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生》:雪和泥的春天

2021-01-11 鳳凰網

   


    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五行理論裡有北、水、黑的對應,它印證在帕斯捷爾納克那首很難翻譯的名詩《二月》中:「二月,墨水足夠用來痛哭/大放悲聲抒寫二月/一直到轟響的泥濘/燃起黑色的春天」,三種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的春天之所以是黑的而不是綠的,是因為俄羅斯大片國土處在高緯度地區,低於零攝氏度,因此土內含冰,春季白天氣溫略高時融化,入夜又復凝結,反覆凍融不斷,平時,這些凍土就被馬蹄子、車輪和皮靴反覆踐踏碾軋,土水相混成為凜冽的黑色。但春天畢竟又是生命復甦、靈感待發的時節,帕斯捷爾納克在長篇散文《安全保護證》裡寫了他客居柏林時的春日所思:「我國還在融雪,天空的倒影正一塊塊地從雪面冰層底下浮到水面上來,就像從描圖紙下面滑出來的一幅要描的畫。」

    這幾百字,已經從電影、音樂,經過用於寫作的「墨水」,又說到了繪畫;我每次閱讀帕斯捷爾納克,都分不清這是單純的文字,還是顏色、聲音、圖像俱全的幻覺。帕斯捷爾納克的文本最無改成電影的必要,因為它本身就是接近視覺的,它最有畫面效果,有光影,有聲響,單看《二月》裡的寥寥數句,就有奏鳴曲或印象派油畫的效果。《日瓦戈醫生》裡有一章叫「粘滿白糖的花楸樹」,講日瓦戈被擄至遊擊隊後到脫險的經歷,標題意象裡甚至加入了味覺。花楸樹長在遊擊隊營地所在的高坡下,落滿了雪,遊擊隊員要突出白軍的包圍,那些中了彈的遊擊隊員,血流在雪地裡,凝固成土,眼望著似乎甜絲絲的樹,人的氣息慢慢地從他們漸漸暗淡的眼神裡消散。

 

  我有時想,帕斯捷爾納克住在別列捷爾金諾作家村,是不是一隻烏鴉飛過房頂,掉下一根羽毛落在雪上的動靜,都會被他聽了去。他必須是神經質的,大喜大悲,若非如此不會放聲痛哭被泥濘染成黑色的春天;他的皮膚能感受到睫毛忽閃引起的空氣流動。但是,詩人的注意力並未因此而分散至外界的一切,那些循環出現的意象,例如泥濘、融雪、列車和車站,也是可以架構一種體系的。帕斯捷爾納克頻頻在這類意象裡傾注他的能量,《安全保護證》裡有一段極重要的文字,可以看作帕斯捷爾納克的藝術的夫子自道:

 

  科學抓住的是光柱的橫截面中的大自然,而藝術則不同,它感興趣的是被力的光束穿透時的生活。我會採用像理論物理學所採用的那種最廣義的力的概念,差別僅在於我所談的不會是力的原理,而是它的呼聲、它的存在。我會闡明,在自我意識的範疇內,力就叫做感情。

 

  如果這幾句話不易理解,那就去體會「轟響的泥濘燃起黑色的春天」吧。力的概念深化了帕斯捷爾納克得自於早年的音樂、繪畫、詩歌訓練的藝術觀,後來又進入到他的歷史和哲學觀裡,綰結於他對主宰、推動人間之事的運動過程的思考。冰雪的融結,樹木的榮枯,季節的交替,都是無形的力在起作用,人的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從泥濘這一類事物中去捕尋和感知,它們是力的證據,是被力改變了的世界紛紛濺起的可見的碎屑。但是,人主觀的力,即感情,則天然地希望介入並殺透這無法控制的客觀世界的圍堵,於是人必須活動、步行、遠走,社會必須動蕩、糾錯、向前。

 

  日瓦戈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文學自我,這位敏感柔弱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大變局前後的行動說出了新社會的某些真相。看到很多地方管《日瓦戈醫生》叫「巨著」,其實讀了便會明白,它不是像前輩託翁和後輩索翁的「巨著」那種雄心萬丈的碩大建構,它是懸起來的,像一口鐘,在一百餘裡遠的地方,或在地下三十米深的井底,依然可以聽到它的嗡鳴。它最好的象徵就是那些了無常勢的泥濘,飛雪,以及一扇扇迎著呼嘯的朔風摔下草原的車門。生活如夢幻,但歸結到底無非「一顆心拍打著車廂平臺」,沿途丟下的車門佐證了「我」曾經來過。有形的火車給日瓦戈們帶去過告別舊時代、駛向新生活的感覺,但是最後他卻被一個人扔在瓦雷金諾,情人拉裡莎也被陰險的政客拐走了,而拉裡莎的原配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則死在了他的居所的前院裡。日瓦戈,這位帕斯捷爾納克愛到心碎的主人公,幾乎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己受了新政權的愚弄或虧欠,他只是想著對歷史、對所謂的歷史進程,自己和世人的理解是多麼的不一樣。

