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我保健就要學習脾經

2020-12-23 話說養生健康

大家好!話說養生與健康百家號目前所發布的文章均是有一定規律的,從經絡的總輪開始,在到十二正經,在分享十二正經的時候會穿插當前經絡裡面的相關穴位或者保健常識,大家關注後可以從頭多看幾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理解,今天我們來分享足太陰脾經。

《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我們先看脾經的運行: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解釋: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內踝前面(商丘穴),上小腿肚內側,沿脛骨後緣上行,至內踝上8寸處(漏谷穴)交出足厥陰肝經前面,經膝股內側前緣至衝門穴,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通過橫膈上行,挾食管旁(絡大包,會中府),連繫舌根,散於舌下。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所屬穴計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二十一穴。

脾經失調主要與運化功能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陰主裡,陽主表」。 脾經屬於陰經,與臟腑聯繫是最密切的。當脾經中氣血流通出現異常時,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病症如腹脹、便溏、下痢、胃脘痛、噯氣、身重無力等。此外,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等均顯示脾經失調。

病機分析:脾經之脈連幹舌本,病則舌本強痛;脾病及胃,胃氣上道則嘔;氣機阻滯,則胃脘痛;健運失職,升降失司洲腹脹善噫;溼困脾土則身重乏力,活動不利;脾脈起於足(足母)趾上行膝股內廉,經氣不利,則股膝內腫脹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動欠佳;脾與胃相表裡,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測食不下,煩心;脾虛水溼內停,傳化失司,則大便溏薄或洩瀉;水溼泛濫則水腫;脾虛水溼影響肝膽,肝失疏洩,膽汁橫溢,則黃疸。

如果氣血不通,身體的路址內側腳內緣小腿和膝羞或大腿內側、腹股溝等經絡路線上就會發冷、酸、脹麻疼痛等。由於脾和血液相關,所以脾虛易引起痛經,或者常有從小腹一>腹股溝大腿內側的放射性痛,如果平時注意按摩脾經上的穴位,如三陰交、陰陵泉就能預防痛經。從上面經絡循行路線能看出,足太陰脾經與舌、咽部關係較為密切,所以治療舌根發強、吃飯後即吐,以及不自主地流口水這些疾病都應從脾經著手。

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祝福大家健康!

