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事關「未來」的協商——全國政協「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

2020-12-2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2020年12月23日,全國政協今年最後一場雙周協商座談會,探討的是一個關於「未來」的話題——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

臨近歲末,沒有什麼比談論未來更讓人期待。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整個世界,它是危機,也是啟示:要儘可能做更多的準備,以應對變局中未知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如果要列出能夠改變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的要素,人工智慧必居其一。

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慧是時代發展的巨大機遇,也給科技倫理和法律帶來挑戰,它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人工智慧作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進行部署,是科學應變,更是主動求變。

在政協這個「攬八方才俊、集各界精英」的平臺上,探討「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這樣前沿、跨學科的課題,可謂適得其所。來自不同界別、代表不同利益訴求的委員和專家對人工智慧潛在風險進行預判,研究構建倫理規則和法律規範的可能性,在與職能部門的交流中釋疑增信,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這本身就是一種建設性成果,是為人工智慧發展注入人文關懷的有益實踐。

「技術之手」會加深社會不公的溝壑嗎?

上世紀30年代,喜劇大師卓別林自導自演了一部經典電影《摩登時代》,描繪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底層工人被「機械化」洪流裹挾的無奈。

在歷史長河中,每一次重大科技變革都會對既有社會秩序構成衝擊,人工智慧也不例外。

會上,張大方常委表達了自己的擔憂:「由於數據質量和算法的原因,很多人工智慧軟體蘊含性別、年齡、種族歧視,很難發現也很難消除。一些掌握先進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或個人可能會利用優勢地位獲取更多的資源,影響社會公平。」

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

前不久,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在網上刷屏。為提高配送效率,騎手們在平臺算法的控制下疲於奔命。這一報導擊中了很多人的痛點:我們會不會也被算法操縱?

與騎手困境形成對比的是平臺企業由此獲得的豐厚資本紅利,李迎新委員由此提出疑問:巨型網絡交易平臺獲得價值密度極高的「大數據」,進而以「精準營銷」等方式獲取商業利潤,這種分配機制是否公平?是否可能導致收入差距的進一步加大?

其實,如果把問題放在當前的歷史節點中審視,就能更深切地理解這種擔憂。

剛剛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這意味著我們要繼續把「蛋糕」做大,還要進一步把「蛋糕」分好。顯然,任由技術的無形之手加深社會不公平的溝壑,不是這個時代應有的價值觀。

「上限不能過,底線不能破,紅線不能踩。」張大方說,應強化政府引導、行業自律、企業自覺及公民共識,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人工智慧受益者。

「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出現都可能帶來就業、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會上,相關部委負責同志回應了委員的擔憂並表示,問題確實存在,但無需過慮,因為技術導致的公平問題是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克服的,這已被歷史所證明。

「既不要把人工智慧看成洪水猛獸,也不能放任不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發展中的問題。」汪鵬飛委員說。

也許,相對於簡單的道德審判,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完善相應的制度設計。守住現實社會的公平底線,「算法偏見」就不會有機可乘。

「弱人工智慧時代」的數據安全

1951年,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AlanTuring)曾提出:"如果機器能思考,那麼它很可能比我們更加明智……這種新的危險當然讓我們焦慮。」

危險有多遠?這是很多非業內人士共同的問號。

為籌備這次會議,全國政協調研組赴安徽、江蘇、北京開展專題調研。調研中,大家看到了人工智慧在交通、家居、醫療、媒體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場景,也由此深化了一個認知:我們仍處於「弱人工智慧時代」。

弱人工智慧指的是只能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人工智慧,它還不具備自主意識。強人工智慧的「奇點」到來還有多久,在科學界依然沒有最終定論。因此,王小川委員建議,「討論倫理及法律問題,『長遠』和『眼下』要分開看。」

前景不明朗,就不能過早「畫地為牢」,委員與部委負責同志一致認為,要「讓子彈飛一會兒」。

與其憂心尚未發生的威脅,不如聚焦業已存在的風險。現實中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突出風險是什麼?不少委員談到了數據隱私與安全。

疫情期間,「刷臉」成為大多數人通行必不可少的步驟。「人臉、指紋、DNA等生物特徵數據,個人醫療檔案數據等都具有唯一性,一旦被採集到不安全的網絡上,極有可能引發巨大社會風險。」從事網絡安全技術行業的談劍鋒委員指出了問題的關鍵。他建議採取負面清單模式,限制企業自行採集收集和壟斷數據,同時對不可再生數據進行統一管控。

