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在學界的地位不必說,博士發過cns(Cell、Nature & Science)都是很不賴的經歷了,你要是第一作者,那更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理工科生,尤其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在理論實踐科學上有大進展,那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
什麼時候我也能發篇呢?
130多年前,晚清一位牛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1881年,nature以《聲學在中國》為題,發表了傳教士傅蘭雅給著名物理學家丁鐸爾(Johan Tyndall)的信。信中,翻譯了徐壽對於《聲學》(丁鐸爾著)的評論,他對傳統的聲學定律,即「伯努利定律」提出了質疑。
根據《聲學》所述,無論是封閉還是開口的長管,其在單位時間內的振動次數與其自身長度成正比。徐壽發現這一點並不準確。他通過用不同口徑,不同長度的開口進行試驗,最後得出結論,並非書中作者認定的「1:2」,而是「4:9」。
這是公認的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雖然語言經過他人翻譯,但核心的實質部分都是由徐壽自己完成的。
此前,徐壽不了解伯努利定律,也不知道前人已經驗證,但是他的驗證方法要更加簡單明了。
徐壽,號雪村,晚清奇人。出身無錫北鄉一沒落地主家庭,從小就很聰明,寡母從小送其讀書,指望他以後能當個官。誰知他卡在了秀才試那一關,後來痛定思痛,拋棄八股,專研「經世致用之學」。
徐壽喜歡研究近代科學,涉及面很廣,凡科學、律呂(指音樂)、幾何、重學(即力學)、礦產、汽機、醫學、光學、電學的書籍,沒有一樣是不喜歡的。
他還自製出了象限儀,指南針。其中,象限儀用於測量火炮瞄準的角度。
發明了幾種古代樂器--基於聲學理論上。
自製過自鳴鐘,結構極其複雜。
後來他被曾國藩聘到安慶機械所,依照曾國藩的指示,以及《博物新編》的圖紙,自製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蒸汽船的所有零件都是他用銼刀一點點銼出來的。他的兒子徐建寅和友人華蘅芳也給了他很大幫助。
他積極倡議設翻譯館,同治七年1868年翻譯館正式成立,在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傅蘭雅等人合作下,翻譯出版科技著作13部,其中西方近代化學著作6部63卷,有《化學鑑原》、《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通熱改易論》等,將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系統介紹進中國。所創造的鈉、鈣、鎳、鋅、錳、鈷、鎂等中文譯名,一直沿用至今。
同治皇帝曾賜給他一張匾,上書「天下第一巧匠」,不過徐壽對此嗤之以鼻,他已知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闊,清朝已經不能稱為天下了。同治皇帝也沒有真正看到科學的重要性,否則他也不會稱徐壽的工作之為「匠」,而應稱「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