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新舊黨政中,蘇軾與程頤都是舊黨,為何兩人爭鬥不斷?

2020-12-22 騰訊網

電視劇《清平樂》給大家塑造了一個寬仁、和孝、聰明幹練、智計百出的聖君明主。可是歷史上的宋仁宗卻給宋神宗丟了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宋王朝——沉重的歲幣負擔、「三冗」問題尾大不掉。宋神宗接手大宋之時,大宋王朝經濟世界第一,政府卻無餘錢可用;龐大的官僚機構,卻無法政通令達;多達百萬的禁軍不對,卻無一戰之力!龐大的國家機器已經行將就木,剛剛繼位一年多的宋神宗,就匆匆啟動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開始,之後四年時間,先後頒布了八項新法!這樣匆忙而又迅猛的變法,引起大量守舊力量的反對。但是新法在宋神宗的堅持下,持續推進。雖然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富國強兵,卻在大宋王朝內部引起了劇烈的新舊黨爭!新黨以王安石為首,主張變法革新;舊黨以司馬光為首,由多股勢力組成,反對變法!從王安石變法推出開始,新舊黨政一直持續到北宋王朝滅亡!

《清平樂》劇照

舊黨當政

宋神宗去世之後,由年僅九歲的宋哲宗繼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太后啟用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開始恢復舊法。司馬光當政之後,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中,籠絡了以蘇軾為首蜀中官員,以程頤為首的洛陽官員和以劉摯﹑梁燾等北方人為首的朔黨等三股勢力組成了強大的舊黨。隨後貶黜新黨成員,召回舊黨骨幹,廢除新法。然而天命不假,司馬光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去世。司馬光去世之後,舊黨群龍無首。

司馬光

蜀洛黨爭的開端

蘇程結怨

司馬光去世,群臣完成明堂祭拜大典,紛紛結伴,準備前去祭祀司馬光。可是此時程頤卻出來阻攔大家,引用孔子的話說:「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今天完成了明堂祭拜大典,不能祭祀司馬光。一眾舊黨大臣都感覺這樣不近人情。身為性情中人的蘇軾更是立即反駁道:「此是枉死市上叔孫通制訂的禮﹐而不是孔夫子的禮」由此群臣譁然!加上程頤是由司馬光引薦,擔任崇政殿說書之職,此時卻反對祭祀司馬光,因此被群臣嘲笑,蘇軾與程頤也因此結怨。

王安石

蘇程結怨的實質

蘇程結怨看似是去不去祭祀司馬光的問題,但實質上卻是兩個人哲學思想的鬥爭。程顥是繼韓愈之後的又一位儒家思想的大成者,程朱理學的開創人物。因此他認為「儒家思想」「禮制」等先賢思想、禮制高於一切,朝堂之上君臣所作所為當以儒家正統思想為指導依據。因此也就有了上面為了孔子「日哭則不歌」的禮制,阻止眾人祭祀司馬光。而蘇軾在經歷過「烏臺詩案」與「黃州之貶」後,思想上已經雜糅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所追求的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對待禮法,已經稍顯隨性。再加上蘇軾本身對程頤思想的看法(蘇軾數次說程頤「奸偽」),於是就出現了上面,兩位朝中重臣(程頤是帝師,蘇軾是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潑婦罵街似的思想辯論!歸根結底是兩人的爭論是哲學思想的爭論。

洛陽二程

蜀洛黨爭

蘇軾一番說辭可謂是讓程頤顏面掃地,於是程頤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所謂洛黨,再次拿蘇軾策論做文章,說其中「仁祖之忠厚」與「神考之勵精」兩句時政觀點,是蘇軾誣衊宋仁宗趙禎不如漢文帝劉恆﹑宋神宗趙頊不如漢宣帝劉詢,應予治罪。蜀人呂陶﹑上官均等所謂蜀黨,不肯坐視蘇軾所受排擊,上章論列朱光庭藉機為程頤洩私忿。無所偏袒的範純仁也覺得朱光庭的奏章太過分,而側身於朔黨的王巖叟則支持程頤。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蘇軾厭倦京城爭鬥,自請離京,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離開了京城這個是非之地。而程頤因也為蘇軾的一番奚落被高太后免去崇政殿說書之職。以劉摯﹑梁燾等北方人為首的朔黨成為了這場黨爭的最大勝利者。

東坡賞月

蜀洛黨爭的實質

蜀洛黨爭的起點是蘇程結怨,但是其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兩派的政治觀點差異。洛黨在教育、農田水利、賦役等方面與王安石等新黨保持著一致的看法。強調以思想來改變社會現實。例如程頤曾經說「不欲為閒言語」,「吟成五個字,用破一生心。」來表達對現在士大夫喜歡搞文學的不理解,認為他們是在浪費生命。而蜀黨對於新法和新法理論則表現出不一樣的看法。蜀黨言事論理不執於一端,所以他們並不強調某種理念,也不認為某種制度獨勝,對待新法的態度也是一樣,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固執於某一種思想。這兩種政治觀點的爆發點就是蘇程兩人關於祭祀司馬光的「日哭則不歌」的禮制爭論。

