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懸吊裝置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使用簡易的懸吊裝置用來治療受傷的戰士。在挪威,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吊帶就已被用作治療肩關節和髖關節疾病。
九十年代初期,挪威的物理治療師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發展出全新的懸吊運動治療體系(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大量應用於運動系統疾病尤其是慢性頸肩腰背疼痛的治療。自2000年以來,SET已經進一步推廣應用於腦卒中和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中。
河南省中醫院康復科於2015年1月使用源於德國的SPS多點多軸懸吊系統治療腦卒中偏癱和各種骨科疼痛取得良好效果。
1、懸吊訓練—讓腦卒中偏癱患者愛上行走
腦卒中偏癱患者發病後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能否恢復步行能力是評價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同時行走也是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和獲得獨立生活能力的重要因素,關係到患者的生存質量,影響患者回歸社會的信心。針對失去行走能力的患者採用懸吊運動訓練,使患者在不穩定的支持面上進行雙側肢體的整體運動。
在運動的過程中,由於對不恰當運動進行了限制,避免異常運動模式因誤用或廢用而強化,使正常運動模式易於在沒有異常模式下建立。腦損傷神經可塑性的恢復理論認為,癱瘓肢體反覆進行隨意運動訓練,可引起接受訓練的身體部位在皮質的支配區擴大,傳導興奮的神經迴路傳遞效率明顯提高,有利於新的神經迴路和正常運動程序的建立,從而改善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
2、懸吊訓練—讓患者不再疼痛
運動損傷、骨關節病患者術後常常受到疼痛和制動的困擾,出現肌肉萎縮、纖維化、關節粘連等併發症狀。SET治療系統可以針對各種不同的運動損傷及骨關節疾病,個體化的制定治療策略,通過懸吊和支持帶解除影響關節骨骼穩定的牽拉力和剪切力,放鬆肌肉,減少其張力,釋放關節內不必要的壓力(粘連造成),從而最大程度減輕患肢疼痛,減少繼發性損傷,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懸吊運動訓練突出了運動感覺綜合訓練,通過強化軀幹肌肉及非主導側肢體的運動能力,加強神經和肌群之間的反饋、統合功能來提高身體在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和穩定狀態;加強中央軀幹、骨盆和髖部深層肌肉力量,通過在不穩定狀態下進行的力量訓練能夠激發軀幹肌肉和身體各大肌群之間的神經肌肉協調收縮能力,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是骨科術後早期康復介入的首選方案。
3、懸吊訓練—未來之路更加寬廣
目前,已有明確的臨床試驗數據表明,懸吊技術在慢性非特異性疼痛(如頸肩腰腿痛、下背痛等)、骨關節紊亂導致的疾病(包括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運動損傷、骨關節術後康復、神經系統損傷後癱瘓的運動功能訓練、平衡訓練及步態異常的訓練中有讓人矚目的療效。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懸吊對於兒童的腦癱治療有改善作用。