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2020-12-22 阿細先基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家支譜系:涼山彝族的家族制度

古侯與曲涅是傳說中涼山彝族的祖先。在博物館進門拐角的地方,可以見到「曲涅譜系」和「古侯譜系」兩塊白板上,上面用彝文註明著彝族家支歷史,也就是家譜。如古侯譜系是一串名字,從古代連接到現在——古侯以孜—以孜以才—以才阿火—阿火謝木—謝木阿古—阿古阿支—阿支阿勒—阿勒折窩......。這就是父子連名制,在雲貴川一帶的彝族名字普遍是四個音節,因而就這樣代代連下來,家支內部輕易就能找到祖先是誰,這種譜系形成了對家支的集體認同。

這種家支譜系在整個彝族文化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譜系能區分你是茲、莫、畢、革、卓中的哪個等級。這五個字代表了古代彝族森嚴的等級。以是「茲」,最高的君主;二是「莫」,君主下面的謀臣和司法官;三是「畢」,由君主兼任,或君主的兄弟擔任,分管文書、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的人;四是「革」,即金、銀、銅、鐵、木、石、漆、皮等工匠;五是「卓」,即從事農、牧、生產和家庭勞動的奴隸。通過家支譜系,能夠清楚地知道親疏關係。由於彝族一直是一夫一妻制,黑彝只與黑彝通婚,有了譜系才可以判別是不是近親,一般認為六代之外才是旁支遠親。

所以在彝族民間有這樣地說法:「不會背誦父親的譜系,家支就不會認你;不會背誦舅舅的譜系,親戚就不會認你。」可以看出譜系在整個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譜系對地位、權力及財產的繼承等於是無形的條約,對於婚姻是一種優生優育的「法制」作用,家支內禁止通婚,嚴格實行家支外通婚

在涼山各地行走,你都會聽到「家支」一詞。家支是解放前涼山奴隸社會的權力,整個的涼山彝族地區,家支是實際統治集團,這些統治者用習慣法治理著涼山的奴隸社會。涼山地區的黑彝家支有100多個,每個家支有一個父系氏族名字,如果基、巴且、倮伍、羅洪家支等,總人口在7萬左右,分據著涼山各地。紅軍長徵時,和平通過涼山地區便是因為得到彝族大家支的幫助。在奴隸博物館中懸掛著一面紅軍軍旗,有紅軍的軍徽和「彝族沽雞支隊」字樣。這面旗是授給當時冕寧一個大家支——小葉丹家族的。1935年,紅軍長徵在繞過會理和西昌兩座防禦工事堅固的古城之後,來到了冕寧縣,劉伯承憑著智勇,與小葉丹在彝海歃血為盟,紅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小葉丹便是果基家支地頭人。

彝文:從右至左書寫的古老文字

走進奴隸博物館就會看到一隻鵝毛筆,讓人詫異的是,這種筆原來認為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沒曾想在祖國西南大山中,彝族人的祖先也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這種書寫工具。走進玻璃櫃細細打量,鵝毛筆的旁邊有墨汁,還有一串用繩子拴在一起的羊肋骨,上面刻有彝族文字,不仔細看還會誤以為是甲骨文。

鵝毛筆與羊肋骨,這兩樣是較少見的文物。鵝毛筆是彝族文學作品的書寫工具,在彝族文化中,畢摩抄寫經書都用竹籤筆,鵝毛筆只用於文學類書籍的創作和書寫。彝族的四大名著《勒俄特依》、《阿嫫尼惹》、《瑪牧特依》和《諾蘇爾比》就是由鵝毛筆書寫的,鵝毛不是普通的鵝毛,而是天鵝的翅膀羽毛。

彝族是一個有著文字系統的古老民族,他們用這些文字寫成了卷帙浩繁的經書和文學典籍。館內藏有很多的彝族經書,都是用彝文寫的。彝文屬藏緬語彝族支,字形是方塊字,在古代,這些經書和文學著作有的刻畫在羊肋骨或者牛肋骨上,也有的寫在壓制好的樹皮、布或紙上。

能書寫和認識彝文的在以前多為上層貴族和畢摩,普通人既不認識這些彝族文字也不會書寫。畢摩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他們世代相傳,用手寫相關的經書與歷史,有的寫在羊皮上,有的寫在竹簡上,有的寫在絹帛上,這些經書是彝族文化的傳承。

