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身體健康的保護神——脾經!

2021-01-19 百年養生

脾經是足太陰脾經的簡稱,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脾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大腳趾的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開始,向上沿著腳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再沿小腿內側的骨頭,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連舌根,散布於舌下。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是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不是。此外,舌根強痛,身體的大腳趾內側、腳內緣、小腿、膝蓋或者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線路會出現冷、酸、脹、麻、疼痛等不適感,均顯示脾經失調。

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從脾經去治,最好在脾經當令的時候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太白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等,上午9點到11點正處於人體陽氣的上升期,這個時候疏通脾經可以很好地平衡人體的陰陽。在日常飲食上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暴飲暴食,以減輕脾經的負擔。

此外,思傷脾,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思慮過度就會擾亂脾臟的正常工作,反映到身體上就是食欲不振、無精打採、胸悶氣短。很多思慮過度的人也特別瘦,所以古代人講心寬體胖,人心特別寬的話,這樣脾的功能才會正常,渾身長得都是肉,因此不要思慮過度。現在小孩子老被逼著學習,不讓他活動,就變成虛胖,這也和脾有關。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按揉或者艾灸此穴,對脾虛症狀如全身乏力、食慾不佳、腹脹、大便稀等臟腑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補後天之本,增強體質。太白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三陰交,又名女三裡,只要是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症候群、腳底腫脹、手腳冰冷等,刺激這個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稱它為婦科病的「萬靈丹」。月經開始前5-6天,每天花一分鐘刺激本穴,遠比生理痛再刺激有效。三陰交在腳內踝尖上三寸,就是從內踝向上量四指,脛骨(小腿內側骨)後緣凹陷處,用手按時比其他部位敏感,有點脹疼的感覺。

