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取穴五行應用之四:足太陰脾經之五輸穴

2021-01-19 掌門談養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五輸穴對於艾灸養生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對於五輸穴在施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作一個補充,實際上五輸穴在臨床應用上也各有其重點,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意思是說滎穴、輸穴主要是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而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此外《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髒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絡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

以上這段文字是什麼意思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就是:井穴有醒腦開竅,寧神洩熱及瀉實祛邪的作用,可用於神志突變之急救或炎症初發時的暴痛,或某一臟器的功能失調。病變於色多為火熱或水寒所致,而滎穴五行屬水或者火,因此對各種病變於色的病症的初發期,以及原發性神經痛有一定療效。輸穴有益氣化溼之功,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及間歇性(「時間時甚」的意思就是有時停一停,有時嚴重)的發熱效果很好。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對於病變導致的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而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功能活動,主臟腑一切慢性病。

前幾天我們又詳細解說了十二正經中的肺經、腎經以及胃經這三條經絡各自的五輸穴。為了讓大家更全面的掌握五輸穴的知識,以便在具體施灸時,能更合理的配穴,我們今天繼續來說一說人體的另外一條重要經絡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

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是哪幾個?這5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主要功效是什麼呢?足太陰脾經的這五輸穴分別是:井穴隱白穴,滎穴大都穴,輸穴太白穴,經穴商丘穴,合穴陰陵泉穴。

脾經屬於陰經,本身的五行屬性也是土,根據陰經經絡五輸穴的五行原則判斷,隱白穴五行屬木,大都穴五行屬火,太白穴五行屬土,商丘穴五行屬金,陰陵泉五行屬水。同時根據: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者稱為母,被生者稱為子)的五行判斷準則。脾經本身屬木,水生木,因此陰陵泉是脾經的母穴。木生火,大都穴就是脾經的子穴。接下來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具體了解脾經上的這五個輸穴吧。

一、脾經的井穴:隱白穴

隱白穴除了可以調理脾胃,對腹脹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常艾灸隱白穴,可以健脾化痰,還能起到增進食慾的作用。善治各種血症及胸腹脹滿、下肢運動不利等。另外,隱白穴最善止血,具有: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的功用,是治療月經過多、崩漏的要穴,也叫女人穴。

二、脾經的滎穴:大都穴

大都穴位置在足大趾內側,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艾灸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嘔吐、腹瀉、便秘等脾胃病證;因滎穴主治熱症,因此艾灸大都穴對熱病,無汗效果很好。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等。同時大都穴是脾經的子穴,根據實則瀉其子的原則,艾灸大都對於脾經的實證有很好的疏導效果。

三、脾經的輸穴:太白穴

太白穴五行屬土,跟脾經本身的五行屬性一致,因此太白穴是脾經的輸穴,也是脾經的本穴和原穴,輸穴有益氣化溼之功。因此太白穴是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的,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同時經常艾灸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

四、脾經的經穴:商丘穴

經穴能溫通經絡,疏散風寒,對於陣發性的神經痛治療效果好。 因此商丘穴多用於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胃炎、急慢性腸炎、腓腸肌痙攣、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同時,商丘穴的位置正對應足底反射區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區,因此經常艾灸商丘穴還可以治療各種炎症。

五、脾經的合穴:陰陵泉穴

陰陵泉穴既是脾經的合穴,也是脾經的母穴。合穴主臟腑一切慢性病。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陰陵泉也是治療脾虛的重要穴位。正如《穴名釋義》中這樣描述陰陵泉:「具有健脾利水之功,大凡涉及內臟水溼之疾,如腹滿月腫,小便不利,取之有清源導流利水之妙,亦似有泉義,故因以為名」。陰陵泉主運化水溼,經常艾灸可以健脾益氣、利水消腫;可通利下肢,通絡止痛。

