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國際形勢、科技、市場等變化日新月異,挑戰與機遇並存,面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企業的未來發展應如何尋求突破?
「企業要有『升維』戰略,管理要做到突出主業,推廣『三精管理』......」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啟真實踐教授宋志平給出答案。
作為18年來帶領中國建材集團實現營業收入從當初的20億元增加到4000億元的「一把手」,宋志平根據多年的企業管理實踐,總結歸納出「三精管理」工法。
(以下根據宋志平在第四屆企業家校長節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有刪節。)
非常高興來到這裡和大家交流,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升維」,意思是大家在突出主業的情況下,要提高定位,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要有格局、有胸懷。
企業圍繞形勢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技術創新的變化,提高主業的市場高度、經營高度和創新高度,把主業上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後疫情時代的企業升維戰略」,分享一些自己對升維的看法,主要談五方面問題,管理升維、創新升維、產業升維、市場升維和資本升維。
管理升維:突出主業,做好「三精管理」
疫情之後,大家都在想:到底該怎麼做?
作為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這段時間,我走訪了20多家上市公司,和他們的董事長進行深入交流時,總要問三件事:一是企業目前經營狀況如何?二是如何看待企業下一步發展以及市場情況?三是打算怎麼做?
通過交流,我總結有四點很重要:
一是大家很有信心,這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我們尤其要樹立信心。
二是國際形勢充滿不確定性,未來我們的經濟走勢也有不確定性,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企業,做好自己的事情,這也是我們企業家應有的態度。
三是大家不約而同地把數位化作為下一步創新轉型的主旋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圍繞「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的市場戰略來進行思考和布局。
疫情以來,我在北京經常參加線上直播分享活動,陸陸續續地講了大概有30多場。我講得比較多的,是關於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
我們企業家校長裡40%是做製造業的,60%是做服務業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主營業務,大家還是要千方百計地做好自己的主業。
做企業既要做正確的事,又要正確地做事。前者是要做好業務選擇,後者是要做好管理,尤其是日常管理。在後疫情時代,我們的管理也至關重要。
關於管理升維,我希望大家在企業能夠推廣「三精管理」。三精管理是我在中國建材總結的工法,也是經過實踐和時間檢驗的好方法。
大家既要學習管理理論,也要重視管理方法。日本企業有世界一流的管理,但比起學習管理理論,他們更重視學習管理工法。
「工法」是日語中方法的意思。像豐田這樣的國際知名公司,前年收入達到1.8萬億元、利潤1300億元,而公司所用的方法卻極其簡單,比如零庫存、看板管理等這種日本企業常用的管理工法。
汽車行業實際上是普通的製造業。在普通製造業,豐田能做出這樣的業績,得益於紮實的管理。而它的管理並不神秘,就是一些最簡單的工法。
我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當廠長時,幾乎每年去兩次日本,學習日本先進的管理工法。這些年,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做出了一流的產品,有了一流的服務。
根據在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的工作經驗,我總結歸納出不少工法,像「八大工法」「六星企業」等,這幾年歸納出了「三精管理」,覺得很有效,每年在集團內部也會出一些集團企業工法管理案例的書,被稱作企業管理的「武功秘笈」。「三精管理」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組織精簡化。我以前做過農業技術員,果樹要多結果子,就要不停地剪枝。企業要發展,也要不停地「剪枝」。減少層級、減少機構、減少冗員至關重要。這不光是降低成本,最主要的是能提高組織競爭力,提升組織活力。企業大了,如果管理不好,會得大企業病、大頭病,導致組織力量越來越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轟然倒下,這是企業的自然邏輯。
第二,管理精細化。企業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這是最基本的東西。在精細化管理中,要始終圍繞成本和質量這兩個基本點。即使今天,不管企業有多好的技術,如果忘記了這兩個基本點,仍然會失敗。
第三,經營精益化。做企業要賺錢,要有經濟效益,這取決於把經營做精。在經營上做精,就不能盲目擴張,不能簡單地進行低價低質競爭。不少企業因為殺價競爭而破產。企業需要「質量上上、價格中上」的競爭,合理定價。
