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路、安居、樂業,涼山彝家村寨唱響「卡莎莎」

2020-12-16 騰訊網

「鐵路修到涼山下,穿山越嶺把橋搭。千年的騾馬歇住了腳,沙木拉達穿過一句話……」

四川大涼山區素以「險惡」著稱,這裡山高路遠,地質災害頻發,自古便被視為「畏途」。

55年前,從被冠以「死亡禁區」之稱的沙木拉達隧道貫通之日起,這支彝族民歌,已經在大涼山區傳唱了半個世紀。

幾十年來,在涼山攻克貧困的徵程上,這首民歌幾經易詞,不斷被彝族百姓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路:千錘萬鑿出深山

百丈懸崖上,一條長約4公裡的山路「刻」進了山腰。

遠望,山路蜿蜒、纖細,但卻是山窩深處的村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近看,懸崖下的石堆裡,半掩著一臺紅色的機器殘骸,這一抹紅色在花白色的石堆中間格外顯眼,那是修路時因塌方而墜崖、砸毀的挖掘機。

這裡就是今年全國最後一個通車的農村——涼山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

「阿布洛哈」在彝語中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這裡名副其實——村寨毗鄰金沙江大峽谷,三面群山環繞,一面懸崖封路。如果沒有公路,外界幾乎聽不到關於這裡的任何聲音。

難,曾是阿布洛哈村村民生活的底色。村民想要出村,只能徒手翻越垂直落差高達1200米的懸崖,即便是青壯年的小夥子,也要爬上4個小時。更為艱難的是從崖頂回到寨子的返程路,由於懸崖坡度太大、慣性太強,村民只能一路快跑著下來,畜死人傷的事時有發生。

「我是布拖縣本地人,活了幾十年,之前卻從沒到過這個村子。」烏依鄉黨委書記卯彪回憶起他在2016年剛上任的第二天,來到阿布洛哈村調研的情景,「鄉裡工作組翻山進來花了6個小時,當天回不去,幹部們只能借宿在村民的草房子裡。我們跑遍全村,竟然沒有找到一包方便麵。」

難過的日子熬久了,路,便成了村民世世代代的渴望。曾經,老人們守著漫山遍野的核桃樹,望著頭頂的懸崖只能興嘆:「沒有路,再好的山核桃也運不出去啊。」

幾年前,村裡的小學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村幹部不忍讓孩子們在風雨裡讀書,咬牙做出一個決定:修房子。沒有路怎麼辦?村民翻山越嶺,靠人扛馬馱從鄉裡拉建材,簡簡單單的幾間平房,愣是修了整整兩年。

「苦熬」不是社會主義,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2019年,涼山州各級黨委、政府經過反覆調研、論證後決定:打通阿布洛哈村的對外通道。

2019年6月,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阿布洛哈通村路項目啟動,從山腰掘進3.8公裡硬化路。然而在通村最後800米的關鍵節點,施工隊遇到了巨大阻力——巖層破碎,塌方頻發,工程推進陷入僵局。

眼瞅著公路修到了家門口,難道要就此中斷嗎?面對老鄉的望眼欲穿,政府與施工隊調整方案,動用「米-26」軍用直升機將挖掘機等重型器械吊至村口,採取「從兩頭向中間」推進的方式施工,一米、兩米、十米……

短短800米,卻鑿了半年多。終於,一條用汗水和淚水鋪就的通村路,貫通了這金沙江大峽谷的懸崖石壁。

今年5月26日,第一輛汽車開進了村裡,守望在村口的村民喜極而泣。從這一刻開始,阿布洛哈村的貧瘠讓位於富足,困頓變成了希望。

房:安得廣廈千萬間

「見了九十九個美麗的寨子,還有一個寨子在等待;滿山花兒在等待,美酒飄香在等待;珍貴的朋友,請你留下來。」每當有朋友遠道而來,三河村的村民總會將客人圍在中間,唱這支彝族《留客歌》。

順著平坦的柏油路進入三河新寨,一排排整齊的新房映入眼帘——層疊的木質房梁、鏤空的木窗和紅泥外牆,處處彰顯著彝寨的風情特色;院外的綠色草坪和低矮的竹柵欄,讓彝家小樓更顯精緻。