會上,黃愛龍委員談到App個人信息被過度採集,姜偉委員談到數據的權屬不明確,黃錦輝委員談到要監管企業所使用數據的質量,雖意見各有不同,但立場都是一致的:保護數據安全刻不容緩。

對於數據安全要明確法律上的紅線,這項工作已經開始——今年出臺的民法典對收集、處理個人信息作出了明確規定,全國人大也把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列入了國家五年立法規劃第一序列。會上,相關部委負責同志的積極回應又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數據權屬的界定與更嚴格的數據隱私保護規範已納入決策層的考量範圍。

當一個問題反覆出現在社會公共議題之中,往往就是問題得到解決的契機。對於保護數據安全,我們或許可以抱有更多信心。

搶佔制高點

前沿和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向來是傳統工業強國的主戰場。幸運的是,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人工智慧依託大數據而生,以應用場景為核心,而中國龐大的網際網路體量和豐富的場景應用,是人工智慧發展最豐沃的土壤。

我們探索建立人工智慧發展「規則」,不僅是防範潛在風險的需要,也是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現在,美歐等國家以「共同價值觀」劃界全球人工智慧治理版圖的趨勢日盛。「倫理法律問題已成為全球人工智慧話語權和主導權競爭的焦點。」會上,相關部委負責同志如是說。

好在,研究探索倫理法律問題的「中國實踐」已經拉開帷幕。全國政協社法委副主任陳智敏認為,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比較優勢,在人工智慧治理的國際規則制定上佔據主動、擁有更多話語權。

會上,陳群常委建議在國家層面上加快相關制度創新,布局建設人工智慧認證體系和全球賦碼系統,以我國超大規模應用市場為牽引,對全球人工智慧產品開放登記和提供法律保護,推動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更多成為國際通行規則。對此,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建議構建綜合性立法和具體場景立法相結合的「總-分」式立法體系,他說,這種設計將有利於增強國內外對於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信任度,提升人工智慧國際競爭中的軟實力。

1818年,英國的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以遠超時代的想像力虛構了一個「人造人」的悲劇。當時20歲的瑪麗大概不會想到,兩百餘年後,一個萬億級人工智慧市場已蓬勃興起。

勇敢擁抱技術變革,是因為聽到了潮水的聲音。我們正在闖過布滿暗礁的藍海,與未來迎面相逢。

(記者 謝靚)