尤其在經濟下行、產品過剩時,企業是降價擴量,還是穩價保量,抑或走穩價保量路線同時提高質量、提高價格?我認為,價格是企業的生命線,從來不贊成盲目殺價競爭。我們要改變競爭理念,要走一條高質量、優質優價的競爭路線。
「三精管理」突出了「精」字。在後疫情時代的管理上,大家要記住這三個「精」。
管理不複雜,關鍵是要記住要點,時常提醒自己,就不至於盲目擴張、盲目膨脹,就能夠持續發展。
創新升維:要進行高質量創新,尤其要重視集成創新
什麼是創新?到底企業該怎麼創新?由於時間關係,我只講幾個相關問題。
第一,要進行高質量的創新。
創新要突出質量,因為創新是有風險的活動,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當然也是高回報的。我們常講「不創新等死,盲目創新就是找死」,而盲目創新「找死」的企業並不少。所以創新要講究目的,講究方法,要很好地規劃,戰戰兢兢地創新。
創新不是口號,也不能運動化,對企業來說,要以科學、務實的態度去創新。
第二,創新不只意味著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也都有創新。
現在講高科技很重要,美國對我們「卡脖子」都是在高科技上。然而我們做製造業、服務業的,創新不見得都是高科技。即便在美國,高科技創新的貢獻率也只有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的創新都來源於中科技、低科技和零科技。
零科技是什麼?就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網際網路只是一個平臺,網際網路消費也沒有太多技術,但是它的創新卻有排山倒海之勢,因為如果人足夠多,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就可能成為一個商業王國。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出現的獨角獸、巨無霸企業,其實很多是在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
第三,集成創新的模式比較適合中國現階段的企業。
創新有三個方式:一是模仿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走的基本是模仿創新的道路。模仿創新也是當年日本工業的發展方向。它的好處是可以降低成本和加快速度,沒有後發企業不進行模仿創新的。
二是自主創新。我國發展到今天,從跟跑、並跑到局部領跑。現在主要是在並跑,領跑的並不多。在這個時候,只模仿創新就不夠了。應該怎麼辦?大家說要自主創新,我非常贊同,但是,自主創新需要資金支持、需要企業實力,這並不容易。
我做過5年國藥集團的董事長,知道研發一個新藥需要10年時間、10億美元的投入。最近他們又告訴我說需要26億美元。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就非常困難,對大企業也不容易。
華為的任正非講過:「我前面已經空無一人,我很孤獨。」他可以進行自主創新,因為華為一年有1000億元左右的創新投入。也就是說,自主創新是需要實力的。
三是集成創新。我們真正要走的創新方式,應該是集成創新。這不是中國人發明的,1979年美國提出了集成創新,就是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既有自己的創新,也有借鑑別人的。比如電動汽車,其核心是「三電」,即電池、電機、電控,美國、德國、中國不少企業都在做,原理上大同小異,技術上也有互相借鑑,只是款式設計各有專長,總的來說,還是集成創新的產物。
千萬不要小看集成創新,它們往往更具有顛覆性。
過去我認為,電動車顛覆燃油車還很遙遠,顛覆性創新有時候需要漫長的過程,但事實上,有時顛覆起來卻很快。比如,數位相機顛覆膠捲相機,液晶顯示顛覆CRT(玻璃顯像管)幾乎只是一夜之間。
大家再想想平板手機顛覆按鍵手機的過程。其實平板手機的技術,諾基亞、摩託羅拉都有,並不複雜,但諾基亞和摩託羅拉認為手機沒有必要把電腦功能放到上面。
一念之差,蘋果就打破了諾基亞和摩託羅拉的市場格局。蘋果公司在做手機時,不光把智能化功能應用到手機,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全球時尚設計和銷售理念,這是革命化的改變,他們沒有把手機作為一個通訊工具,而是作為一款奢侈品去推銷。
如今,新型的電動汽車也把時尚元素應用進去,用最新的設計,迎合年輕一代消費者的習慣。這就是洪水猛獸,對很多做燃油車的企業來講,大家一定要意識到,電動汽車時代真的來臨了。
事實上,全世界從來沒有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是關上門、完全自己做東西的,一定是集成起來、匯集起來做東西。即便今天做晶片,也不可能關起門來自己做,還是要在全世界進行集成。
有的國家限制,我們可以繞開,但是關起門來,我們是做不成事的。過去我們缺液晶顯示屏,現在解決了,我國佔有全球55%市場,年底將佔到80%。但即便是液晶顯示產業,其所有的材料和技術也是集成的。
因此,我們要加強合作。像晶片技術,還是要通過集成創新的方式把它做出來。
產品升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從速度和規模轉向質量和效益
我們現在的結構調整遇到了一些困難,既有國際關係不確定性帶來的,也有疫情原因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困難,同時還有結構調整給自身帶來的壓力。
不管怎樣,我們產業還是要升級,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這是歷史性任務。各個企業都要主動進行產業升級。現在,我國一些加工業開始遷移到了越南、非洲等地,這不一定是壞事,其實也是中國公司帶著這些產能走向了世界,這是符合規律的過程。
