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很多人不知道,盤點那些的晉源的塔

2021-02-16 微晉源



在遊轉的同時也看到很多古塔,造型規模各異,實為晉源寶物級文物。現匯總一下,以便瀏覽。

古城營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於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學校內。創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惠明寺的遺物。塔總高 52米,寶瓶形狀,下有塔基二層;塔基為磚砌須彌座,座上為圓形塔肚;上為十三層相輪組成塔脖,上端為木質華蓋,周邊懸吊著鐵鈴,華蓋上是琉璃瓦塔頂。據佛經講,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戰功卓著、皈依佛門後,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萬4千座舍利塔,超度死者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阿育王塔是19座舍利塔之一。現存之阿育王塔,為明初重建之塔。據《元一統志》記載,北宋太平興國年晉陽城毀,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時傾圯。其後該處顯現靈光,宋真宗命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鹹平二年(999年),塔遭地震雷電毀。鹹平六年(1003年),朝遷遺內侍王守真等率諸州兵1300餘人重建,塔改為磚砌,三年成,塔身累甕九級,高約52米,皇帝降詔以汾州僧啟為住持,並欽賜金書。

蒙山連理古塔及塔林


蒙山開化寺連理塔

開化寺(前院)寺北山坡有塔林,為歷代住持僧圓寂後的骨灰存放處。寺南有990年(宋淳化元年)所建釋迦、如來兩座舍利塔,這兩座方形磚塔外形大致相同,間隔1米,均高12米,邊長3米,因兩塔的基座為一整體,故稱「連理塔」。連理塔由塔座、塔身、塔頂組成,塔基為磚砌長方形狀;塔身正面開半圓形拱門,門框、門檻、門額都用青石製成,門楣之上有彩繪。右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條製成的直欞假窗,左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制半開假門。兩塔塔身內部均為黑色磨光石條,雕刻著極為精細的花紋。塔身上部迭次而成,挑出塔簷0?5米,簷頂層層內收,形成亭臺式樣,極頂置石雕寶珠。這兩座墓塔淳樸穩健,俊秀美麗,形制獨特,下層基座和塔身為唐代單層墓塔的一般製法,而塔頂則是宋代的手法,具有唐宋過渡時期的特徵。

蒙山塔林

赤橋村通天寶佛齋塔(現代塔)

通天寶佛齋塔(新修)

龍山童子寺燃燈佛塔

童子寺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於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裡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該塔造於北齊年間,比例諧調,造型優美,是我國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燃燈石塔,是省級重點文物。 在童子寺東北山崖上有石門寺遺址,內有一石窟,窟頂雕有美麗的蓮花圖案。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 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輔元年(1117年)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 重建。寺內建築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約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內置燈室,三面開門,頂部排煙。塔身比例適度,造形秀美。雖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龍山童子寺燃燈佛塔

山西太原奉聖寺舍利生生塔(清代)

晉祠舍利生生塔位於晉祠南區浮屠院 (亦稱塔院)中央,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現存古塔為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重建之作。塔高38米,分八角七級,每層均繞以琉璃勾欄。位於塔頂的八條琉璃龍因其所處方位與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和兌方位一致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八條龍中,七條龍龍首均為側面形象,只有位於乾位的琉璃龍龍首為正面形象,龍頭直指懸甕山,是八條龍中身形最健壯、做工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因而有鎮山龍之稱。塔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9—604),宋代重修,到清初已毀塌嚴重。奉聖寺和尚善修決心重修,他化緣到資金,於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此塔是中國清代磚塔中的佳作, 塔高三十八米,八角七級,玻璃剪邊,輪廓秀美,挺拔壯觀。塔內設螺旋蹬道可登塔頂,每層四門八窗,憑窗遠眺晉祠內外美景一覽無餘。如在夕陽西下時欣賞寶塔,還會出現一天雲錦、滿塔光輝景觀,譽為晉祠外八景之一「寶塔披霞」。  一級塔門有楊二酉題匾「形明動化」四字。二級以上每級均有磚匾四塊,共二十塊嵌與塔壁上,這些匾額均系楊二酉之作。原塔內每層有佛像。中華古塔通覽·認為,晉源舍利生生塔,雖為清代建築,但卻為清代磚塔建築之精品,況其歷史悠久,又有佛舍利之聖物,以其歷史文化價值,故列為「中華名塔」, 塔院西側院落叫留山園。園內兩涼亭,一叫留山亭,一叫伴雲亭。相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懸翁山向東移動兩個時辰,在距留山亭不遠地止步不前,後人在此建亭,取名留山亭。伴雲亭是在原伴去洞遺址建造故名。二亭均為1984年重建。伴雲亭對面一巨型明壁,寬約七米,壁上磚刻《柏月山房記》是楊二酉作品,全文一百八十六字,字大五寸見方,筆勢流暢,揮灑俊逸。


