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報2019年9月12日訊 福田成立「教師書院」、龍華實施「未來教育家工程」……深圳各區紛紛在拓寬教師專業發展渠道等方面下大功夫,也引得鸞翔鳳集。近幾年,深圳市人才引進明顯提速,教師隊伍整體上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等特點。從高層次人才數量看,全市中小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分別約有100名、300名,均位居全省第一。
    10日,又傳來好消息,深圳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教育大會並發布了《關於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到將加大教育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切實提升教師薪酬待遇、切實解決好教師住房問題……
    ■不斷拓寬專業發展通道,給予教師更多成長機會
    為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深圳可謂是舉措不停。深圳努力為教師拓寬專業發展通道,每年僅中小學教師隊伍培訓投入經費就超過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從2015年開始中小學職稱制度改革,放開了中級職稱比例限制,將副高級職稱下放學校評審,還從省裡承接了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評審權。我市中小學副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全省最高,老師在深圳就可以評正高級職稱。深圳還在中小學中建設「名師工程」,培養「老師的老師」;開展「年度教師」評選,讓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在全市乃至省外做巡迴報告等。每年還組織骨幹教師進行海外培訓。
    晶報記者獲悉,今年4月,福田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師書院」,健全「雙培養」機制,為教師量身定製個性化培訓「大餐」,同時還建立分級培訓和立體培養新機制。龍華逐漸完善形成「5+」教育人才戰略,不斷通過「未來教育家工程」「三名工程」等搭建平臺助教師成長。龍崗大力實施以「新燕計劃-雲雀計劃-翔鷹計劃-頭雁計劃」為支撐的梯隊培養工程,建設名師名班主任工作室在線學習系統,並積極探索「名師+」工程,落實校長職級制改革,積極推進校長換屆交流工作,繼續辦好公民辦校長學習分享會。
    寶安則在全國首創民辦學校教師職稱評聘體系,2年內為近4000名民辦學校教師打通職業成長和工資晉升通道;並於近日成立寶安區教師研修學院,再為教師送「福利」。光明區也將以「三名工程」(名師培育工程、卓越百人計劃、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工程)帶動全區基礎教育的快速優質發展。
    ■提升教師待遇,班主任津貼提高到每月1500元
    深圳努力提高教師待遇,近年來一直嚴格落實國家和省關於「兩相當」的規定,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公務員。同時,通過幾次大的工資制度改革和調整,教師收入水平一直在穩步提高。前不久,市政府常務會議還通過了市教育局提出的提高班主任待遇的請示事項,將班主任津貼由原來的每月500元提高到了1500元。
    各區紛紛跟進。其中,羅湖將創新教師隊伍管理培養模式。儘快出臺高層次教育人才認定與綜合保障辦法;並落實「班主任專項基金」,提高班主任待遇。龍崗則計劃於今年秋季學期向全區民辦學校約5000名符合條件的教師發放長期從教津貼,根據「滿2年後,600元/人/月,5年以上每滿一年增加150元/人/月,最高1500元/人/月」的標準,預計發放金額約6500萬元。光明區也將出臺《光明區教師學歷層次提升補助方案》,對在職取得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給予70%的學費補助,鼓勵教師在職進修提升學歷。
    此外,深圳還努力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各區、各學校一直在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教師周轉住房以及學校宿舍等供應。市住建部門近幾年連續出臺人才安居政策,對來深人才進行住房補貼等。現在還正大力籌集建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等,預期未來將有效緩解老師們的住房困難。
    ■深圳人才引進明顯提速,出臺《意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建市時,深圳全市僅有小學226所,學生4.5萬人,教職工1812人;普通中學24所,學生1.3萬人,教職工877人。截至2019年6月,深圳全市已有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2551所,在校生220.92萬人,教職工20.72萬人。值得關注的是,我市近幾年人才引進明顯提速。如深圳中學,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吸引了40位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來校任教,其中碩士、博士38名。龍華區近3年從外地引進的中小學正高、特級、名師等高層次人才就有95名;招聘1150名畢業生中,碩士、博士就有803人,佔到70%。
    引才提速加快了隊伍結構優化,教師隊伍整體上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等特點。從年齡結構看,全市中小學教師平均年齡36歲左右,40歲(不含40歲)以下佔70%。從學歷結構看,小學本科以上學歷82%,高中研究生以上比例29%,均為全省最高。
    未來一段時間深圳教育發展有何重要部署和謀劃?《意見》重點提出18個方面40項舉措,涉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課程改革、教師隊伍建設等方方面面。其中提到,深圳將大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樹立良好師德師風,加大教育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探索教師管理新機制,切實提升教師薪酬待遇,切實解決好教師住房問題,讓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才。
    晶報APP記者 王文麗 陳利城 吳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