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咬呂洞賓的民間傳說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021-03-01 古代神話雜談

 

古時候有個人喜歡呂洞賓,一意學呂洞賓當神仙,認為作神仙不難,積德行善、禮拜至誠就會感動神仙度化。費百銀買呂洞賓像放入家中神龕,每日早晚沫手、更衣、頂禮膜拜。

 

這樣拜了六年六月六日。這日清晨正禮拜,門外來了一老叫花子,渾身長瘡,衣衫破爛,一跛一拐地走進門來,有氣無力地說:「掌柜的,行行好,給點吃的吧,我六天沒吃東西了!」主人正專心敬神,被老叫花子攪和,很生氣。剛要發脾氣,想到應該行善,便忍著性子說:「我正敬神,你這樣衝了仙氣。快出去!」

 

老叫花嘆嘆氣,退出門去,蹲在牆根下,等了半天,也沒人來施捨點飯食,遂再進門去:「掌柜的,行行好,給點吃的吧!」主人見老叫花沒走,非常噁心,端起餵狗的破瓢,往老叫花破碗裡一倒,大聲說:「給!快走,快走!」老叫花就地蹲下吃起來,食畢再向主人要水。主人氣得不行,一邊大聲喝道:「你這個老叫花,舍你飯吃,還要水喝,我什麼時候欠你的?滾!」一邊喚狗來咬老叫花。「哎呀,我走!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老叫花說著出了大門,化作一陣清風而去!

 

那人聽到這話,覺得好生奇怪。正納悶呢,發現門上貼著一張墨跡未乾的紙條,上寫道:

世人認假不認真,天天誠心拜洞賓。

今日洞賓來拜訪,嘆君少顆真善心。

那人看了紙條,方知是呂洞賓來訪,後悔莫及!

 

歷史上,道家都是師父找徒弟,能做弟子的一定要德高、根基好,方可傳道。有的人有一定的根基,但沉迷於世俗物慾紛擾之中,悟性太差,很難入得道門。嘆於世人難以度化,呂洞賓說:「我寧度動物,不度人。