無論是晨曦朝露去,還是披星戴月歸,這個海拔2500米的山村,總是三河村村民的心安之處。

在距離新村僅3公裡的山腰處,雜亂散布著一片高矮不一的茅草房,這便是三河村的舊址。泥濘的土路、歪扭的土牆,訴說著三河村窮苦的往事——僅在兩年前,全村350戶農民,有300戶土坯房被鑑定為危房。

2017年,年僅17歲的彝族姑娘阿機用紙和筆寫下了故鄉的生活——「清晨雞鳴尚未撕裂黑暗時,我從潮溼並帶著黴味的屋裡走出,牽出牛馬拴在屋後的松林裡。當濃霧從門縫鑽入,當火塘燃盡了炭火,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鑽入破敗的床裡取暖……」

身在涼山,民心要暖。「怎樣才能讓昭覺的百姓安居涼山?」2018年,昭覺縣副縣長吉色方森每天奔走不停,滿心都是如何推動彝區老鄉易地搬遷,讓村民住上遮風擋雨的新房、好房。

功夫不負有心人,吉色方森終於在衛星地圖上發現一塊面積很大的山頂壩地,他興奮地帶著黨員幹部撥開叢生的雜草,踏上山頂調研,最終將這裡確定為三河村搬遷的新址之一。

為了讓村民儘快融入新居生活,在不改變各戶承包地的前提下,昭覺縣為三河村制訂了就近搬遷的方案,按照「組團式、微田園,大聚居、小雜居」的科學思路,就近興建了9個搬遷安置點,所有村民的搬遷距離不超過5公裡。

業:安其俗,樂其業

上百年來,守著綠水青山的阿土列爾村村民,從未花心思好好欣賞家鄉的美景,他們的注意力都被腳下的懸崖和手中的藤條絆住了。

阿土列爾村,就是近兩年聞名全國的涼山「懸崖村」。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誓要把「懸崖」變「坦途」。2017年,政府為懸崖村修建了牢固的鋼梯,村民們告別了抓著藤條翻山越嶺的生活;今年5月,政府又組織全村整體搬遷到昭覺縣城,村民們開啟了嶄新的生活。

在距懸崖村60公裡外的昭覺縣「沐恩邸」社區,現代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黨的恩情卡莎莎」(「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的標語在社區隨處可見,這裡是原懸崖村村民吉克古者的新家。如今,她已經不再惦念山頂上的幾畝玉米地,而是每天拿著針線,和搬遷至此的姐妹們一起做彝族刺繡。

「原來我們在山上就愛做刺繡,現在社區扶貧車間給我們下訂單,我們從農民變成了『繡娘』。」吉克古者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在她看來,自己的愛好不僅能賺錢,還能讓更多人接觸並喜歡上彝族刺繡。

如今的懸崖村山頂,呈現出另一番繁榮的景象。山頂上的土坯民房,被村民改造成「懸崖民宿」,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遊客,絡繹不絕地爬上山頂體驗曾經的「苦日子」。

「住在山頂上,晚上看星空,早上看日出,白天看雲海。」原本對村民們來說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卻成了遊客們嚮往的生活。

每天早上,26歲的嚮導某色雄體都會和父母一起,把家裡的房子收拾乾淨,等待遊客入住。

「今年夏天,我接待最多的一個旅遊團有30多人,其中還有幾個外國遊客。」某色雄體介紹,3年前,一家人還只能靠山頂上的幾畝薄田種玉米和土豆維持生計,一年下來全家5口人也只能攢上萬八千元,「現在不一樣了,我妻子一個人在景區賣零食的收入都比前幾年全家的總收入還要多。」

山腳下,美姑河水依舊奔流不息,而懸崖村的苦日子卻如東流江水,一去不復返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共產黨人和彝區百姓接力奮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這片曾經「不通人煙」的偏遠山區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進入新時代,各級黨委、政府和涼山各族兒女勠力同心,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全面小康、不落一人」的傳奇故事。