彝文大概使用了一千多年。彝族文字起源於畢摩在竹木或動物骨骼上刻畫的符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需要表達的思想越來越多,從最初的溝通人神的符號,到生產生活的祈願,最後由無數的畢摩豐富和完善了彝族的文字系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彝族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不同的家支之間沒有任何隸屬關係,不同的家支有各自認可的畢摩,在彝族文字與文化上有一體的傳承,也有不少的差異。比如,不同家支的經文記錄了出現同音異體或同體異義的現象,同時筆畫繁複,字體也沒有定型,難以普及,在教學、交流、歷史記載上都有諸多不便。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了文化研究,涼山州率先在這一問題上進行探索,從1974年便開始制定規範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198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彝文規範方案》使用,以涼山彝族北部方言的聖乍話作為基礎方言,以涼山州喜德話為標準音。這次規範解決了彝文在不同家支、不同方言區的很多問題,如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等,確定了819個字,規定一字一音,一音一字。規範後的新彝文字體定型、筆畫更少、結構簡易,字數不多但是夠用,相較於原來的古彝文更易於普及。現在,諸多的彝族文獻典籍得到有序的整理與傳播,不少的高等院校有了培養彝族文化工作者的專業,這些古老的方塊文字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 作者:劉乾坤

購買彝族服裝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彝族人網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

