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一個論文上了nature雜誌的人?他翻譯出的元素名稱至今沿用

2021-01-13 歷史的邊角

nature在學界的地位不必說,博士發過cns(Cell、Nature & Science)都是很不賴的經歷了,你要是第一作者,那更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理工科生,尤其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在理論實踐科學上有大進展,那才能在上面發表文章。

什麼時候我也能發篇呢?

130多年前,晚清一位牛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1881年,nature以《聲學在中國》為題,發表了傳教士傅蘭雅給著名物理學家丁鐸爾(Johan Tyndall)的信。信中,翻譯了徐壽對於《聲學》(丁鐸爾著)的評論,他對傳統的聲學定律,即「伯努利定律」提出了質疑。

根據《聲學》所述,無論是封閉還是開口的長管,其在單位時間內的振動次數與其自身長度成正比。徐壽發現這一點並不準確。他通過用不同口徑,不同長度的開口進行試驗,最後得出結論,並非書中作者認定的「1:2」,而是「4:9」。

徐壽論文

這是公認的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雖然語言經過他人翻譯,但核心的實質部分都是由徐壽自己完成的。

此前,徐壽不了解伯努利定律,也不知道前人已經驗證,但是他的驗證方法要更加簡單明了。

徐壽,號雪村,晚清奇人。出身無錫北鄉一沒落地主家庭,從小就很聰明,寡母從小送其讀書,指望他以後能當個官。誰知他卡在了秀才試那一關,後來痛定思痛,拋棄八股,專研「經世致用之學」。

徐壽喜歡研究近代科學,涉及面很廣,凡科學、律呂(指音樂)、幾何、重學(即力學)、礦產、汽機、醫學、光學、電學的書籍,沒有一樣是不喜歡的。

他還自製出了象限儀,指南針。其中,象限儀用於測量火炮瞄準的角度。

發明了幾種古代樂器--基於聲學理論上。

自製過自鳴鐘,結構極其複雜。

曾國藩

後來他被曾國藩聘到安慶機械所,依照曾國藩的指示,以及《博物新編》的圖紙,自製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蒸汽船的所有零件都是他用銼刀一點點銼出來的。他的兒子徐建寅和友人華蘅芳也給了他很大幫助。

來自博物新編

他積極倡議設翻譯館,同治七年1868年翻譯館正式成立,在英國傳教士偉烈亞力、傅蘭雅等人合作下,翻譯出版科技著作13部,其中西方近代化學著作6部63卷,有《化學鑑原》、《化學鑑原續編》、《化學鑑原補編》、《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物體通熱改易論》等,將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系統介紹進中國。所創造的鈉、鈣、鎳、鋅、錳、鈷、鎂等中文譯名,一直沿用至今。

同治皇帝曾賜給他一張匾,上書「天下第一巧匠」,不過徐壽對此嗤之以鼻,他已知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廣闊,清朝已經不能稱為天下了。同治皇帝也沒有真正看到科學的重要性,否則他也不會稱徐壽的工作之為「匠」,而應稱「家」了。