 

  算上手頭新出的這本,《日瓦戈醫生》一書的三個內地譯本,我都已收在手邊。我想對帕斯捷爾納克,用一輩子來致敬都不為過。同樣以暴政和苦難著稱,俄羅斯因為有了這本書而變得讓人神往,會有一天,我要去看看詩人的墓石,看看冒出在凍土層外的水與雪的光。

 

 

相關焦點

  • 《日瓦戈醫生》:春天會來,有人卻在冬天離開
    《日瓦戈醫生》講述了渺小的個人在宏大的時代變革中漂浮不定的命運。20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歷經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大變革:昨天還是沙皇統治,今天就是資產階級政權上臺,數月後布爾什維克又將資產階級政府推翻,然後白衛軍復闢,接著又被消滅,接下來是新經濟時期,全部有產階級、知識分子大改造……日瓦戈少年喪母,在舅父的庇護下長大,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和作家,和他曾經寄居的教授家的女兒冬妮婭結為夫妻。
  • 李大興: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有相當一段時間,這張唱片也是我的首選,我曾經在北美冬夜聽著它寫了一首題為「漫長的冬天」的詩:不要說春天已不遠雖然今日晴朗冬天並不曾過去一代精英還沒如金斯伯格予言奔向墳場只不過深陷霧霾我曾那樣嚮往南方卻半生徘徊在雪中小路腳印丈量夢與現實的距離電子眼冷靜注視
  • 《日瓦戈醫生》
    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護下成長,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響,後來成了傑出的作家。        青年時代,日瓦戈寄住在莫斯科教授亞歷山大·格羅米柯的家裡。米沙·高爾東是一位猶太律師的兒子,也住在那裡,日瓦戈和高爾東成了生死之交,跟他倆一起做伴的還有教授的女兒冬妮婭。日瓦戈畢業後娶了冬妮婭。他們的婚後生活很美滿。戰爭爆發前夕,冬妮婭生了個兒子。日瓦戈應徵上了前線,在一所戰地醫院當醫生。
  • 【賞析】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
    她的美麗和聰穎竟使她遭到了母親的情人科馬羅夫斯基的蹂躪,但她終於憑著自己的堅韌和尊嚴修完了大學,嫁給了熱戀她的安季波夫。戰爭來了,日瓦戈醫生(尤拉)被迫離開託妮婭和剛出生的孩子,到前線當軍醫。拉莉莎的婚姻也一直籠罩在科馬羅夫斯基的陰影下,丈夫帕莎離家從軍。到前線尋找丈夫的拉莉莎與日瓦戈不期而遇了,在工作中彼此萌生了愛慕之情,但終於各奔東西。
  • 日瓦戈醫生事件
    最近出版的新書《日瓦戈事件》(The Zhivago Affair)對《日瓦戈醫生》出版的前後經過進行了仔細梳理。兩位作者分別是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曾任該報莫斯科記者站站長的彼得·芬恩和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講師佩特拉·庫韋,兩人通過對蘇聯官方檔案的研究、配以當事人的回憶以及對後代的採訪,對這段歷史給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敘述。
  • 《日瓦戈醫生》:有一種追求叫「日瓦戈精神」
    《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它被認為是俄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另一部用廣闊的題材書寫歷史的偉大史詩。它幾乎涉及了20世紀前50年俄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觸及了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哲學等一系列問題,寫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 動物莊園裡的日瓦戈醫生們
    《日瓦戈醫生》手稿膠片。這批文檔也證實了過去幾十年來CIA與《日瓦戈醫生》出版之間的隱秘關係。根據這批解密檔案,CIA不僅幫助《日瓦戈醫生》在西方出版,還通過秘密行動將俄語版《日瓦戈醫生》運回俄羅斯,通過隱秘網絡讓這部小說在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流通。《日瓦戈醫生》的出版以及之後帕斯捷爾納克迅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被認為觸動了一場文化冷戰風暴。
  •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導讀】真正的家醜不是方方日記披露的陰暗面,而是對方方的圍攻和構陷。《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中情局曾暗助《日瓦戈醫生》在蘇傳播
    原著小說對歷史真實的生動刻畫和1965年的同名電影,讓《日瓦戈醫生》成為蘇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不過,冷戰鐵幕遮蔽之下,就這本書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意識形態鬥爭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人們所知甚少。
  • 日瓦戈醫生——被拋棄的諾貝爾獎