相關焦點

  • 打造音樂基地 彝族歌者把涼山唱給世界聽
    作為涼山第一代彝族流行音樂歌者,吉克曲布將涼山的高山、河流、人物,甚至藍天白雲都寫成了歌,亦被稱為「彝族流行音樂教父」。如今,他正致力於涼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保護,在涼山打造彝族音樂基地。2003年,專輯《憂傷的母語》,則是對彝族文化傳承的一種呼籲……其間,他們的創作大都關於故鄉,關於大山,關於民族,是唱給涼山的歌。和吉克曲布一樣,作為「山鷹組合」曾經的一員,「彝族歌王」奧傑阿格說,他最初開始接觸音樂,也是從一把吉他開始的。「我們經常開玩笑講,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我們這一群人;一把吉他,就改變了涼山音樂的現狀。」
  • 涼山彝族名人大全
    歷任西昌專署副專員,西康省、四川省民委副主任,涼山彝族自治州州長,中共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處書記,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馮元蔚馮元蔚,四川涼山人,彝族,彝名巴胡母牟,中共黨員,民間文藝學家。曾任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政協主席。
  • 爾蘇藏族和涼山彝族火把文化比較研究—— 王德和等
    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是爾蘇藏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也是部分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火把節節日文化也已走出國門。爾蘇藏族的節日主題是祭祀神靈,祈求豐收。人們相聚一起,舉杯祝福,唱歌跳舞,節日活動有:打火把、賽歌、摔跤比賽。
  • 涼山彝族古候.曲溼指路經頌唱《涼山彝族的指路經》
    彝族和漢族一樣,都有崇拜祖先的習俗,但彝族比漢族對這件事看得更重,其處理方式也更為精細而周到。在涼山彝族那裡,祖先的魂靈是要回歸祖界的。這個祖界的地理位置,是古侯、曲涅兩個家支體系遷徙至涼山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出發地,彝家稱其為莫木古爾,即雲南昭通。
  • 涼山彝族服飾
    眾所周知,服飾,作為一個民族區別於另一民族的表徵,表現著一定的民族的、歷史的、人民的情趣愛好審美傾向及性格特徵,積澱著原始傳承的延續,體現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姑作為涼山彝族的發祥地,被稱為是彝族文化的寶庫,其風俗古老、厚重,原始意味濃。在服飾方面,解放前很少受外地的影響,故保留了自己古老的服飾文明。涼山彝族服飾遠承漢晉先祖服飾的流風遺韻,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它蘊含了區域風貌、社會特點、審美意識、民俗特徵的豐厚內容,集中反映了彝族在美學宗教、風俗等方面形成的傳統觀念和心理素質,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彝」韻新風·涼山印象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涼山彝族的口弦音樂有什麼音樂特色?
    涼山彝族的口弦音樂具有非常強的語義性,即口弦音樂是能「說話」的音樂。涼山彝族根據涼山彝族語言聲調的平直、穩定特徵,製作了能夠準確表達彝族語言的樂器。口弦能使彝族語言在語義性的音樂處理時極易獲得準確的五聲音階位置。
  • 涼山彝族名人 你知道的有幾個?
    歷任西昌專署副專員,西康省、四川省民委副主任,涼山彝族自治州州長,中共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處書記,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馮元蔚馮元蔚,四川涼山人,彝族,彝名巴胡母牟,中共黨員,民間文藝學家。曾任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政協主席。
  • 解放前大小涼山彝族各階層的生存狀態
    、華坪、永勝這三個縣的彝族地區,它的範圍是要大於行政區劃中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據1956年涼山彝族地區民主改革時調查所知,土司土目階層總人口僅佔涼山彝族總人口的1‰,統治面積僅佔涼山彝族地區的10%,勢力已經衰弱不堪。但在整個元朝和明朝前期,他們曾經統治了所有的涼山彝族人口和涼山彝族地區。
  • 每日彝記|彝族文化知多少?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自然環境複雜,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其服飾在質地、款式、紋式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徵。大體可根據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個彝族聚居區分為六大類型。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
  • 彝族非遺彝繡衍生品2020北京時裝周發布會,圓滿落幕!
    為推動彝繡衍生產品市場化和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涼山彝繡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讓涼山彝繡直接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促進廣大婦女居家靈活就業,2020年初,北京服裝學院與涼山州婦聯達成戰略合作,通過行業指導、設計幫扶、平臺資源引入等,推動彝繡產品市場轉化,實現涼山彝繡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 阿本枝 : 我想把彝族的跳菜文化傳承下去
    跳菜,彝語稱「吾切」,是指起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傳承於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境內無量山與哀牢山民間,在宴席上菜時為敬重賓朋而舉行的一種具有特定規程和技藝
  • 張正昌:身懷手藝 傳承彝族民間樂器文化
    張正昌是我縣揚武鎮一名地道的彝族群眾,作為當地張氏家族中做煙盒的第六代傳人,他自幼和父輩學習彝族樂器製作,用自己的手藝傳承著彝族民間樂器文化。 走進張正昌位於揚武文化站的作坊,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滿目的彝族樂器,作為彝族樂器製作的手藝人,民間傳統的彝族樂器他都會製作,像這樣的樂器他不知道做了多少件。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一)民族概況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
  • 百名攝影家發現「五彩涼山」之酉林作品展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總面積6.04萬平方公裡,轄17個縣市,621個鄉鎮。
  • 彝族虎圖騰崇拜與虎文化
    意思就是虎的骨頭和虎血統。又說:我骨是虎造,我血是虎造。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人可以變成老虎,老虎也可以變成人的觀念。當然,(人不可能變成老虎,老虎也不可能變成人。)這只是彝族先民崇虎敬虎的想像和追憶,是反映彝族崇虎敬虎的文化傳統,是反映彝族人民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思想意識,並這種思想意識在彝族中根深蒂固,代代相傳相襲,成為彝族獨具特色的虎文化。
  • 淺析彝族火塘習慣法文化
    一、彝族習慣法涼山彝族通常是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峨邊、馬邊兩個彝族自治縣以及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的彝族同胞,這些地區被統稱為涼山彝區。涼山彝族社會是我國由奴隸制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制度的,習慣法,彝族稱「簡偉」,是在彝族社會中享有最高權威的法律,得到嚴格執行和全面應用。維繫舊時涼山彝族奴隸制的根本,是其父系氏族制及等級制,而此政治制度的基本保證是涼山彝族的習慣法。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法律制度三千多年來為調劑彝族內部各階層的矛盾以致特大案件,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奴隸制社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當代世界各民族罕見的彝族式的法律體系。
  • 彝族服飾:穿在身上的歷史 打開塵封的記憶
    素有「文化孤島」之稱的涼山彝族地區,因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古與外界交往甚少,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叫少,故完整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樣式很多,絢麗多彩且有豐富民族文化內涵的彝族服飾就是其中之一。 彝族的傳統服飾,流傳至今的種類高達300多種。
  • 涼山彝族青年歌手受邀獻唱
    /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唱青山 唱綠水 唱不夠 家鄉的今天呀,金不換 銀不換 換不來你的恩情暖…」晚上8時,序曲《我們在這裡》用彝族歌手的演唱拉開了表演的序幕,隨後《佛山佛山》《佛山節拍》《山的擁抱》《你是最好的》《這就是我們》六個部分共19首歌曲精彩唱響。歌詠了佛山在製造立市、文化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豐碩成果。
  • 李思思:冒著嚴寒深入大涼山採風,穿上彝族服飾像極了女神阿詩瑪
    ╭┈┈┈┈┈┈┈┈┈┈┈┈┈┈┈┈╮【曉金娛 】 特供「百家號」獨家原創,嚴禁轉載╰┈┈┈┈┈┈┈┈┈┈┈┈┈┈┈┈╯李思思到四川涼山彝族地區採風啦!央視綜藝2020年11月28日下午17:41,在其個人社交平臺發文稱:#當彝繡遇上百褶裙#衣尚中國超話 為探索彝族節慶服飾的秘語,@主持人李思思 遠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到了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這裡的自然之美和淳樸民風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了彝族服飾之上承載的文化象徵與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