涼山的山依舊高,但涼山的路不再遠,涼山的幸福民歌正越來越嘹亮——

「精準扶貧卡莎莎,

跨越發展卡莎莎,

黨的溫暖卡莎莎,

偉大時代卡莎莎,

彝家心裡樂開了花!」

原標題:彝家村寨唱新曲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鵬 李傳君 王紫

監製:李飛;編輯:裴遜琦

相關焦點

  • 燕京社會學專題 | 林耀華:涼山彝家
    《涼山彝家》一書是林先生對1943年涼山田野工作所得的系統整理,1947年5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刊行,英譯本(「The Lolo of Liang Shan」)於1961年在美出版(潘如澍、柳無忌譯)。但同時,他並未將彝家作為一個封閉的整體加以分析,而是在該書幾乎每一個章節中都貫穿了對彝漢社會之交往互滲的觀察和理解。對族群之間關係與族群內結構的並置,也是林先生在涼山民族志中對經典結構功能理論的突破。
  • 音悅涼山|任憑其風吹雨打 依然前行在路上
    唱響涼山命運歌手:我已茫然失去了力量如何找回曾有的一切等待了多少個夜晚月圓又月缺一如既往我已茫然失去了力量如何找回曾有的一切 一切素材來源|涼山文藝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理塘涼山兩隔壁 丁真 有空來大美涼山串門兒!
  • 從「安居」到「樂業」——災後重建的陳家港村莊印象
    2020年春節期間,記者從響水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由該單位牽頭組織的「樂業在家鄉 建設新響水」新春就業網絡招聘會已經舉辦,入駐83家企業,計劃招工4600多人。「這種網絡招聘會的形式,既有助於提升就業,也有助於緩解疫情期間的企業用工壓力。」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習近平總書記「卡莎莎...
    人民網記者彭博 攝人民網成都5月27日電 (朱虹)「習近平總書記『卡莎莎』(彝語:謝謝),精準脫貧『瓦吉瓦』(彝語:好得很)」。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涼山州將全面完成最後7個貧困縣摘帽、300個貧困村退出、17.8萬名貧困群眾脫貧的艱巨任務,絕對貧困問題將在這裡得到歷史性解決。
  • 涼山二十道風味,你認為哪樣最能代表涼山味道?
    坨坨肉、火盆燒烤、邛海醉蝦、豬膘肉、蕎麥餅、酸菜坨坨雞、彝家辣子雞....
  • 彝鄉舊貌換新顏 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取得顯著成效
    2016年8月,廣東省佛山市對口四川涼山扶貧協作以來,一名名佛山幹部人才懷著初心使命來到涼山。廣東佛山卡莎莎!」每次有佛山來客,涼山州越西縣達布新村村民阿牛吉木都熱情地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感謝之情。彝語「瓦吉瓦」是「非常好」的意思,「卡莎莎」則用來表達感謝之情。  阿牛吉木一家六口如今住在佔地約130平方米的新房子,新居有主房、偏房、院壩,廚房、衛生間、家電等一應俱全。
  • 阿克鳩射:用心拍攝彝鄉大地的彝家漢子
    》《涼山文學》《臺灣時報》《鳳凰衛視》《澳門日報》《美國《新大陸》等國內外各級媒體、雜誌、報刊、電臺、網絡上刊發了《昭覺發現侏羅紀恐龍化石》《昭覺千名幹部駐鄉村》《涼山馬鈴薯 全省一流》《彝族服飾長袖舞京城》《我是一名女大學生村官》、《在非洲追逐夢想的彝族女孩》《35個彝家孤兒暢遊北京上海》《昭覺彝家兄妹雙雙考上碩士研究生》《昭覺:彝族農民住上新房安居樂業》《鄉村,文化的堅守與失落》《彝族厚葬習俗必需改革
  • 鳳城廚藝+涼山食材 煮出幸福生活
    這是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金陽縣工作小組依託「粵菜師傅」培訓,帶給當地致富的招牌菜式。針對丙乙底村地處金陽10萬畝索瑪花海景區必經之路的區位優勢,金陽縣工作小組幫助當地建設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援建的安全住房被規劃為彝家旅遊風情小鎮,通過勞務協作為當地送去「粵菜師傅」廚藝培訓、民宿服務技能培訓,吸引越來越多曾經外出謀生的貧困戶回鄉創業就業。
  • 「決勝2020」媒體看涼山: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這幾天,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的記者正在涼山採訪,民生改善、群眾致富都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在昭覺夏草莓產業園,記者們並不滿足於負責人的介紹,紛紛提問。面對記者的提問,昭覺縣灑拉地坡鄉黨委書記曹雲寶告訴大家,未來,西昭高速將在該鄉有一個出入口,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將為這裡的草莓等農特產品銷售提供更加便利的運輸條件,同時,也將帶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 阿昌村寨唱響民族團結歌——記隴川縣戶撒鄉戶早村來細村民小組
