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上傳》:「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周易》是通過「卦象」與「繫辭」來表達其思想內涵的。卦象是指每個卦自身卦爻符號及其內在關係,另外還包含諸卦之間的相互關係。卦序的研究是《周易》象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唐朝孔穎達(孔子第31世孫)提出了易經六十四卦卦序以「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為原則。另外本文概述了為什麼「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01「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六十四卦卦序原則
就卦象的角度理解該原則,六十卦卦序「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原則中的「耦」表示六四掛是成對排序的。「覆」將一個卦象放到桌子上,一個卦象的綜卦就相當於坐在桌子對面看本卦,在整個易經六十四卦中有28組綜卦,比如下圖中的屯卦與蒙卦、需卦與訟卦、師卦與比卦等等。「變」表示六四掛中不是相「覆」的兩組卦象,就會變成「錯卦」,也就是兩卦爻性陰陽相反,讀者可以結合下圖理解一下。「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原則還包含「觀象繫辭」的內涵:一方面,就卦名而言,互覆或互變兩卦的卦名往往意義相對,顯明者如乾與坤、泰與否、坎與離、損與益、震與艮、既濟與未濟等等。另一方面,互覆或互變兩卦的卦爻辭往往相對應。例如,泰卦辭說「小往大來」,否卦辭則說「大往小來」;需卦辭說「利涉大川」,訟卦辭則說「不利涉大川」;剝卦辭說「不利有攸往」,復卦辭則說「利有攸往」等等。
02「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的內涵
北宋邵雍指出「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兌艮震巽為下篇之用」。上經開始於乾、坤,並且以坎、離為結尾,其意義為乾坤為天地,坎離為日月,此四者是萬物得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本;中間諸卦以坎、乾、震、艮四陽卦相貫通,因而上經呈現陽主陰從之象。下經三十四卦以震艮、巽兌四卦為主,四卦之交卦與純卦立下經卦序之構架,遯至解、夬至姤十六散卦呈現震艮巽兌交乾坤坎離之象,漸至旅、渙至小過八散卦呈現震坎艮交巽離兌之象。因此,下經以震艮巽兌為主,以乾坤坎離為從。
《周易》上下篇六十四卦分為八部分, 上篇(1)乾坤為始,並統攝屯至履八緯卦,(2)泰否統攝同人至大過十六緯卦,(3)坎離為終;下篇(4)鹹恆為始,並統攝遯至解八緯卦,(5)損益統攝夬至鼎八緯卦,鹹恆損益共統十六緯卦,(6)震艮統攝漸至旅四緯卦,(7)巽兌統攝渙至小過四緯卦,震艮巽兌共統八緯卦,(8)既濟未濟為終。
但《周易》中的卦究竟為何排成這樣仍舊是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卦本身是一門符號邏輯,而符號邏輯是基於假設的,學習《易經》過程中我們需要帶著懷疑的心態,或許這樣才能做到像孔子說的「玩索而有得」吧。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易經學習者,我們應該帶有個積極的心態,汲取百家之言,而成就自身的見解,並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對中國古典哲學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