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穴位妙用:手陽明大腸經之五輸穴,你了解多少?

2021-01-19 掌門談養生

艾灸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都有的保健方法,也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們施灸之前往往是先找到跟病症相對應的穴位,然後通過燻烤身體穴位的方式進行自然理療。中醫認為,艾灸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

由此可見,熟練的掌握穴位的知識,對於艾灸養生治病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穴位,都相當於是一味中藥,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掌握穴位本身的「藥性」,就可以在艾灸時去合理的利用,事半功倍。這就好比打仗,仗打的好不好,第一要看士兵強不強,第二,要看排兵布陣水平怎麼樣。

從施灸的角度來說,士兵的強弱就像是穴位本身的屬性和功效,而排兵布陣就等於是合理的配穴。穴位治療非常講究配伍,如果穴位配伍得法,就會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健康。而說起穴位的配伍和「藥性」,就不得不提到陰陽五行,因為它是我們中醫的基礎理論,掌握了穴位的五行屬性,也就可以很好的理解穴位的「藥性」了。

那麼,什麼是穴位的五行屬性呢?實際上所謂的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屬性元素。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這五種元素之間「相生」同時又「相剋」,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穴位的五行,就可以在施灸時靈活而有效的配穴了。

說到穴位的五行應用,就不得不提十二經絡的「五輸穴」。什麼是五輸穴呢?我們身體的每一條經絡都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理論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 (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因此掌握這個五輸穴,對於穴位的五行應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之前分享的文章中,我們已經詳細說明了心、肝、脾、肺、腎等10條經絡以及它們各自的五輸穴。今天我們接著來認識一下,我們人體另外一條重要經絡: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五輸穴。

那麼到底哪幾個穴位是大腸經的五輸穴呢?這5個穴位具體的位置在哪裡?他們各自的五行屬性和主要功效又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大腸經之井穴是商陽穴,大腸經之滎穴是二間穴,大腸經之輸穴三間穴,大腸經之經穴陽溪穴,大腸經的合穴曲池穴。

大腸經本身的五行是屬金的,從名字也可以看出大腸經是屬於陽經的,根據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判斷準則,這5個穴位的五行屬性分別是:商陽穴五行屬金,二間穴五行屬水,三間穴五行屬木,陽溪穴五行屬火,曲池穴五行屬土。下面跟著掌門師兄一起來了解一下大腸經五輸穴各自的具體位置和功效吧。

一、大腸經之井穴:商陽穴

商陽穴在我們的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井穴,屬金。大腸經與肺經相合,行於陽分。艾灸商陽穴可以清洩陽明火熱,調節大腸經氣,具有消腫止痛、解毒利咽、聰耳明目的功效。

商陽穴第一個比較出名的功效就是治療嗓子疼,有被稱為隨身攜帶的「金嗓子喉寶」。商陽穴第二個比較典型的功效就是治療便秘。對於大便已經到肛門卻出不來的便秘,艾灸這個穴位就相當於「開塞露」。對於肚子脹卻拉不出來的氣虛型便秘的話,還是艾灸支溝穴效果好。

二、大腸經之滎穴:二間穴

大腸經五行屬金,二間穴五行屬水,金生水,因此二間穴是大腸經的子穴。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補其子的規律,二間穴善治大腸經的實證。何為大腸經實證呢?像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適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症狀都是屬於實證的。

二間穴是大腸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因此艾灸二間有瀉火清熱的作用,被主要用於頭面五官疾患,能有效緩解治療頭暈、目痛、咽喉腫痛、牙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三、大腸經之輸穴:三間穴

三間穴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中。主治:身熱頭痛、咽喉腫痛、口乾齒痛、鼻衄目痛;胸悶氣喘、腹脹腸鳴、洩瀉痢疾;嗜睡。經常艾灸三間穴,可以調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三間穴用的比較多的就是治療痔瘡,只要艾灸三間就能快速因痔瘡引起的疼痛,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四、大腸經之經穴:陽溪穴

陽溪穴五行屬性屬火,具有清瀉陽明鬱熱火毒的功效,可治療頭面五官疾患。因為艾灸陽溪穴可以瀉火,因此它第一個比較重要的功效就是治療痰火擾心或蒙蔽清竅的心煩、癲狂等症狀,經常艾灸此穴有安神的功效;第二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治療腕關節酸痛,因為它具有通絡活血,舒筋利節、祛風除溼,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調理邪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五、大腸經之合穴:曲池穴