·END·

----

四大名著

封神演義+八仙過海+聊齋+濟公全傳

內容取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微信號:xiyang1011

若資源無法下載或其他問題,請加小編微信

相關焦點

  • 「狗咬呂洞賓」的傳說
    「狗咬呂洞賓」的傳說        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山西芮城人,唐末著名道士、詩人、養生家。道教「八仙」之一。
  • 狗咬呂洞賓的傳說
    傳說在蓬萊八仙裡有個呂洞賓,他原是讀書人,但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中舉,從此以後,他就不再讀書,而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會客訪友,遊山玩水,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呂洞賓怕耽誤了苟杳的前程,連忙推託,但苟杳得知後便動心了,就對呂洞賓表示同意這門親事。 呂洞賓說:"林家小姐貌美賢惠,賢弟既然主意已定,我也不攔阻了,不過成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楞,但思前想後,還是咬牙答應了。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乾脆躲到一邊不見面。晚上,洞房裡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
  •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狗為啥愛咬呂洞賓呢?
    呂洞賓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話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狗為啥就愛咬呂洞賓,而不咬別人呢?實際上不是「狗咬」,而是「苟杳」。苟杳是個人,姓苟名杳yao,他由於家境困難,借住在呂洞賓家裡。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前路有光,初心莫忘」,小飛俠要好好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意思是自身要多做義舉,做好當下,不要過於糾結未來會有什麼結果;「前路有光,初心莫忘。」是指前面的路一片光明,不要忘記出發的最初的原因。「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出自明代的《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原來是這樣的!
    其中,在他未成道之前,有一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典故很有意義。說:呂巖有一個好朋友,叫苟杳(yǎo),苟杳因父母雙亡,家庭貧寒而無錢讀書。呂巖深知他為人忠厚善良,而且勤奮好學,遂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住宿、生活、供他讀書習文。其實,「狗咬「是被誤傳了,應該是」苟杳(yǎo)「,人名,是個年輕有為的才子。故事流傳久遠了,發音又相同,人們把苟杳解讀為「狗咬」了。
  • 你知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出處嗎?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被安利一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說出這句話的人可是大有來頭,他的名字叫馮道。五代十國最重要人物之一。但他卻很少被人們所知。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奸臣。
  • 老祖宗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它出自明代的《增廣賢文》, 但是這句話到底講的是什麼意思呢?但行好事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做好眼前的事情,不要去看結果,這個好事並不是指的好人好事的意思,而是讓你專注眼前事情,專注於實現目標的過程,而不是目標的本身。
  • 「億」鳴驚人——王政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吉林項目部 | 王政傑我在面試的時候,看過億利的一個宣傳片叫《我的未來在庫布其沙漠裡》,一個小女孩伴著馬頭琴聲講述著她的童年。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講述這個故事是想表達,我們這一代億利人對前輩們的感激,想表達我們這一代億利人應有的價值觀,想表達我們這一代億利人應有的實踐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做為一名中共黨員,一名億利的新員工,我到公司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學習和了解了公司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厚道、共贏、領導力。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才是對愛情最好的態度
    有人說,「愛情」始於顏值,也終於顏值;有人說,「白頭偕老是終於愛情——答案:當然不是」;有人說,對於」愛情」,我們要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才是對愛情最好的態度;兩人之間簡單單純,及更容易產生對彼此的信任,畢竟都過了折騰的年齡段,養花種菜養狗才是生活中的正經事,共同走過幾十年婚姻才堅如磐石。愛情,是件神奇的事情,人人都說它沒有道理可循,但卻又常常被人們總結出一些道理。
  • 狗咬呂洞賓:什麼樣的狗,能咬到仙人呂洞賓呢?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用來罵人不知好歹。我們知道,呂洞賓是八仙之一。所以問題來了:什麼樣的狗,能咬到呂洞賓呢?答案讓人驚訝,那不是狗。是人。是呂洞賓成仙之前的同鄉好友。苟杳從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但他為人誠懇,讀書勤奮,是一個忠厚可親的人。呂洞賓很賞識他,便請他到自己的家中居住,希望他能成才。苟杳更加刻苦,漸漸小有所成,後來被林姓人家相中。成親前,呂洞賓卻提了個過分的要求:新娘子要先陪他三宿。
  • 古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其實我們錯怪狗了,這事和狗無關
    在現代經常聽人口中會有一句口頭禪就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句話是出自哪兒?又是為何會讓人熟知到成為口頭禪?今日就來說說這其中的緣由。這句話的來源有很多個小故事,具體真假也沒有人清楚,畢竟呂洞賓這個人物涉及神話,這些故事是否屬實就有些讓人無法琢磨透,記得曾經看過一個小故事,就是這句口頭禪的由來。說的是呂洞賓閒來沒事下凡遊玩,看到路邊趴著一條狗,那狗瘦得皮包骨頭,他看它可憐就在路邊買了一個肉包子給它,結果餵它的時候反而被它咬了一口,這時他口中脫穎而出一句:真是狗咬呂洞賓!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想清楚這四句話,難得糊塗過日子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增廣賢文》裡就說過,「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人有的時候,想的太多,想的太長久了,並不是啥好事。我還記得以前,我們有個同事,想去創業了,但是一直猶豫不決。所以,前程事業這種事情,還是不要想得太多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接下來就看,老天爺的安排了。和有緣人做快樂事 別問是劫是緣這句話是活佛倉央嘉措,在《我問佛》裡說的,「和有緣人做快樂事,別問是緣是劫。」
  • 《增廣賢文》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怎麼理解呢
    《增廣賢文》是明朝時期編寫的警世恆言,其中有一句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怎麼理解這句話呢?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下。1、接觸僧道極易放棄家庭與功名,與光宗耀祖不符。明朝在民間更是出現了「家家阿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菩薩」的佛教盛況。這種盛況,也導致道佛兩家僧道眾多,良莠不濟,傳出眾多不良的傳聞。2)文人墨客大多是儒家人士。
  •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有的人感情炙熱,有的人感情淡薄,有的人心靈脆弱,有的人內心堅韌,有的人品行端正,有的人品行惡劣。不同的心態,成就不同的人生。春去冬來,花謝花開,四季輪迴,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定律,大自然賦予的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歷程,而我們人類的這場人生,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也是一場不斷適應和磨合的修行。
  • 凡事有因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增廣賢文》裡的這句話,得意之人讀起來感覺意氣風發;而失意之人讀起來,更多的恐怕是無奈與無助。都說人只有在極度不順的時候才會信命。是啊,正因為現實裡有太多的不如意,才讓算命這一傳統江湖騙術有可乘之機。心理醫生要求很高,普及不廣,收費也不便宜,於是算命先生(女士)扮演起街頭巷尾、田野鄉村臨時「心理醫生」的角色也便有了存在的價值。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最早出自哪裡?作者為何很少被文學家提起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很洋氣的名句,它被廣泛用在各類畢業典禮上,它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此文藝風的句子,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是現代人寫的,其實不然。它最早是出自五代時期的宰相詞人馮道。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這首詩從文學水平上,顯然是無法與唐代的詩壇高手相提並論的。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出自何處?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
    現在有一句特別流行的口頭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實這句口頭語的出處,是一句大家並不熟悉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大概意思是平時只管多做好事,千萬不要問或別計較有任何回報。「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是一種非常偉大的博愛,因為這種不求回報的愛,又有幾人可以做到呢!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第一、俗語出處及意義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詩云:「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著深刻的哲學蘊意。01、俗語的來源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原文:「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 什麼是「狗咬呂洞賓」?其實很多人誤讀了這個故事,內容存在硬傷
    在中國民間,有這樣的一句俗語,叫做:「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很多人將這句話理解成是:呂洞賓被狗給咬了,好好的,狗怎麼要去咬他呢?實際並非如此,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故事,大家知道這句話的由來嗎?圖片:苟杳與呂洞賓劇照一、苟杳呂洞賓其實,所謂的狗咬呂洞賓,是一種誤解,因為,原文是「苟杳呂洞賓」,只不過由於這句話在民間被廣泛傳播,最終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誤讀,就這樣,「苟杳呂洞賓」變成了「狗咬呂洞賓。」
  • 呂洞賓在民間的傳說
    呂洞賓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被人稱作: 「劍仙」、「醉仙」、「詩仙」還有一個雅號「色仙」。民間都叫他「騷仙」。那麼大名鼎鼎的呂洞賓怎麼就成了「騷仙」?據傳說還真就是事實。呂洞賓,名巖,字洞賓,唐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