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轉的同時也看到很多古塔,造型規模各異,實為晉源寶物級文物。現匯總一下,以便瀏覽。
古城營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位於太原市晉源區古城營學校內。創建於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是惠明寺的遺物。塔總高 52米,寶瓶形狀,下有塔基二層;塔基為磚砌須彌座,座上為圓形塔肚;上為十三層相輪組成塔脖,上端為木質華蓋,周邊懸吊著鐵鈴,華蓋上是琉璃瓦塔頂。據佛經講,阿育王是古印度的一位國王,戰功卓著、皈依佛門後,發願在大千世界建8萬4千座舍利塔,超度死者亡靈。在我國建有19座,阿育王塔是19座舍利塔之一。現存之阿育王塔,為明初重建之塔。據《元一統志》記載,北宋太平興國年晉陽城毀,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時傾圯。其後該處顯現靈光,宋真宗命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鹹平二年(999年),塔遭地震雷電毀。鹹平六年(1003年),朝遷遺內侍王守真等率諸州兵1300餘人重建,塔改為磚砌,三年成,塔身累甕九級,高約52米,皇帝降詔以汾州僧啟為住持,並欽賜金書。
蒙山連理古塔及塔林
蒙山開化寺連理塔
開化寺(前院)寺北山坡有塔林,為歷代住持僧圓寂後的骨灰存放處。寺南有990年(宋淳化元年)所建釋迦、如來兩座舍利塔,這兩座方形磚塔外形大致相同,間隔1米,均高12米,邊長3米,因兩塔的基座為一整體,故稱「連理塔」。連理塔由塔座、塔身、塔頂組成,塔基為磚砌長方形狀;塔身正面開半圓形拱門,門框、門檻、門額都用青石製成,門楣之上有彩繪。右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條製成的直欞假窗,左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制半開假門。兩塔塔身內部均為黑色磨光石條,雕刻著極為精細的花紋。塔身上部迭次而成,挑出塔簷0?5米,簷頂層層內收,形成亭臺式樣,極頂置石雕寶珠。這兩座墓塔淳樸穩健,俊秀美麗,形制獨特,下層基座和塔身為唐代單層墓塔的一般製法,而塔頂則是宋代的手法,具有唐宋過渡時期的特徵。
蒙山塔林
赤橋村通天寶佛齋塔(現代塔)
通天寶佛齋塔(新修)
龍山童子寺燃燈佛塔
童子寺始建於北齊天保七年,金天輔元年毀於戰火,明嘉靖元年重建。相傳有兩名童子在此山中隱修時,見山石氣勢不凡,遂在這裡雕造了一尊高57米的佛像,寺名也是由此而來。 該塔造於北齊年間,比例諧調,造型優美,是我國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燃燈石塔,是省級重點文物。 在童子寺東北山崖上有石門寺遺址,內有一石窟,窟頂雕有美麗的蓮花圖案。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 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輔元年(1117年)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 重建。寺內建築及其石雕佛像早已不存。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約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內置燈室,三面開門,頂部排煙。塔身比例適度,造形秀美。雖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龍山童子寺燃燈佛塔
山西太原奉聖寺舍利生生塔(清代)
晉祠舍利生生塔位於晉祠南區浮屠院 (亦稱塔院)中央,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現存古塔為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重建之作。塔高38米,分八角七級,每層均繞以琉璃勾欄。位於塔頂的八條琉璃龍因其所處方位與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離、艮和兌方位一致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八條龍中,七條龍龍首均為側面形象,只有位於乾位的琉璃龍龍首為正面形象,龍頭直指懸甕山,是八條龍中身形最健壯、做工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因而有鎮山龍之稱。塔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9—604),宋代重修,到清初已毀塌嚴重。奉聖寺和尚善修決心重修,他化緣到資金,於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此塔是中國清代磚塔中的佳作, 塔高三十八米,八角七級,玻璃剪邊,輪廓秀美,挺拔壯觀。塔內設螺旋蹬道可登塔頂,每層四門八窗,憑窗遠眺晉祠內外美景一覽無餘。如在夕陽西下時欣賞寶塔,還會出現一天雲錦、滿塔光輝景觀,譽為晉祠外八景之一「寶塔披霞」。 一級塔門有楊二酉題匾「形明動化」四字。二級以上每級均有磚匾四塊,共二十塊嵌與塔壁上,這些匾額均系楊二酉之作。原塔內每層有佛像。中華古塔通覽·認為,晉源舍利生生塔,雖為清代建築,但卻為清代磚塔建築之精品,況其歷史悠久,又有佛舍利之聖物,以其歷史文化價值,故列為「中華名塔」, 塔院西側院落叫留山園。園內兩涼亭,一叫留山亭,一叫伴雲亭。相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懸翁山向東移動兩個時辰,在距留山亭不遠地止步不前,後人在此建亭,取名留山亭。伴雲亭是在原伴去洞遺址建造故名。二亭均為1984年重建。伴雲亭對面一巨型明壁,寬約七米,壁上磚刻《柏月山房記》是楊二酉作品,全文一百八十六字,字大五寸見方,筆勢流暢,揮灑俊逸。
