。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當整個世界開始一場工業革命比賽時,中國的一群孩子被送到競技場的中心,這改變了他們的命運,給老的中國帶來了曙光的痕跡。都是關於一個叫容閎的人。
  • 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學生被遣回國,後來都怎樣了?詹天佑告訴你答案
    但是「留學生」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清末,那也是我國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的開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生。留學生在清末同治年間,容閎首先提出建議,認為當時國家內部教育落後於世界前列,思想教育落後、技術落後。深刻地認識到了國家的不足。又由於當時沒有飛機,要想將學生送到國外,就必須要坐船。坐船就需要徵得政府的同意。
  • 公知橫行的當下,中國人需要重新「睜眼看世界」
    從年少時的友人,到網上的陌生看客,每每聽聞我說「西方社會不見得什麼都好」,便有人打著「睜眼看世界」、「思想要進步」的口號,反諷要我多讀點書,不要當井底之蛙意淫中國強大,要學會低頭虛心向西方學習。很有趣的是,多次的觀點「交集」下來,我發現這些自詡「睜眼看世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通常喜歡把自己和一百年前「睜眼看世界」的先賢進行類比(就像近來某些公知西方自比魯迅、嚴復等人一樣),將挖苦中國的話語掛在嘴邊雅稱「為國為民的批判」,將追捧西方的各類理論包裝成「思想進步的標杆」。
  • 四川「睜眼看世界」第一人,要不是慈禧阻攔!他就殺到日本本土了
    清朝,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人們經歷了太多事情,見證了大清王朝如何故步自封,一步步落後於世界,從而走向滅亡。 有一人,他用他異於常人的思維提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計劃,本有希望救清朝於水火,若不是因遭受阻撓,或許歷史都將改寫。 此人便是愛國志士、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家—— 宋育仁 。
  • 容閎學校的獨創性課程體系研發獲中國教育學會課題立項!
    日前,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度「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珠海容閎學校申報的課題《生命中心教育理念下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建構與實踐研究——以珠海容閎學校「三三工程」為例》,被確定為立項課題,並正式下發課題立項通知文件(課題編號:201900001701B)。
  • 四川首位「睜眼看世界」之人,若非李鴻章阻攔,就帶兵殺入了日本
    晚清時期,清政府的昏庸無能致使中國衰弱,各國都想來分一杯羹。日本因與我國僅一海之隔,一直以來受中國的影響頗多,古時還曾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那時的他們對侵略一事倒也有所猶豫。光緒年間日本人尚且不清楚清朝的實力,所以遲遲不敢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