產業升級、戰略轉型,是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的。但是我們要留下什麼呢?要留下中高端產業,並發展中高端產業。當然我國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不能放棄,因為我們有14億人口,有巨大勞動力,有眾多的企業,我們製造的是海量的產品。
過去,有人從日本往回背馬桶蓋;指甲刀要到德國去買;原子筆頭的圓珠是特種鋼,我們太鋼去年剛做出來,以前我們始終做不好原子筆這麼個小產品。這些雖然是小事情,但要做好就需要產業升級。而且產業升級並不僅指高科技領域,日常的產品也都要升級。
我們還要從速度和規模向質量和效益轉型。今年,中國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首次超過美國,共有133家企業上榜,其中中國內地加上香港有124家,美國是121家。
有人認為,我國500強企業是大而不強。但是我們也需要一步一步來。20年前,中國只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而現在這一數量排在全球首位,這本身就標誌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標誌著企業的快速成長。
我在三四十年前去國外學習,如果能到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參觀,會高興好一陣子。一轉眼,我帶領的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先後都成為世界500強企業。
但坦率講,今天這樣的速度和規模,對我們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企業的質量和效益,甚至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而企業要做得更精一些。
最近,我在北京參加了獨角獸嘉年華會議。獨角獸是指成立時間在10年以內、估值10億美元的企業。我看了胡潤的獨角獸排行榜後很興奮:排行榜裡的586家企業中,美國有233家,中國有227家,美國和中國的獨角獸加起來佔總數的80%。
也就是說,創新企業主要在美國和中國。這說明中國不光有世界500強企業,創新企業也正在崛起。中國的227家獨角獸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個城市,說明這些城市的創新力量是很強的。
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實力在不斷增強。我們的產業升維方面,現在網際網路、硬核科技等正在迅速推進。
中央強調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的企業數量足夠多、產品數量足夠多,不能再簡單地追求數量,還要追求質量,在供給側方面要下大功夫,從過去解決「有沒有」到今天解決「好不好」。要多在「好」字上下功夫。
市場升維:提高國內市場消費能力,從產品轉移到企業轉移
提到市場,現在大家講得比較多的有兩條:
一是「兩新一重」,即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重大的水利投資項目。這些都是需要巨額投資的,其中有很多新機和新局。
二是「以國內市場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格局。」中央把這作為市場戰略來看待,媒體上也有不少解讀。
但到底什麼是以國內市場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還有不少爭論。到底該怎麼做?這也是今天企業面臨的問題。
應該看到,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走的就是一條國內國際雙循環道路。我們在國際上走了一條大進大出的進出口戰略,這適應了當時的發展,使我們的外匯結餘最多時超過4萬億美元,這樣一個戰略帶動了我們中國整個經濟發展。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就是貿易摩擦。貿易摩擦不是這兩年開始的,已經開始一段時間了,而且愈演愈烈。
我們提出以國內市場為主體有兩個含義:一是要提升我們國內市場的消費能力,讓我們的企業在國內市場能夠把產品賣出去,以此來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二是要吸引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用中國的大市場來吸引國際投資和技術,這一點我們還是要做,不能說人家搞貿易保護主義,我們也關起門來。
進博會也好,北京服貿會也好,我們都是敞開胸懷的。歷史經驗證明,關起門來發展是不行的。所以說,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開放型的做法。
但是,以國內循環為主體,也給我們提出了不小的挑戰:一方面要提高消費水平。這就必須增加消費者收入,這是一個根上的事。我們進行分配改革,讓更多人能有高收入,進入到中產階層,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另一方面,作為廠家、企業,要提高製造水平和服務水平,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不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中美之間確實存在著貿易不平衡。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寫過一本書叫《失衡》。書中認為,中國憑藉強大的製造能力,遠隔太平洋把產品運到美國銷售,因此美國人都用中國產品,同時把美元送給了中國。
