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寵兒荊州,為何在兩晉之後就不「香」了?且看荊揚之爭

2021-02-15 古史故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隆中對》

如果要在漢末三國時期選出一個最「熱鬧」的地方,那一定非荊州莫屬了。

(荊州地理位置)

三國三大戰役,有兩次都是以荊州為背景,曹、劉、孫三家無一不對這塊地盤垂涎三尺、虎視眈眈,不惜投下精兵良將,鬥得頭破血流,甚至還一度形成了「三家分荊」的局面。

(三家瓜分荊州)

但是在三國魏晉之後,荊州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似乎突然就變得不「香」了,後面的歷朝歷代,不管是它的軍事地位還是政治地位都無法再與三國時期相提並論。荊州,在歷史這個大舞臺上開始變得悄無聲息。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荊州不再是歷史的寵兒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細細地分析。

被寵的資本

想要搞清楚荊州如何「失寵」的,就要先明白它是如何得寵的。三國時期,荊州得寵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它四通八達的戰略地位;

第二個是它魚米之鄉的經濟地位。

首先我們來看荊州的戰略地位,文章開頭引用了《隆中對》中的一段話,是諸葛亮對劉備說的,意思是:從荊州往北,沿漢水直上可以到達漢中;從荊州往南,可以充分利用南海的資源;而往東,通過江漢平原可以到達吳、會之地;往西,又連著巴地(重慶)和蜀地(成都)。這樣一個四戰之地、用武之國,簡直就是上天賜給將軍用來大展宏圖的。

(荊州的戰略位置)

而我們從地圖上看,荊州的戰略地位還不止於此:荊州往西北,通過商、洛,還可以到達關中,威脅洛陽、長安,而往東北,通過南陽盆地,則可以直抵中原腹地,這也是關羽北伐時能威震華夏的根本原因,拿下了襄陽,就相當於一腳踹開了中原的大門,許昌的曹操如何能不慌?

四通八達、用武之地,用這些詞來形容荊州的戰略位置一點也不為過,甚至還可以說,在當時,欲取天下,就必先取荊州。

接下來再來看看荊州的經濟地位,在古代,想要成為經濟重鎮,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生產能力,另一個是運輸能力,而這兩點,荊州都有。

首先,荊州地處長江中遊,土壤肥沃,水網縱橫,農業條件非常好,再加上東漢末年,北方動亂,大量流民湧入荊州,極大促進了荊州的農業生產。因此,當時的荊州完全可以用魚米之鄉來形容。

(魚米之鄉)

再者,荊州水路極為發達,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水路就是最大的經濟「動脈」。荊州位處漢江,長江,洞庭湖,湘江等交匯處,水路四通八達,糧食可以輸送到東、南、西、北任何一個方向,完全稱得上是當時的「天下糧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取荊州作為其根據地,經濟原因佔很大一部分,而劉備能在益州連續打三年的戰爭,荊州的糧草供給也功不可沒。

(諸葛亮)

又能打、又有錢,它不得寵誰得寵,所以,依靠著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荊州成了漢末三國時期最得寵的寵兒。

講完了荊州是如何得寵的,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寵兒」是如何失寵的。

 --化橘紅膏-- 

化痰止咳,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均可飲用

荊州的「恃寵而驕」

但凡一個人從得寵到失寵,都會經歷一個過程,叫恃寵而驕,荊州就是這樣。

三國之後,便是兩晉,而提起兩晉,那是滿滿的血淚史。西晉政權建立後,先後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後在永嘉之亂中迅速滅亡,可以說是曇花一現,而中國北方也徹底成為北方異族的天下。

而後,司馬家族衣冠南渡,在江左建立偏安政權,便是東晉。而提起東晉,始終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則是門閥政治,在東晉政權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叫「王與馬,共天下」,這個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而這個馬則是司馬皇族,琅琊王氏,代表著中國歷史上門閥政治的巔峰。

(東晉形勢圖)

為什麼要提及東晉的門閥政治呢?因為它跟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具有很強的因果性,總的來說,就是門閥政治間接導致了荊揚之爭,而荊揚之爭則直接導致了荊州的「失寵」,接下來我們慢慢分析。

從東晉的地圖上可以看出,司馬政權立國江左,憑依荊、揚二州和北方的異族政權劃江而治。而東晉如果想守住國門,就必須藉助荊州作為其抵禦北方入侵的屏障。

方伯(地方官)之任莫重於荊徐,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督七八州事,力量強,分天下半。——《容齋隨筆》

因此,東晉統治者為了更好地守住這塊屏障,需要任命能臣強將駐守此處,門閥政治下的東晉,世家大族表示:捨我其誰!

