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是足太陰脾經的簡稱,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脾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大腳趾的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開始,向上沿著腳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再沿小腿內側的骨頭,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連舌根,散布於舌下。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是脾經出現問題,會出現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不是。此外,舌根強痛,身體的大腳趾內側、腳內緣、小腿、膝蓋或者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線路會出現冷、酸、脹、麻、疼痛等不適感,均顯示脾經失調。
以上這些症狀都可以從脾經去治,最好在脾經當令的時候按摩脾經上的幾個重點穴位:太白穴、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血海穴等,上午9點到11點正處於人體陽氣的上升期,這個時候疏通脾經可以很好地平衡人體的陰陽。在日常飲食上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暴飲暴食,以減輕脾經的負擔。
此外,思傷脾,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思慮過度就會擾亂脾臟的正常工作,反映到身體上就是食欲不振、無精打採、胸悶氣短。很多思慮過度的人也特別瘦,所以古代人講心寬體胖,人心特別寬的話,這樣脾的功能才會正常,渾身長得都是肉,因此不要思慮過度。現在小孩子老被逼著學習,不讓他活動,就變成虛胖,這也和脾有關。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按揉或者艾灸此穴,對脾虛症狀如全身乏力、食慾不佳、腹脹、大便稀等臟腑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補後天之本,增強體質。太白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後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的地方。
三陰交,又名女三裡,只要是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症候群、腳底腫脹、手腳冰冷等,刺激這個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稱它為婦科病的「萬靈丹」。月經開始前5-6天,每天花一分鐘刺激本穴,遠比生理痛再刺激有效。三陰交在腳內踝尖上三寸,就是從內踝向上量四指,脛骨(小腿內側骨)後緣凹陷處,用手按時比其他部位敏感,有點脹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