山西太原奉聖寺舍利生生塔(清代)

太原晉祠難老泉張郎塔

年代:分水塔建造年代無確切考證?形制、特點:石塔;現狀:保存良好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難老泉三七分流處,有一小石塔,稱「中流砥柱」,又稱張郎塔、分水塔,石塔高不過兩米,下為蓮花基座,中為多稜石柱,上為簷剎。是為紀念爭得七眼分水的張郎而建。塔剎被來往遊人摸得十分光滑。「涓涓難老泉,分流晉祠側,中有長生萍,冬夏常一色。」張郎塔有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幾百年前,這裡南北兩村的農民,經常為爭水互鬥。天越旱,鬥得越厲害。後來官府說要「調解」糾紛,就在潭邊支一口滾沸的油鍋,鍋裡放十枚銅錢,說:哪方有人能當眾從鍋裡取出幾枚銅錢,以後就分幾分水量,判定之後,永免爭執。這時候,從北渠的人群裡,走出了一個青年,他勇敢地伸手從油鍋裡取出了七枚銅錢,於是北渠的農民就永遠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燙傷過重,當場死去了! 在砥柱東面築了一道石堤,在堤腰鑿了十孔圓洞,南三北七。在東堤又築了一道人字堰,作為南北兩渠分水嶺,以免出堤後水流混合。北水流進智泊渠,且一直由村裡的張姓管理著。


太原晉祠難老泉張郎塔

山西太原懸甕山磚塔(清代)

懸甕山磚塔,稱千佛塔,位於太原晉源晉祠後面懸甕山麓,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古塔建在山坡上,下面是很大的磚座,上面是寶瓶狀塔身,頂部原應有剎,現已失,塔下有磚雕「無障礙」三字,磚座上有石銘,上書「萬佛塔」三個大字及「大清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仲夏穀旦」、「敕封文林即翰林院編修楊廷璿立」、「奉聖寺住持僧寂尊」。此塔與舍利生生塔同為奉聖寺建築。

山西太原懸甕山磚塔(清代)


天龍山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天龍」之名,語出《易經》:「天龍在潛即勿用,飛即在天。」天龍山不僅以佛教石窟而聞名遐邇,並有古剎聖壽寺為其增輝,行宮、寶塔、龍洞、飛瀑點綴山間,是一處景觀獨特內容豐富的旅遊勝地。

聖壽寺是天龍山主寺,位居半山腰,也是全山中心。聖壽寺最早稱天龍寺,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560)。為歷代帝王遊獵、避暑、祈福攘災聖地。宋以來多次重修,清代改稱聖壽寺。圖為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天龍山祖席聖壽第四世徹證老人容像塔