宋明理學

蜀洛黨爭的影響

司馬光去世之後,雖然舊黨人員當政,但是舊黨處於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舊黨內部黨爭不斷,造成舊黨執政期間,政治黑暗,這引起宋哲宗的極大不滿。宋哲宗親政之後對元祐年間當政的舊黨官員清算,並將之稱為「元祐黨人」,舊黨官員幾乎無一倖免,被貶嶺南等地。隨後宋哲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讓宋朝從元祐年間的黑暗之中稍稍恢復。但是宋朝的黨爭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隨著「元祐黨人」的誕生一直延續到了宋朝滅亡。元祐年間的蜀洛黨爭所造成的的政治動蕩和新舊黨爭從政治觀點之爭變成挾私報復的意氣之爭,是將宋朝推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北宋京城

後記

這段歷史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離不開軍民的團結。任何意識形態和政治觀點的爭鬥,一旦上升到不能兼容的程度,對於國家而言都是最大的消耗。只有「求同存異」,齊心協力才能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才能實現民族的復興!

相關焦點

  • 蘇軾一生為何坎坷、顛沛流離?
    但蘇軾目睹舊黨執政後並未重振朝綱、安撫百姓,而是執著於「黨同伐異」,先廢除了一切新法,然後拼命打壓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勢力,朝政汙濁不堪。蘇軾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便又遭舊黨誣告陷害,至此,新黨、舊黨皆不容蘇軾於朝堂之上,於是蘇軾自請外調。後因政績優異再度被司馬光召回京城,緊接著蘇軾又因上書力薦整治朝綱再度被貶。
  • 蘇東坡為什麼要反對王安石變法?
    神宗熙寧二年(1069 年),蘇軾和蘇轍兩家人到達汴京,可這時的京城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與北宋國運休戚相關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是蘇軾政治仕途的轉捩點,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轉折點。
  • 王安石與蘇軾,政治上勢同水火,卻在文學上惺惺相惜
    後世之人讀蘇軾,往往嘆息於他中年以後在官場的失意,特別是在王安石當政以後,蘇軾的仕途急轉直下,被朝廷一貶再貶,越來越遠離京城。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陣營裡,蘇軾可以說是最為活躍的人,王安石想要靜下心來搞改革變法,就必須讓蘇軾遠離京城。在政治上,王安石和蘇軾就是勢同水火的政敵,在許多問題上都有大的分歧。
  • 王安石變法的功與過
    司馬光畫像軍事上的保甲法規定鄉村住戶,每五家組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有兩丁以上的農戶,選一人來當保丁,保丁平時耕種,閒時要接受軍事訓練,戰時便徵召入伍。以住戶中最富有者擔任保長、大保長、都保長。
  • 「文壇大家」蘇軾與「理學宗師」程頤,兩個互相看不上眼的好人
    蘇軾(東坡)與程頤(伊川),一個是文壇大家,一個是理學宗師。洛蜀黨爭是歷史上有名的黨派爭端,而起因,與程頤和蘇軾兩人的性情和思想有關。北宋宋神宗去世之後,宋哲宗繼位,年少的宋哲宗沒辦法主持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主持朝政,而因為宋神宗在世的時候啟用王安石變法,他一駕崩,主張變法的官員就遭到了打壓。而當年那些反對變法的人紛紛重新得到啟用,蘇東坡、司馬光等人紛紛回朝。但可惜的是名揚天下的司馬光很快就去世了。
  • 「王安石變法」這劑猛藥,為何加速了北宋的衰亡?
    熙寧二年二月,神宗和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政變法。與範仲淹的「慶曆新政」不同,王安石強調由政府多控制民間經濟,在政府的努力下,將經濟做大。如果說範仲淹的改革是減稅和減少管制,那麼王安石的改革就是加強幹預。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對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王安石最初的想法是「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最終在官場主義下扭曲成為「與民爭利」。
  • 王安石出聯:「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我對不出來
    蘇軾與王安石同為"唐宋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是才華橫溢之人。當然,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蘇軾比王安石更有才,但王安石卻比蘇軾更懂得為官之道。 畢竟王安石可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蘇軾一生則屢次遭遇貶謫,在官場上蘇軾可謂是曲折坎坷。
