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眾所周知,足三裡穴,是中醫界公認的,治病、養生、保健的第一大穴。唐代的中醫文獻《外臺密要》中說:「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裡,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裡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裡穴可補氣壯陽,灸足三裡得長壽的養生秘訣。
有過養生經驗的人都知道,足陽明胃經上的足三裡穴,是一個治病防病,強壯身體的大穴;有長壽之穴之美稱,傳統中醫認為,常按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扶正祛邪的作用。很多人知道足三裡對於養生的意義重大,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們的手上也有一個穴位叫手三裡,經常艾灸的話,同樣可以調理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應該說跟足三裡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穴位吧。
手三裡穴位釋義
手三裡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出自《針灸甲乙經》。手三裡。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裡,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 該穴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溼雲氣化雨而降,在該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裡之廣,故名。三裡、上三裡之名意與此穴同。
怎麼找手三裡的準確位置?
手三裡穴就在我們前臂的背側,手肘橫紋盡處曲池穴往下三指寬的地方。取穴時,先將手臂彎曲成直角狀,然後將對側食、中、無名三指併攏放在手肘彎曲的地方,手肘彎曲處向前三指寬的位置就是手三裡穴。用手按一下,如果會痛就說明你的定位正確。
典籍記載
《針灸甲乙經》:腸痛時寒,腰痛不得臥,手三裡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手臂不仁,肘攣不伸,瘰癧。
《雜病穴法歌》:手三裡,治舌風舞。
《針灸大成》:主霍亂遺矢,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攣不伸,中風口僻,手足不遂。
《席弘賦》:手足上下針三裡,食癖氣塊憑此取。
《雜病穴法歌》:頭風目眩項捩強,申脈、金門、手三裡。
穴位功能
手三裡主治肘臂疼痛,肢癱瘓麻木,上肢不遂,上肢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肘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腰背痛,頰腫,瘰癧,腹痛,腹脹,腹瀉,霍亂,吐瀉,齒痛,口,三叉神經痛,失音,喉痺,咽炎,眼目諸疾,胃炎,消化性潰瘍,瘰癧等。
手三裡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穴」,此穴五行屬性為「土」,而大腸經的五行屬性也為「土」,因「土」生「金」,常灸此穴,亦可對肺起到一定的保養作用。按揉此穴可治療由腸道疾病所引起的噯氣、嘔吐、腹瀉。
穴位功能一:調理腸胃
現代社會中,青壯年人很容易患上腸胃病。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飲食習慣很不好,加上平時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按時吃飯,而且喜歡吃大葷,蔬菜、水果等鹼性食物吃的很少。還有學生人群平時喜歡喝飲料等等,這些都是造成腸胃疾病的溫床。
如果想要你的腸胃更健康,不僅要注意日常生活習慣,還要經常艾灸手臂上的手三裡穴,它可是調理腸胃的好幫手。不僅如此,手三裡穴還可以增強體質,是人體的強壯穴。
穴位功能二:治療頸椎病
我們的身體比世上任何機器都要精密,而且要求各方面都要平衡,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的運轉狀態。這包括肌肉、骨骼、筋脈、經脈等各方面的平衡,各方面平衡了,才能保證身體整體上的陰陽平衡,才能保證經脈上氣血通暢。頸椎病主要是肌肉和骨骼失衡引起的,所以只要好好調節這兩部分的平衡,所有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督脈上的風府穴、手大腸經的手三裡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