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之前要明白究竟學界對你要研究的問題已經進展到什麼程度,還要儘可能了解是否有人的研究方向、分析方法、甚至結論與你的研究有交集面,如此才能區分出你的貢獻與他人的不同,否則投入研究心血可能只會是閉門造車。儘管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許多研究領域已經達到多國、多語境的複雜度,許多研究成果也已經形成與語言平行的知識系統,但語言對於研究仍然有一定的限制。研究者本身的語言訓練是否紮實,是否擁有閱讀不同語言的能力,這些將會決定他的研究內容和文獻引用的廣泛度,進而也會決定這位研究者的發展上限。
隨著中文語境的研究者和研究環境水平提高,已經有相當大量的研究是用中文發表的。中國各大學的研究所也每年固定生產出相當可觀的碩士論文、博士論文,其中不乏優秀且值得引用的研究成果。如何將這些文獻引用在英語發表的論文之中,就需要有一定的規範和考量。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的規範,是將中文的作者名、書名、出版社等資訊用拼音轉譯的方法譯出後,用編排成MLA的參考文獻或註解格式,並將中文附在各個轉譯名稱之後。例如,Hao, Chunwen 郝春文. Tang houqi wudai Songchu Dunhuang sengni de shehui shenghuo 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 [The social existence of monks and nuns in Dunhuang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early Song]. Beijing: 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1998. Print.。 這個中文英文並列的方法,也被芝加哥格式(Chicago Style)所採用。
學界開始關注到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一些想要利用語言屏障來賺取不當發表紅利的人,會將他人的中文研究成果翻譯或改寫為非中文的語言,並發表在非中文的期刊裡。為應對這種學術不端的情況,許多資料庫也開始提供跨語境的論文查重服務,而許多審查者也開始謹慎以對,請懂得中文的學生使用中文資料庫,搜尋其中可能與有問題的論文相關的發表,看是否有存在僅僅翻譯論文的取巧行為。然而資料庫必須要有足夠的中英文文獻,才能達到比較高的查重效果。若經過比較多重的改寫,一般翻譯論文成另外一種語言的情況,仍然是比較難以透過機器比對發掘的,還是得靠專業人士從使用的材料、研究方法、分析方法等面向判斷。
有一些學者希望能夠將自己的論文翻譯為其他的語言,來面對不同的讀者群,立意固然良善,但其中存在自我抄襲的學術不端問題,需要注意。判斷是否為學術不端有個兩個大原則。第一,原論文和翻譯論文不可以同時提交審查出版。第二,翻譯論文不是原創性研究,所以出版時,必須明確標註是一篇翻譯論文,並不是另一篇新的原創性研究。還需要注意作者必須和出版原創性論文的編輯以及出版翻譯論文的編輯充分協商、取得同意,並且確定翻譯後的文章所使用的資料和分析詮釋與原論文相同。比較特殊是,如果你想要翻譯論文並分享開放獲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之中的研究成果,只要清楚地標明是翻譯論文,並標明原文出處,就可以上載到一些如大學的文獻期刊庫或ResearchGate等網路平臺上。
若是作者一開始便有意要發雙語版本的文章,也有方法可循。首先,在投稿的時候選擇多語種的期刊,如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World Psychiatry等等,這些期刊會使用不同語言發刊,如此就能夠讓不同語境研究者接觸到自己研究的成果。再來,許多開放獲取期刊已經開始鼓勵作者提供雙語摘要甚至雙語版本,作為支持附件(Supporting Information)。作者可以積極與期刊編輯討論,來了解甚至塑造比較合適的發表環境。中文論文和英文論文的互譯發表也就可以在比較有規範的方式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