大腸經五行屬金,曲池穴五行屬土,土生金。所以曲池穴既是大腸經的合穴,又是它的母穴。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如果遇到大腸經的虛症就要找曲池穴了。大腸經的虛證主要有: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症狀。

曲池穴對人體的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艾炙曲池穴可以清熱利溼、疏風止癢,因此被常用於各種風疹蕁麻疹的治療。曲池穴另外一個常用的功能是降血壓,當血壓驟升時,可通過艾灸曲池穴來放鬆神經系統,使呼吸逐漸均勻,心氣平和,血壓便可逐漸恢復正常。

相關焦點

  • 艾灸養生取穴五行應用之四:足太陰脾經之五輸穴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分享了五輸穴對於艾灸養生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對於五輸穴在施灸過程中的實際應用作一個補充,實際上五輸穴在臨床應用上也各有其重點,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所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意思是說滎穴、輸穴主要是治療經脈循行所過部位的病證,而合穴主要治療內腑病證。
  • 五輸穴分論一:人體十二正經之肺經的五輸穴詳解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五行在經絡穴位上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人體經絡當中的五輸穴,掌握的五輸穴對於艾灸臨床調理身體有著重要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體的十二經脈每一條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都有五個重要腧穴,分別是井穴、滎穴、輸穴、經穴、合穴,他們並稱為「五輸」。
  • 艾灸足三裡穴位的知識 你知道嗎?
    足三裡是我們身體裡幾百個穴位的其中一個,那麼足三裡的位置是在哪裡?足三裡的功效作用又是什麼?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足三裡。足三裡怎麼找?我們都知道足三裡穴位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之一,經常按摩足三裡穴位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通暢經絡、緩解疲勞等。1.小腿裡面的骨頭叫脛骨,外面的骨頭叫腓骨。
  • 什麼是經絡養生?就是將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
    經絡養生可以幫助我們疏通經絡、強筋健骨、除勞去煩、祛病延年。那麼到底什麼是經絡養生呢?大眾微健康的中醫專家告訴我們,經絡養生就是這12個穴位用到「極致」,快來看看吧!經常按摩或者艾灸它,可以一掃手腳寒氣。6、陽溪穴陽溪就是陽氣的溪流。既然是陽氣的溪流,自然陽氣很充足。它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腕背橫紋中,拇長、短伸肌腱之間凹陷處。陽溪最善通經活絡。
  • 每日一穴 大腸經之口禾髎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 腳上的這個保健要穴,艾灸它居然還有這4種妙用
    的確如此,得病後給自己、給家人都會帶來很多的痛苦,為了不生病或者少生病,我們平時就應該注意預防,穴位養生保健,防患於未然。其實我們身上有很多的仙藥田,隨處可得,隨手可得,幫我們防治百病,今天掌門師兄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穴位就是其中之一,這個穴位就是足厥陰肝經上一個重要穴位:大敦穴。 穴位釋義大敦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
  • 日常養生,手上的這個穴位堪比足三裡,知道的人卻很少!
    眾所周知,足三裡穴,是中醫界公認的,治病、養生、保健的第一大穴。唐代的中醫文獻《外臺密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灸足三裡得長壽的養生秘訣。
  • 【穴位百科】肩髃穴:肩臂攣痛不遂,癮疹
    肩髃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靈樞·經別》。肩髃:髃,髃骨,為肩端之骨。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處;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此穴;或者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主要用於調理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癮疹等病症。
  • 一藥一方一穴位:地骨皮是什麼,手陽明大腸經有什麼奧秘
    一藥一方一穴位:地骨皮是什麼,手陽明大腸經有什麼奧秘 2020-04-22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艾灸養生穴位之 -- 風門穴(具有宣肅肺氣、益氣固表的作用)
    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穴」。 風門穴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穴。是艾灸驅風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取穴方法: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風門穴位於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此兩處就是風門穴
