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玩自媒體,就想著要好好地寫文章,輸出價值。從2017年就發表文章,寫了很多科普類的,但基本無人問津。後來刪除了不少文章,開始做教育領域,想著要傳遞知識、理念,平臺人氣依舊很清冷。看著別人每天爆文,難免有些羨慕!
所以,我動搖了,也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做不起來?自媒體到底該怎麼做?自媒體就是以個人為媒介,傳播新聞和信息。而大家都關注什麼新聞和信息呢?那就看熱榜,看爆文都是哪些文章!
熱榜、爆文中,除了很重要的新聞、信息之外,能上榜的有好人好事,但更多的反而是「壞消息」,就拿最近的教育領域的熱榜來說,有女生舉報高職院校體育教師以成績威脅發生關係、女童遭繼母毆打進ICU、臨川70教師主動辭職、撫州市臨川區解聘192名在編不在崗人員含83名教師、湖北大學教師梁豔萍發不當言論等。這幾天的教育類的熱點裡,竟然沒有幾個好消息,都是「壞消息」。當然,也有好消息,只是沒有上榜,無人關注。
真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
前些日子為了追熱點,我也開始點評批判這些「壞消息」,閱讀和流量呼呼地往上漲,看得我心裡激動又不踏實。對於這一現象也只能表示無奈接受。
難道,喜歡關注壞消息,是人性偏好?又或者是媒體引導?
若是媒體引導,可媒體為什麼要這麼做?還不是因為有閱讀量?人性偏好?!
今天看了有人從社會心理學角度,進行了分析。認為偏愛壞消息確實有一定的人性和社會基礎。
第一、可以讓人的情緒有所宣洩。
現代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活在壓力、不安全和焦慮中,有那麼多的不如意,而這些「壞消息」可以讓人宣洩,充當心理「減壓閥」,讓充滿壓力的心情得以釋放,保持一定心理平衡。
第二,壞消息具有一定的戲劇性、顛覆性。
越是壞消息,就越是具有新奇、另類、反常的信息,就越具有傳播力。這樣月具有新聞價值。因為它「新」,新奇、反常。
第三、壞消息傳播呈現出親疏差別。
對於一些陌生人、不相關、不喜歡的群體,更容易關注他們的「壞消息」,更容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而對於和自己利益相關的人,比如家人、朋友,就會有「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將壞消息掖著藏著。
比如這次山東鋁業職業學院關於女生被該校體育教師以成績威脅發生關係,原本該女生給學校副校長反映了,學校也很重視,對這樣的「壞消息」藏著掖著,讓該體育老師寫了保證書、轉帳補償等,「家醜不可外揚」,但事後被女生傳播給媒體後,一下子就炸開鍋了,「壞事傳千裡」。這也反映了人性中對壞消息的傳播是有親疏差別的。
曾經,世界著名調研公司,美國尼爾森公司,調查亞太各國網民的結果顯示,約有六成多的網民表示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
管理學有種現象叫「黑箱現象」,通俗來講就是「偷窺」心理,壞消息往往具有新奇和反常的特點,更容易讓公眾具有好奇心理,一探究竟,所以那些花邊新聞、小道消息等傳播起來猶如光速般。
而心理學中認為,人都有「人性不完美」,更願意接受和消費負面消息,繼而體會到置身事外、幸災樂禍的「幸運感」。心理學家卡喬波認為,人的大腦有個「負面偏好」機制,使得大腦對令人不快的消息更為敏感,並認為壞消息比好消息重要。
這就像有時候威脅比鼓勵更能有效地改變人!所以,壞消息帶來一定的威脅力和警示作用,更容易讓一個人關注到。
但是,壞消息過度的傳播、散步,會有一種非理性共鳴,當進一步肆意泛濫時,而沒有行之有效地進行疏導,會加劇不良情緒的堆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產生一定的負面和消極作用。所以,對於「壞消息」應該進行適當疏導、調控,不至於泛濫成災,讓更多的人陷入負面情緒,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