(世家大族的居住地——烏衣巷)

然而,門閥政治本來就是世家大族和司馬皇室之間的一場博弈,現在世家大族佔據了荊州,擁有了幾乎一半的東晉,當然想要挑戰一下揚州的司馬家的皇權了,於是,荊揚之爭便開始了。

首先是王敦,琅琊王氏的那個王敦。公元321年,晉元帝試圖重振皇威,發奴為兵,結果引起了駐紮在荊州的王敦的不滿,王敦順著長江一路高歌猛進,兵鋒直指石頭城,史稱「王敦之亂」。

接著是老實人陶侃,要說這個陶侃,他也不是世家大族,在坐鎮荊州時竟也能做出揮軍東下、誅殺朝廷命官並傳首建康的舉動。看來還是荊州太強了,任何人在荊州都像手裡拿了一把斧頭,看誰都像木頭。

再就是桓溫了,那個著名的權臣,那個東晉當做「自己人」的駙馬,他不僅整合了整個上遊力量幹預朝政,甚至還廢立皇帝,說到底,靠的還是荊州的強大實力。

(桓溫)

而東晉朝廷面對著接連不斷的挑釁、羞辱,也只能選擇忍氣吞聲,因為他們需要強大的荊州幫助朝廷守住國門。他們也曾想過收權削兵,但是只要是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一大,他們又不得不再放權增兵,被自家人欺負,總好過被異族人屠戮吧,因此,東晉一朝,荊州恃寵而驕,是完全壓著揚州打的。

失寵之路

時間往後推移,氣吞萬裡如虎的劉寄奴建立了劉宋,並把都城定在了建康,為了避免像前朝一樣被荊州勢力欺負,劉宋朝廷開始了一系列削弱荊州的措施,荊揚之爭開始有了逆轉。

劉宋朝廷對於荊州的削弱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

派宗室坐鎮荊州;

分割荊州,分置四州;

轉移軍事重心,扶持雍州。

(宋武帝劉裕)

一、派宗王出鎮荊州:這種削弱荊州的方法很好理解,就是用皇室宗族代替世家大族去坐鎮荊州,目的就是通過宗族關係去實現荊、揚一體化。

劉宋朝廷的這種做法雖然標誌著門閥政治開始走向衰落,但是對於荊揚之爭,卻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門閥與朝廷之間的矛盾雖然解決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宗室與朝廷的矛盾,荊揚之爭只是換了身衣服而已,本質絲毫未變。

二、分割荊州,分置四州:荊州過於強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地盤大、資源多,因此要想真正地削弱荊州,一定要切割它。

於是劉宋朝廷先把荊州南部的十個郡拿了出來,設置了湘州,緊接著,又割荊州北部的南陽、襄陽等五郡設置了雍州,最後又在原荊州中部撕了一個口子,設立了郢州,最後原荊州的地圖是這樣的。

(荊州被一分為四)

荊州被一分為四,分別是雍、荊、郢、湘,四州相互掣肘,實力大損。但同時,新問題又出現了,荊州的對外防禦能力也大大減弱了,南朝的國防開始面臨嚴峻的挑戰,於是複合荊州的聲音開始出現了。

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江左以來,揚州根本,委荊以閫外,至是並分,欲以削臣下之權,而荊、揚並因此虛耗。——《宋書·何尚之傳》

就這樣,軍事壓力來,荊州合,軍事壓力走,荊州分,分分合合,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三、轉移軍事重心,扶持雍州:在荊州經歷了分分合合後,南朝的統治者們逐漸意識到,荊揚之爭的核心既不在門閥政治,也無關荊州的大小,而在於荊州作為軍事重心的戰略地位,因此只要把荊州的軍事重心轉移走,就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那轉移到哪兒呢?敵人在北方,當然往北方轉移了,於是南朝統治者們把目光放在了雍州身上,這個雍州,就是從荊州分離出來的那個雍州。

(雍州)

有了目標,南朝便開始了經營雍州之路,首先,南朝吸引了大量從北方逃亡過來的流民,這些人民風強悍,大大增強了雍州軍隊的戰力。其次,南朝又擴大了雍州的軍政職權,不僅派遣皇子坐鎮於此,而且集各地之資源用以強化雍州。

「罷江州軍府 , 文武悉配雍州」 、「湘州入臺稅租雜物 , 悉給襄陽」——《宋書》

最後,著力開發雍州的經濟,開荒地、興水利、築長圍,隨著經濟實力大漲,雍州在朝廷的地位開始日益提高。

就這樣,此消彼長,隨著雍州的綜合實力大漲,荊州再也不復「大哥大」的地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拿下遊開刀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荊揚之爭最終也演變成了荊雍之爭,揚州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效果也很快顯現出來了,後來南郡王劉義宣舉兵造反,但是卻因為沒來得及整合好全部的上遊勢力,因此被南朝迅速撲滅,荊州再也不是那個頤指氣使的「寵兒」了。