    原標題:阿昌村寨唱響民族團結歌——記隴川縣戶撒鄉戶早村來細村民小組近年來,隴川縣戶撒鄉戶早村來細村民小組注重宣傳黨的民族政策,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阿昌村寨唱響了民族團結歌。來細村民小組是一個阿昌族聚居自然村,全村42戶199人,建檔立卡戶14戶61人,已全部脫貧。
  • 音悅涼山|麻雀雖小 也有大夢想
    這一生很遙遠我只能在這裡守候著春夏秋為了那小花朵為了這一個窩為了那小花朵為了這一個窩素材來源|涼山文藝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彝歷新年 這些習俗有講究!品舌尖上的美食——彝家風味餐來涼山,感受流光似畫的金秋將涼山秋景壓縮成五英寸 裝進口袋打包帶回家!靈魂拷問:今天在西昌你想吃什麼?【來源: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樂業山地攀巖挑戰賽 舞龍助興壯妹唱歌
    ,樂業縣將在賽事活動期間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樂業縣文化館長王迅告訴筆者。據了解,在第六屆中國百色樂業國際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暨全國攀巖分站賽「兩賽」活動期間,為了讓八方賓朋觀看賽事的同時,進一步領略樂業文化風情,樂業縣將展示壯鄉古老技藝。
  • 音悅涼山|執瑪樂團《居無定所的思念》
    ,再也見不到了,這一生都見不到了素材來源|涼山文藝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理塘涼山兩隔壁 丁真 有空來大美涼山串門兒!冬日到涼山,看「海」賞雪兩不誤!五彩涼山|在這個冬日陽光燦爛的地方,除了美景還有眾多美食!揣著50元一起去打卡西昌小吃!品舌尖上的美食——彝家風味餐彝歷新年 這些習俗有講究!
  • 涼山 摘下貧困帽 未來更美好
    大涼山,依舊雄偉險峻,但再也阻擋不了涼山百姓脫貧奔康的步伐。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涼山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與此同時,涼山州實現了11個深度貧困縣脫貧。喜訊傳來,涼山各地群眾以各種方式感恩黨和政府,歡慶脫貧奔康。 涼山,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 ...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楊國敏 ‖ 涼山扶貧路上跳動的「初心」
    大部分的田地都閒散著,彝家小孩在路邊的泥地上玩耍,弄得一身泥跡斑斑,又黑又髒。一個距離縣城僅11公裡的大花村,竟然還沒有完全通上油路。從那一刻起,我深感任重道遠……每每看見我,夫妻倆總會動情地說,「共產黨,瓦吉瓦;阿木科,卡莎莎!」阿都伍來子的故事只是我扶貧路上的一個小小縮影,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貧困戶家庭命運改變的背後,映襯著同一曲脫貧攻堅的時代凱歌!
  • 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文旅結合為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村民帶來幸福生活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民俗旅遊 迎來「八方客」「搬遷只是手段,脫貧致富才是目的,要致富必須有就業,只有樂業才能安居。」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2018年,德吉村開始打造旅遊特色村莊。
  • 市委書記馬裡專題調研人才安居生活保障工作
    市委書記馬裡專題調研人才安居生活保障工作 時間:2020-10-26 09:15:16  來源:黑河日報 引才聚才,「住」是基本保障,安居才能樂業。10月23日,市委書記馬裡專題調研人才安居生活保障工作。
  • 甘當彝家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援彝教師周東小記
    從進涼山的第一天起,周東就立下誓言:甘當彝家孩子成長路上的鋪路石,不僅要授給這些大山深處的彝族孩子文化知識,更要讓他們知曉涼山外的精彩世界,樹立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夢想的信念和信心。2018年,剛到涼山州金陽中學時,周東發現這裡的學生基礎遠跟不上山外的孩子,學習習慣、態度也十分不好,「為了完成布置的作業,經常相互抄襲,卻認為這不是大問題,還有不少學生撒謊。」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