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井流滎注為俞,行經入合髒俞原,春宜針滎夏針俞,秋宜針合冬井間,髒病針俞府病合,臟腑有病皆針原。凡諸井穴肌肉淺,不宜深針自古傳。
十二經絡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輸。《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其臨床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五輸穴 — 井滎輸經合
什麼是五輸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條經絡各有五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別被稱為井、滎、俞、經、合,故稱其為五輸穴。
(滎,音行,Xing 第二聲,《說文解字》:絕少水也。)
五輸穴在臨床上大多是比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靈樞·本輸》及《素問·氣血論》)。
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輸」。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靈樞·九針十二原》)。
意思是說,氣血從四肢末端向上到達頭面軀幹,像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經氣初出,如水流的源頭,所以稱「井」;
經氣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稱「滎」;
經氣漸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稱「輸」;
經氣充盛,如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
經氣豐盛,宛如水流匯合,所以稱「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
楊玄操《難經》註:"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
滎:指小水成流。
《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
楊上善《明堂》註:"水溢為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
《說文解字》:"輸,委輸也。"
楊上善《太素》註:"輸,送致聚也。
《難經·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於此處,故名為輸也。"
經: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
《爾雅·釋水》:"直波曰經。"
楊上善《太素》註:"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之常也。"
合:指水流匯合入深。
楊上善《太素》註:"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於本藏之氣,故名為合。"
五輸穴主治病症各有特點:
井穴:開竅醒神,可用於神識昏迷、心下煩悶;
滎穴:清洩邪火,可用於熱病;
輸穴:可用於發作性病症、關節痛;
經穴:可用於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於腸胃等六腑病症。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難經·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意思是說,滎穴和輸穴主治經脈經過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難經》還將五輸穴配合五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
按照《靈樞·本輸》,五臟有五個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輸穴以外,還專門有一個「原穴」。因此,又被稱為:井、滎、輸、原、經、合。
原穴:原,本原、原氣之意。輸注、流經、留止,12經之根。太淵為原。
原穴:首見於《靈樞》,其含義: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陰經以輸代原,陽經排列在輸穴後。分布:腕踝關節附近。應用:幫助診察疾病,臟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療臟腑病變。《靈樞》五臟有病當取十二原。
這樣算起來,五臟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有三十六個腧穴。
五臟雖然沒有專門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
即五臟的「腧穴」,又是五臟的「原穴」。
總之,五輸穴在經絡理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在養生保健上也應當常按揉。
絡穴:絡,聯絡,散布之意。聯絡表裡二經之處。列缺為絡。
絡穴:首見於《靈樞》,其含義: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有溝通聯絡表裡兩經的作用。共十五絡:十二經絡穴、任脈絡穴鳩尾、督脈絡穴長強、脾之大絡大包。十二經絡穴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位於腹部的絡穴鳩尾散於腹部;督脈位於尾骨下的長強穴散於腹部;脾之大絡大包穴分布於胸脅。
應用:十二經絡穴治療相表裡兩經的病變,任督絡穴、脾之大絡治軀幹前後病變。脾之大絡還可治全身的關節痛、四肢無力。
俞穴:首見於《靈樞》,其含義: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十二俞穴。分布:背腰部,均在膀胱經第一側線上。
應用:治臟腑病變以及與臟腑相關的五官、皮肉、筋脈病變。多用於髒病(從陽引陰)。
募穴:募,招募、匯聚之意。臟腑經氣匯聚於胸腹部的位置。中府為募。
募穴:首見於《素問》,其含義:臟腑經氣匯集於胸腹部的腧穴。十二募穴。分布:胸腹部,與其所屬的臟腑部位基本一致,分布於本經,也有分布於他經。
應用:治療 臟腑病變,多用於腑病(從陰引陽)。
俞、募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法,如胃痛--中脘配胃俞。
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其含義: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會聚的八個腧穴。分布:軀幹部和四肢部。應用:治療八種精氣有關的病變。
郄,空隙之意。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孔最為郄。
郄穴:首載於《甲乙經》,其含義: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經、陰陽蹺脈、陰陽維脈各有一郄穴)。分布:肘膝關節以下。應用:治療本經、本臟腑的重症、急症。陽經郄穴多治痛症、陰經郄穴多治血證。
下合穴:始見於《靈樞》,其含義:手足三陽六腑之氣合於足三陽經的六個穴位(六腑經氣在下肢足三陽經匯合的部位)。分布:膝關節附近。應用:治療六腑病變。
八脈交會穴,其含義: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交會的八個腧穴。分布:肘膝關節以下。應用:治本經及奇經八脈的病變。
交會穴:始見於《甲乙經》,其含義:兩經及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或會合的腧穴。分布:頭面、軀幹部。應用:治本經及相交經脈的病變。
以下是陰經和陽經各自的五輸穴為列表,供參考。
表中註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標註,當我們了解了五行的含義後,就會指導我們如何才能正確地選擇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