中國又用美元去買美國國債。於是,美國人在負債下生活。羅奇認為,這個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改變。中國要擴大內需和消費,而中國消費不足的原因,是收入低、社保不完善。
羅奇說,中美兩國目前的不平衡,誰先意識到並先下手,誰就會贏得主動權。
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現在要擴大內需,要以國內市場大循環為主體,這是歷史的必然。
要做到這點,對企業來講,就要調整戰略。首先就是要提高產品質量,創造自己的品牌。這麼多年來,我們基本上是代工的生產模式,賺的只是勞動力的錢,設計和品牌都是別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強化自己的品牌。品牌是比較複雜的問題。現在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中,中國只有一個,就是華為。所以大家要在品牌上下功夫。
就質量而言,我們做得其實不錯。給外國公司代工,做好產品,貼上牌子,身價倍增。也就是說,我們的做工是沒有問題的,缺的是設計和品牌。
我覺得,這裡面既有製造水平問題,也有民族自信的問題。比如旅遊,40年前我到歐洲、美國學習,覺得那裡特別好,因為當時的中國到處都是「髒亂差」;而現在,我們多數風景點也都非常好了,只是旅遊市場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
今天講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正是因為我們具備了一定的條件。當然,我們還應該做得更好。
總的來說,我們的內循環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努力,對企業來說,是有很多機會。
如今,「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之前,我們是把一流產品賣到國外,普通的產品留給國人,這種情況要改變。日本最好的產品是在日本銷售,普通的產品才出口。我們也一定要轉變觀念,以內循環為主體,把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留給中國的消費者。
作為企業來講,所謂市場升維,首先把思想提升到更高層面,這很重要。
以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不要「雙循環」。中國以製造業為中心的戰略不會放棄,只是要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
事實上,中國就算想放棄以製造業為中心的地位都不容易。去年1月份,在達沃斯,一位跨國公司董事長告訴我,他不會把企業搬到越南去,因為公司主要的設計中心、研發中心和多家基地都在上海。
他說,「中國有最好的配套和高質量的勞動力。越南的成本是低一些,但是成本是一時的。我們思考問題是從戰略角度,我們最重視的是三大市場:歐洲市場、北美市場和亞洲市場,而亞洲市場是以中國為中心的。」
從工業遷移角度來看。過去工業遷移,主要因為勞動力成本原因,比如白色家電,從日本遷到韓國、中國臺灣,再遷到東莞、崑山,後來又向鄭州、成都遷移,它是沿著勞動力成本路徑。現在有些工廠不用遷移了,為什麼呢?
因為智能化。今年年初,我到深圳的富士康——工業富聯考察。過去,這家工廠是代工廠,勞動密集型企業,一個車間需要380人。現在它已經有8個「熄燈工廠」,一個車間只需要30人,三班倒,完全智能化生產。
由於智能化應用,企業可以減少用工人數來對衝單體成本升高。
日本現在很後悔,當年因為勞動力成本原因,把產業遷出去了,但是現在想遷回卻很難。因為一個產業一旦遷移了,它所有的配套產業就都遷移了。
最近我去江西的江中製藥考察。他們做中藥的所有工序都是智能化、無人化。江中製藥的智能化早在2012年就開始實施了。傳統「智能化」生產都有中央控制室,有很多電腦操作人員;現在連中央控制室都沒有了,一切都靠智能化,這就是變化。
我們一方面不能放棄製造業中心地位,而且還要不斷鞏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國、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和趨勢不會改變,今後的國際化會慢慢形成區域化的格局。
這就需要我們企業走出去,從產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要把企業放到歐洲、美國去,從而順應和適應全球化格局的新變化。
歐洲當然需要我們的產品,但關稅又居高不下,個別產品徵收的關稅高達96%。面對這種情況,只能考慮把企業放在那裡。當年日本也是這麼做的。日本的GDP幾乎沒有什麼增長,但是日本的GNP卻是天文數字。
從GDP到GNP,是新的財富形態思考角度,這也是「雙循環」背景下我們應該想明白的問題。
資本升維:用資本市場的創新支持企業的創新
最後一點就是資本升維,這正好是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資本市場。
大家都想把資本市場做好,但並不容易。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截至今年9月4日,我國資本市場有4002家上市公司、75萬億元市值,相比發展了200年的美國資本市場,我們的成績非常巨大,非常了不起。
資本升維核心在於持續做好資本市場。這取決於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經濟基本面要好。
應該說,我國現在的經濟基本面是不錯的,雖然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在全球的主要經濟體裡面,我們還算一枝獨秀,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會超過30%,明年可能超過50%。
