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的口弦音樂具有非常強的語義性,即口弦音樂是能「說話」的音樂。涼山彝族根據涼山彝族語言聲調的平直、穩定特徵,製作了能夠準確表達彝族語言的樂器。口弦能使彝族語言在語義性的音樂處理時極易獲得準確的五聲音階位置。由口弦音樂聲調的高低曲折變化處理取得的音樂旋律線,是同彝族語言聲調曲折線走向一致,兩者的跳進幅度基本近似涼山彝族可以根據這種旋律來判斷彈奏者所表達的語義。口弦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仿佛是在和自己說著悄悄話。
它所表達的內容包括一些日常語言、民歌乃至口智、爾比(諺語)等想要表達的一切言語。這是在涼山彝族人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經約定俗成的口弦音樂,其旋律已形成固定的模式,無論誰聽見,都會明白其中所講的言語內容。這應該是涼山彝族傳統的口弦「言語」音樂。還有個人即興創造的口弦言語」音樂。這類口弦「言語」,是演奏者即興創作。即在日常的勞作、休閒、娛樂之時,他想要表達的日常語言也可以用口弦「言語」音樂演奏出來。
以此,涼山彝族人說「口弦會說話」。這類音樂受語言規律的約束,沒有充分進入音樂的藝術構思範疇。從音樂藝術的角度看,顯得單調、平淡。它在音樂思維中,還是一種零散、偶然的音調組合。涼山彝族少女們坐在一起彈奏口弦時,往往一個人在彈奏,另一個人在一旁模唱翻譯。
熟練掌握口弦音樂語義者,能把所奏出的語義一句不落的準確翻譯給在座同伴們聽,都會明白其中所講的言語內容音樂,口弦音樂沒有語言意義性的,這類口弦音樂是在傳統口弦音樂基礎上,仍然用口弦音樂的調式音階特點,運用一些「打跳」音樂旋律來演奏,還有的是經過現代音樂人的加工創造而來,其所彈奏出的音樂旋律沒有明確的語言意義,完全脫離言語意義的約朿,不與任何言語意義發生直接聯繫,演奏者對這類樂曲也沒有任何言語陳述,音調進行並沒有模擬言語的聲調,而是通過整個的樂曲主題來表達一種情緒種思想情感。
這類口弦音樂的特點:它充分地發展了口弦樂器的演奏技巧,在藝術表現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出現多樣化的旋律發展手法,節奏型的多樣化;旋律單位幅度伸縮自如;音程連接跳躍性大,從而使樂曲出現了較多調式交替;旋律的發展,除了固定支點跳進外,也有連續性的同音反覆和二聲部的音色對比及連續的泛音出現等。如,寧蒗縣著名口弦演奏家馬國國彈奏的《把節之夜》曲目,其樂曲火熱奔放,激情洋溢,明快流暢,表現出新時期彝族人民在火把節時喜慶豐收,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又如本人創作演奏的《快樂的阿依》曲目,樂曲悠揚婉轉,歡快明暢,激情奔放,表現了彝族青年追求男女快樂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總之,彝族口弦音樂表現的內容都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諸如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傳統習俗、婚喪嫁娶、生存狀況、自然環境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的內容都是彝族人民千年文明的積澱,每項內容都是由各個時期的彝族人民的心血鑄就,都打上了歷史的烙印,記載著千年文明的傳承。
口舌技巧:演奏時利用雙唇向前突出呈筒狀増加共鳴,擴大音量,用呼氣或吸氣鼓動簧牙(弦舌)產生的音響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韻交織在一起,並藉以口型的變換、舌頭的翻卷、轉動和控制呼氣、吸氣的力度等方法,構成非常接近口語的旋律,能利用口腔共鳴吹奏出不同的聲調,從而藉以傳遞心聲。
演奏技術高的人,能演奏出二聲部或三聲部的旋律,能表達出較複雜的節奏和較多的音色,並能充分使用每片弦發出它的泛音來,形成錚錚動聽,柔和婉轉,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彝族地區,口弦一般為獨奏,很少有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