聖壽寺寺之南北均有著名堂塔,北方有圓形三層的祖席聖壽第四世徹證老人容像塔


圖片右側覆缽塔為徹證老人容像塔,左側是一九八零年建的本修自明老和尚

天龍山觀音塔

天龍山聖壽寺東一片蔥鬱的林海之中,蒼松掩映,一塔獨秀。遠處奇峰隱約,浮煙點點,近處林木蒼勁,林海漫天。觀音塔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半藏半露,顯出深邃的意境。觀音塔高約30米,磚質結構,方形塔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覆缽形,塔剎置圓形銅盤,掛銅質風鈴。清風徐來,發出陣陣清脆的鈴聲。塔前置18級石臺階,拾級而上為塔門。塔內中空,頂部疊澀收束。內設佛臺,原塑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由於年久像壞,現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觀音和普賢菩薩。民間傳說,天龍山上建造這座觀音塔,還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傳說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晉祠有個在朝任翰林院編修的大人物楊二酉,晚年選擇墳地時,看中了天龍山東峰下的這塊風水寶地。說這裡是天龍山的龍頭,北有靠山,南臨溪水,在此修築墓地必能蔭及子孫,世代居官為宦,興旺發達。當他往工地運送石料時被寺僧發現。寺僧認為楊家在此修墳會破壞天龍山的風水,但又不敢惹這個當朝的大員。於是就連夜在工地修了一座觀音塔。楊二酉見狀,只得作罷。塔後的草叢中有凌亂堆放的石塊,據說就是當年楊家運來修墓的石料。

觀音塔


太山龍泉寺塔林

太山龍泉寺塔林

太山唐代塔基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在太山龍泉寺發現一處建築遺址,經有關專家發掘證實為唐武周時期佛塔基址,基址下發掘出一座地宮,地宮內藏有一個石函,石函內套裝有鎏金銅飾木槨、木胎鎏金銅槨、木胎銀槨、金棺,共計五重棺槨。內有聚成堆的顆粒狀物體,應為舍利。該遺址是佛塔地宮瘞埋舍利的早期實例,也是現存地宮中最早的一例;出土遺物等級較高,為研究唐代佛教及金銀器等製作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唐代塔基