相關焦點

  • 艾灸養生穴位妙用:手陽明大腸經之五輸穴,你了解多少?
    艾灸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都有的保健方法,也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們施灸之前往往是先找到跟病症相對應的穴位,然後通過燻烤身體穴位的方式進行自然理療。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穴位的知識,對於艾灸養生治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 五輸穴分論一:人體十二正經之肺經的五輸穴詳解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五行在經絡穴位上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人體經絡當中的五輸穴,掌握的五輸穴對於艾灸臨床調理身體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體的十二經脈每一條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都有五個重要腧穴,分別是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他們並稱為「五輸」。
  • 足太陰脾經——滋陰養血,百病不生!
    脾經通,胃的活力就好,足太陰脾經是保證脾臟器官的運化之道,脾經失調則運化不良,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所以當脾經不通的時候,消化方面的問題就隨之而來:腹脹、噯氣、胃脘痛、便溏、下痢等問題就都來了。這些大多數人應該都經歷過,其實就是脾臟的不調和而已。脾經的循行是從腳的大拇指內側開始的。
  • 祥雲灸谷重陽節至冬至節的艾灸養生方案-艾老灸
    此方案既特別適合老年朋友的自灸養生,同時也適用於除兒童以外的各類人群進行秋冬季節的自灸養生。兒童秋冬季節的艾灸養生保健,則可以酌情選擇五行艾條或者規格1.8的蘄艾條,艾灸肺俞、身柱、大椎、羶中、中脘、神闕等穴各8至10分鐘即可。(1)灸法:使用白虎艾條定火灸10分鐘。咽部不適者可改為白虎艾(2)太淵穴取法: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橈側凹陷處。
  • 太白穴,五行屬土的,脾經的原穴,主治脾虛引起的腹脹,拉肚子等
    今天我們講的穴位是太白穴,沒錯,就是太白金星的太白。這個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五行屬土,不要以為是屬金了。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太白穴針、灸均可。還記得昨天的隱白穴嗎?同樣是脾經的穴位,它是擅長治療出血證,尤其是月經過多、崩漏一類。針刺太白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在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的內側,經展肌,刺入踇短屈肌內。支配該皮區的神經包括隱神經的足內側支以及脛神經分出的足底內側神經皮支。需要指出的是,隱神經不一定有到這邊,主要還是脛神經支配。詳細說明一下太白的作用。
  • 經絡、五行、穴位
    我們通常都是拿有病的那個經絡的五行屬性來定位。然後插入到這個經絡的五輸穴的的五行中去排隊(陰經是木、火、土、金、水;陽經五行是金、水、木、火、土)。肺屬金,肺經屬陰經。陰經五輸穴的的五行排列木、火、土、金、水,所以金的上邊就是土,下邊就是水。然後再把這帶屬性的穴與 井穴、滎穴、 腧穴、 經穴、合穴再對應起來,這樣就知道土穴就是腧穴,水穴就是合穴。
  • 五輸穴之井滎輸經合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難經》還將五輸穴配合五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 中醫養生常識:胃經當令怎麼艾灸?
    學習中醫艾灸保健,已經5年有餘,在這期間可以說是受益良多。用艾灸對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症,幫助身體自我修復,有很多切實的感受和體會。今天我們來說說胃經當令的時間我們如何選擇穴位來艾灸?子午流注是古人發現的一種養生規律,大意就是說我們身體的十二條正經跟每天的12個時辰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人認為,每一個特定的時辰,身體的某一條經絡就會特別活躍。很多經驗告訴我們,這個子午流注的規律既簡單易懂有很實用。舉個例子來說,每天上午的9點到11點,我們身體的脾經就特別的活躍,此時脾經經氣最強,如果此時用艾灸祛刺激脾經上面的俞穴,保健養生的效果就特別好。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
  • 足太陰脾經與健身氣功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末端,循行方向是從腳到胸,上接足陽明胃經,下接手少陰心經。從周榮下至腋下大包穴。其支脈,從胃上行,過膈肌,注入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足太陰脾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是脾、胃、心、喉嚨、舌。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洩瀉、便秘等脾胃病,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陰挺、不孕、遺精、陽痿等男性病,下肢痿痺、胸脅痛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