總結

南北朝過後,中國再次走向了統一,荊州作為大陸的正中心,也不再擔負著抵禦外族的重任,其作為軍事重心的地位也消失殆盡,荊州徹底完成了它在政治、軍事地位上的退場。好在荊州的經濟實力還在,依然滋養著那方水土、那方人,以及那方厚重的歷史記憶。

相關焦點

  • 三國鼎立為何要爭荊州,荊州位置重要嗎?還有比荊州更重要的嗎
    實際上,荊州並非三國最重要的地理位置,荊州無人或勢力至少在前三國之前曾與之有過交情,這就是荊州牧劉表能在公元190年至公元208年的18年間,沒有一場大戰爭的原因。如果只是佔領中原,荊州並不重要,如果要統一天下,那麼荊州很重要,因為荊州的地形位於中國的正中間,把南方和中原連接起來,看看地圖,如果把秦嶺--淮河作為中國南北的分界線,那麼從秦嶺到淮河一帶,距離數千公裡,如果北方政權想要南下控制天下,你會發現,只有荊州才是最方便的地方。荊州為何對統一南北最為重要?
  • 對於魏晉南北朝來說,荊州和揚州哪個更重要?
    本       文     約 3137 字閱       讀       需       要10 min東漢將天下分為十三州,其中益州、荊州、揚州三州位於南方,在唐代以前都屬於較不發達地區,地廣人稀,轄區廣大。而自漢末三國以來,六朝偏安江南,基本上都以荊州與揚州為自己的基本盤,正所謂是「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
  • 三國必爭之地,為什麼是荊州?
    荊州,為何會成為群雄逐鹿的大舞臺?1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直接或間接提到「荊州」的章回多達三分之二,這讓現代的湖北荊州人自豪不已。黨禁解除後,劉表被何進推薦入朝,之後一直在京為官。劉表以賢能著稱,何進和宦官爭鬥時,他置身事外,董卓進京時,他也不做出頭鳥,簡單說,就是一個老實人。在劉表到達荊州之前,荊州一度陷入失控的局面——北面被袁術佔領,各郡縣暴亂四起,當地宗族勢力劃地而治,屯聚自守,形成數十股宗賊(以宗族、鄉裡關係而組成的武裝集團)。
  • 漫談《三國》故事之二:關羽為何大意失荊州?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關羽在三國故事中,可謂是一個傳奇人物。那麼水淹七軍的關羽為何走到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的結局呢?諸葛亮在收到劉備的命令,收拾行裝準備入川的時候,曾和肩負守衛荊襄重地的關羽有過一番有關未來戰略的對話。當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操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領兵拒之。諸葛亮又問,若曹操孫權同時來攻,如何抵禦?關羽回答,分兵拒之。孔明聽後不由得嘆息,如此荊州危矣。
  • 關羽靠荊州威震華夏,為何孫權得到荊州後卻碌碌無為?
    在此之後,劉備孫權借尼爾森,因此,我們有荊州五郡。然而,湘江劃界後,孫權和劉備荊州相等,即是有界的香,江夏點靖州縣,長沙縣,桂陽縣屬於孫權,荊州尼爾森的分工,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是益州劉備發作後,兩縣的孫權,孫權和劉備所以每個人都有荊州三郡。
  • 魏蜀吳三國必爭之地,荊州到底有多重要?
    有人說:一部荊州史,半部三國史。圍繞著荊州,三國魏蜀吳發生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荊州在東漢十三州中,是唯一被魏蜀吳分別統治過的州。先是曹操佔據荊州,赤壁戰後劉備得之,呂蒙白衣渡江,孫權得之。荊州為何在三國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 三國歷史中文弱的劉表為何能夠單騎定荊州?
    在演義中,劉表此人文弱多疑,缺少決斷,並因此失去荊州。其實並非如此,僅看劉表單騎定荊州,就足可見其文採風流,雄才偉略。在董卓亂國之後,孫堅起兵長沙,揮師北上,在經過荊州的時候,殺死了荊州刺史王睿,南陽太守張諮。之後,袁術接管了南陽,作為回報,表奏孫堅為豫州刺史。而董卓聽從屬下建議,選拔一些宗室名流出任州牧刺史,以此拉攏人心。而劉表正是此時走馬上任。劉表一個兵也沒帶,單人獨騎來到了荊州的宜城。
  • 【品論三國】關羽為何必須死?他不死三國沒出路
    在關羽打威震三國的狀況下,短時間內失荊州、走麥城,兵敗身亡。這結局令後人唏噓不已,關羽敗亡確有蹊蹺,各家觀點小編詳述如下。觀念一、關羽自豪輕敵、自覺自大,沒看清局勢就孤軍北上。樊城戰役發起就有隱患,關羽得罪麋芳、劉封同等僚,得罪孫權。前方不穩就獨斷專行、孤軍深化。
  • 高中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說課稿
    高一年級的學生對歷史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求知慾強,且思維活躍,但對一些複雜的歷史現象和歷史脈絡梳理起來仍存在一些難度。因此,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採取豐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的發展脈絡。三、說教學目標過渡語: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了解教材和學生之後,更需要對自己的課程內容有一個宏觀的規劃,因此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 承襲漢制,創新寥寥——淺談三國兩晉南北朝銅鏡的特點