山西太原奉聖寺舍利生生塔(清代)
太原晉祠難老泉張郎塔
年代:分水塔建造年代無確切考證?形制、特點:石塔;現狀:保存良好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難老泉三七分流處,有一小石塔,稱「中流砥柱」,又稱張郎塔、分水塔,石塔高不過兩米,下為蓮花基座,中為多稜石柱,上為簷剎。是為紀念爭得七眼分水的張郎而建。塔剎被來往遊人摸得十分光滑。「涓涓難老泉,分流晉祠側,中有長生萍,冬夏常一色。」張郎塔有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幾百年前,這裡南北兩村的農民,經常為爭水互鬥。天越旱,鬥得越厲害。後來官府說要「調解」糾紛,就在潭邊支一口滾沸的油鍋,鍋裡放十枚銅錢,說:哪方有人能當眾從鍋裡取出幾枚銅錢,以後就分幾分水量,判定之後,永免爭執。這時候,從北渠的人群裡,走出了一個青年,他勇敢地伸手從油鍋裡取出了七枚銅錢,於是北渠的農民就永遠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燙傷過重,當場死去了! 在砥柱東面築了一道石堤,在堤腰鑿了十孔圓洞,南三北七。在東堤又築了一道人字堰,作為南北兩渠分水嶺,以免出堤後水流混合。北水流進智泊渠,且一直由村裡的張姓管理著。
太原晉祠難老泉張郎塔
山西太原懸甕山磚塔(清代)
懸甕山磚塔,稱千佛塔,位於太原晉源晉祠後面懸甕山麓,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古塔建在山坡上,下面是很大的磚座,上面是寶瓶狀塔身,頂部原應有剎,現已失,塔下有磚雕「無障礙」三字,磚座上有石銘,上書「萬佛塔」三個大字及「大清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仲夏穀旦」、「敕封文林即翰林院編修楊廷璿立」、「奉聖寺住持僧寂尊」。此塔與舍利生生塔同為奉聖寺建築。
山西太原懸甕山磚塔(清代)
天龍山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天龍」之名,語出《易經》:「天龍在潛即勿用,飛即在天。」天龍山不僅以佛教石窟而聞名遐邇,並有古剎聖壽寺為其增輝,行宮、寶塔、龍洞、飛瀑點綴山間,是一處景觀獨特內容豐富的旅遊勝地。
聖壽寺是天龍山主寺,位居半山腰,也是全山中心。聖壽寺最早稱天龍寺,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560)。為歷代帝王遊獵、避暑、祈福攘災聖地。宋以來多次重修,清代改稱聖壽寺。圖為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聖壽寺院內正定惠公大和尚塔
天龍山祖席聖壽第四世徹證老人容像塔
聖壽寺寺之南北均有著名堂塔,北方有圓形三層的祖席聖壽第四世徹證老人容像塔
圖片右側覆缽塔為徹證老人容像塔,左側是一九八零年建的本修自明老和尚
天龍山觀音塔
天龍山聖壽寺東一片蔥鬱的林海之中,蒼松掩映,一塔獨秀。遠處奇峰隱約,浮煙點點,近處林木蒼勁,林海漫天。觀音塔在綠樹叢中若隱若現,半藏半露,顯出深邃的意境。觀音塔高約30米,磚質結構,方形塔基,八角形須彌座,塔身覆缽形,塔剎置圓形銅盤,掛銅質風鈴。清風徐來,發出陣陣清脆的鈴聲。塔前置18級石臺階,拾級而上為塔門。塔內中空,頂部疊澀收束。內設佛臺,原塑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由於年久像壞,現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觀音和普賢菩薩。民間傳說,天龍山上建造這座觀音塔,還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爭奪戰。傳說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晉祠有個在朝任翰林院編修的大人物楊二酉,晚年選擇墳地時,看中了天龍山東峰下的這塊風水寶地。說這裡是天龍山的龍頭,北有靠山,南臨溪水,在此修築墓地必能蔭及子孫,世代居官為宦,興旺發達。當他往工地運送石料時被寺僧發現。寺僧認為楊家在此修墳會破壞天龍山的風水,但又不敢惹這個當朝的大員。於是就連夜在工地修了一座觀音塔。楊二酉見狀,只得作罷。塔後的草叢中有凌亂堆放的石塊,據說就是當年楊家運來修墓的石料。
觀音塔
太山龍泉寺塔林
太山龍泉寺塔林
太山唐代塔基
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在太山龍泉寺發現一處建築遺址,經有關專家發掘證實為唐武周時期佛塔基址,基址下發掘出一座地宮,地宮內藏有一個石函,石函內套裝有鎏金銅飾木槨、木胎鎏金銅槨、木胎銀槨、金棺,共計五重棺槨。內有聚成堆的顆粒狀物體,應為舍利。該遺址是佛塔地宮瘞埋舍利的早期實例,也是現存地宮中最早的一例;出土遺物等級較高,為研究唐代佛教及金銀器等製作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唐代塔基
出土的鎏金銅飾木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