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五輸穴對於艾灸養生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對於五輸穴在施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作一個補充,實際上五輸穴在臨床應用上也各有其重點,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意思是說滎穴、輸穴主要是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而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此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絡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以上這段文字是什麼意思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洩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症初發時的暴痛,或某一臟器的功能失調。病變於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而滎穴五行屬水或者火,因此對各種病變於色的病症的初發期,以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輸穴有益氣化溼之功,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時間時甚」的意思就是有時停一停,有時嚴重)的發熱效果很好。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對於病變導致的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而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功能活動,主臟腑一切慢性病。
前幾天我們又詳細解說了十二正經中的肺經、腎經以及胃經這三條經絡各自的五輸穴。為了讓大家更全面的掌握五輸穴的知識,以便在具體施灸時,能更合理的配穴,我們今天繼續來說一說人體的另外一條重要經絡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
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是哪幾個?這5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主要功效是什麼呢?足太陰脾經的這五輸穴分別是:井穴隱白穴,滎穴大都穴,輸穴太白穴,經穴商丘穴,合穴陰陵泉穴。
脾經屬於陰經,本身的五行屬性也是土,根據陰經經絡五輸穴的五行原則判斷,隱白穴五行屬木,大都穴五行屬火,太白穴五行屬土,商丘穴五行屬金,陰陵泉五行屬水。同時根據: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者稱為母,被生者稱為子)的五行判斷準則。脾經本身屬木,水生木,因此陰陵泉是脾經的母穴。木生火,大都穴就是脾經的子穴。接下來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具體了解脾經上的這五個輸穴吧。
一、脾經的井穴:隱白穴
隱白穴除了可以調理脾胃,對腹脹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常艾灸隱白穴,可以健脾化痰,還能起到增進食慾的作用。善治各種血症及胸腹脹滿、下肢運動不利等。另外,隱白穴最善止血,具有: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的功用,是治療月經過多、崩漏的要穴,也叫女人穴。
二、脾經的滎穴:大都穴
大都穴位置在足大趾內側,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艾灸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嘔吐、腹瀉、便秘等脾胃病證;因滎穴主治熱症,因此艾灸大都穴對熱病,無汗效果很好。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同時大都穴是脾經的子穴,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艾灸大都對於脾經的實證有很好的疏導效果。
三、脾經的輸穴:太白穴
太白穴五行屬土,跟脾經本身的五行屬性一致,因此太白穴是脾經的輸穴,也是脾經的本穴和原穴,輸穴有益氣化溼之功。因此太白穴是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的,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同時經常艾灸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
四、脾經的經穴:商丘穴
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治療效果好。 因此商丘穴多用於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炎、急慢性腸炎、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同時,商丘穴的位置正對應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經常艾灸商丘穴還可以治療各種炎症。
五、脾經的合穴: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既是脾經的合穴,也是脾經的母穴。合穴主臟腑一切慢性病。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陰陵泉也是治療脾虛的重要穴位。正如《穴名釋義》中這樣描述陰陵泉:「具有健脾利水之功,大凡涉及內臟水溼之疾,如腹滿月腫,小便不利,取之有清源導流利水之妙,亦似有泉義,故因以為名」。陰陵泉主運化水溼,經常艾灸可以健脾益氣、利水消腫;可通利下肢,通絡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