相關焦點

  • 養好脾經無大病,脾經上重要穴位的功效及應用!
    中醫:脾經若暢通 病魔難上身古代中醫家認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經是陰經,跟臟腑關係最密切,當其不通(氣血異常),人的身體就會出現病症:如,胃脘脹滿,不思飲食,便溏,食難消化。亢進熱症時,會感覺嘔吐,肋下脹痛,足膝關節痛,失眠。
  • 神奇的脾經:在家揉脾經,就能治療所有慢性病!
    2、太白穴——健胃要穴 太白穴位於腳拇指內側根部骨頭凸出起處後方的凹陷中。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每天經常按摩此穴,對胃痛、食慾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3、陰陵泉穴——男女疾病要穴 屈膝,在小腿內側,脛骨骨頭端的內側凹陷處。按摩此穴可健脾利溼,調補肝腎。對治療腹痛,腹脹,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經不調等病症,有很好的療效。
  • 足太陰脾經——滋陰養血,百病不生!
    人的全身猶如一個國家,各個器官各司其職,如果沒有直言諫議的人,那秩序就要亂了。脾臟正是這樣一個角色: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提出問題。由此可以看出,隨著中醫對脾的認識,它的作用一步一步的被驗證出來。脾經通,胃的活力就好,足太陰脾經是保證脾臟器官的運化之道,脾經失調則運化不良,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所以當脾經不通的時候,消化方面的問題就隨之而來:腹脹、噯氣、胃脘痛、便溏、下痢等問題就都來了。
  • 認識身體健康的保護神——脾經!
    脾經是足太陰脾經的簡稱,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脾經的循行路線是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大腳趾的內側腳背與腳掌的分界線開始,向上沿著腳內踝前邊,上至小腿內側,然後再沿小腿內側的骨頭,與肝經相交,在肝經之前循行,上股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再通過腹部與胸部的間隔,夾食管旁,連舌根,散布於舌下。
  • 足太陰脾經:人體的救火隊長!
    脾胃是人體的能量之源,就像家電沒電無法正常工作一樣,脾胃掌管著能量的吸收與分配,如果人的脾胃不好,人體的「電能就會缺乏很多耗「電」的器官都要「省電」,從而導致新陳代謝成慢,工作效率降低。如果人體內部器官不能正常運轉.能量不足,疾病就會出現。
  • 大腿上的此穴,專治小便不利,也是B肝病人的保健要穴!
    今天掌門師兄要分享的這個穴位:箕門穴有健脾滲溼,通利下焦的作用,專治小便不利。同時,這個穴位可以調理肝膽溼熱,也是B肝病人的保健要穴。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穴位的情況吧。穴位釋義出自《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箕,土箕也,擔物之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脾土物質在本穴運行轉化。
  • 你知道如何自我保健?
    你知道如何自我保健?平時如何自我保健?歡迎收看靜安區中醫醫院12月23日的在線義診健康直播。你知道如何自我保健?中醫「靜管講」出現頭暈/眩暈,該去什麼科就診?反覆頭暈急性發作患者,到底需不需要急診?眩暈/頭暈突然發作,該注意些什麼?有哪些中醫小妙招可以自我緩解症狀?靜安區中醫醫院腦病科李文娟醫師將為您一一解答。互動有好禮,驚喜等著您!福利介紹
  • 預防感冒,自我保健推拿怎麼做?
    自我保健推拿不同於他人推拿,是自己給自己推拿的方法,是傳統養生的重要手段,種類有很多。我們從傳統的自我保健推拿的方法中,選取7個簡便易行、在預防感冒中有一定作用的動作,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做自我保健推拿前,請洗手、洗臉、漱口,有條件的,請用棉籤或者溫水清洗一下鼻腔。
  • 足太陰脾經——肌肉健康更強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日常生活當中要如何來調理脾經。脾經保養時要抓住4個重點穴位,其他地方「一把撈」,巳時操作作用好。巳時,也就是上午的9:00~11:00之間,這個時候氣血流注於脾經,是最適合調理脾經的時間。「一把撈」指的就是推揉法,順著脾經的行走路線,從小腿的內側,到大腿的內側,一路向上推揉到腹部,每側推揉1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
  • 類風溼關節炎,自我保健很重要
    預防和治療類風溼關節炎,自我保健很重要。什麼是類風溼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溼關節炎有哪些症狀類風溼關節炎臨床表現個體差異大,多為慢性起病,以對稱性雙手、腕、足等多關節腫痛為首發表現,常伴晨僵,可伴有乏力、低熱、肌肉酸痛、體重下降等全身症狀。
  • 這樣揉脾經,能擋掉許多慢性病:5個方法,簡單易學
    所謂脾,就是脾經,全名叫足太陰脾經,屬於人體十二經脈之一。一個人,如果眼皮耷拉沒精神,舌苔顏色很淡,而且偏黑,就很有可能是脾經有問題了,可能是脾虛,要抓緊時間調理。脾經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充養全身,更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可以看做是體內殺菌消毒的第一能手。可以說,脾經一旦有問題,人就相當於廢了一半。
  • 足太陰脾經與健身氣功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末端,循行方向是從腳到胸,上接足陽明胃經,下接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是脾、胃、心、喉嚨、舌。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洩瀉、便秘等脾胃病,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陰挺、不孕、遺精、陽痿等男性病,下肢痿痺、胸脅痛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本經有21個穴位,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是隱白、大都、三陰交、陰陵泉、大包穴。
  • 歸入脾經的溫性中藥列表
    心;脾經。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風溼疼痛,腰痛,跌打損傷,痔瘡。§  白花蛇頭(五步蛇)味甘;鹹;性溫。肝;脾經。祛風;定驚。肝;脾經。祛風除溼,活血消腫。治風溼痺痛,腰肌勞損,手足酸麻無力,跌打損傷。§  半楓荷葉甘;淡;微溫。肝;脾經。活血止血。
  •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足太陰脾經 腧穴 2021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公共基礎知識,為幫助考生複習,甘肅中公教育
  • 歸入脾經的辛味中藥列表
    心;肝;肺;脾經。祛風除溼,散瘀止痛。用於風溼腰腿痛,胃氣痛,跌打損傷。麻口皮子藥(皮子藥、總管皮、滿山香、山胡椒、四皮麻)味性:辛,溫。肺;肝;脾經。祛風散寒,解毒鎮痛。用於風溼筋骨痛,跌打損傷,牙痛,毒蛇咬傷。麻妹條葉味性:辛;平。脾;肝經。止血生肌。
  • 艾灸養生取穴五行應用之四:足太陰脾經之五輸穴
    為了讓大家更全面的掌握五輸穴的知識,以便在具體施灸時,能更合理的配穴,我們今天繼續來說一說人體的另外一條重要經絡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足太陰脾經上的五輸穴是哪幾個?這5個穴位的具體位置和主要功效是什麼呢?足太陰脾經的這五輸穴分別是:井穴隱白穴,滎穴大都穴,輸穴太白穴,經穴商丘穴,合穴陰陵泉穴。
  • 太白穴,五行屬土的,脾經的原穴,主治脾虛引起的腹脹,拉肚子等
    這個太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五行屬土,不要以為是屬金了。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一蹠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太白穴針、灸均可。主治腹脹,胃痛,洩瀉,便秘,身體沉重,痔漏,腳氣,腰痛等。還記得昨天的隱白穴嗎?同樣是脾經的穴位,它是擅長治療出血證,尤其是月經過多、崩漏一類。
  • 科學養生 ▏健康小知識;揉腹養生壽更長,它是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之...
    科學養生 ▏健康小知識;揉腹養生壽更長,它是最好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防病治病功效多!所以,揉腹是自我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之一。揉腹防疾病01胃、十二指腸潰瘍病經常揉腹,可促使前列腺素分泌增加,阻止胃酸過量分泌,防治潰瘍病。
  • 常見病自我保健——高血壓
    常見病自我保健——高血壓 2020年07月16日14:01 來源:中國健身氣功協會       一、高血壓概述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高於正常的一種常見的臨床表現
  • 多雨季節溼氣重,巧刮脾經來養生
    推脾經 通道順暢中醫認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主運化,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推脾經有助於健脾除溼。推脾經時,可以加按揉足三裡(位於小腿外側膝蓋下面1/3處),這個穴位古人稱為「長壽穴」。推脾經自己在家就能做,只要經常在三陰交到陰陵泉之間推一推,即可輕鬆排出溼毒。具體操作如下: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