相關焦點

  • 足太陰脾經——肌肉健康更強健!
    脾的兩個重要作用是生成氣血和運化氣血,它對於我們人體健康的重要不言而喻。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來調理脾經。脾經保養時要抓住4個重點穴位,其他地方「一把撈」,巳時操作作用好。巳時,也就是上午的9:00~11:00之間,這個時候氣血流注於脾經,是最適合調理脾經的時間。「一把撈」指的就是推揉法,順著脾經的行走路線,從小腿的內側,到大腿的內側,一路向上推揉到腹部,每側推揉1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四個重點穴位指的是隱白穴,三陰交穴,血海穴和食竇穴。隱白穴是脾經的起始,是它位於大腳趾內側的指甲角處。
  • 要自我保健就要學習脾經
    話說養生與健康百家號目前所發布的文章均是有一定規律的,從經絡的總輪開始,在到十二正經,在分享十二正經的時候會穿插當前經絡裡面的相關穴位或者保健常識,大家關注後可以從頭多看幾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理解,今天我們來分享足太陰脾經。《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 神奇的脾經:在家揉脾經,就能治療所有慢性病!
    所以,要想祛除疾病,永葆身體健康,就得隨時把新鮮氣血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讓血液總是保持一種快速周流的狀態。沒有淤血的堆積,身體就不會生病。其實,任何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生成的,而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輸新鮮氣血這兩大功能。只要把脾養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會很快痊癒。足太陰脾經,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左右各21穴。
  • 足太陰脾經:人體的救火隊長!
    [脾經循行路線]脾經從大腳趾內側端(隱白穴)開始, 沿著足背內側的赤白肉際,向上經內深前緣的商丘穴,沿著小腿內側的正中線向上行,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叉,行於足厥陰肝經的前面,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前緣到衝門穴入腹部,屬脾,絡胃。然後再向上穿過膈肌,沿著食管兩旁向上行,夾咽兩旁,連接舌根,散在舌下方。分支:自胃分出,向上經過膈,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 養好脾經無大病,脾經上重要穴位的功效及應用!
    中醫:脾經若暢通 病魔難上身古代中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經是陰經,跟臟腑關係最密切,當其不通(氣血異常),人的身體就會出現病症:如,胃脘脹滿,不思飲食,便溏,食難消化。亢進熱症時,會感覺嘔吐,肋下脹痛,足膝關節痛,失眠。
  • 足太陰脾經——滋陰養血,百病不生!
    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中醫對脾的認識,它的作用一步一步的被驗證出來。脾經通,胃的活力就好,足太陰脾經是保證脾臟器官的運化之道,脾經失調則運化不良,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所以當脾經不通的時候,消化方面的問題就隨之而來:腹脹、噯氣、胃脘痛、便溏、下痢等問題就都來了。這些大多數人應該都經歷過,其實就是脾臟的不調和而已。脾經的循行是從腳的大拇指內側開始的。
  • 這樣揉脾經,能擋掉許多慢性病:5個方法,簡單易學
    所謂脾,就是脾經,全名叫足太陰脾經,屬於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一個人,如果眼皮耷拉沒精神,舌苔顏色很淡,而且偏黑,就很有可能是脾經有問題了,可能是脾虛,要抓緊時間調理。脾經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充養全身,更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可以看做是體內殺菌消毒的第一能手。可以說,脾經一旦有問題,人就相當於廢了一半。
  • 《來,認識身體》了解身體裡的秘密,學做自己的「健康小衛士」
    如果孩子們不了解這些身體裡的小秘密,還會做很多對身體有害的動作,比如摳肚臍眼、挖鼻孔,揭血痂、不洗澡、憋著不打嗝等等。其實,只要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真正了解到這些秘密,他們就能懂得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習慣會對健康有益,從而糾正錯誤的行為,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 足太陰脾經與健身氣功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末端,循行方向是從腳到胸,上接足陽明胃經,下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是脾、胃、心、喉嚨、舌。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洩瀉、便秘等脾胃病,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陰挺、不孕、遺精、陽痿等男性病,下肢痿痺、胸脅痛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本經有21個穴位,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是隱白、大都、三陰交、陰陵泉、大包穴。
  • 歸入脾經的溫性中藥列表
    心;脾經。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風溼疼痛,腰痛,跌打損傷,痔瘡。§  白花蛇頭(五步蛇)味甘;鹹;性溫。肝;脾經。祛風;定驚。肝;脾經。祛風除溼,活血消腫。治風溼痺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  半楓荷葉甘;淡;微溫。肝;脾經。活血止血。
  • 歸入脾經的辛味中藥列表
    心;肝;肺;脾經。祛風除溼,散瘀止痛。用於風溼腰腿痛,胃氣痛,跌打損傷。麻口皮子藥(皮子藥、總管皮、滿山香、山胡椒、四皮麻)味性:辛,溫。肺;肝;脾經。祛風散寒,解毒鎮痛。用於風溼筋骨痛,跌打損傷,牙痛,毒蛇咬傷。麻妹條葉味性:辛;平。脾;肝經。止血生肌。
  • 遍野黃荊尋常物 化作健康保護神
    第二回  遍野黃荊尋常物  化作健康保護神                話說古時候
  • 太白穴,五行屬土的,脾經的原穴,主治脾虛引起的腹脹,拉肚子等
    這個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五行屬土,不要以為是屬金了。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太白穴針、灸均可。主治腹脹,胃痛,洩瀉,便秘,身體沉重,痔漏,腳氣,腰痛等。還記得昨天的隱白穴嗎?同樣是脾經的穴位,它是擅長治療出血證,尤其是月經過多、崩漏一類。
  • 艾灸養生取穴五行應用之四:足太陰脾經之五輸穴
    為了讓大家更全面的掌握五輸穴的知識,以便在具體施灸時,能更合理的配穴,我們今天繼續來說一說人體的另外一條重要經絡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是哪幾個?這5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主要功效是什麼呢?足太陰脾經的這五輸穴分別是:井穴隱白穴,滎穴大都穴,輸穴太白穴,經穴商丘穴,合穴陰陵泉穴。
  • 它是心臟保護神,每天按壓兩分鐘,到老心臟槓槓的!
    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調節心臟的功能,現代常用於治療各種心臟疾病,由於對心臟的好處實在太多,所以內關穴有心臟保護神之稱。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方三指處。不過取此穴道時應要採用正坐或仰臥,仰掌的姿勢,內關穴位於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只需用一隻手握緊另一隻被按摩手臂的下端,使這隻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上。
  • 認識健康才能獲得健康
    現在參加健身的人越來越多,在參加健身的人群中又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為了身材,比如說男的為了練肌肉,女的為了美臀、美腿、馬甲線;另一類是為了考慮提高自身的健康程度,是為了健康而來健身的。 相比較來說,為了健康而參加健身的人群還是佔大多數的。畢竟健康是人最根本的追求,如果沒有健康其餘的一切都歸於零。 但是到底什麼才是健康呢?我們的身體要怎樣才能說明是健康的呢?
  • 佛教保護神:瑪哈嘎拉釋疑
    瑪哈嘎拉可以作為觀想本尊,也可以作為金剛乘佛教中的主要保護神存在。但無論是上述兩者的哪一種情況,瑪哈嘎拉都是屬於超世神祇 (Wisdom Deity) 的範籌,而非屬世間神祇 (Worldly Deity)。從視覺上來說,瑪哈嘎拉有著許多種不同的外型樣貌與膚色。其中部分的類型是屬於觀想本尊,包含了那些描繪在壇城中的瑪哈嘎拉;但也有其他來自於各種不同的經文或是宗教傳統的瑪哈嘎拉則僅是作為保護神。
  • 艾灸過小年,身體健康,喜事連連!
    小年的溫度還是有些低,因此,大家還是要注意保暖,養護身體,為來年的身體健康埋下根基。小年前後艾灸以下穴位,不僅能克服手腳冰涼,還有防寒暖身、扶陽固本的功效。 神闕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
  • 多雨季節溼氣重,巧刮脾經來養生
    推脾經 通道順暢中醫認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推脾經有助於健脾除溼。推脾經時,可以加按揉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面1/3處),這個穴位古人稱為「長壽穴」。推脾經自己在家就能做,只要經常在三陰交到陰陵泉之間推一推,即可輕鬆排出溼毒。具體操作如下: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