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一例一休」和退休潮影響,臺灣經濟部門所屬公營事業近來大舉徵才,以較高起薪和充裕名額吸引外界報考。不過因島內油品質量問題、空氣汙染等風波不斷,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油」)、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電)等公營事業給人的負面觀感增加,昔日招考,動輒六七萬人競爭的「鐵飯碗」,如今似乎已生鏽。
吸引力大不如前
臺灣經濟部門所屬公營事業擬聘新人,共開出1200多個名額,其中臺電713人、「中油」318人、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糖)138人、臺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水)51人,最終錄取者可獲3.5萬元至3.8萬元(新臺幣,下同)起薪。
在新職員選拔方面,以報名人數分析,錄取率達近4年新高,為3.88%,以實際考試人數分析,平均錄取率約6.61%,也創下近3年新高,與早年錄取率僅1%出頭形成較大反差,而這主要由於報考人數下降,無怪乎外界認為臺灣公營事業「鐵飯碗生鏽」。
十來年前,六七萬人報名競爭的公營事業,到了2011年僅吸引5萬人報考,2014年甚至降至2.5萬人左右,2017年雖一度升高到近3.5萬人,但2018年報考人數再次下滑至3.1萬人。對於近年來報名人數走低,臺灣公營事業老員工和主管表示毫不意外,因為工作吸引力確實大不如前。
另有員工私下透露,現在許多人考上臺灣公營事業大多當成過渡,如果未來另考上其他職位,馬上就會離職,以致近年來臺灣公營事業新進人員多數待不久,即使聘進來也留不住。
政爭致內耗空轉
「現在拿什麼與別人比?!」有臺灣公營事業主管直言,上世紀90年代臺灣公營事業員工如同公務員,且福利更好,獎金較多,自然讓民眾搶著報考。但如今臺灣公營事業不同,只要政黨輪替,便掀起一波搶位子、搶資源風潮,空降主管、秘書、特別助理與顧問的人數越來越多,最令人憤怒的是,政策「初一十五不一樣」,專業技術主管的意見不被重視,「想升遷,抱對政治人物大腿較快!」
臺灣石油工會全聯會理事長莊爵安分析道,環保等爭議引發外界負面觀感,特別是近期油品不合格事件,臺灣「中油」領導層荒腔走板的做法也讓外界印象不佳,影響考生意願。
臺灣TKB百官網經理郭乙萱認為,2008年適逢金融海嘯、景氣差,許多人擔心因缺少一技之長找不到好工作,紛紛報考公營事業。以臺電為例,新進員工月薪約在3.5萬元至3.8萬元,但只要待滿10年,月薪將會提升至五六萬元,再加上津貼、績效獎、年終獎,年薪有望超過百萬元。但這兩年受年金改革影響,公營事業福利大幅縮水,加上景氣略有改善,越來越多年輕人寧願自行創業或到私營公司找工作,也不想再領固定薪水。
不過郭乙萱也建議考生,可趁著報名人數減少、錄取率提升順勢「卡位」。近年來老員工離職和退休率高,新人升遷的速度快,若能以自己的學習背景為優勢,選擇相近的類組報考提早準備,則能事半功倍。
安全營運沒保證
臺灣公營事業大舉徵才與退休潮密切相關,由於資深人才大量流失、年輕人報考意願下降,如今「老年人不幹,年輕人不考」的局面,恐將進一步加劇「技術斷層」危機。
「中油」、臺電、臺糖與臺水大退休潮,始自2011年,此前4家公司平均每年退休共約1500人,從2016年起進入高峰,並將持續至2022年,期間每年退休人數平均升高到2300人,共有高達1.6萬名人才會流失,又以電廠操作、線路維修、煉製技術員等核心人力為主,成為油電廠營運安全與質量的重大考驗。
面對專業核心人才流失的「技術斷層」危機,「中油」高層感嘆道,「很慘」。許多石化廠、煉油廠煉製人員,未來四五年內很難銜接補充上來,在營運安全與質量維持上確實有風險。而1991年到2003年間,臺灣公營事業晉用人員遭凍結,也造成現在50歲到55歲之間的中層人力有斷層,「中層處長、廠長都找不到人。」
臺灣經濟部門表示,大體上,「中油」、臺電可「缺1補1」,因此在招聘方面會以上述退休職務為主,但也會因應公司轉型,出現新職缺類別。有臺電主管說,由於當局主張「非核家園」,核能技術員工缺額會大幅減少,綠能人才會成為新增類別。「比如發展離岸風電,會需要海事工程、地質調查人員。」
臺糖除屆齡退休外,也鼓勵優退,但不同於「中油」、臺電「退1補1」,目前貫徹「退10補7」,公司朝人力精簡方向發展。未來需求人力以生物科技、蘭花研發人員,養豬、產銷人才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