    從三世紀到六世紀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轉變階段,是介於漢代和唐代之間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南方和北方在經濟的發展上是很不平衡的。因此,銅鏡的形態、紋飾和鑄造工藝,不僅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而且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
  • 有網友問:關羽失荊州後,蜀國有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奪荊州?
    有網友問:關羽失荊州後,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諸葛亮:醒醒,別做夢了,蜀國若有百萬大軍,曹操、孫權我分分鐘滅給你看! 試問,如果蜀國真的有近百萬大軍,關羽又怎麼會失荊州呢? 根據《晉書·地理志》的記載,劉備稱帝的時候:其戶二十萬,男女九十萬口。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 關羽丟失荊州後,蜀漢還有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三顧茅廬之後,被劉備的真誠感動的諸葛亮替他作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計劃。而荊州,對於諸葛亮手下的抗擊曹魏,三分天下的隆中對而言,意義無比深遠。北伐曹魏、興復漢室的戰略要地,荊州有著這樣的一個身份,怎麼會不受諸葛亮的重視?
  •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原因就是:三國時期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南北朝時不同!是什麼在影響人才選拔機制呢?是儒家士族門閥。只要儒家士族門閥操控著朝廷,民間的人才就幾乎不可能入朝做官!
  • 三國裡的「荊州」是指今天的哪裡?為什麼會成為三國爭奪的焦點?
    可以說,整個後半部三國,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荊州的爭奪而展開。荊州,儼然成為了三國中最重要的一條主線。在三國中,荊州為什麼如此重要?荊州到底指的是今天的哪裡呢?其中,在劉表當政的時期,荊州的治所(類似於省會)位於今天的湖北省襄陽市,而並不是在今天的荊州市。現在的荊州市,當時名叫江陵。所以,由於古今地名演化的原因,我們今天理解的荊州和三國裡的荊州是有很大差別的。
  • 權謀背後的真三國:劉表單騎定荊州
    23、劉表單騎定荊州導言:劉表此人,是三國前期的重要人物。
  •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敗走麥城,路過馬超封地時,他為何不出手相救?
    也正是因為這樣,關羽對馬超櫻花看豎看都不順眼,一直排擠他。而劉備和關羽又是結拜兄弟,原本就是猜忌馬超的劉備自然更加不會重用馬超了。同時,臨沮也是個小的地方,且屬於關羽管轄範圍。 關羽的高傲體現在目空一切。關羽能力才幹還是出眾的,他水淹七軍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是,也的確因為他高傲的性格害了自己,因為當時劉備給關羽的戰略意圖並非是去攻打襄陽樊城,只要把荊州守死了,大局便安定了。
  • 兩晉風雲之,荊州對峙,羊陸之交
    因此,司馬炎將進攻江陵的晉軍主將,車騎將軍羊祜降為平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相反,東吳方面,由於在陸抗的指揮下,吳軍獲得了西陵會戰的全面勝利,因此,吳主孫皓大喜,封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督統荊州諸郡。(戰役過程,詳見兩晉風雲之,西陵會戰)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晉吳時期,荊州被一分為二,荊州的江北,除了沿江各郡以外,其他地區盡被晉國所掌握。
  • 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三國時代的的荊州和現在的荊州可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時代的荊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大部分地區還有今河南部分地區。那麼三國時代的荊州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又是哪裡呢?下面我就為大家梳理一下:東漢時期,天下共劃分成十三州及司隸共十四個行政區域,荊州便是其中一州。
  • 魏蜀吳為何都要佔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先是曹操佔據荊州,赤壁戰後劉備得之,呂蒙白衣渡江,孫權得之。荊州為何在三國歷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荊州在東漢時的面積非常大,差不多包括現在的湖北省、湖南省,以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重慶東部、河南南部。一般來說,荊州包括七郡,如南郡(江陵)、江夏、南陽、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不包括後來增加的郡)。其實看地圖就知道荊州之於三國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