相關焦點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這項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徐星、周忠和等進行,描述了距今1.63億年的上侏羅統Ambopteryx化石。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
  • Nature:「沙漠區」內比太陽重170億倍的黑洞
    ↗↗↗ 點擊上方「唧唧堂」關注各學科最新最熱研究推薦論文解讀發現關注更多研究和研究人,請訪問唧唧堂網站www.jijitang.com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mice 的研究論文,研究使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 hACE2 轉基因小鼠,研究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相關結果曾於 2020 年 2 月 28 日提前發布在預印本 bioRxiv 上。然而 5 月 12 日,著名國際「學術打假人」——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和其 Twitter 上質疑該 Nature 論文不端,存在圖片內容重疊問題。
  • 你願意花2190歐元,試試Nature系列雜誌編輯的專業評估不?
    根據Nature的一項新計劃,學者可以通過支付近2190歐元,讓他們的論文在Nature系列雜誌進行同行評議,這可能為這家全球頂級的期刊集團全面開放獲取鋪平道路。但作者依然可以選擇繼續沿用傳統訂閱模式發表論文,即作者發表論文時不支付文章處理費用(APC),其原創研究發表後供訂閱了期刊的機構和個人閱讀。
  • 誰引但丁入中國,誰第一個翻譯了《神曲》?
    作者在詩中所用的「但丁」這個譯名流傳至今,成為中國人對這位義大利詩人的統一稱呼。就在同一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放棄了開始選擇的醫學,從仙臺返回了東京,決定把文學作為他喚起中國民眾覺醒的事業。魯迅為他的文學事業做的第一個努力是編輯文學雜誌,他借用但丁詩集《新生》(Vita Nova)的名字為這本文學刊物命名,但事與願違,雜誌最終流產。
  • 把自己名字PS到別人論文上,並聲明是自己的Nature論文
    近日,知名國際「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又爆狠料,這次就比較搞笑了。把自己名字PS到別人論文上,並發推特聲明是自己的研究文章!造假新高度!將自己的名字寫在另一個研究小組撰寫的論文上,然後將其固定到自己的Twitter個人資料,並聲明為自己的Nature論文。你沒有看錯,有圖有真相...
  • 世界上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誰?他是怎麼做到的,真是太厲害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出國旅遊,如果是跟著旅行團出去那到還好,但如果是個人出國遊玩,那第一道難關就是語言關卡了,在異國他鄉,你聽不懂我說的話,我也聽不懂你說的話,那是沒有辦法愉快的玩耍的,所以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不知道小夥伴們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嗎?
  • 統一元素王國的人——貝採尼烏斯
    大家知道古代的化學研究和鍊金術之間有一定的聯繫,化學家們習慣用各種符號來代表元素,而且不同的人可能會用不同的符號來指代同一種元素,像這樣: 1818年,瑞典化學大師貝採尼烏斯(Jons Jakob Berzelius)提議用元素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代表元素,如果第一個字母相同,就用第二個字母的小寫字母附在第一個字母的右下角以示區別
  • #中文字幕# 誰是發明 ollie 的人?誰做了第一個杆上 grind?
    你知第一個玩扶手 grind 的傳奇是誰嗎?這一期「Loveletters」就來和 Rowan Zorilla,Ronnie Sandoval 聊聊那些滑板之「最」:字幕翻譯:Butter這期內容他們從腳位聊起,Rowan 是在一隻腳受傷後才努力學起了反腳功夫,等腳完全養好之後,他就能自如使用正反腳滑板了,非常厲害
  • 世界上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誰?又是怎麼做到的,真是太厲害了
    隨著全球國際化,越來越多的人出國學習、談生意和旅遊了,但每個國家的語言和表達的方式不同,在溝通上容易產生矛盾,所以學習一門外語尤為重要,大家應該都知道,國際通用語言是英語,因此,全球各國都是有設立學習英語的課程。大家知道世界上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是誰嗎?
  • 沿用至今近1300年!大寶應的這項簡歷全國唯一
    建安與寶應也有關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寶應人陳琳。不過,建安雖然歷史更早,可惜不能堅持不懈,半途而廢了。宋紹興三十二年(1126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1913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同是在唐朝,以地名作年號的還有:至德縣至德縣地處安徽省南部、長江以南。也是唐肅宗李亨,在使用寶應年號之前,用過至德的年號(756年—758年)。
  • SCI論文翻譯的基本要求
    SCI論文,即為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目前,對於國內的研究人員來說,撰寫發表一篇SCI論文並不陌生。但對於當前的絕大部分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只能撰寫中文論文,而對於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則必須是英文。
  • 何時開始有的語言翻譯,歷史上第一個翻譯英語的人又是誰?
    可問題是,如果跟著旅行團還好,有人翻譯能幫助很好的溝通;自己一個人可就寸步難行嘍,畢竟人生地不熟是小事,聽不懂又說不清楚才是真的麻煩,簡直會急死個人,想要愉快的玩耍更是不可能的了,小編也不由得想,現在想和外國人溝通都這麼需要翻譯,古代的中國是如何開始「翻譯英語」這一高難度事情的呢?讀者朋友們知道古代第一個開始翻譯英語的人是怎麼做到的嗎?
  • 一個可以保留原文格式、快速翻譯的線上論文翻譯軟體
    重要的有價值的論文期刊多以外文的形式,發表於國外的期刊上,國內的科研相關人員參閱這些文獻在閱讀上有些障礙,畢竟不是母語,瀏覽起來起速度上會慢上很多,尤其是一些專業的術名詞更是晦澀難懂,很不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要藉助一些翻譯軟體來輔助,但是網上的眾多翻譯軟體,大多不是很理想,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對一些專業術名詞的翻譯不準確,導致閱讀理解上的偏差。下面我給大家推薦一款線上翻譯論文的軟體,這款軟體在功能服務上很不錯,現在咱們了解一下。
  • 中文字幕#誰是發明 ollie 的人?誰做了第一個杆上 grind?
    字幕翻譯:Butter 這期內容他們從腳位聊起,Rowan 是在一隻腳受傷後才努力學起了反腳功夫,等腳完全養好之後,他就能自如使用正反腳滑板了,非常厲害。
  • 中國第一個發《Nature》的竟然是清朝人!被皇帝誇天下第一,他卻覺得羞恥.......
    但也是在清朝晚期,這樣一個整體貧困、落後、愚昧的時代,在科技和軍工方面,出了一個奇才。他推翻了著名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約翰.丁鐸爾關於伯努利定律的定論。他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屬於中國人的論文。
  • SCI論文寫作有哪四大戒?如何翻譯出一篇合格的論文?
    SCI論文寫作有哪四大戒?如何翻譯出一篇合格的論文? 發表SCI論文是每個科研人所追求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你花大量時間完成寫作後,還有論文翻譯這一難關等著你,要知道,想翻譯出一篇合格的論文並不簡單。今天,就來說說關於SCI論文寫作需要避免的錯誤,以及如何翻譯出一篇合格的論文。一是戒雜SCI論文的寫作要力求表達簡潔準確、用詞嚴謹,而不是用一些過於華麗的辭藻來堆砌,也不能圍繞一些明擺著的事翻來覆去地談論,佔用大量篇幅。
  • 如何在英文論文中翻譯和引用中文文獻
    研究者本身的語言訓練是否紮實,是否擁有閱讀不同語言的能力,這些將會決定他的研究內容和文獻引用的廣泛度,進而也會決定這位研究者的發展上限。隨著中文語境的研究者和研究環境水平提高,已經有相當大量的研究是用中文發表的。中國各大學的研究所也每年固定生產出相當可觀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其中不乏優秀且值得引用的研究成果。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顏寧再出重量級成果!中國三所名校新發4篇Nature、Science 和Cell!【中國科訊】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秀麗線蟲作為研究放射旁觀者效應RIBE的模型,發現了第一個RIBE作用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CPR-4,這是一種人組織的同源物。如果動物照射了紫外線或電離γ射線,就會分泌CPR-4,研究人員發現CPR-4也是用於抑制未輻射動物細胞死亡,以及胚胎致死率增加的條件培養基中的主要作用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