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文:楊思卓
馳騁商場的精英們,要向戰場上的將領學習什麼呢?在《三國演義》裡,關羽就是一個值得借鑑的榜樣。關羽,字雲長,山西運城人,三國時期蜀國「五虎大將」之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猛將。人稱「武聖」,與孔子齊名;民間將其尊為武財神,與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齊名。關羽的形象一直是正面的,無論為官、經商、拜神、祈禱,都少不了關公這尊神。而在三國時代的蜀國裡,如果說諸葛亮是蜀漢高層文班領頭人,那麼,關羽就是武班領頭人。他身上的優點極為明顯,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他的義薄雲天
關羽在年輕時殺了當地倚勢凌人的豪強後,逃難江湖。在他23歲時,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劉備在取益州之前的31年的鬥爭生涯中,顛沛流離,幾起幾落,曾投靠過劉表等人,多次被敵軍打敗,甚至兩次連妻子家屬被俘。不管其處於何種情況,關羽對待劉備,都衷心擁戴,矢志不渝。
比如在公元195年,曹操東徵,劉備敗,投奔了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在《三國演義》裡講到,關羽剛到曹操營中,倍受禮待,曹操向漢獻帝引薦,拜其為偏將軍。還為他設宴慶祝,奉為上座,之後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並贈送了美女、金銀財寶、錦衣玉食。但是關羽都不曾動容。唯獨曹操贈赤兔寶馬,關羽收下,並拜謝說:「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大哥」。
對於曹操為他做的一切,關羽感嘆說:「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關羽便斬顏良、誅文丑報答了曹操厚待之恩。後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急切想歸。但又擔心自己在曹營被待為上賓,劉備懷疑他心變,便作畫「風雨竹」配上「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的詩文,來比喻自己雖人在曹營而不辱名失節。之後,關羽掛印封金,保護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最終兄弟團聚。
關羽在曹營中,又封官拜爵,賞賜有加,但是仍離曹歸劉,說明他不為高官厚爵所誘,更顯其對劉備這大BOSS的忠義。
關羽對劉備的忠義,路人皆知,並前後追隨劉備約35年。但同時關羽也恩怨分明,講求信義。
比如說,在報答曹操的事情上。在209年,曹操大敗赤壁之戰後,帶著300多名殘兵敗將逃到湖南省華容道,關羽是與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帶領五百名軍兵準備活捉曹操。曹操軍隊人困馬乏,損員折將,活捉曹操不是難事。但曹操說:「我兵敗到此,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關羽曾經在曹營裡受到禮待,在離開時過五關斬六員大將,曹操並沒有追究,於是動了惻隱之心,命令手下軍兵讓出一條道路,放走了曹操。關羽在義氣與生命發生衝突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捨生取義。不愧是一個義薄雲天的人。在這個向「錢」看的時代,重情重義可以算作是一個人的巧實力,如果你被貼上像關羽這樣「義薄雲天」的標籤,那你的人生之路會走得更有寬度和溫度。
學習他的英勇神威
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他手持青龍偃月刀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三國演義》中更側重刻畫他勇武神威的一面。
比如說,在190年,曹操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勇猛異常,無人能敵。關羽請令出戰,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藐視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立即大聲爭辯:「我如果殺不了華雄,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將酒杯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喝吧」!說完,頭也不回,提著大刀上馬去了。關羽如神兵天降,旋風一般來到華雄面前。華雄看到人高馬大,氣勢非凡的關羽,一下子就嚇呆了,還沒等緩過神來,關羽手起刀落,砍下了華雄的腦袋。關羽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是熱的。這就是我們百讀不厭的「關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表現關羽的神威武勇形象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說關羽三英戰呂布、千裡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吳會、水淹曹七軍等等。關羽英勇、義薄雲天的特性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避免他的有勇無謀
歷朝歷代,都把關羽做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他「侯而王,王而帝,帝而神,神而聖」的地位不斷被抬高。但真實的關羽並沒有那麼的神。毛主席對關羽的評價是:「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並不高明」。有勇無謀就是他的一大致命傷。比如說在解決孫權的聯姻的事情上,就足以體現他的智不出眾。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曾提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國策,蜀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按照這政策來。後孫權主動提出政治婚姻的策略,派諸葛瑾作為和親使者,到關羽處為自己兒子提親,娶他的女兒做兒媳。對蜀國來說,這本是一個上上之策,但是關羽卻毫無政治大局觀。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他一向看不起士大夫,也看不起孫權。關羽不僅拒絕了孫權,還辱罵「虎女焉能嫁犬子」。孫權聯姻失敗,於是主動向曹操提出投降,同時調轉了槍口,瞄準劉備。從近處看,關羽為自己挖掘了墳墓;從遠處看,他為劉備也準備了棺材。
三國中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無時無刻不手捧一本《春秋》,可見,關羽其實是一個好學之人,但恐怕他只是熟於文字,並沒有讀懂其中的道理。想要真正地做到在戰場上有謀略,在職場中有智慧,學習必不可少。但想要真正地學到家,學到精,可能你還需要一群卓友和卓師。
警惕他的自負不和
關羽英勇善戰是一個好的教材,但是他自負、驕傲,目中無人的性格就是一個反面教材。東吳呂蒙也說關羽「性頗自負,好凌人」。關羽與蜀中將吏的人緣並不好,在關鍵時刻,沒有人願意幫他。比如說,在關羽圍攻樊城和襄陽時,連呼劉封、孟達出兵相助,但是離襄樊前線只有咫尺之遙的副軍將軍劉封卻裝聾作啞,抗拒羽命。
關羽不僅與蜀中其他將吏不合,還與部屬也不和睦。糜芳是劉備的妻兄,傅士仁是劉備的同鄉,兩人都被劉備所器重。但是關羽向來都看不起這兩人。所以傅士仁和麋芳「與羽有隙」、「素皆嫌羽輕己」。關羽北攻襄樊時,留下麋芳鎮守江陵,傅士仁屯駐公安。關羽與曹仁在樊城相峙之時,令「芳、仁供給軍資」,芳、仁沒有及時將「軍資」運往前線,關羽就大發雷霆,宣稱回來後要治他們的罪。二人都十分惶恐不安。加上在此之前,糜芳的南郡城內發生過火災,燒毀了大批軍需物資,關羽不問原由就訓斥了糜芳一頓,使他更加畏懼難安。也難怪,在關鍵時刻麋芳、傅士仁倒戈投降了,東吳的呂蒙未損一兵一卒變得二城。
關羽在鎮守荊州,攻打襄樊時,屢屢失誤,且性格「剛而自矜」,後退守麥城,兵敗被殺。可以這麼說,關羽他的一生成於義勇,敗於智和。陳壽說他「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我看他成於義勇雙全,敗於智和雙殘。學關羽不能只講過五關斬六將,也要講走麥城。企業家們在拜關公的時候,也要警惕他的悲劇啊。
本文作者系世界聯合大學(GUU)副校長、「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貢獻獎」獲得者
來源:中外管理
諮詢電話: 張老師 13691068085 微信:zal304904871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訂閱諮詢:國宏老師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