出土的鎏金銅飾木槨

相關焦點

  • 晉源拾憶 | 竹簾子
    我所說道的就是咱家鄉庶民百姓家門上懸掛的普普通通的「竹簾子」,由於各家各戶的房門大小不等,竹簾子的長短寬窄尺寸也各不相同。那些正房大廳掛的是既寬且長的大簾;偏房小院則是掛小一些的門簾;一般小戶人家當然就是極普通的門簾。
  • 晉源 | 「水稻」和「水稗子」
    但在我的家鄉,老輩人傳下來,這個字一直都念fú。如擔fú、喝fú、山fú、河fú、沒油fú……如fú螞圪垛、fú淋不拉、沒油爛fú、河裡淹死會fú的……還有那個「水稗子」,也叫「fú稗子」。前兩個字,說出來竟與「腐敗」二字一模一樣。但好像也有例外,如四大名著中那個《水滸》,就打小小沒聽人說是《fú滸》的。而且,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個字讀shuǐ 的機會似乎越來越多了。
  • 晉源故事 | 抗日英雄「火神爺」
    孫佔英被組織上安排到一個村的粉坊,白天幹雜活或轉村賣粉條,晚上出去單獨或集中行動,附近村裡的人都知道他是個賣粉條的河北家後生。一天得到消息,日偽軍又將到西山「掃蕩」。傍晚有三個日偽軍住在了邊山一村內。孫佔英想殺敵的機會來了,使勁一咬牙,幹掉他們!他聯繫上戰友小趙,又叫出村內一地下黨員,摸清了敵人住所,定下了殺敵計劃。
  • 晉源有座「明代石橋」 你知道在哪裡嗎?
    之前我雖繞古城轉過幾次,但沒細看示意圖,故今天才第一次知道古太原縣城北甕城外還有座「明代石橋」。現橋頭立有一舊殘碑,上面看不出文字,也不知是何年代的,故石橋的創建年代還需考證。《古城公園平面示意圖》中把此橋標為「明代石橋」,是據古太原縣城始建於明代之故吧。
  • 晉源 | 天龍山深溝內藏著千佛洞
    因其地處溝深林密的斷崖險境,知道的人不多,見過的人就更少了。也不知何因,我對這些被人遺忘的角落情有獨鍾,常記在心,並尋機探訪。今天又是一個風和日暖的好天氣,我與老伴騎車專程去探訪天龍山千佛洞石窟。惟探險家敢入,常人不敢冒險而入者多。明代嘉靖二十五年高僧古潭(姓王法名淨深)之徒都鋼僧道冏創鑿。清季光緒二十九年,危崖大崩,洞遂斯滅。」從劉老先生近百年前的記載可知,天龍山千佛洞石窟,在聖壽寺南面的峽谷河邊西崖絕壁之上,從天龍山寺廟南下可達(我們因專程去探訪千佛洞,並熟悉路徑,就走了從窯頭村經峽谷直達此處的捷近路)。洞窟內開鑿佛像很多,所以就叫成千佛洞吧。
  • 晉源 | 探訪太山金棺之秘
    這樣,我們先登山觀景繞行太山外圍一大圈,然後再進入地宮探訪金棺之秘,也可算是「健身、觀景、訪古都不誤」。新建的龍泉寺舍利塔挺拔高聳於松蒼柏翠的太山懷抱中,為全木結構五簷五層唐式風格建築,其下建有寬敬的地宮,整體彰顯盛唐佛教文化風格。
  • 晉源 | 五府營村的由來
    1990年後,南河下村址的100來畝地,賣與風峪溝內周家莊村,建起了周家莊新村,南河下的全部人口都遷居五府營村,南河下村從此以後就不存在了。一座城池 一段歷史  一種情懷微信聯繫:yanzw201801投稿郵箱:954869287@qq.com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1000多年前在晉源發生的大「交易」晉源這個村發現的古墓展現了殘暴君主的另一面赤橋村曾經有一座「義冢」晉源史話 | 醜怪宰相桑維翰晉源藏著巨額寶藏的暗語
  • 《紅樓夢》裡的山西晉源方言:十
    他離的遠,看不真,只當我摘李子呢,就屄聲浪嗓喊起來,又是『還沒供佛呢』,又是『老太太、太太不在家,還沒進鮮呢,等進了上頭,嫂子們都有分的』,倒像誰害了饞癆,等李子出汗呢。叫我也沒好話說,搶白了他一頓。害饞癆:山西晉源方言說嘴饞是害饞(s ang)癆。頂缸平兒聽了,笑道:「這樣說,你竟是個平白無辜之人,拿你來頂缸的。頂缸:比喻替人背黑鍋。
  • 《紅樓夢》裡的山西晉源方言:十五
    攛掇,晉源方言裡沒有這個詞,它是羅貫中組裝的詞,他給讀者出了難題,叫人去尋找,《西廂記》第三本:問甚麼他遭危難?攛斷得上竿,掇了梯兒看!腰門,木棍正在沒法,只聽園門腰門一聲大響,打進門來,見一個梢長大漢,手執木棍。眾人唬得藏躲不及,聽得那人喊說道:「不要跑了他們一個!你們都跟我來。」
  • 晉源開通微信平臺幫助群眾就業創業
    本報訊(記者張勇通訊員趙聖傑)昨日,記者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今後,如果想知道晉源區有哪些就業信息,希望得到就業培訓,只要登錄微信,就能一覽無餘。「目前,太原市晉源區人社局正式開通了『晉源人社』『晉源就業』『晉源創業』三個微信公共服務平臺。」