  • 足太陰脾經:人體的救火隊長!
    脾胃是人體的能量之源,就像家電沒電無法正常工作一樣,脾胃掌管著能量的吸收與分配,如果人的脾胃不好,人體的「電能就會缺乏很多耗「電」的器官都要「省電」,從而導致新陳代謝成慢,工作效率降低。如果人體內部器官不能正常運轉.能量不足,疾病就會出現。
  • 要自我保健就要學習脾經
    話說養生與健康百家號目前所發布的文章均是有一定規律的,從經絡的總輪開始,在到十二正經,在分享十二正經的時候會穿插當前經絡裡面的相關穴位或者保健常識,大家關注後可以從頭多看幾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理解,今天我們來分享足太陰脾經。《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 這個脾經絡穴,可以改善亞健康,卻少有人知道它是急救要穴!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這樣記載: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這裡的意思,大包是脾經上的重要絡穴。《針灸甲乙經》如此記載: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這裡的意思是大包有急救的功能。《備急千金要方》這樣描述:主胸脅中痛。主大氣不得息。
  • 經絡|五輸穴之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其實除了疏通肺經的易堵塞穴位,我們更需要了解下肺經的五輸穴,到底為何有「特定穴」的屬性呢?手太陰肺經五輸穴名解我們先來複習下肺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手太陰肺經屬於陰經,凡是陰經,五輸穴屬性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都是「木火土金水」,也就是肺經的五輸穴「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的屬性依次為木火土金水(陽經呢,我們將在下一節講)。為什麼要區分它們的五行屬性?因為我們在實踐的時候需要用到其特別的作用。
  • 這樣揉脾經,能擋掉許多慢性病:5個方法,簡單易學
    脾經之隱白穴作用:止血、通鼻竅、治腹脹。位置:大腳趾趾甲旁1毫米處。按摩手法:艾灸或點掐,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足大趾末節兩側,力度稍重,每次按摩5分鐘,每日按摩2次。2. 脾經之公孫穴作用:抑制胃酸的分泌、治胃痛、補脾、安神。位置:在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 腳底艾灸只是用來祛寒?灸對了健康一整年
    艾灸按摩足部反射區,其熱量由皮膚輻射到皮下組織,使局部皮溫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提高血管壁通透性,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組織器官機能,甚至可以為每個細胞提供更多的養分和氧氣。總之,能起到治病和養生保健的雙重功效。1、中醫認為「腳為精氣之根」,人體足底是各經絡起止的匯聚處。人體共有600多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人體穴位的十分之一。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
  • 18個艾灸特效穴,一般人不知道
    現代科學證實:艾灸可以溫經通絡,益氣祛風,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環,增強免疫力,尤其有溫陽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因此,恰當運用艾灸,找準穴位,常灸以下各穴,每次取3~4個,每周灸2~3次,可以增強我們自身的免疫力,幫助我們遠離亞健康。01、灸大椎穴:消退感冒發熱大椎穴屬督脈腧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在項下背上正中,為手、足六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 腳上的這個保健要穴,艾灸它居然還有這4種妙用
    的確如此,得病後給自己、給家人都會帶來很多的痛苦,為了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我們平時就應該注意預防,穴位養生保健,防患於未然。其實我們身上有很多的仙藥田,隨處可得,隨手可得,幫我們防治百病,今天掌門師兄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穴位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穴位就是足厥陰肝經上一個重要穴位:大敦穴。 穴位釋義大敦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 足太陰脾經——肌肉健康更強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來調理脾經。脾經保養時要抓住4個重點穴位,其他地方「一把撈」,巳時操作作用好。巳時,也就是上午的9:00~11:00之間,這個時候氣血流注於脾經,是最適合調理脾經的時間。「一把撈」指的就是推揉法,順著脾經的行走路線,從小腿的內側,到大腿的內側,一路向上推揉到腹部,每側推揉1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