    我讀的一本書--《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他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部作品,該作品曾經被封殺了30年,因為小說中講的是一個婚外情的故事。這本書中的人物線索十分混亂,但主線索還是比較明顯的,就是尤裡與冬妮婭在戰爭中的分分合合,和拉拉與丈夫在戰爭中的悲劇,最後尤裡與冬妮婭分開,與拉拉在一起,不久後,拉拉被騙走,尤裡心臟病爆發而死。小說的主人公是尤利·安德列維奇·日瓦戈,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出生於西伯利亞一個相當有錢的實業家庭,父親是個紈絝子弟。
  •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金色的秋風送走炎炎夏日,斷斷續續大半年之久,《日瓦戈醫生》終於要看完了。電影還沒有看,不過,據網上評論,有個老先生說,「1992年春節前,朋友給了我電影《日瓦戈醫生》的錄像帶。我和妻子在大年夜的深晚觀看錄像帶。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老外婆及母親此時都已入睡。三個多小時的片子讓我們泣不成聲。」
  • 《日瓦戈醫生》:但願日日天亮
    無疑,作為文學作品,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曾有諾獎之殊榮;作為電影,美國人製作的《日瓦戈醫生》也擁有了奧斯卡的提名,不可謂不成功。這部長篇甚至被評價為繼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後俄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也如同另一部榮獲諾獎的作品——肖霍洛夫的《靜靜的頓河》一樣影響深遠。
  • 【名著版電影】《日瓦戈醫生》(在線播放)
    《日瓦戈醫生》01《日瓦戈醫生》02《日瓦戈醫生》03《日瓦戈醫生》04    幼年喪母的日瓦戈(Omar Sharif 飾)被過繼給母親的朋友,自此與繼母一家的小女兒冬妮婭一同成長,並順利修完醫學專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醫生。
  • 《日瓦戈醫生》: 一本曾被視為刀劍的書
    這一政治觀點和消極的創作傾向,出現在小說《日瓦戈醫生》中。小說《日瓦戈醫生》,出版於1957年,歷經十年完稿,是帕斯捷爾納克畢生最重要的作品。小說講述了在俄國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俄國醫生日瓦戈與妻子冬妮婭、美麗的女護士拉拉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 《日瓦戈醫生》——諾貝爾文學名著
    《日瓦戈醫生》(俄語: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蘇聯作家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7年。該作描述俄國醫生尤利·安得列耶維奇·日瓦戈與妻子冬妮婭(Tonya)以及美麗的女護士拉拉(Lara)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被認為是一部帶有自傳體裁的作品。
  • 《日瓦戈醫生》:一本曾被視為刀劍的書
    而當他拿起一本非主流作家的書時,感受到無以倫比的震撼,這就是《日瓦戈醫生》。自創作時起,這本書註定將飽受批評與非議。但是,這一本書,最終幫助作者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更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引發的政治風波,高於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學作品。20世紀風雨激蕩,誰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泥沙,來去不由己。
  • 我找到了所有的魔鬼——日瓦戈醫生傳奇
    帕斯捷爾納克也在打壓、恐嚇的環境下完成了《日瓦戈醫生》的寫作。他激動地擁抱伊文斯卡婭,對她說:「我找到了所有的魔鬼,就是它們導致了幾十年來的苦難、惶惑、驚愕和爭執!」《日瓦戈醫生》以愛情為主線,講述了醫生日瓦戈不到40年的短暫的人生歷程,其背景涵蓋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建設等等重大歷史事件。
  • 宅在家裡看名著:巴黎聖母院、戰爭與和平、日瓦戈醫生
    安德烈娶了麗莎,麗莎生產時死亡;皮埃爾娶了艾倫,艾倫品行不端,二人分居;安德烈與娜塔莎熱戀,戰爭中負重傷死亡;皮埃爾愛上娜塔莎,有情人終成眷屬……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是《戰爭與和平》的主題,史詩式的建構和宏大的敘述方式都令人仰望。由其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多次榮獲世界級大獎。
  • 日瓦戈醫生身上怎麼會有哈姆雷特的影子?為什麼說他是「俄國耶穌」?
    日瓦戈是一名「醫生」,作者為他的主人公選定這一職業,可能有這麼幾種考量:首先,醫生在俄國和蘇聯一直被視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作者要為俄國知識分子樹碑立傳,主人公的醫生職業無疑是合適的。最後,日瓦戈的醫生身份也構成一種隱喻,置身於滿目瘡痍的社會和瘟疫流行的時代,日瓦戈卻始終在進行精神上的自我醫治,他以他相對健康的精神與病入膏肓的環境構成一種對峙,這才是日瓦戈的「醫生」職業的隱含意義所在。
  • 《日瓦戈醫生》手稿被偷帶出境 後被中情局秘密運回
    他離開時帶走了帕斯捷爾納克首部小說的書稿,以及作者託付的一句話:「這是《日瓦戈醫生》,願這本書流傳全世界。」《日瓦戈醫生》的多種譯本在世界流傳的同時,帕斯捷爾納克在蘇聯國內遭到了疾風驟雨般的輿論抨擊,而美國中央情報局則秘密印刷了一批俄文版《日瓦戈醫生》,偷偷運進蘇聯。《日瓦戈醫生》被捲入冷戰雙方意識形態鬥爭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