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東門景區光影秀。黃志剛攝(人民圖片)
窗外下起小雨,到達景區停車場時雨勢漸大。因為沒有帶雨具,我把旅行社發的帽子往腦袋上一扣便下了車。繞過屈原塑像,再攀一座小橋,荊州古城牆赫然躍入眼帘。
仰望著這座古城,一時心中頗不平靜起來。我對於荊州城的全部印象來自於20多年前讀過的《三國演義》,為了此次行程,我特意重溫了《三國演義》中有關荊州的章節。
參天水杉、漫地落葉、斑駁城牆、一襲楊柳、緩緩河水,我站在雨中,看著眼前的一切。一層、兩層、三層……數不盡的青磚,默默疊加起來,超越了花草,超越了護欄,超越了人間的眼耳,在荊楚大地之上橫空而立。我細細打量城牆,從牆根瀏覽到最上層的城垛,僅僅用了十幾秒,這些青磚卻讓時空整整跨越2600多年。密密實實的青磚為骨,石灰糯米漿為血肉,荊楚大地英雄氣為魂魄,成就了「鐵打荊州」。
一邊聽著導遊講解,一邊沿著古城牆腳下緩步前行。待進入甕城時,青石鋪成的通道上已被雨水洗得光亮一片。賓陽樓下「荊州城」三個金色大字,在這迷濛的雨天裡,在青磚為底的宏偉城牆襯託下,顯得格外凝重。
自秦漢之後,荊州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是朝廷倚重的商業都市,是連接南北貫穿東西的交通要津,更是重要的軍事堡壘。建造荊州城牆這樣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動用了數不盡的人工和物資。青磚是特製的,每塊重達4公斤。城牆建好之後被數不盡的戰爭洗禮,一波波的守護者倒下,又一波波的湧上來,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後,城牆與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守城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朝代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不同的年號,不同的旗幟,不同的官兵,如走馬燈一般來來去去。時至今日,當年古城上叱吒風雲者盡皆成為傳說,古城在荊楚大地愈加顯得寶貴。當年古城上守護者的血跡早已風乾,唯有青磚真切可感。
雨越下越大,衣服即將淋透,帽子開始往下滴水,我躲進賓陽門下,隨手攀在青磚上,觸手處凝實而冷峻。雨聲漸漸掩去一切聲音,我屏氣斂息,一時間,仿佛聽到了呼嘯而來的馬蹄聲和號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