  • 中醫養生常識:胃經當令怎麼艾灸?
    學習中醫艾灸保健,已經5年有餘,在這期間可以說是受益良多。用艾灸對付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病症,幫助身體自我修復,有很多切實的感受和體會。今天我們來說說胃經當令的時間我們如何選擇穴位來艾灸?子午流注是古人發現的一種養生規律,大意就是說我們身體的十二條正經跟每天的12個時辰有著密切的聯繫。古人認為,每一個特定的時辰,身體的某一條經絡就會特別活躍。很多經驗告訴我們,這個子午流注的規律既簡單易懂有很實用。舉個例子來說,每天上午的9點到11點,我們身體的脾經就特別的活躍,此時脾經經氣最強,如果此時用艾灸祛刺激脾經上面的俞穴,保健養生的效果就特別好。
  • 五輸穴之井滎輸經合
    五輸穴 — 井滎輸經合什麼是五輸穴?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條經絡各有五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別被稱為井、滎、俞、經、合,故稱其為五輸穴。五輸穴在臨床上大多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靈樞·本輸》及《素問·氣血論》)。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輸」。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 艾灸足三裡穴位圖 足三裡的準確位置圖
    很多人都不知道足三裡怎麼找,因此也發揮不出該穴位的作用了。下面,養生之道網為你提供尋找足三裡穴位的方法,當然也配有足三裡的準確位置圖。
  • 手陽明大腸經:疏通氣血,排毒潤腸!
    《黃帝內經》中說「陽明經多氣血」,這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主管人體的消化、吸收以及排除廢物,如果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體內生成的氣血充足,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就會很強,而且胃腸排洩功能正常,人體產生的垃圾就能夠及時排出,那麼由內在性人產生的疾病自然就會減少。
  • 關於動脈硬化常見的病症表現知道多少,艾灸治療方法不妨了解一下
    具體這三種有什麼樣的一個區別,咱們不做深究,這不是我們需要了解的問題,我們主要是從它的症狀入手來解決病症。因為我們艾灸之中,之前給大家說過,首先要知道痛處是什麼?比如說動脈硬化,常見的症狀有以下幾種,比如說腦血管的硬化,這種情況容易出現肌力衰退,包括頭暈頭痛眩暈等等。如果是冠狀動脈硬化,最容易引起的就是心絞痛。如果是大動脈硬化,出現的心悸、胸痛、呼吸困難是比較多的。
  • 手陽明大腸經——通經絡排廢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14:43:00 《科學養生》是一本以培養現代人養生意識,傳播養生保健知識的刊物。  穴位名如下: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穴位圖如下:  陽明經是人體重要的經絡,平時一定要注意疏通手足陽明經的氣血。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絡屬的腸胃是人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廢物的器官。
  • 無病養生,大病預防——生活中的十大養生保健穴位!
    在人體的穴位當中,有一些穴位在治療一些常見病時經常要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經常刺激按摩,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保健養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了解這些穴位,並將其主治的病症記牢,這樣使用時才能夠遊刃有餘。經常按摩湧泉穴,能防止未老先衰湧泉穴具有非常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如果每日堅持推搓湧泉穴,可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和抗病能力都得到加強。大氣所歸的性命之祖——氣海穴氣海穴是保健強壯的要穴,具有益腎補氣的作用。氣海穴又稱為下氣海,為男女精氣匯聚之處,有益腎固精、昇陽補氣、補虛固本、調理衝任、通經散瘀、行氣化濁的功能。
  • 艾灸不孕不育灸哪裡?艾灸治療不孕症位置穴位圖?(單桂敏)
    hi,大家好歡迎收看香怡御艾的御艾小課文章,今天筆者來和大家聊一聊艾灸不孕不育這方面的知識,讓大家知道艾灸不孕不育灸哪裡以及艾灸治療不孕症位置穴位圖。中醫一般通俗的會告訴你引起不孕症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些人腎虛、有些人氣血虛弱有些人可能是肝氣鬱結或者痰溼等體制,不會說告訴你具體的原因的。
  • 祥雲灸谷重陽節至冬至節的艾灸養生方案-艾老灸
    根據五行養生原理,使用五行艾條為主,選取五臟經絡系統上位於四肢和腹部的穴位,以太淵補肺益氣,內關養心通脈,足三裡健脾養胃,三陰交和懸鐘滋補肝腎,關元補腎培元固本,通過艾灸上述穴位,來滋養調補肝、心、脾、肺、腎五臟,調補臟腑,調養氣血,培元補虛,扶助正氣,從整體上來增進和維護健康,強壯體質,延緩衰老,益壽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