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歷代各家所選取的最常用穴皆屬臨床精華穴、高效穴。從歷代針灸歌賦來分析,足三裡的使用頻度排在第一。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足三裡。
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五腧穴中的合穴。胃屬土,故足三裡為土經土穴,是胃經的最主要穴位,也是養生保健要穴,為歷代醫家所推崇。
一、足三裡的命名
分析足三裡命名之義,「裡」與「理」通。人以肚臍為界,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分為三部,萬物由之,理在其中。故足三裡穴能調和天地人,能治人身上中下諸病。
足有三裡,手亦有三裡,二穴同名而異位,其治可互通。一般而言,足三裡可補身半以下諸虛,而手三裡能補身半以上諸虛。
二、足三裡的功效
1、補氣血
五行之中,土為中軸。人以土為母,土足則氣血旺,土虛則氣血弱。補虛,當先補土。補土,可用足三裡穴。
《內經》有言: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足三裡穴是土經土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針刺或艾灸足三裡穴能加強氣血的生化,達到補氣補血的效果。民間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其理亦在此。
且人身土氣一旺,則能伏火,火不散溢,亦有助於陽氣歸根,陽氣歸根,即是藏精。
2、調脾胃
《內經》言: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氣街,下至三裡。海者,經氣匯聚之深處,百川匯聚為海。故足三裡能調節全身水谷精微的輸布。
足三裡是胃經合穴,能治胃病及胃經諸病,尤能調暢胃氣。《內經》云:「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故足三裡能治飲食不節諸病。且「合主逆氣而洩」,又擅治胃氣上逆諸病。古人有「肚腹三裡留」的經驗,凡肚腹諸病,皆可取足三裡穴。
食慾好,是胃的受納功能健旺;若人偏瘦,是脾的運化功能減弱。調理脾胃,當取胃之合穴足三裡,脾之原穴太白,二穴皆屬土經土穴,最能安土,調補脾胃。
3、抗衰老
足三裡還是抗衰老的名穴,經常按摩或艾灸足三裡,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被後人尊稱「藥王」的孫思邈重視「保健灸法」,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若要安,三裡常不幹」的名言。
土為後天之本,土能承載並化生萬物,常灸足三裡可健脾益氣,增補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使氣血化生源源不斷,四肢百骸及臟腑均得以滋養,故能延緩衰老。
灸足三裡能延年益壽。日本民間流行的做法是:取足三裡穴連續灸,從農曆初一灸至初八,每天灸若干壯。
代名醫彭靜山提供了另一種灸足三裡法:每農曆月初一灸一壯,初二灸兩灸,遞加到初七灸七壯,停止。然後十五再開始灸七壯,每日遞減一壯,至二十一灸一壯,即止。每月堅持。此法尤其適合於老年人。
4、養生保健
足三裡還能牽引全身,是防病保健的第一大穴,正如孫思邈所言:「一切病皆灸足三裡三壯。」唐代時即在民間流行去南方瘴癘泛濫之地前先灸足三裡的養生方法,且古人有不與足三裡穴沒有灸瘡的人一起遠遊的觀念,概因未灸足三裡則人體抗病能力不強,容易患病。
灸取於火,火性熱而屬陽,其性走而不守,善入臟腑。過去有「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的名言,意思是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灸足三裡穴,使該處常有灸瘡才好。
5、治腎病
土能克水,足三裡為土經土穴,善治水溼泛濫諸病。且戊癸合化,戊胃與癸腎相通,故取足三裡能治腎病。推之,足三裡既能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又可兼治腎病,腎為先天之本,是能顧護先天與後天,其功之大,不可勝數。
6、治肺、大腸、肝病
土能生金,故足三裡能治療虛勞(久病及肺)。且胃與肺經、大腸經、小腸經和肝經相聯繫,故足三裡能治療肺、大小腸與肝諸病。
7、治辰時諸病
胃經對應於辰時(上午七點至九點),故凡辰時所發作的病症,皆可取胃經本穴足三裡。
8、治全息對應病
足三裡在膝下,膝與肘左右上下相對,故能治療肘病。且足三裡在腓骨小頭前下方,以腓骨全息正象來看,足三裡對應頭部,能治頭面諸病;也可看成全息倒象,足三裡對應下肢或下腹,故能治下肢及下腹諸病。
9、治局部病
足三裡在膝周,能治膝關節諸病。
三、足三裡的定位
針灸教材描述足三裡的取穴法為「犢鼻下三寸,離脛骨外緣一橫指處」,而民間取足三裡,多用自身的食、中、無名、小指四指並排來量取。以上兩法皆有不足之虞。
《循經考穴編》言:足三裡「穴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大筋內,宛宛中。」此言既有簡明的骨度分寸定位,又有清晰的解剖學標識。
《靈樞》明言,「取之三裡者,低跗」,即用手指按壓在足三裡穴上,令患者向下伸展踝關節,其穴位處的凹陷與酸脹感會立現——這才應該是足三裡穴更為標準的定位!
四、小兒不可濫灸足三裡
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它是調脾胃補氣血的大穴,是扶正的強壯穴,也是延年益壽的長壽穴。常灸此穴,女人可氣色紅潤,男人可身強體健,老人可延年益壽。
有人問,小兒能灸足三裡嗎?一般來說,年過三十之後陽明脈衰,此時方可灸足三裡,能使胃腸功能不減,元氣不衰。小兒稚陰稚陽,陽氣本來不衰,若濫灸足三裡,反易動火,致中焦積熱而患病。小兒健康無病,正氣健旺,千萬不要濫灸足三裡。但若小兒體弱多病,面色萎黃,易感冒,手足冰冷,納差,能不能灸足三裡呢?當然可以。
灸足三裡可以健運脾陽,升提中氣,最有助於虛寒改善體質。俗話說:「有病則病當之,無病則人當之」,即是此理。
五、足三裡的配伍應用
足三裡配合其他穴位治病,效果更佳。
1、足三裡與關元
關元能溫陽補腎,可固先天之根;足三裡健運中焦,為後天氣血之本。此二穴有固根本而升清陽,扶後天以降濁陰之功。虛人及久病體弱之人可艾灸此組穴位,能扶陽抑陰,有助康復。
2、足三裡與陽陵泉
足三裡屬胃經合穴,為土經土穴,能補土降濁;陽陵泉屬膽經合穴,為木經土穴,能疏木養土。二穴左右合用,左則升,右則降,功同小柴胡湯。臨床上治療左右升降失常諸病及虛損病症效果明顯。
3、足三裡與上、下巨墟
三穴皆屬胃經,胃經多氣多血,且上巨墟和下巨墟又聯繫衝脈。董老師把左右足三裡與上、下巨墟,共六穴稱為「六君」,以其有六君子湯之功。
4、足三裡與太白、公孫
太白、公孫溫升脾陽,足三裡清降胃陰。諸穴合用,有溫和中氣,調理中焦升降之功,可治土氣不和,中焦升降失司所致的吐逆、腹瀉和便血。
前賢有謂,足三裡「治病萬端,有白朮之強,有桂附之熱,有參茸之功,有硝黃之力」,極言足三裡之功。綜而言之,足三裡能治的病症極多,誇張一點說,不管什麼病都可取足三裡。
董註:此文為我的學生花彩園整理並撰寫。
本文轉自選擇中醫_董洪濤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