世界銀行預計,今年中國GDP增幅會達到1.6%,而我們自己預測應該超過3%。關於明年的預測,世行認為中國GDP增幅會達7.9%,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所以我們的經濟基本面還是健康的,可以說是穩中向好、穩中有進。
第二,監管層水平要高。
我們資本市場監管理念是9個字,即「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就是強調首先要把制度建立好,不要過多幹預。比如,關於今年春節後要不要開市問題,爭論很激烈,最後政府還是尊重市場規律,照常開市,結果股市很平穩。這也極大地增加了監管部門的信心。
零容忍就是不能做假帳,在資本市場,大家全靠信息來分析判斷上市公司,如果信息都是假的,就顛覆了整個市場。所以對於做假帳行為要零容忍,這樣市場就健康了。
第三,上市公司質量要高。
我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一年多,去年培訓了6000多人,今年通過線上培訓了上萬人。關於這點,我也提了9個字「知敬畏,守底線,盡責任」。關於這一點,我覺得目前這些公司都是清楚的,已經形成了共識。
第四,投資者水平要高。
中國的投資者和國外完全不同,我們有1.6億投資者,其中只有30萬~40萬家機構投資者,其餘都是散戶;而在西方,絕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這樣好不好呢?我想,一方面,固然要增加成熟的投資機構,另一方面,股民是中國的一大特色,至少普及了大家的經濟概念。
聽經濟學家講課,不如買一支股票,去分析宏觀經濟、微觀經濟,研究各種投資風口。但是,我們的投資者水平需要不斷提高,需要很好的引導,不能太盲目。
以上四個方面,我認為缺一不可。
關於創業創新的推動力,過去認為的政府政策、制度、文化,這些都非常重要,但是真正推動創新創業的力量還是資本。美國的創新之所以發達,就是因為他們有成熟的資本市場。
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發展,都是基於納斯達克的支持,今天,美國市值排在前面的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等企業,傳統領域的企業不多,排進前10位的只有沃爾瑪。
而在中國,市值排名靠前的10家公司,有2家酒企、6家銀行、一家石油,這和美國有很大不同,也能看出資本對企業發展驅動力的差異。
不過我們正在轉變:去年,科創板在上海設立,今年創業板註冊制落地,這都是資本市場的重大制度創新,必將迎來創新創業的大發展。
沒有資本的推動,企業創新會非常困難。我常想到京東方的例子:京東方的股值當時很低,增發不出去,股民也不會要,但是企業要去創新、發展,每個項目面板廠需要200億元投資。
錢從哪裡來?京東方很聰明,看到地方政府想搞工業,於是京東方以每股2元的價格向重慶政府增發股票,發200億元,用來在重慶做面板廠。發完之後,股價漲到4塊錢,政府退出,還賺了200億元。
之後合肥、武漢、北京等也照著做……於是京東方用資本市場的方法,靠資本的力量成就了自己。
我經常想,5年以前,假定用同樣的辦法去做晶片會怎麼樣?當時,荷蘭的光刻機開放銷售,如果我們做些像京東方那樣的資本市場的創新,把晶片也做出來,我們就不至於像今天這麼被動。如今,中芯國際一回歸A股,迅速做到了五六千億元市值。
為什麼要講資本升維?在座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管理者,過去我們的資本來源主要是靠銀行貸款。但是過多依賴銀行貸款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企業的槓桿越來越高,利息負擔越來越重,惡性循環;二是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企業要加大直接融資的力度。昨天我剛參加了關於股權基金直接投資的LP峰會。了解到,現在我們有24000多家私募基金,但管理的資金只有15萬億元;美國有2900家私募資金,卻管理了合計約85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所以我們這方面急需發展。
私募基金可以培育很多優質公司上市。美國的亞馬遜、谷歌等許多新經濟企業,開始也是由美國著名的基金進行培育而最後上市的。
股權基金主要做四件事,一是募集資金,二是投資,三是管理,四是退出。從哪裡退?從上市公司退,上市的時候就可以退了。
最近,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瑞幸咖啡出了事,那美國是不是不喜歡中概股了呢?我說不會。因為瑞幸咖啡只是個案,不會影響我們中國公司的整體形象;另外,從投資者角度講,他們要賺錢,是好公司就會買,所以瑞幸這個事很快就會過去。我們當然要從瑞幸事件中吸取教訓,但也不要因此就不敢去美國上市了。
當然,要實現上市,也要經過培育,要被基金、投資者所發現。怎麼被發現呢?去年在參加中央電視臺的「創業榜樣」欄目時,我對創業者和基金公司說:「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故事理清楚,要學會講自己的故事,吸引投資者給你投資。」我還說,「中國未來的高市值公司在哪裡呢?可能還沒有上市,可能在大家中間。」
我們講「升維」,實際上,對企業家來說,既要開拓視野,也要做好當下。
雖然今天參會的企業目前規模都不大,但是大家會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發展。但追逐夢想和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腳踏實地、尊重規律、扎紮實實地去做事,還是要心無旁騖做主業,目的還是「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