  •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神宗對於當時的保守政風及那些老臣,本不滿意,一聽王安石變風俗、立法度的新論,有深得我心,契合非常之感。 安石倡言變法之初,朝中重臣莫不對其高遠的理想寄予厚望 ,也都欽佩他那任勞任怨的政治勇氣與抱負。 不幸的是,他自視清高,而個性又非常偏執,滿朝重臣 ,在他眼中 ,不是庸人 ,即是奸人,目無餘子,而獨行其是。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後來改革失敗兩人都因此被貶。在神宗朝時,受神宗重用,史稱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和司馬光兩人入朝為官前,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人物。宋神宗即位三個月就重用兩人,頭天王安石任命為江寧知府,第二天司馬光就任命為翰林學士。他倆是朋友,私交上倒也過得去,但在政治上的死對頭,兩人聯手做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君子之爭」。
  • 保不住蘇軾都得完,小角色策劃烏臺詩案,朝中大臣聯手撈人善後
    公元1079年,北宋新黨、舊黨之間的鬥爭已趨於白熱化。王安石罷相在家,新法仍在推行。蘇軾毫無疑問是反對變法的,不過地方任職的他遠離朝堂,似乎不會被捲入漩渦中心。王安石主持變法時曾和司馬光進行激烈辯論,司馬光攻擊新法都是瞎折騰,即所謂的「生事」。宰相發話了,舊黨上下紛紛引用。很長時間內「生事」專門代指亂政害民。相比之下「新進」這個詞還是蘇軾發明的,他在上疏中提到王安石提拔了很多品德敗壞卻支持變法的新進官員。蘇軾雖沒有位極人臣但架不住名聲大,明星效應下「新進」很快變成了攻擊他人道德的專用詞彙。
  • 同樣是改革,為何韓琦支持慶曆新政,反對王安石變法
    北宋時期,有兩場影響深遠的改革運動,一是範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二是王安石發起的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慶曆新政持續的時間較短,規模不大,影響較小;王安石變法持續的時間較長,規模很大,影響深遠。
  • 蘇軾與王安石的仇,在兩句詩中反轉,半生對頭變知己
    宋神宗的時代,政壇波譎雲詭,在新法與舊法的針鋒相對中,誕生了無數恩怨情仇,其中尤以蘇軾和王安石的友誼最激蕩人心。蘇軾與身居相位的王安石在變法問題上政見不合,被排擠出朝廷,外放作地方官,起初任杭州通判,繼而改任密州、徐州,不久貶官黃州、常州。
  • 一生坦蕩,蘇軾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出眾的人格、卓絕的品性
    蘇軾一生坦坦蕩蕩,待人接物真摯誠懇。他率性天然,正直求真,心靈永遠是座不設防的城池。蘇軾這一個性在他對王安石實施新法的態度中得到了集中印證。當王安石大刀闊斧進行變法改革時,蘇軾明知神宗支持王安石,如自己反對變法,即使不遭大禍也必會被免職,但他仍三次上書神宗,指出變法政策的不足之處,因為上書引起不滿後蘇軾即被貶為杭州通判。
  • 蘇軾在官場浮沉40年,當過哪些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
    二  就在蘇軾仕途一片光明之際,發生了一件事情:蘇軾、蘇轍的父親蘇洵病逝了。按照宋朝禮儀制度,蘇軾、蘇轍都辭掉了官職,護送父親的靈柩,從京城開封出發,走水路回到四川眉山老家安葬。此後,蘇軾、蘇轍在家鄉守孝3年。  1069年,蘇軾結束守孝回到京城時,發現舉世聞名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歷代封建王朝黨爭不斷,其典型事件和演變特點有什麼不同?
    到了宋代,黨爭愈甚,然而已經不完全是唐代的門閥制度和進士階層的爭鬥,由於科舉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官員大多為進士出身,因而轉變為對朝廷執政方略的政見上來。宋代黨爭,雖然宋初也有政見之爭,可是真正拉幫結派,相互攻訐,肇始於王安石的變法改革。
  • 蘇軾是北宋文豪,一生豪放直率,為何兒子卻成了北宋六賊?
    梁師成是北宋末年六賊之一,歷史上著名的大奸臣,毀掉北宋的壞人之一,我們熟知的高俅都沒有資格位列「六賊」,可見梁師成作惡多端到了何等程度。而蘇軾是一代文豪,為人一身正氣,為何卻有一個奸臣兒子?
  •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保馬法」,初衷是利國利民,為何爭議頗大
    北宋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口號也是喊得震天響。可是他的一些政策顯得太過簡單,缺少配套措施和後續計劃,完全就是像一腔熱血的魯莽行為。而且造成了朝中力量的分裂,新舊兩黨水火不容。最後導致奸臣利用新黨變法的旗號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 王安石變法雖有弊端,然其初心為民,風骨才情後人敬仰
    不是所有的變法都可國富民強,北宋王安石一腔熱血,豪情萬丈欲對朝堂進行改革。本想成就一番商鞅那樣的大事業,為百姓謀福,為大宋開拓盛世。可惜被權貴打壓,加上他本人剛愎自用,識人不善,分析時局不清,不顧一切對朝堂下猛藥,使得國力衰敗,最終也導致了靖康之變,成為大宋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