相關焦點

  • 為人工智慧健康發展設置「安全閥」
    為人工智慧健康發展設置「安全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聚焦「AI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本報記者 劉園園人工智慧已不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成為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速滲透的技術應用。在為我們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它所觸及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也開始凸顯。
  • 科技部召開全國政協走訪調研座談會
    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分別圍繞人工智慧在交通行業的落地應用、改造升級採煤工法和提升礦井產出率、健全學術不端懲戒機制、持續支持集成電路發展、推動關鍵領域民營企業核心技術創新等發表看法。「多年來,廣大政協委員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建言獻策,提出了大量高質量的提案。」王志剛說,在推動出臺重大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人工智慧的治理與倫理」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行
    人民網上海12月9日電(馬作鵬)近日,一場關於人工智慧應用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探討在上海開展,與會院士、科學家、社會學者共同探討了人工智慧、科技進步與社會倫理之間的關係,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學術觀點。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從學科的角度來說,人工智慧的發展既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前沿領域,同時也對於社會生活和社會科學研究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社會科學的視角深入研究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複雜影響,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同責任。
  • 全國政協委員走訪iEnglish 調研未來教育發展
    6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張雲勇、祝連慶走訪調研託普朗寧(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圍繞英語學習產品研發、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全國政協委員張雲勇(右二)、祝連慶(右一)在走訪調研。資料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成為學生們的「新常態」。
  • 黑石蘇世民:人工智慧發展需遵循五大倫理原則
    導語人工智慧發展面臨潛在的社會治理和道德倫理問題,AI
  •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
    郭衛民介紹,十三屆全國政協以來,每年都將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協商議政的重點,通過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雙周協商座談會、實地和視頻調研、提交和督辦提案等多種方式,圍繞脫貧攻堅中的重點問題深入開展協商議政。「我們提出的許多意見建議轉化為政策舉措,為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
  • 江蘇常熟市政協:組合式協商參與式監督
    我們嘗試組合式協商,以「有事好商量」為載體,針對「千村美居」長效管理,綜合運用政協履職方式、手段,開展廣泛多層協商、系統精準建言,形成專門協商機構的品牌效應和聚集效果,同時探索參與式監督,發揮政協組織位置超脫的優勢、政協領導經驗豐富的特長,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深度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履職質量顯著提高。
  • 聚焦「三農」大局 積極協商議政——全國暨地方政協農業農村委工作...
    全國政協農委於2018年成立後,各省區市黨委、政府和政協積極組建政協農委工作機構,迄今所有省級政協已全部成立(全國政協農委成立前有8家),15個副省級城市政協中已成立14家,成為黨和國家「三農」工作的重要力量。
  • 深圳南山區政協: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李亞男)昨天上午,政協南山區五屆二次會議召開。南山區政協主席陳軍代表政協深圳市南山區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向大會報告過去一年的工作,對五屆區政協工作提出新建議。南山區委書記姜建軍在會上高度肯定區政協的工作成果,希望區政協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在奮力開創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新局面新徵程中不辱使命、不負重託。
  • 匯聚強農惠農的政協力量——全國暨地方政協農業農村委工作座談會...
    全國政協副主席楊傳堂、辜勝阻出席會議並講話,就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發揮政協專委會獨特優勢和作用,在服務黨和國家「三農」工作大局中展現新作為,進行了深刻闡述。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總結了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作為全國政協最「年輕」的專委會,成立近三年來的良好工作局面,並就明年政協農委工作提出設想。
  • 好未來白雲峰:人工智慧發展正推動教育變革創新
    好未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白雲峰發表主題演講「當前,人工智慧正在推動每個產業和領域發生深刻的變革。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深深影響了每個人的學習與生活的方式。作為一家以『愛和科技讓教育更美好』為使命的企業,好未來也深刻感受到未來機遇與挑戰。」白雲峰隨後分享了三點相關認知與探索實踐。
  • 兩會快訊|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劉偉:建議在資本市場上加大對...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全國兩會期間,就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關於「新型基礎設施」的內容,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董事長劉偉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是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劉偉說,當前科技成為大國角逐的焦點,中國必須要在、能在、敢在未來的國際科技舞臺上「領舞」。人工智慧,無疑是「新基建」中重要的投資發展領域之一。
  • ...住陝全國政協委員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側記
    5月21日,來自各族各界各黨派各團體的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齊聚人民大會堂。他們肩負重託和責任,共商國是、共話發展、共謀未來。人民大會堂內,氣氛莊重。委員們注視著主席臺正中懸掛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兩側鮮豔奪目的紅旗,等待兩會時間正式開啟。15時,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人民大會堂內高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 人人皆可換臉 眼見不再為真:人工智慧安全如何保障?
    12月23日在十三屆全國政協第45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委員和專家們圍繞「人工智慧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進行協商議政,認為人工智慧技術具有廣泛滲透性和顛覆性,帶來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更加複雜多元,可能引發潛在倫理和法律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安全問題再度引發關注。
  • 全國政協民宗委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
    本報訊(毛立軍) 12月14日,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在京召開宗教界主題協商座談會,圍繞「弘揚優良傳統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座談交流。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飈出席會議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巴特爾作書面講話。
  • 鶴山市政協召開供水管網建設專題協商座談會
    鶴山市政協召開供水管網建設專題協商座談會 2020-08-04 2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吳嘉政協跨區域協商平臺為「清水走廊」建設注入政協力量
    破藩籬、話創新、謀合作,一場熱烈的「藍色暢想」,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清水走廊」建設注入政協力量。8月11日,青浦、吳江、嘉善三地政協共同開展「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聯動視察監督活動。活動中,三地逾20名政協委員聯合視察了相關水環境治理和建設項目,並會同三地水務、生態環境部門有關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
  • 全國政協調研組到訪蜜蜂科技BEEPLUS
    11月24、25日,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帶隊,全國政協調研組一行來到廣東,重點走訪了BEEPLUS蜜蜂科技旗下的多個產業空間項目。在短短兩天行程中,調研組走訪了BEEPLUS位於深圳、珠海的四個項目。年輕人做toB生意有天然劣勢?
  • 人工智慧多可怕?方舟子:要求科學家有倫理要求
    科技進步不止一次地帶來了倫理的難題,科技究竟會帶給人類什麼?隨著技術的發展,技術的威力越大,它能帶來的效果越來越大,可能的惡果也會越來越嚴重,產生的影響會是全球性的和全人類的。實際上人類早就擁有了毀滅自己的能力。一旦發生核戰爭,現在的核武器儲備足以把人類毀滅很多次了。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問題同樣讓人類的生存面臨困境,這也與技術的發展有關。    至於人工智慧,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沒有達到足以讓我們擔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