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1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如何依託新教材,
使學校的教學厚植於中國文化基因,
從而培養具有「中國心」的一代新人?
在10月10日下午舉行的「為多元世界培育中國英才·市北中學105周年校慶主題活動——陳軍語文校本課程設計與教學研討會」上,92歲高齡的「人民教育家」於漪、靜安區副區長龍婉麗與滬上部分中學語文教育界人士一起進行了探討。
記者從研討活動中了解到,2019年下半年起,上海開始在高一語文等學科教材中使用教育部統編的新教材,廣大教師老師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推進新課程、新教材,在「單元教學」「整本書閱讀」「真實情境下的學習任務群的設置」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教師們在如何將新課標、新教材、新課程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如何處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關係等方面還有不少困惑,尤其在「校本課程研發」方面更是茫然。
對此,作為市北中學校長,同時身兼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陳軍語文學科德育實訓研究基地主持人、靜安區陳軍高中語文實訓基地主持人的陳軍,早在新課標出臺之前的2005年就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探究。從2005年至今,他每兩到三年設計一個新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的研發與現在新課標的「學習任務群」不謀而合。陳軍個人和帶領市高中語文實訓研究基地、市北中學語文教研組教師團隊設計與研發的新課程包括《長江詩話》《文史哲經典例文導讀》《疑思問國文點讀》《歌唱母親河》《古文的脈動》《中學生極簡文學史研修課程》。這些校本課程注重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厚植中華優秀文化基因於學生心中,是推進「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教改實踐的最新成果。
活動現場,任職於上海市回民中學、市北中學、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格致中學,並在市、區陳軍語文實訓研究基地學習的教師代表,分別介紹了上述校本課程的內涵和育人價值。
▶如《長江詩話》課程以長江流域為地理空間,以長江文化為歷史線索,以相關詩文為學習對象,以古今中外的人文事件為認識視野,帶領學生開展語文、政治、歷史、地理跨學科研究,不但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視野,而且增強了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信。
▶《歌唱母親河》課程則以學生皆有的興趣和動機——「探究母親河」為起點,強調參與者的主體性、綜合性、經驗性和鄉土性,旨在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與敬仰之情。
▶而《疑思問國文點讀課程》,則以質疑與批判為課程總線索與目標,引導學生以認識中國當代思想創新為學習視野,以歷代例文為學習對象,以問題爭論為研修方法,以小論文寫作和論辯會為評價方式,學習中國古代文化中的批判精神,更好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批判價值,從而形成批判思維。
據悉,上述「陳軍語文校本課程」不但在市北中學成為學生們競相參與學習的選修課,而且還推廣到了回民中學、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市三女中、松江一中等市、區陳軍語文實訓研究基地學校,為滬上眾多中學生提供了富有文化意韻和感召力的精神食糧。
記者、圖片:顧武
編輯:陳玉珍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可能你還想看↓
▶
▶
▶
▶
原標題:《92歲高齡「人民教育家」於漪為何親臨市北中學?只為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