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捍華,江蘇省沛縣鹿樓鎮高彭莊村人,退休後一直擔任沛縣革命烈士陵園的「義務守陵人」。七十九載春去秋來,92歲高齡的他始終堅守著「陪伴革命烈士,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的諾言。
1941年,張捍華親眼目睹了沛縣張堤口村的一場抗日戰鬥,戰鬥中72名八路軍戰士英勇抗敵、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後,張捍華跟隨鄉親們將烈士安葬在村南高地,打掃戰場時戰士們與敵人糾纏在一起,掰都掰不開:有的緊抱敵人同歸於盡,有的嘴裡還咬著日偽軍的半個耳朵……英雄們視死如歸的壯烈場景,深深地印在張捍華的腦海中。他流著眼淚說:「叔叔們,安息吧,我會常來看你們。」
此後每逢清明節,張捍華都去祭拜烈士,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他還經常給學生講這段歷史,鼓勵他們前來祭奠英烈。後來,沛縣建成鴛樓烈士陵園,將張堤口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八路軍英烈集體遷葬園內。1995年,鴛樓烈士陵園整修後面向社會招聘管理員,張捍華想都沒想,不要任何報酬,做起管理員。
打掃衛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25年來,張捍華一日又一日重複著同樣的工作,他說,這些都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他內心寧靜安詳。
「除了日常維護外,外公做得最多的就是種樹。」張捍華的外孫女自豪地指著陵園內觸目所及的所有樹木,「這些都是我們一家種的,現在差不多有1000棵。」
2009年8月,江蘇省「慰烈工程」實施後,744名散葬烈士搬遷至陵園內集中安葬,鴛樓烈士陵園更名為沛縣革命烈士陵園並開始擴建。年近八旬的張捍華老人每日在工地上奔波,幾乎參與所有施工,包括烈士墓的遷移……
沛縣革命烈士陵園裡安葬的烈士大多數沒有姓名,多年來,張捍華奔走各地各單位查閱資料,為烈士們尋找家人。有人問:「張老,您這樣起早貪黑守護烈士,圖個啥?」張捍華說:「我受黨教育多年,這點苦、這點累,比起烈士拋頭顱、灑熱血又算得了什麼!沒有這些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哪有咱們今天富裕的好日子……」
沛縣革命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作為市級黨員教育實踐課堂,陵園常年接待學校、機關單位、社會團體來這裡瞻仰學習,張捍華老人總是手握話筒,親自為廣大黨員群眾講述張堤口戰鬥革命烈士英勇事跡,以及沛縣革命鬥爭史。
「我從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社會動蕩不安的年代過來,深知當下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感懷長眠在這裡的英雄。」張捍華定期到全縣各中小學校去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勉勵後輩銘記歷史、發奮圖強。
「身為一名老黨員,讓更多青少年在紅色教育的薰陶下茁壯成長是我的責任。」張捍華告訴記者,「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會在這裡堅守下去。」
為他點讚
今天的幸福生活從哪裡來?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張捍華老人79年的守望、25年的日夜陪伴,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烈士的真摯情感,也詮釋著後人對先烈的感恩和景仰。我們每個人、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有這種守護精神,因為捍衛英雄就是捍衛我們的精神高地,崇尚英雄就是守護我們民族的根與魂。
【來源:解放軍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