  • 郝妙海:晉源冬至節雜憶雜談
    過冬至節,在晉源地區,鄉民們直稱「過冬」。時至今日,冬至節在晉源地區,是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節日。說它不大,是因為雖然家家戶戶仍拿冬至當個節來過,可已遠不像元宵、端午、中秋那麼重視。說它不小,則是因為這個節日歷史悠久,節俗也很多。
  • ​晉源 | 初訪明仙峪瓦窯村石窟記
    瓦窯村石窟之中窟東窟最大,窟口上方裂開,窟口下面雖也掩埋了一半,但人還能進去。東窟內大石縫東龕比較完整些,龕的簾形邊飾基本完好,中間主坐佛除已斷臂外基本完整,只是頭部面目遭人破壞,龕外兩側站立的侍佛還存有一個身體。
  • 太原晉源「巧媳婦」 創新剪藝三十年
    近日,太原市晉源區美術館內,晉源「巧媳婦」趙敬玲正向市民展示自己的剪紙技藝。不少觀眾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她匠心獨運。作為第三代晉源傳統剪紙傳承人,趙敬玲已經不需要在紙上畫出花樣,通過即興創作,便能剪出蝴蝶、牡丹、如意等精美的小型作品。「我已經當了兩年晉陽工匠。晉祠侍女、蒙山大佛、大寺荷花......我想通過我的剪刀,剪出山西風格,晉源美景。」
  •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晉源鎮這片土地,坐鎮太原盆地,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東西兩山並峙,汾河居中穿過,既是宜耕宜居的風水寶地,又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衝,正所謂「水厚土深,居之不疾」,古人甚至曾經將它看做是可與成都平原相提並論的「天府之地」。
  • 家在太原 | 細說晉源那些新地名的歷史源流
    前段時間,太原市晉源區為轄區內的古太原縣城和晉源新城地區的21條道路進行了命名。晉源區自1998年建區以來首次大規模地命名新地名。
  • 晉源史話 | 醜怪宰相桑維翰
    提起五代時的桑維翰,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但說到用「磨穿鐵硯」來形容一個人堅持不懈,刻苦求學,就無人不知了。這個典故就來源於桑維翰。公元936年,石敬瑭在晉陽當「兒皇帝」,他就是主要策劃運作人。桑維翰(898—946)字國僑,洛陽人。他相貌生得醜陋怪異,身體矮短粗胖,臉面卻很寬(有一個資料上說他臉面很長),誰見了他的樣子都會偷偷發笑。
  • 晉源 | 談談晉祠村,晉祠堡、保衛晉祠……
    遠的不談,僅從清代時起,就有楊廷璇(二酉父)出面從京師募捐布施千金,於乾隆丁卯(1747年)在浮屠院廢墟上重新建起浮屠塔,楊二酉又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把原在晉水南渠旁的一間小道院,改移建在晉水北渠的東北位置上建造了文昌宮。
  • 醋坊傳三代 純糧釀醋的堅守中感受晉源味道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王培霖 通訊員 楊潤德 太原報導冬至即將到來,12月20日,太原市晉源區乾陽街上的承業老醋坊,打醋的人往來不絕, 在晉源,許多人一輩子吃的都是老溫家的醋,純糧食的傳統老工藝, 酸香甜綿。
  • 高揚、洛桑久美、阿沛·晉源不再擔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拉薩1月23日綜合報導 據《西藏日報》消息,經中央批准,政協第十一屆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高揚、洛桑久美、阿沛·晉源同志不再擔任政協第十一屆西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席職務。  高揚、洛桑久美、阿沛·晉源均出生於1957年。
  • 9月29日晉源花卉小鎮即將開放~邀你免費看花車巡遊、水幕電影、花海燈光秀
    9月26日上午晉源區東關村即將開幕的晉源花卉藝術節讓這個緊臨新晉祠路的村莊沸騰了「往年這個時節,村民們都忙著收玉米,今年不僅不用忙著幹農活,政府流轉了土地,村民們有了穩定收入,不用擔心收成不好,也不用擔心玉米賣不出好價錢,解決了後顧之憂,大傢伙還變身花卉小鎮臨工,有了新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